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致良知四合院學習心得體會300字(通用3篇)
企業致良知四合院學習心得體會300字 篇1
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希望分享的主題是“修行”。
人一生就是個修行的過程,我們要不停地去修復與世界的關系,包括周圍的環境、人與事。在公司要作為其中的一員去修復與團隊成員的關系,達到同頻共振的工作效果;在家庭要修復與家人的關系,營造和諧幸福的家庭氛圍。
而人格的力量會在修行中發揮強大的作用,當我們責己后發現各種問題時,要利用自己內心的能量和心力資源去解決問題,做到更好的自己,達到更佳的工作結果。
當遇到利己VS利他的問題時,“用心至善,私心了無”應該成為行為的指向標。我會一點點努力的。
企業致良知四合院學習心得體會300字 篇2
什么是“良知”?“良知”一詞最早來源于孟子,在《孟子·盡心上》中有言:
”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也,良知也”。
直譯一下,“良”是指”天生本然,不學而得”的意思(注意不是”善良”的意思),“知”,可以理解為”智慧”!傲贾,直譯過來就是“天生本然,不學而得的智慧”
孟子曰:“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之天下也!
認清自己 明確目標 方得始終
中華圣賢諄諄教誨我們建設心靈品質。怎樣正確理解“心、道、德、事業”四個層面。
心是道的源泉,道是德的根本,
德是事業的根源,厚德才能載物。
建設心靈品質就是把我們心里的污垢去掉。把心靈寶藏開發出來,有了這樣一個顆心,我們的道自然就會展現出來。人生最大的戰略就是建設自己的心靈品質。人生最大的意義就是成就他人,建設心靈品質。以心靈喚醒心靈。
在自己的工作學習中一定要時刻反省,檢討自己。從根本上就是要有一顆“利益他人心靈品質”的心。
企業致良知四合院學習心得體會300字 篇3
陽明先生“巖中花樹”的經典故事耐人尋味、歷久彌新。
先生游南鎮,一友指巖中花樹問曰:“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于我心亦何相關?”
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這段對話寓意很深。簡單地講,如同法國藝術家羅丹所言: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同理,工作中處處有花樹,只是缺少發現花樹的心靈。
價值觀就是用來衡量人生和事業價值的標準。
由于價值觀不同,也就是價值衡量標準不同,同樣一份工作,對不同的人,就呈現出不同的價值。這就是陽明先生所闡述的“心即理”——你有怎樣的心,就能感知到怎樣的真理和價值。
一個剛畢業的年輕人,在單位中承擔著瑣碎的事務性工作。如果以有形價值為衡量標準,他就會覺得百無聊賴。但如果他志存高遠,那么,掃地打水這些瑣事都成為了磨煉自己的一個機會。
因此,“價值觀”決定一個人對工作的“價值感”。
當你喜歡草,草就有了價值;當你喜歡花,花就有了價值。一個人喜歡清閑,“錢多事少離家近”就是價值。一個人立志厚德載物自強不息,“996”就是價值。
心靈品質越高,格局境界就越高,在工作中發現的價值就越大。
對于士人,秉持腳踏實地忠于職責的價值觀,感知人心就是工作的價值所在。
對于能人,秉持德才兼備志存高遠的價值觀,鏈接人心就是價值。
對于君子,秉持厚德載物自強不息的價值觀,利益人心就是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