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端午節的心得作文(精選12篇)
有關端午節的心得作文 篇1
在我兒時的記憶中,除了春節以外就數端午節最為熱鬧了,由于父母工作都很忙,小時候我常常跟外婆一起呆在鄉下。那時的端午節使我難以忘懷。
與平時的過年過節一樣,在端午節的前一天晚上,外婆總會讓我乖乖坐在床邊,給我講一些過節的規矩,例如“不許亂說話““不許偷吃冷粽子”“不許與小伙伴打鬧”“不許玩水”……我總是批頻頻地點頭。外婆就讓我早早睡下,好讓明天能有個好精神。
早晨,我早早地就起床了,穿好衣服就先奔向廚房,此時外婆已把廚房里的一切都打理好了,灶臺上綁著幾捆桂葉和桂繩,白白嫩嫩的糯米靜靜地躺在盛滿水的小木桶中,像一粒粒晶瑩的珍珠,灶臺上放著的幾個小碟,里面盛著各種各樣的料:有花生、有豆沙、有肉、有紅塘。
于是,我就坐在桌上一邊
吃著早飯一邊看著外婆忙碌著。
鄉下的灶臺是兩邊的,一邊用來燒水,一邊用來煮菜煮飯,外婆就把早已洗干凈的鴨蛋放入大鍋里,用木瓢從另一個熱水鍋里舀幾瓢水放入大鍋中,然后還細心地放入一小勺的鹽,接著就往灶里添了幾根枯枝,便坐在了我旁邊,開始給我編絡子了。
外婆的手由于長期勞動已經粗糙的像樹皮一般了,但卻不失靈巧,三下五除二一個用紅繩編成的絡子就編成了。
此時,蛋也煮好了,外婆就撈起一個最大的用紅紙沾水染成了紅色,再用干布擦拭干凈,裝進絡子里,掛在我脖子上。接著,外婆就往我兜里裝著瓜子、糖果、花生,我往往十分高興,因為這樣,我就可以和小伙伴們一起去看龍舟賽了。
外婆總是把我送到大門口,囑咐著要我快些回來吃粽子。我總是一溜煙就消失了。
小伙伴們此時都差不多到齊了,由鄰家的大姐姐當頭,領著我們這一群小毛孩到河邊看賽龍舟。由于河道較小,所以就只有兩條的龍舟,每條龍舟都有13個人,12個人劃槳,1個人打鼓喊口號,“一、二、嘿呦,一、二、快快、”12個皮膚黝黑的小伙子動作整齊地劃著,兩條龍舟你追我趕地向前駛去。
可是,小孩子會知道看什么呢?我們只不過圖個熱鬧罷了。女孩子一般看了一會兒,便覺得無趣了,就坐在一旁分享起零嘴,男孩子呢,則不然,他們總喜歡沿著岸邊追著龍舟跑,由于劃槳的人力度較大,幾乎每個男孩身上都有水花濺著的痕跡。
鑼響了,大概是舟到終點了吧,剛好東西也吃完了,站起身,與伙伴們拉著手高高興興回家去。
太陽也慢慢爬到正空中,外婆家的廚房里已經飄出了桂葉的清香了,我就連忙躥進廚房里,去挑已出鍋的個大的粽子。一般我都會坐在門檻上把那個粽子吃得干干凈凈,偶爾會剩下幾顆糯米粒給雞吃,看著大公雞的貪吃樣,我也被逗樂了……
盡管如今過端午節,母親每年都會包粽子,編絡子給我,盡管母親的`手藝一點也不比外婆遜色,但我總覺得少了些什么。
我真懷念兒時的端午節啊!
有關端午節的心得作文 篇2
有關這傳統的節日,有很多種說法。在此我只想說我家鄉的端午節。
自從我能跟在哥哥,姐姐后面跑開始到離家工作幾乎每個端午節都是在村子西北的最高的沙丘上過的。
有很多年,我爺爺都黎明前就挑過來無根水,又上山采回艾蒿草放在窗臺上,夾在門把后,還夾在我們姐弟幾個的耳朵上。這過節的氣氛就是在這艾草的淡淡清香中彌漫開來。無需任何華麗的語言,滿是對兒孫健康,幸福的祝福。
有時我爺一給我夾上我就能醒過來,而有時卻是聞到那艾蒿的陣陣清香后慢慢才從睡夢里醒來。不管咋醒這天早晨沒喝無根水以前是不能說話的。平時嘰嘰喳喳鬧個不停的我們幾個這天都很乖的,喝完無根水,象征性的用無根水洗洗臉,下一個程序該分雞蛋了。雞蛋是我媽或我姑起早煮好的,但得分好。那時雞蛋不是天天有,不是想要多少就有多少。大哥是男孩,爺爺奶奶總分給他十個,而我們姐妹幾個能分到六道八個。每每這時看我撅嘴奶奶也能偷偷的多給我一兩個,還不忘在我后腦勺上輕輕拍一下。
我們揣好分得的雞蛋,叫上左鄰右舍的小朋友很早就出發。必須在日出前爬到北沙丘的最頂端,然后回頭再看日出。五月末六月初的家鄉已綠成一片,每家每戶的孩子,還有鄰村的都從四面八方往這趕。
男孩們領著小狗,吹著口哨從我們身邊呼嘯而過,看誰能第一個爬到最高呢。往上爬時不穿鞋的,網上褲腿就上,有時還倒滾回去。每爬上一個小山丘拿出雞蛋相互磕一下誰的現碎現吃她的雞蛋,所以分雞蛋時都挑紅皮兒的小一些的。
登上最高處的都很自豪的跟下面的揮手,喊叫,就這樣邊吃雞蛋邊上。四五個人扯著手唱著歌上,春風伴著歡笑飛舞,春日迎著我們升起。北沙丘的每一粒沙子也都歡快地在震動。
等瘋累了,玩夠后,滿身是沙子的我們回到家時,香噴噴的韭菜臥雞蛋,還有我媽烙的蕎面餅已經擺好了。
有關端午節的心得作文 篇3
端午節吃粽子,是我國人民的風俗習慣。粽子又叫角黍、筒棕。你知道嗎?端午節還有許多名稱呢!有端陽節、女兒節、詩人節等。
早上,媽媽準備了香噴噴的粽子。我問媽媽:“媽媽,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屈原嗎?”“是的,自從屈原跳江以后,人們為了不讓魚、蝦吃屈原的身體,把米和飯投到江里,讓魚和蝦吃。流傳到現在,改成了端午節要吃粽子。”“哦。”我點點頭。
吃完早飯,我和媽媽就高高興興地出門去了。我發現家家戶戶門前都放著艾葉和菖蒲。我問媽媽:“艾葉和菖蒲是干什么的?”媽媽說:“因為艾葉和菖蒲能發出一種香氣,可以用來驅蟲和避邪。”“媽媽,端午節還有什么風俗習慣?”“端午節還有賽龍舟這樣的風俗。賽龍舟也是與屈原有關。因為楚國人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后來為了紀念屈原,就把賽龍舟也作為了風俗習慣,流傳至今。”
中午,爸爸燒了一頓豐盛的午餐。媽媽告訴我:“中午吃飯要吃五黃的。”“什么?五環?奧運五環?”媽媽笑著說:“不是,是黃瓜、黃魚、黃酒、黃蜆、黃鱔,共有五種黃。”
晚上,我和姐姐、弟弟、姨媽、媽媽一起去福泰隆玩。媽媽說:“六一兒童節快到了,你們一人挑一樣玩具吧。”“耶!”我和弟弟興奮極了。我們東跑西跑,終于,我們都選中了一樣玩具:弟弟要的是電動吹泡機,我想要的是電子積木。媽媽同意了,我們高興極了。后來,我發現能抽獎或者拿一個環保袋。媽媽說就拿個環保袋吧,可是我想抽獎。媽媽說:“也好。”我抽到了一個高興獎和一個二等獎。高興獎是一瓶礦泉水,二等獎是一件衣服。
這一天,我真高興,更是過了一個快樂的端午節。
有關端午節的心得作文 篇4
我的故鄉是河南,但我從小就在德清這片土地上生長,這里記載著我美好的童年。德清是我的第二個故鄉,這里的習俗我也有所了解,接下來,我給你講講端午節的習俗吧!
在端午節這天,你走在德清的大街上,會發現有些人在自家的門檐上掛著一些像大蒜似的綠色植物。你一定會問了:“沒事干嘛在門檐上掛大蒜呢?”呵呵,這可不是大蒜,而是艾草。一些老人說,在端午節這天掛艾草,可以驅邪。迎面走來了一個小孩子,你一眼就會發現小孩子的臂膀上掛著香囊,據說可以保小孩子平安。
你來到我家,會發現我們全家人都在包粽子。粽子的品種多種多樣,按形狀分,有三角粽,斧頭粽,抱兒粽等;按餡料分,有豆沙粽,八寶粽,蛋黃粽,肉粽等,口味不同,各具特色。你知道粽子怎么包嗎?首先把新鮮而有綠油油的粽葉洗得干干凈凈,然后,用左手托著粽葉,右手輕輕地舀起糯米,并加上一些蜜棗或豆沙等,包起來用繩子捆緊,最后把美味的粽子煮上幾小時,熟透了就可以吃了。
端午節這天我們還要賽龍舟呢。你知道我們端午節這天為什么要賽龍舟呢?相傳起源于戰國時期,楚國人屈原被奸人所害,滿含冤屈投入汨羅江自殺。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仍不見蹤跡。之后每年五月初五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尸體。你看,你看,江上那里人聲鼎沸,肯定是在賽龍舟了。一艘艘龍舟在江上飛快地游著,像射出的箭一樣向前沖。龍舟上的人精神抖擻,奮力地劃槳,敲鼓的人用力的敲鼓,岸上的人都在為他們加油。那簡直是鑼鼓喧天,響徹云霄,熱鬧非凡。在端午節時我們還要吃"五黃",所謂“五黃”,就是指咸蛋,黃鱔,黃酒,黃魚,黃瓜,聽說吃這些可以驅邪。
這些就是我的第二故鄉----德清的習俗,不知你們家鄉的習俗是什么樣的?記得要告訴我哦!
有關端午節的心得作文 篇5
小時候對端午節的理解,僅僅停留于香噴噴的粽子。而本地的人們,似乎也不大了解端午節的來歷。尤其是我母親,既不懂得端午節的內涵,也不記起在門口插上菖蒲、艾枝避邪,倒從未忘記用一雙巧手為一家人包上幾個肉粽和涼粽。在母親的潛意識里,她是要用一份心意,撐起一片家人團圓其樂融融的天空。我們稚嫩的心,年年都為粽子的清香和家人團聚的溫馨而陶醉。
漸漸長大,我才知道,端午節其實是為了紀念二千多年前楚國三閭大夫屈原的。屈原出生于湖北秭歸,他自小就樹立了濟世救民的遠大理想。當他目睹民不聊生的社會景象后,決心救人民于危難之中。于是,他乘一葉扁舟,踏著西陵峽的滾滾波濤,走進了自己立志為國的那座圣潔殿堂。然而君主昏聵,佞臣當道,他實在回天乏力。雖然他知道要實現自己的理想“路漫漫其修遠兮”,雖然他也決心“吾將上下而求索”。然而在那樣的環境下,他難以力挽狂瀾。面對現實,他只能發出“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嘆息。他只能將他的滿腔憂憤訴諸筆端,為后人留下《離騷》、《天問》等不朽詩篇后,抱恨投江,以身殉志,也許這就是千百年來中國知識分子命運的縮影吧。但他愛國憂民的胸懷情操,卻隨著端午的習俗千古傳承。他堅毅不屈的精神品格,照耀著湘楚大地的巍峨群山,照耀著楚江的驚濤駭浪,也照耀著中華大地,成為后世典范。
如今,粽子的清香分明已沁入心脾,我對自己說,好好享受那一份祥和愜意吧!我在想,假若屈原大夫能夠穿越兩千年的時空,來到處處繁榮安定的神州大地,他定然不會懷才不遇,定然不會屢遭排擠屢遭陷害,他也斷不會以如此壯烈的方式飲恨楚江吧!
假若他能來到天等,眼見天等政通人和,處處和諧,他一定會倍感欣慰,他也一定忍不住為天等的發展出謀劃策的。不,如果屈大夫目睹天等人才濟濟,能人雅士共同努力讓經濟社會發展保持健康穩定,他也下決心不再從政,那么我們不妨尊重他的意愿。假如愿意,他可以在風景秀麗的龍角小天池邊筑屋而棲,于端午朗日,面對一池碧波,盡抒詩興。也或者,他來到巍巍四城嶺中結棚而居,于端午佳節,手提一壺美酒,穿過幽靜的八角林,來到山腳下我的家中做客,用天等辣椒醬蘸著品嘗母親親手精做的肉粽,不時與我舉杯暢飲,那是多么溫馨的場景呀!
然而,很快的,我發現了自己的可笑:斯人已逝,忠魂渺渺,屈大夫是永遠也回不了繁華的今世了!
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盡量避免屈原悲劇再次上演,同時好好過端午佳節,靜靜懷念屈大夫,細細品味生活的每一份美好!
有關端午節的心得作文 篇6
對于節日的印象在我已是很模糊了,常年在外的奔波,為的是能讓日子往好處奔,人也活得能走到街上去,常常把時間就給淡忘了,只是某月某日某一節日的到來亦或是已經過去,我才恍然明白,這已是該過端午節了。
在我的印象中過節大多是孩子們喜歡的事,因為我小時候就喜歡過節。
記得那已是幾十年前的事了,那一年的端午節我們院子上屋的來友哥要結婚了,那幾天整個小院像是沸騰了,全院所有的人都在忙碌著,就連街上的四鄰也前來幫忙,最熱鬧的還算是我們這些不干活白吃白喝還鬧事的孩子們,在我的印象中那幾天真的比過年還要熱鬧。
大人們一大早就開始忙碌起來,有包粽子的,有做綠豆糕的,還有炸油糕的,大人們一見到我們孩子就往我們的身上掛一個香包,有幾次我們幾個孩子為了那個香包香,那個香包好看而鬧得不可開交,大人們不管我們的吵鬧,看著我們只是在一旁笑,但他們的手腳是不會停下來的。
前來道喜的人們擠滿了我們的小院,不管是大人和孩子來的都是客,最讓我們這些孩子們高興的事,那天來了很多和我們同齡的孩子,剛開始大家還比較拘束,一旦玩熟了,那些孩子比我們更加的能瘋,我們很快和他們成了好朋友,有幾個孩子在分手告別時哭的哇哇的,大人們只好留一兩個孩子在小院過夜,幾家的孩子都在搶和自己最好的朋友到他家去住,這時的大人們笑得更加的開心了。
我那是時搞不清人為什么要結婚,端午節剛過不久,我們幾個孩子就問大人,來友哥什么時候還結婚呢?大人們說:人一輩子只能結一次婚,你來友哥不再結婚了,那還有誰要結婚呢?大人說:你們問誰結婚干什么,結婚就有好吃的,好喝的,還有好多好多的小朋友和我們玩,大人們笑著逗我們說:等你們長大了就可以結婚了,我們就問大人:我們什么時候長大,我們什么時候能結婚。
在我的印象中,那時的人們前來道喜,大多有前來幫忙的意思,禮品的多少都不會受到人們的恥笑或非議,特別是人們一見面時的道喜場面顯得更加的融合,親切,吉祥。就如同大家是一家人似的,我每每想來心里總有一種難于言說的留戀,那情景在我已是很久遠,很久遠的事了,就如同已故的親人們,我只能想念他們,而永遠也見不到他們一樣。
我記得那天的晚上,來友哥的爸爸還給我們這些孩子們講起屈原的故事,也許我是從那時起喜歡上了屈原,后來又喜歡上了屈原的(橘頌),特別是經過郭沫若改編的新橘頌,更使我永遠記住他。
有關端午節的心得作文 篇7
粽子香,花燈亮,迎來了美好。
一大早,我就聞聲起了床。原來是奶奶在包粽子。看著奶奶包,覺得好玩,于是我也照葫蘆畫瓢:先將粽葉卷成圓錐形,再把糯米放到圓錐里,撫平,然后裹起來,用繩子捆好,一個可愛的小粽子便誕生了!就在這時,我想起了一個故事。
有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為了讓百姓過上更好的日子,向皇上提出要聯合楚國,一起對抗秦國的意見。但皇上不但反對,還貶去了他的官職。在農歷五月初五那天,秦軍攻破了城門,屈原便投了汨羅江。當地村民為了江里的魚咬屈大人,紛紛向江里投飯團。至今就演變為了粽子,而農歷五月初五那天,也就是端午節了。此時,粽香四溢,粽子蒸好了。餡兒里的紅豆,咬一口,心里也甜絲絲的!
吃完粽子,我走出門,發現門窗上都插著艾葉,這是為什么呢?
相傳,有一個神仙,認為世間的凡人都變壞了。可是有一天,他看見一位婦人,抱著大孩子,牽著小孩子,非常疑惑,便問那位婦人。那位婦人回答說:“這是我妯娌的孩子,這孩子父母雙亡。真可憐啊!”原來這世上還有好人!神仙告訴她,把艾葉插在門窗上,瘟神經過她家就不會有瘟疫了。婦人回家的路上,一傳十,十傳百,結果整個村子都安然無恙。沒想到這小小的艾葉,居然有這么大的功勞!
在我老家,還有游花燈的習俗。夜幕降臨的時候,一隊隊人舉著花燈,有的像繁星;有的像長龍;有的像笑臉……在星空下熠熠閃爍。
粽子香,花燈亮,送走了歡樂的端午節。
有關端午節的心得作文 篇8
有一個傳統的說法,認為端午節是紀念屈原;也有的說是紀念伍子胥,還有的說是紀念東漢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五花八門的說法就越來越多了。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唱著這段民間的兒歌,我走進了鄉村,我走進了端午節。
還記得小的時候,我和媽媽來到了奶奶家,看見奶奶一只手里拿著一塊花布頭,另一只手拿著一個像勺子一樣東西,把一些蒲公英、野菊花和好多我叫不出名字的花和草。奶奶把花草舀出一勺放進花布頭里,再迅速地把花布頭包成三角形、正方形、六邊形……并遞給姑媽。姑媽穿針引線,縫好后,就找了兩根繩子,一根是紅色的,下面還有絲帶;另一根是彩色的。姑媽把彩色的繩子繞了一個圈,并用針把圈固定住,又把紅色的繩子穿過圓圈并打一個結,一個香包就做好了,不一會兒,一個個香包展現在我和媽媽面前。"哇!我要!要!"我伸手就要把香包拿過來,對奶奶說:“寶寶要包,寶寶要包!”奶奶把花布頭和木勺遞給了我,我把一勺放進花布頭里,然后把花布頭折成三角形,接著穿針引線,可做好的時候,卻活看像一個瘦干巴,簡直和奶奶做的沒法比。
媽媽接著說:“寶貝,加油!再做一個!”那時我明白了“驕兵必敗”的道理。我長大了,不會因為一點小事而沾沾自喜,我相信,通過一次次的努力,一個個香包會做的更好、更完美!
有關端午節的心得作文 篇9
粽子是端午節的節日食品,傳說是為祭投江的屈原而發明的,是中國歷史上迄今為止文化積淀最深厚的傳統食品。 往年的粽子總是媽媽在市場或超市買現成的。今年,我纏著媽媽,硬是要學包粽子。媽媽拗不過我,只好答應了。
初四下午,我就跟媽媽學包粽子。媽媽拿了一張粽葉,用手一卷,粽葉便成了一個空心的圓錐形。我學著媽媽的樣子,拿了一張粽葉,想把它卷成圓椎形,可就是卷不好,卷來卷去還是一個直筒。媽媽見了,就在旁邊指點:“左手捏緊粽葉一角,右手將粽葉的另一角往里卷,下面用力拉緊,上面放松一些。”在媽媽的指點下,我卷好了粽葉。 接著,媽媽在空心圓錐形的粽葉里插上一根筷子,拿調勺舀一些糯米放在里面,然后均勻地搖動筷子,直到把糯米包的緊緊的。我也在粽葉里插好筷子,放好糯米。可搖動筷子時,不是把粽葉戳穿了,就是糯米包不緊。媽媽說:“搖動筷子時要輕一些,把粽葉包緊些。你看……”媽媽邊說邊示范,我邊聽邊學。哈哈!我包的粽子像點樣子了。 然后是捆繩。只見媽媽兩手捏緊粽葉,用繩子在粽子尖角附近纏了兩圈,結上繩頭,一個漂亮的粽子就包好了。我也照著捆好了第一個粽子。隨之,第二個,第三個,第四個……我一連包了好幾個。 最后一道工序就是煮粽子了。把綁好的粽子逐一放到鍋里,然后放入冷水滿過粽子1厘米左右,點火……水開15分鐘后把鍋里上下粽子兌換位置,再以慢火煮上1小時即可。 香噴噴的粽子煮好了,我迫不及待地品嘗了自己的勞動成果。啊!真好吃。 通過這次包粽子,既吃到了美味的粽子,又懂得了一個道理:要學好一種本領,就必須誠心,細心,還要有恒心,這樣才能把本領學好。
有關端午節的心得作文 篇10
今天是一個傳統的節日——端午節。
這天,徐老師帶我們去富蘭城堡,說要給我們一個驚喜!
到了富蘭城堡,我一進去就發現有個胖胖的廚師正在門口歡迎著我們呢!我看了一下右邊,有一座假山水池,里面有荷花、荷葉等,還有一條條靈活又害羞的小金魚,它們看見了我,一下子就躲了起來。
老師帶領我們上樓,讓我們坐在早就安排好的椅子上給我們講了一些關于端午的來歷,屈原的故事等等,我聽得入了迷,原來端午節還有這么多的文化呢!
終于等到最激烈的活動——快樂尋寶,老師還在講規則,可是我的心早就飛到了九霄云外,想象著寶藏的樣子,思索著寶藏會藏到什么地方呢?我用我的火眼金睛四處掃射著,寶藏究竟藏在何處?
游戲一開始,我就像猴子在找香蕉似的上躥下跳,東翻西找,終于找到一張牛排的優惠券和一張今日新品的飲料的優惠券,我一蹦三尺高,高聲歡呼起來
我跑到老師那里回答問題,第一題就把我給難住了,看見別人一蹦一跳的早就走了,我心里很是著急,還好我身邊的天才老爸告訴了我,我也急急忙忙地告訴了徐老師,回答完后,我深吸一口氣一下子撲到爸爸的大肚子上面,高興得不知說什么好了。
回家的路上,我非常高興,心想:今天過得真愉快,不僅長了知識,還玩得很享受,真希望還有這樣開心的一天!
有關端午節的心得作文 篇11
農歷五月,正當麥子成熟。曠野飄香的時候,端午節來了。每到這天清晨,家鄉家家戶戶的窗戶和大門上便插上艾條和菖蒲,母親們便在孩子腰間認真的系上菖蒲,口袋里放一些艾葉,說這樣能除邪防病。
傳說當年黃草率領農民起義軍路過天長,百姓紛紛避兵躲藏。黃草在路上碰見一婦人背著個大孩子,牽著個小孩子,覺得很稀奇,后來一問才知,大孩子是鄰居所托,他為婦人的善良所感動大,吩咐這婦人回家后在窗戶,大門上插上艾條,士兵就不會進去了。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家家插艾條。為什么要插菖蒲呢?聽爺爺說,菖蒲是古代一位道行極高的的道士死后所化成的,有驅魔消災之用,所以大家也都插一些菖蒲保平安。這一天,母親會早早起來用早已準備好的原料包粽子。粽子有甜粽子和咸粽子兩種口味,包好的粽子放在鍋里煮,等粽子熟了以后,會聞到淡淡的竹葉香,彌漫整個廚房。我是一個大饞鬼,每次煮好粽子,我都會第一個嘗一嘗,解開扎藤,剝開粽子葉,粽肉升騰著蒸汽,散發出一種特有的粽香,兩種粽子放在同一個盤里,好像兩種耀眼的紅白寶石,讓人口水直流。因為人多,所以包的粽子也多,我的肚子也是鼓鼓的
吃過美味的粽子,一定要賽龍舟,可我們這缺水少河所以不能舉行龍舟賽,我也就沒地方大顯身手,只好到電視上看直播,過過眼癮。地地道道的龍舟賽。浩大的江面,幾十多條“傳統龍”參加角逐。長長的龍船上坐滿了肌肉鼓鼓的大漢。中間是鼓手,前頭的人吶喊助威,聲勢震天,霸氣。看到這,我也想上去加油,不過,只能想想了。 端午節還與一位大名鼎鼎的詩人有關,他就是屈原。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人,學富五車。他在楚王身邊做官,楚國因為屈原富強起來。昏君楚王卻聽信奸臣的話,把屈原削職流放。在流放中,屈原聽說楚國的的都城被敵人占領,百姓遭難,悲憤極了。五月初五這一天,他來到汨羅江邊,懷抱一塊石頭,以縱身跳入汨羅江中。百姓聽說屈原投江都十分悲痛。他們含著淚劃著船趕來打撈屈原,但一直找不到屈原的身體,于是,百姓借劃龍舟驅散江中魚群,還吧粽子扔到江中喂魚,希望魚兒不要吃掉屈原的身體。這就是五月端陽包粽子,賽龍舟的來歷。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用生命表達對祖國的愛,我們也應像屈原一樣熱愛自己的祖國,為祖國做出一番巨大的貢獻。
有關端午節的心得作文 篇12
農歷五月,青草漫遍了家鄉的山野,淺淺的清香撲鼻而來,石板橋,苔痕斑駁的青石下,墨綠的水色,緩緩流動,宛若溫潤的雙眸,在那淅瀝的小雨中,端午節悄悄走來…
指甲紅
端午節淅瀝的小雨一下,鳳仙花那些桃紅的,細碎的小花朵就開得一片爛漫。每當這時,鳳仙花顫著花瓣上的露珠笑意盈盈時,穿著花布衫女孩們把花瓣細心地采下來,放進一個細白的碎碗片里,再放上粗鹽和白礬,又操起一根圓木搗得碎碎的,碗里的花瓣就成了粉色的糊狀。女孩們眨著明亮的眼,不時有幾綹黑發飄到額前,她們一邊搗著,一邊輕輕念叨著:“端午到,指甲紅,染了指甲過端午,紅紅火火過一年。”她們摘下幾片鮮嫩的梅豆葉,先把花瓣泥涂在指甲上,再用梅豆葉靈巧地把手指尖裹成一只只綠粽子,最后纏上紅絲線,把葉子扎緊。女孩們終于甜蜜地笑起來,明天那鳳仙花的桃紅就跑到她們指甲上去了!
家鄉的端午節,在那桃紅鮮艷了女孩的指甲時,行走……
艾篙青
“哦,摘艾蒿嘍!”頑皮的孩童們坐在遙遙晃晃的自行車后座上仍不安分地大喊大叫,嘹亮的聲音響遍了清晨的山野。是的,是該摘艾篙去了。“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密密的.艾蒿顫動著晶瑩的露水爬遍了山坡,穿著短衫的小孩子們跌跌撞撞地爬上小山坡,白嫩的手輕輕撫摸著艾篙,閉上眼深深地吸一口艾篙的香氣,咯咯地笑起來,他們使勁拔下一小束艾篙,白嫩的指尖濺上點點青綠,歡笑充滿了山野。婦女們輕聲說笑著,信手摘下幾片艾葉,戴在耳邊濃密的黑發上。成束成束青翠的艾篙被放在自行車后座上在鄉間土路上顛簸著帶回家,歡聲笑語灑落一路。
家鄉的端午節,在那艾篙遍綠了山野時,行走……
粽香飄
青翠的蘆葉在家鄉老人們的手中輕輕旋轉,光滑的蘆葉被捏成錐形,撒入一小把嫩白的糯米,填上幾個干巴巴的大紅棗。幾轉,幾捏,粗糙的大手靈巧地轉動,一個個小巧玲瓏的粽子便跳蕩而出,再倒入冒著熱氣的大鍋里煮,粽子沉沉浮浮,原有的青翠變成深綠,順著白熱的水汽,飄出甜甜的香。小巧的粽子被撈出來,冒著熱氣放在白瓷碟上,水汽順著深綠的粽皮滑下來,裊裊的熱氣讓人心里驟然一暖,咬一口,白嫩的糯米里點綴著幾顆蜜棗,鮮香潤滑,還帶著蘆葉特有的清新,一并化在舌尖上,化成了滿嘴的清甜,滿心的溫暖。彌漫了雙眼的,不止那白熱的水汽,還有家鄉人分享著粽子,滿臉滿足的笑。
家鄉的端午節,在那粽香飄蕩時,漸行漸遠……
思緒在濕漉漉的水汽中漸漸模糊了,那粽子的清香似乎縈繞齒間。端午節,悠久的傳統,美好的風俗,人們在這年年的端午節中,虔誠,莊嚴,心中懷有的不僅是對節日的期待,更是對美好生活得祈愿。
家鄉的端午節啊,我愿在夢中,將你深深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