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致命的承諾》后感
在中國歷史上,信義,是做人的基本規則,這在貫穿中國歷史書籍和做人準則都表現得淋漓盡致。包括儒家經典、墨子等等先秦思想中都體現了,但是,今天,我想說一下《鬼谷子》,這部書通篇就講了四個字——趨存避亡。呵呵,現在大家會說,你不是要寫一部電視連續劇的觀后感嗎,在這里舞文弄墨干什么,怎么說這么多啰嗦話,那么好,先把這個話題打住,我們看看這部電視劇。
一九七九年深秋,在云南中緬邊境的上海知青林放和陸靜,誤入黑風谷——翡翠王溫沙的地盤,溫沙考驗林放,決定派林放把昂貴的十塊翡翠毛石送交上海賭王金子榮。而把林放即將分娩的妻子陸靜扣留當人質,誰知金子榮偷渡去了中國臺灣,但林放始終堅守“毛石不能賣”的諾言,溫沙未受到接頭信物懷疑林放私吞毛石,于是對陸靜母子進行瘋狂報復。二十年后,溫沙已把林放夫婦的兒子培養成又一代翡翠王,準備報復林放。國際珠寶交易會上,林放一家三口不約而同來到瑞麗賭場,一場父子之間,夫妻之間沒有硝煙的激烈商戰爆發了,林放徹底破產了!當林放知道使他破產就是溫沙時,新仇舊恨一下子涌上心頭,他要跟溫沙賭石賭命!溫沙聽完林放和那十塊毛石的感人故事后,悔恨交加,他決定給林放最高的經濟補償,并決定封殺金子榮這個混進珠寶界的無恥敗類。電視劇大概情節就是這樣,但是,我是不看電視劇的,這部電視劇為什么能夠讓我關注,這部電視劇背后由我們這個時代最缺少的一種東西,就如溫沙先生說的林放先生身上的一種高貴的品質——信義。
林放為了這個誓言,妻離子散,家破人亡,但是,溫沙的那十塊毛石,卻一直在家里保存了二十年,吳毛妹先后病亡。這似乎和《鬼谷子》的趨存避亡相悖。后面,在吳小小繼承吳毛妹親戚的五百萬美元的時候,林放也可以名正言順的獲得一部分繼承權,但是他沒有,在公司虧損情況下仍然沒有,這好像也和《鬼谷子》的趨存避亡相悖。從電視劇,我們可以看到,林放每次都在趨存和避亡之間選擇,但是,每次林放選擇的都是避亡,而不是趨存。但是,林放最后成功了,難道《鬼谷子》這部傳世經典是騙人的嗎?
當然不是,這就要說我們今天的主題,信義。在當下社會,或許沒有人對這個信義當回事,正如我上文中說到的,我們做事情都是趨存的,這個原理就在生物學中也是適應的,初中做實驗,草履蟲的游向總是向著沒有食鹽的器皿,甚至在小學,我們也學過,大雁總是往南方過冬,蛇蝎走不了那么多路程,就藏在地底下,等待春天的來臨,這些都是趨存的例子,何況我們是高級脊椎動物,是有思想的,是禮義廉恥的人,難道林放就不懂這些嗎?也有這種思想,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把人的需求分成生理、安全、社會、尊重和自我實現五類,依次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就算我們說禮義廉恥,那也是在有了生理、安全后,才有的,正所謂《管子》中倉稟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難道林放連這些都不知道?他和吳毛妹同居十幾年,就只是名以上的夫妻,這在常人是沒有辦法理解的。但是,這些,林放確確實實做到了,當然,這也只是在電視劇中做到了,現實社會中的,我們不做討論,那么,我們在多方面分析之后,林放是不可能做到這些的。當然,我相信,全世界人都不可能認為林放做到。但是,林放確實做到了,而且做得一絲不茍,做的完美無瑕,難道我們全世界人都錯了嗎?我們的思維方式還有我們的生活方式錯了嗎?
當然不是,《鬼谷子》絕對是經典,并且我們應該傳承并且使之發揚光大。當然,全世界人也沒有錯,我們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也沒有錯,那么,為什么一條路朝著兩個絕對極端的方向走,我們甚至能看到這兩條路的終點,在電視劇中,林放要是趨存,那么他早就成功了,但是,他卻步步與此相背,趨亡,而趨亡的結果,也只能是一條,那就是失敗,就是滅亡。這到底是為什么?我想答案只有兩個字,那就是——信義。他從沒有忘記和溫沙的誓言,并且把這個誓言不打折扣的遵守了二十年,其實,這才是最大的生存之道,最接近《鬼谷子》的主旨——趨存避亡。
趨存避亡,是每個人在社會中生存的基本規則,信義,是在衣食無憂之后的基本規則,這是我們現在人的理解,但是劇中卻把這兩條原則從根本上顛覆了。當然,這并不是說趨存避亡和信義是兩個屬性相同的,它們的屬性不同,我們原先以為先要趨存避亡,然后才能講信義,它們有個先后關系,有個從屬關系,但是,我們的理解是錯誤的,我們平時講的信義,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信義,也可以說不是大義,那么什么是大義呢?那就是舍身取義。在取義的必要的時候,我們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價,這才是最大程度的趨存避亡,那么洋博士的需求理論就是錯誤的嗎?輔佐齊桓公九合諸侯的管仲的思想是錯誤的嗎?當然不是,他們是給我們一般人,也就是我們這些平常的人說的話,我們必須承認,在社會上,像林放這樣的人,是沒有的,這樣的人古人給了一個特定的人種——圣人。圣人存大義,很多人就會說,像你這樣說話,我們平常人就可以不講信義了,我們一講信義,就是有一種莫名其妙的負罪感,好像我們要向圣人索取點什么好處,沾點圣人的光。當然,這是錯誤的理論,我們想要的是,全社會的人都要是講信義,那么,我們會離洋博士和管子的理論更進一步,問題就是我們這個社會上太缺少這樣的人了,我們只知道小方面的趨存避亡,而不講大方面的趨存避亡。林放之所以成功,就是他講了大方面的趨存避亡。他就成了圣人,是我們學習景仰的、并且是不可達到的一個目標。我們也必須承認,我們這個社會圣人太少了,所以沒有必要認真。也就是說,趨存避亡和信義沒有什么關系,我們在趨存避亡的同時,是能講信義的,只不過社會給我們太多枷鎖,認為趨存避亡是沒有信義可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