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心得體會800字_弟子規學習感悟與收獲(精選3篇)
弟子規心得體會800字_弟子規學習感悟與收獲 篇1
李毓秀的《弟子規》是仿《三字經》體例,三言成語,名句疊韻的形式為古代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敬師規范,由《論語》《孟子》《禮記》《孝經》和朱熹語錄編纂而成,今天讀來仍然有現實的指導意義。
當今發達的商品經濟社會和古代的社會環境不能同日而語,讀《弟子規》我想在現實和傳統之間有沒有一個承繼關系?中國有五千年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講得最多是一個“育人”的問題,所謂至樂莫如育人,怎樣教育人,怎樣增加修養,做一個完善的人?這是我們應從傳統中繼承和發揚的。在物質豐富、科技發展的現實環境下,很多人在精神上已沒有依托,往往在紛繁的生活中迷失了自己,失去了指導原則,而在《弟子規》中所提到的做人的總綱“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而有余力,則以學文”的教誨,以此成為做人的原則,那么我們在工作和學習時,就能加深自己的修養,在物質社會的時代不迷失,不動搖,時時保持清醒,和諧和同事之間、領導之間、親人之間、朋友之間以及陌生人之間的關系,進而和諧整個社會成員的關系,那么共建和諧社會就不會是一句空話。
《弟子規》中講到日常起居、待人接物、外出求學等方方面面的行為標準和作人準則,提倡正人先正心。我從中深刻領悟,明白很多做人的道理,從而反省自己的不足之處,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嚴以對已,寬以待人,積極融入到團隊當中,要尊重領導,認真完成領導所交待的各項任務,忠于職守,互相幫助,協作共事,作為服務窗口工作,要樹立良好的服務形象,禮貌待人,微笑服務,做到百問不厭,應保持坦誠、公正、客觀的態度對人對事,并且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和業務水平,積極參加培訓和學習,提高工作效率。
《弟子規》對和諧家庭也是有著重要的意義。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只有每個細胞的健康才能保證社會機體的健康,其中“二十四孝親圖”在感化人的同時,也教會我們應該怎樣孝敬父母,怎樣對待親人,也讓我們思考在當今社會怎樣去實現傳統文化的價值,試想,如果一個連父母長輩都不尊重、孝敬的人,一個喪失了做人最基本的倫理道德的人,如何能對別人以禮相待?這樣的人能否讓人信服與尊重?
《弟子規》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教材,我們要從中領悟其精華,發揚中華美德,做一個完善的知禮儀、知廉恥、知謙虛、知恭敬、知忠厚的人。這樣,在我們繼承傳統,發揚傳統中,才能體現其價值。
弟子規心得體會800字_弟子規學習感悟與收獲 篇2
各位朋友,雖然我們生活在今日的太平盛世,物質文化等生活不斷豐富,樂多數的為人父母卻對子女的家庭教育甚感疲憊。往往一些家庭條件優越的孩子在學習上不求進取,在吃穿上相互攀比,一味追求新的時尚,迷戀與娛樂場所,交些無意之友,在社會上招惹是非。令父母大動肝火,搞得家庭不安等。我認為多數源于父母整日忙于工作和家庭生活,而忽視對孩子的家庭教育所致。因此我要將自己讀書感悟和見解全盤托出供大家參考和借鑒。
通過讀《弟子規》使我深刻領悟其內涵和重要,此書全面系統地闡述做人、處事、交友、尊老、愛幼等道德行為規范。對當今建設文明和諧社會是百益而無害。它能勝于法制強行,它能在人的心靈上起到道德言行的約束,它能喚起人們的“仁愛”“慈悲”之心,從而能樹起人生的正確坐標,遠離是非避邪之路。俗話講:山有根,水有源,人的品行好壞確實與家庭教育有關。比如:孔融四歲能讓梨、黃香九歲為父暖被窩等。都是圣賢教育的結晶,然而,現代的一些為人父母實在是忽視這方面的圣賢教育,肆意寵愛,嬌慣孩子。出門坐客惟恐孩子吃的少,兒子吃這個吧!要那個吧!逛商場先讓孩子挑玩具,逢人先談自己孩子怎么調皮怎么乖。有的甚至在孩子生日時大擺宴席,收合理。致使孩子有一種高傲唯我獨尊的感覺,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中播下奢侈腐化的種子。
在處事交往中總是愛上便宜父母,朝思暮想提孩子的學習成績,只要孩子能好好學,可以竭盡全力不惜一切地達到孩子的所求欲望。而忽視了正確的圣賢教育遺棄了道德行為地約束,導致有的孩子走出大學校門后還為報答父母多年來對自己的養育之恩而走上違法之路,真是可悲可嘆!為此,我建議做人父母的要重視和培養道孩子的品德素質,從《弟子規》學起。讓他們接受古圣先賢的教育,令其明辨是非,善惡,尊老愛幼。自己要以身作則,處處為孩子作好表率,引導和啟發孩子們的“孝心”、“愛心”和“感恩心”開拓孩子們的道德智慧,為他們傳授圣賢教育的典范。總而言之我認為《弟子規》是圣賢教育的指南,它不但適用于家庭教育,并且還適用于各階層不同年齡人的學習和效仿。是正規人生糾正錯誤的良方。從都應以《弟子規》為準則規范自身的言行舉止。希望所有的為人父母依照《弟子規》教育好下一代,讓古圣先賢的智慧在孩子們心中萌芽生根,為將來走向社會奠定良好的道德基礎。使所有的父母都能體會到圣賢教育帶給社會與家庭的和諧與幸福。
弟子規心得體會800字_弟子規學習感悟與收獲 篇3
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的每一個人都隨時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畢竟,文化是一個連續的傳遞過程。就好比我高中的一個歷史老師講的“無論世家子弟還是山野村夫,無論略識文字還是一字不識,他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無不顯現儒家文化的教養”。這句話,我是感受越來越深。一種思想理念在中華大地上延續了幾千年,這里的人民哪里還可能不會受到影響呢?雖然傳統文化在近代屢遭浩劫,她還是在中國大地上有很強的生命力。
我的父母曾經在這方面教育了我很多,為人處世,以及一些禮儀都已經成為我生命的一部分了。《弟子規》包含了《孝經》《禮》等傳統思想,特別是在行動方面做了規范。所謂弟子規的規,也就是規范的意思。本來這本書是作為兒童啟蒙讀物的,大約和《三字經》的效用差不多。現在學習這本經典也是恰當的。
特別是現在,社會倫理失綱,人心不古,有志之士呼吁重新定位我們的教育,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關懷,創建和諧社會,和諧世界,學習經典也就顯得尤其必要。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認同的過程,而對自身產生影響則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
例如,我們學習《弟子規》,背誦下來應該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對一個人產生有益的影響,那就需要時間了。一個人處世必定有一些原則,在他們潛意識中受到這些原則的制約。學習了《弟子規》,就是要把圣人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我記得老師曾經說過:“你憤怒嗎?讀《弟子規》吧!你痛苦嗎?讀《弟子規》吧!……”大意如此。第一次聽到這樣的話,我難免產生幾分懷疑的心態。
是的,音樂可以使人平靜,放松;運動可以使人忘記煩惱,心胸開闊;閱讀能使人忘記現實,醉心于與先哲的時空中。《弟子規》這一本小書,又有多大的能耐改變一個人的`心情的功用呢?可就是那么一次,我受到了《弟子規》的啟發,改變了心態。一個晚上熄燈后,同伴講靈異故事,我被嚇得出了一身的冷汗。故事結束后,一個上鋪的兄弟慢慢走到我床頭,猛的大叫一聲“啊……”。
我以為出了什么事,被嚇到了,也歇斯底里的大叫起來。過了幾秒鐘才發現是他惡作劇,我是憤怒的靈魂出竅了,忍不住罵了他幾句。雖然馬上語氣緩和了下來,可我還是一直沒有睡著,仿佛鬼魂一直在我身邊,冷不丁可能就拉拉我的頭發,摸摸我的腳什么的,而一些恐怖片的情節也在我頭腦里閃個不聽,長發遮面的白衣女子,僵直的胳膊,冰冷的手指,死魚般的白眼……
越想越怕,禁不住心理暗暗恨這個捉弄我的這個人。最后,我想起《弟子規》的“泛愛眾”,想起了“我生活我的生活。我愛所有的人,即便他傷害我欺騙我,我都會原諒他,因為他是我的同類,因為我相信他身上殘留的人性”,這些我多年前寫給自己的格言。
不禁心情越來越平靜,后來就不知不覺的睡著了。第二天,又看見這個兄弟,雖然依舊心理上有些障礙,但是敵意已經沒有了。現在,已經好如當初了。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升華的過程。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說,是十分必要的。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才變成和諧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