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語學習心得
1.日語真可謂“中西合璧,內外兼收”,它的組成部分包括“和語”、“漢語”、“外來語”和“混合語”四部分,其中的“和語”是其本民族的語言,“漢語”是引入中國的漢字,“外來語”是引進近代歐美的語言,主要是英語,“混合語”是前三者的雜糅。由此可見,大和民族是一個非常善于學習(說的不好聽就是“剽竊”)的民族,融匯百家,獨成一家。
2.“和語”由50(取其成數)平假名和對應的50片假名組成,平假名圓滑飄逸,片假名方正勁道,一個來自于中國草書行書體,一個來自于中國楷體字的偏旁部首。平片假名在字體上構成剛柔相濟的特色,在用途上也有分工:平假名有注明讀音的作用,元音為あ、い、う、え、お,且用于書寫本民族的語言;片假名主要用于書寫外來語,主要是音譯英語,如radio(收音機),片假名書寫為——ラジオ(らじお)(其羅馬音標為:ra zu o)片假名只能近似地音譯出外來語,有的音譯完全是面目全非,這只能說是日語語音的局限。
3.日語入門是較容易的,因為五十音圖發音較為容易掌握,不過,う音和帶有濁點的鼻濁音想發得很標準有些難度,但經過訓練后就ok了。日語的四大獨特音為“長音”、“促音”、“拗音”和 “撥音”。
“長音”就是發音拖長一拍,不然,就容易造成誤會。明顯的如:おじいさん和おばあさん,分別是爺爺和奶奶的意思,如果讀成おじさん和おばさん,則是叔叔和阿姨的意思。“促音”就是停頓一拍不發音,為發下一個音作準備,指っ(つ的小寫),發音錯誤,也會引起誤會,如さき指“前面”,而さっき則指“剛才”。長音相當于音樂里的“增時線”,促音相當于“休止符”。 “拗音”就類似于古代漢語中的反切,也類似于英語中的連讀,不過不連讀,也會發生誤會。如びよういん和びよういん,前者指“美容院”,后者指“醫院”。“撥音”類似普通話中的前后鼻音。
4.日語屬于音拍型語言,漢語屬于音節型語言,漢語有四聲,日語也有每個詞匯乃至是每個句子的音值和音調,音調型都分好幾類,如果讀錯,也容易讓人覺得似是而非,不知所云。有趣的是大多數日語詞匯,都有兩種讀音(音讀和訓讀)乃至多種讀音,在不同的場合,不同的組合,不同的句子中,采取相應的讀音,這應該是日語學習的一個難點。日語的語音吸收了中國古代的吳音,漢音和唐音,加上古代日本大大小小的城邦林立,一字多音的現象也不難理解。
5.日語屬于粘著語,主要靠助詞來連接句子的各種成分,常用的助詞有へ、を、は、の、に、な、て、が、で、い、ゃ、と等等。
日語詞匯的濁化現象也非常普遍,也算是日語學習的一個難點。日語的句子是主語+賓語+謂語的結構,時態和肯否定形式等等都是靠句末的動詞詞形變化來實現的。最難的也是最復雜的是,初級教材就列舉了動詞的19種變化形式(ます形、意志形、て形、な形、た形、命令形、可能形、被動形、基本形、ば形、そうだ形2種、ようだ形、使役形、たり形、たい形、たら形、な形、ら形),形容詞的13種變化形式,形容動詞的9種變化形式,而且哪個動詞后面接哪種形式都有具體的規定,得死記,是最麻煩的。句型也是變化多端的,最為復雜,一般初學者到此就望而卻步了。
6.日語句子各部分位置較為靈活,不像漢語主要靠語序來表情達意。日語是一種精細化的語言,動詞還分自動詞和他動詞,針對不同對象,句子采取禮貌體和普通體,寒暄語多,敬語豐富,稍微不注意都可能有失禮(しつねい)之嫌。日本人寫東西,多采用豎寫的方式,自己也造些所謂的漢字(かんじ),簡化的漢字有的與中國大陸的簡化字大相徑庭,如図與圖,有的所謂的漢字讓初學者覺得怪異不已。一些詞匯的組合也與中國大陸的說法不同,“孩子”成了“子供”等等。不過,日語學習有利于從中考察中國古代漢語和文學的痕跡。
7.日語學習是一件辛苦的事情,要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貴在一貫的堅持和熱愛,只要每天扎花點時間扎實實地學習,久而久之,肯定會有大幅度地提高的。我曾經也涉獵過韓國語,但后來發現韓國語發音很有難度,而且韓國語在中國的重視程度不高,韓國本身文化不是很深厚甚至是較為膚淺的民族,韓國的文字也并不美觀,遂終止了對韓國語的學習。其他的如法語、德語、俄語等等,學習更是難如上青天,不學也罷。
8.我聲明一點的是:我學習日語,并不是什么親日、哈日,是建立在興趣的基礎上的想多掌握一門外語的強烈愿望的驅使。“師夷長技以制夷”,古人不是說了嗎?借助語言來了解日本這個民族和文化,取其長補其短,為我所用,難道不是很好的嗎?
這個暑假,我在家的一個月時間并沒有浪費,我過得很有意義,我覺得自己是真正懂得珍惜時間和生命的人。希望以后我的生活都在一步步計劃之中走向成功和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