教師關于信息化教學培訓學習心得體會(通用3篇)
教師關于信息化教學培訓學習心得體會 篇1
2月22日、23日,我有幸參加了惠農區教育信息化領導力和惠農區第三批骨干教師培養對象的培訓。為期2天的培訓,深感自己與當今先進的教育信息技術的差距,也深刻的認識到了先進的教育信息技術在教學中可發揮重要的作用,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也深刻的認識到了只有不斷的學習,接受新理念、新技術、新事物,學會并運用新理念、新技術,才能跟上現代教育的步伐。現將參加這次培訓心得體會總結如下:
1、提高了教育信息技術的素養。第一天上海師范大學鮑賢清教授《微時代的教育創新》的講座,第二天寧夏教研室信息教研員楊宏軒老師《信息化教學資源應用》的講座,讓我認識到:教師的教學是一門科學,需要研究,需要創新,教育信息技術也是一門科學,更要研究,創新。同時,我也認識到教師的成長也離不開教育信息技術,教育信息技術使老師面臨著如何合理運用教育信息技術,如何使教育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發揮最大的功效。通過此次培訓,讓我認識到,學會把教育信息技術應用在教學中能使自己的教學過程條理更清晰,學生更明白易懂,讓教學過程更明朗化,可以為教學增添光彩和活力。
2、提高了專業知識水平。這次給我們培訓的老師,他們的教育思想、教學觀念等專業知識水平、敬業精神都是一等一的。經過他們耐心細致的講解,讓我認識到學無止盡,教育思想、教學觀念還有待于不斷地提高。特別是2天培訓所學到的東西,更要在今后的教學中不斷地嘗試、運用。真正的把教學和教育信息技術整合,融會貫通。
3、教育理念不斷得到更新。通過2天得培訓,使我逐步更新了教育教學觀念,了解了先進的教育信息技術理論,在教學活動中更能如魚得水、調整自身的角色和教學方式、方法,聯系學校及學生的實際合理地把教育信息技術運用到教學過程中,切實提高教育教學的能力和水平。也使我發現了自己在教育信息技術中需解決的問題,發現了在教學中運用教育信息技術的差距與不足。
總之,通過這次培訓,使我對教育信息技術的理論與方法掌握得更有深度,使我感到比原來站得高了,看得遠了,有一種“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的感覺。我一定把這些感悟用在以后的教育教學中,并不斷的完善它。把教育信息技術合理地融入課堂教學中,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教學實效。
教師關于信息化教學培訓學習心得體會 篇2
今年三月份我報名參加了江都區20xx年教育信息化應用能力培訓。通過兩天的集中培訓,主要學習了信息化教學資源的收集與處理;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基本架構和設計;QQ郵箱的使用。具體而言是相關文本、圖形圖像、音視頻素材的收集與處理、PowerPoint演示文稿制作以及使用QQ郵箱上傳文件等。
以上教育信息化技能我都能在平時工作生活中實際應用和操作,但是大都是在懂行同事的指導輔助下完成的。經過這兩天系統的學習,我能夠獨立快捷地操作以上技能,從而為更好更快地完成教育教學工作提供了技術支持。例如,以往在百度文庫中查詢到一個非常有用的文本,可是費盡九牛二虎之力還是不能下載到自己的文件夾里。在這次學習中,指導老師告訴我們一個叫“冰點文庫”的軟件可以順利地解決這一問題。通過操作,果然奏效。再譬如,以前在上傳圖片時總會碰到圖片尺寸過大、插入文字等棘手難題,令我時常一頭霧水、無所適從。在老師的指導下,我們下載了“ACD”圖像處理軟件,裁剪修飾、尺寸調整等操作技能一應俱全,而且簡單易行,F在,我在進行學校活動通訊報道時,圖像的處理顯得得心應手并與文字效果相得益彰,得到了同仁和領導的一致認可。
“看看激動、聽聽感動、回去還是不動”這是現在學習培訓普遍存在的弊端;仡欉@兩天的教育信息應用學習培訓,因為是立足于現實生活工作的需求,所以它會起到了現學現用、立竿見影的功效。
教師關于信息化教學培訓學習心得體會 篇3
20xx年12月,我有幸到大連參加教育信息化培訓,非常感謝領導給我的這次外出學習的機會。在幾天的學習中,我們認真聆聽了專家們精彩的專題報告,觀摩了大連信息化示范學校的電子課堂,參觀了大連青少年科技館,積極參與教師互動交流。在這幾天里,每天的感覺是幸福而又充實的,因為每一天都要面對不同風格的名師、專家,每一天都能聽到不同類型的講座,每一天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沖擊。現將在潛移默化中學到、感悟到以下幾個方面與大家分享
一、電子化教學在課堂中的應用
在參觀的小學中,觀摩了幾節IPAD課堂展示,包括特色的遠程教學。在展示課中,學生利用手中的平板電腦與教師進行課堂互動,教師可以更直觀快速的查看學生對課堂知識的理解程度,并能通過光電展示,提高學生的興趣,增加學生在課上的注意力,更能激發學生對課堂學習的興趣。這種電子化教學,能更好的解決學生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教師對學生課堂知識理解的掌握不足的問題,是在現今高新科技普及情況下對課堂延伸的非常好的嘗試。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遠程教學的應用,在一節課程中由2-3名老師進行遠程互動教學,兩個班級的學生同時上課,脫離的地域的限制,把互聯網充分的利用了起來,平衡了地區間的教育水平,由高帶低,保證了教師教學水平提升的同時,也使學生在競爭中有了提高的動力,是非常好的一種嘗試。
二、我理解的創客教育
創客教育是創客文化與教育的結合,基于學生興趣,以項目學習的方式,使用數字化工具,倡導造物,鼓勵分享,培養跨學科解決問題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和創新能力的一種素質教育。
對于學生而言,創客教育不是某方面知識的應用,而是要實現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體系建設,讓創新教育落到實處,它既是學生個性發展的內在需求,也是時代發展的大勢所趨。我們所倡導的創客教育,是培育學生提出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動手制作的綜合能力,初步融合了科學研究、技術制作、藝術創作的全過程,能夠培養學生的主動探索精神、批判性思維能力、自主創新能力、合作研究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藝術創作能力等。
其次,作為創客教育的平臺,創客空間是要為創客們創新應用的實現提供有力的幫助和支持,而不是簡單完成一個專業人才的培訓。同時,創客們的團隊合作,在交流中進行智慧的碰撞,得到大家的智慧結晶最終變成創新的理論成果,然后在創客空間里,將創意變成現實。
最后,創客教育的目標:讓學生從內心體會創新與分享的快樂,進而形成健康的人格,成就一個幸福的人生。
三、今后的努力方向
電子化教學、創客教育,契合了學生富有好奇心和創造力的天性。課程為載體,在信息化平臺下,融合科學、數學、物理、化學、藝術等學科知識,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師要學會把課堂變成一個充滿活力空間,鼓勵學生利用電子化工具進行高效、歡樂的學習,使學生充滿對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習的效率。在創客教育中,要讓學生人人成為創客,教師必須先于學生成為創客。每一個學科課程都應該是創客課程。教師要提升課程整合的能力,學科內學習需要整合,學科之間需要整合,要讓學生學科學習過程要成為知識創造的過程。教師要從一個知識的傳授者蛻變為一個創客型教師。其實,基于推進創客教育的要求,學校的每一位教師都應該是創客型教師。
大連一行雖然短暫,但如果我們能以人之長,補己之短,發揮優勢,講“落實與堅持”用于教育、教學、教研工作的各個方面,努力在日常教學中扎實地推進,執著地踐行,相信也能打造富有個性特色的電子化創新教育。
第4篇:《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融合》心得體會
《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融合研究》心得體會銀光小學馬蘭霞
隨著教改以及有效教學的深入,國家對信息設備的資金的大量投入,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之間的關系越來越密切了,信息技術如何融入課堂,這對全體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使得教師信息技術的應用出現了捉襟見肘的現象,或者說對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融合出現了難以化解的矛盾,下面我就如何提高教師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融合談幾點自己不成熟的看法:
一、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更新教學理念。
1、利用網上學習交互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傳統教學過程以教師為中心:從教學內容、策略、方法、步驟,都是教師事前安排好的,學生大多處于被動地參與。而將現代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優化整合,可以更好的創設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主導的交互式學習環境。留給學生自主權、選擇權,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進行實踐活動。讓課堂富有吸引力,實現人機交互,師生、生生互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刺激多種感官,激發學習興趣。利用可愛的動物卡通、動聽的音樂強烈的刺激學生的視聽器官,引出的問題更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觸發了孩子在整堂課中都積極動手、動腦,以探究他們的好奇心。最后鞏固練習環節教師大膽創新,將其設置成動畫。通過師生互動,幫學生找出他的錯誤。整堂可看、可聽、可說、可操作,腦、眼、耳、口、手并用,學生注意力集中,興趣濃厚,讓一節抽象的課堂“活”起來。
二、固守傳統之憂與現代信息技術濫用之患
1、傳統思維定勢的形成,限制教育的進步與發展傳統教學過程中教學形式多以教師講授為主,課堂上,學生只記結果而不研究結果如何得來;只聽不思、唯書至上、為師獨尊等。這些傳統的習慣極大地影響者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成為批判、探究精神發展的瓶頸。
傳統課程的弊病主要表現在不能完全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和有效提高學生的素養、創新能力,具體表征為:
(1)、課程內容陳舊,過于強調學科體系,脫離社會實際。
(2)、課程實施基本以課堂、教師、書本為中心,難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3)、課程管理統得過死,難以適應不同地區和不同學生的多樣化要求。
2.現代信息技術過度濫用,束縛教師課堂設計能力。
計算機作為輔助手段引入課堂教學,計算機基本知識與技能的掌握需要一個較長的循序漸進的過程,如果教師和學生掌握信息技術的基本知識與技能還欠熟練,同時,缺乏專家和相關理論指導,缺乏合適的網絡課件或工具平臺,會使信息技術與數學學科整合本身難以系統化,顯得零敲碎打。若教師自制課件,投入過多的時間和精力,反而耽誤自身的教學任務,影響學生學習效果。
為了“趕上”教學改革步伐,有的教師上課,不論什么類型什么內容的課,也不管合適不合適,一堂課從頭到尾,不寫一個粉筆字,全用電化設備打出來,似乎這才有新意,才符合現代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精神。而教師一節課的主要任務只有不斷點擊鼠標,挖空心思的讓學生圍繞事先設計好的課件運行流程轉。更有甚者,一些公開課、觀摩課,幾乎演變成了各種電教實力、電教手段的大比拼,而教育教學的靈魂——知識的掌握、能力的培養、品格的塑造等人文素養卻蕩然無存。
三、“現代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優化整合——素質教育和時代發展的必然。
1.教學設計促進信息技術與課程的優化整合。
精美的畫面與學生生活經驗中的自然美融合在一起引申了學生們的審美感。運用了多媒體展示,激發了學習興趣。然而,仔細揣摩,不難發現有的教師僅把電腦作為一個展示圖形的工具,學生還是沒有擺脫“跟隨著老師學習”的傳統模式。有的教師則真正懂得充分利用網絡的廣闊性和互動性,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同時大膽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充分讓學生動手實踐,動腦發表自己的主見。一比較,便凸現出某些教師的教學設計,真正充分運用了信息技術手段和網絡優勢,以有效輔助活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2.延伸課堂教學,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及創新意識
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要求學生學習的重心不再僅僅“學會”知識上,而是轉到“會學”上,逐步要求學生能利用信息技術自主解決問題。綜合實踐活動時,教師要求學生課前通過各種渠道分小組統計家庭垃圾袋、一次性筷子、自來水和電的使用情況。上課時,生與生、組與組之間交流統計結果,并對結果進行討論。得出垃圾袋濫用帶來的“白色污染”,浪費木材、能源、破壞生態環境的結論。在此過程中,學生利用一定的手段,呈現信息、分析原因、解釋所用的查詢策略,并根據不同成員提供的信息,自主運用不同的統計圖(表),對自己認知結構進行重新建構。這種組內生生互動、組際互動、師生互動等網絡多向互動方式,極大地擴展了學生進行知識探究的自主性。在這種寬松的網絡學習氣氛中,學生暢所欲言,每個學生既是學習者,又是課堂學習資源的創造者。有效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求異思維、創新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
四、加強學習,用適應現代教育的信息技術武裝教師的頭腦
在現代社會中,廣大教師要學好現代教育技術的基本理念,要注重掌握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同時還必須要加強學習教育基礎理論知識和專業知識,注重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教師綜合素質的提高是創造高質量、高效益教育的迫切要求。教師綜合素質的提高必須要以教師的知識結構更新和教學的基本素質提高為起點。教師只有努力適應時代的要求,具備適應現代教育的綜合素質,并在教學中廣泛運用多媒體技術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的信息素質不斷提高,推廣信息技術,最終達到培養創新型人才的目的。
因此,學校應該逐漸加強對教師信息技術的培養,學?衫脗湔n室、微機室、多媒體教室和班班通教室加強對老師的信息技術的培訓。從最基本的計算機認識開始,到會使用幻燈片制作簡單的課件,通過網絡搜索素材,保持更新,加強學習與溝通及動手實踐,應用到教學中去,從而加強對計算機的使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