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問四觀”大討論活動心得體會范文
近期,通過研讀黨的十八報告、十八屆三中全會全面深化改革決定、黨章,以及參加局機關集中學習《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學習文件選編》、《論群眾路線-重要論述摘編》和《厲行節約反對浪費-重要論述摘編》,對于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重要意義有了進一步的認識。群眾路線開展的“三問四觀”大討論活動也很有必要,問一問“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才能明白我們黨是從何處來、到何處去,才能切實明白“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這個作風建設的核心問題,才能使黨員干部通過討論引發自覺,繼而以優良作風樹立榜樣,把人民群眾緊緊凝聚在一起。因此,弄清“為了誰”,就能找準前進的目標方向;弄清“依靠誰”,就能找到工作的力量源泉;弄清“我是誰”,就能把握自己的正確定位。我認為,深入思考探討這三個問題,對于我個人來講,既是一次立黨宗旨再教育,也是一次凈化自身精神升華自己心靈的過程。下面,圍繞“三問四觀”,談點粗淺的個人認識。
一、問清“我是誰”,我認為主要解決的是世界觀、權力觀的問題。關于“我是誰”的問題,我認為,我首先是一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是一名從農村走出來的普通群眾,那就是一個公民或群眾必須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這是一條最起碼的底線。其次,我是一名中國共產黨黨員,同樣必須嚴格遵守黨紀黨規,標準要高于公民、群眾,這是作為一個合格黨員的底線。再次,我是一名國家公務員,是一名科級干部,更應該以更高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的修養、學習、工作生活,這是一條作為科級干部的底線,三條底線一條都不能逾越,應是我的原則。“我是誰”現實地、集中考問每個黨員干部的世界觀、權力觀。馬克思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有什么樣的世界觀,就會有什么樣的方法論。貫徹好黨的群眾路線必須加強世界觀的改造,解決好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個總開關。這是非常重要的。堅持群眾路線,從根本上說來,是由共產黨人的世界觀所決定的。不從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上解決問題,黨的群眾路線是難以貫徹的,人民群眾深惡痛絕的“四風”問題也不可能得到很好解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對于每一個干部和黨員來說,都是首要的問題。世界觀之所以具有如此突出的地位,關鍵在于它是人們關于客觀世界的根本看法,是人們關于包括自然、社會和人自身在內的客觀世界存在與發展的一般規律和觀點的總和。人們只有樹立了正確的世界觀,才能科學地認識自身與客觀世界的關系,科學地認識自己在客觀世界中的地位,也才能科學地處理主觀與客觀、個人與社會、現實與未來等等的相互關系,從而形成改造客觀世界與主觀世界的正確目標與方案。強調世界觀改造,就是要運用批評和自我批評的武器,緊密聯系實際,自覺地加強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的學習和修煉,更加自覺而堅定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切實解決好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上存在的問題。
要樹立正確的權力觀,就是為人民掌權、為人民用權。這一點非常重要,權力來自于人民,如果不好好行使,人民也會收回去。雖然自己僅僅是一名普通的科級干部也應該深刻理解其中的道理,切實解決好為誰掌權、為誰用權的根本問題。只有解決好了這個根本問題,才能夠真正貫徹好黨的群眾路線。只有樹立了正確的權力觀,你才能把人民群眾放在最高位置上,領導干部不論在什么崗位,都只有為人民服務的義務,都要把人民群眾利益放在行使權力的最高位置,把人民群眾滿意作為行使權力的根本標準。共產黨員和領導干部不論做何種工作,都是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干事創業,都是必須做好的光榮事業,都要真正把精力和才干集中和用在所干的每一件工作上。要按照“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總要求,深刻進行“三問四觀“的對照檢查,從而進一步端正認識,樹立正確的世界觀、權力觀,努力做好工作。
二、問清“為了誰”,我認為主要解決的是樹立正確群眾觀的問題。“誰”是歷史的主宰――人民群眾。樹立群眾觀點,堅持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的最根本就是群眾的觀點。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歷史和現實一再表明,政權的興衰,事業的成敗,最終取決于是否以民為本,能否贏得民心。作為國家公務人員,每一個人、每一個崗位都應該是為人民服務的。如果脫離基層、脫離群眾,就我們司法行政部門而言,就不能群眾的理解與支持,就難以給群眾提供優質法律服務。我認為,要回答好、解決好這個問題,必須處理好三個關系。首先,要處理好“主仆”關系。毛澤東同志講過,“黨的干部,如果把自己看做群眾的主人,看做高踞于‘下等人’頭上的貴族,那么不管他們有多大的才能,也是群眾所不需要的,他們的工作是沒有前途的”。我們的司法行政工作,要想取得進展,一定要時時刻刻擺正同廣大群眾、廣大服務對象的關系,不能把“主”、“仆”的位置顛倒了。怎么樣做好“仆人”、“服務員”,寓執法于服務之中,寓服務于監管之中,還有很多方式方法值得我們去探索、去總結,這一觀念要根植于自己心中,同時也要根植于我們每個干部心中。其次,要處理好“魚水”關系。過去打勝仗,靠的是“軍民魚水情”。現在干工作,沒有群眾基礎也干不好。“做事先做人”,先要培養與基層與群眾的感情基礎。當今社會的確有那么些干部,把與群眾的“魚水”關系變成了“青蛙與水”的關系,平時一副“事不關己”、不愿行“舉手之勞”,就呆在水邊。作為一名司法行政干部,在工作中就要將心比心、設身處地,考慮群眾的需求,依法依規用好手中的權力,為基層、群眾辦實事、辦好事,用自己的工作,取得社會的理解和支持。再次,要處理好“師生”關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做群眾的先生,首先要做群眾的學生”。要打好主動仗,做到眼勤、腿勤、手勤、腦勤,勤于到基層一線深入群眾取真經,總結推廣基層、群眾創造的好經驗、好做法。這三個關系處理好了,就真正在實踐意義上理解、明白了我們工作的目的。總的一條,就是要有一顆為民辦事的心,才能得到民心,這是走群眾路線的基礎。
三、問清“依靠誰”,我認為主要解決的是事業觀的問題。關于“依靠誰”,要弄清楚怎么來依靠群眾的力量。黨的群眾路線,就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把黨的正確主張變為群眾的自覺行動。我們的工作要樹立起需求導向、問題導向、滿意導向,圍繞群眾的需求來開展,要針對群眾反映的問題來推進,要以群眾的滿意度來檢驗成效。依靠誰、為了誰,是否始終站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立場上,是區別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的分水嶺,也是判斷馬克思主義政黨的試金石。立黨為公、執政為民關乎我們黨的性質,是廣大黨員干部特別是各級領導干部必須始終恪守的政治立場。恪守這樣的政治立場,就要把人民的利益牢牢地記在心中、高高地舉過頭頂。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堅持黨的群眾路線,才能更好地堅持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作為制定和執行各項方針政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才能努力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利益,才能人對人、面對面、手拉手、心連心地做群眾工作。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市場經濟的發展,在社會利益多樣化、價值觀念多元化的情況下,我們的黨員干部中也存在著一些不符合,甚至違背這種政治立場的問題。比如,有的對群眾的感情淡漠了,脫離群眾,甚至搞官僚主義的強制性領導;有的熱衷于搞形象工程,甚至不惜勞民傷財;有的以權謀私,甚至公然損害群眾利益,這些都嚴重損害了黨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我們的黨員干部特別是各級領導干部必須懂得,人民群眾是領導者的靠山。誰相信群眾、依靠群眾、為了群眾,誰就能依靠人民的力量創造出人民滿意的業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