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新課程學習總結
我們明確每一位教師既是教材的開發者、又是教材的實施者、創造者,根據教師的不同層次,給以一定的課程選擇權。我們把課程的選擇權給教師,讓教師在課程實施中發揮自主性和創造性,在實踐中不斷提升教師的專業水平。我們做到宏觀調控,加強管理的。一是深入教育教學第一線作具體的觀察研究和指導,二是抽查各種資料。指導教師將視野轉向孩子,將孩子的發展需求作為選擇、研究教材的依據,幫助教師把新教育觀、課程觀落實到具體的教育行為中去,從而更全面地將課程內容、形式有機整合。協調好“共同性課程”與“選擇性課程”的關系,做到既面向全體,又滿足幼兒個性發展的需要。從而實現教師專業化水平的提高。
B共同性課程與選擇性課程的轉換與平衡
其實,在共同性課程和選擇性課程也沒有很明確的界限,同一種教材在不同幼兒園可利用不同的資源進行。在共同性課程出現資源相對缺乏的情況下,我們采取替換交互的方法,讓幼兒的基本經驗得到保證。當幼兒在主題發展中轉移“熱點”或“興趣”時,我們也多考慮因地制宜原則。在轉換與平衡中,保證幼兒基本經驗的提高,在生活中學習與提高。
二、關注幼兒的需要,拓展環境教育資源。
我園的共同性課程的基本內容都選自于新教材,根據新教材提供的內容,以主題的形式呈現。在實踐新教材的同時,我們發現教材有許多的局限性,往往受環境條件的限制,因資源和相應的配套用具、教材缺乏,容易使主題無法拓展。“生活即教育”,我們及時將共同性課程與選擇性課程進行選擇,在基本經驗和教材同整的基礎上有效利用資源,特別是將幼兒熟悉的感興趣的資源進行匯總、整合,因地制宜地建構體現雙重功能的課程類型。如農村的田野中的紅薯、土豆等植物;泥土中的蚯蚓、昆蟲;街道邊的樹木、花草;生活中人們的生活居住、風俗;四季的變化、氣候等等都是環境資源拓展的空間。
選擇、編排的教育內容,還要充分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與規律,貼近幼兒的實際。我們的幼兒都來自農村,農村的孩子由于受社會、家庭、環境等諸多方面的影響,對事物的關心、探索和熱愛也都從身邊所熟悉的事物起。因此我們在考慮選擇、編排的教育內容時,盡可能地從孩子的角度去關注理解他們的生成活動,了解他們的需求,判斷生成活動的價值,及時予以支持和提升。尤其是重視幼兒生成活動內容與活動方式,把握教育時機,及時調整活動計劃和教育行為。將視野轉向孩子,將孩子的發展需求作為研究、選擇教材的依據,從而更全面地實現課程內容、形式的整合,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三、關注幼兒的需要,把環境還給每個孩子。
《上海市學前教育課程指南》提出了以素質教育的啟蒙目標,突現了“以幼兒發展為本”的理念。課程實施的中心環境是因地制宜地創設適合幼兒發展的、積極的、支持性的環境,把環境還給孩子。在研討與實踐中我們感到:
首先,賦予環境創設新的內涵。我們的問題是如何讓幼兒積極地與周圍環境產生互動?《規程》試點以來,我們不斷接受和嘗試讓“墻壁會說話”,運用農村的鄉土材料師生共同創設環境。隨著對新綱要認識的不斷加深,新的理念在不斷地沖擊著我們,我們開始用整合的教育思想來重新審視環境布置所呈現的內容,我們更關注孩子的興趣和要求,更關注時代的特征。基于這種思想,環境創設中更多產生了屬于孩子們的“環境”,這些內容不僅滿足了幼兒好摹仿的特點,更有利于探索型主題的開展,同時也吸引了家長的積極參與,促進了幼兒經驗、社會知識、行為習慣等各方面均衡發展。
其次,瑞吉歐式的幼兒材料區的創設。由教師根據探索的主題創設特定的探索環境,引發幼兒與環境發生關系,使靜止的環境“活動起來”,使環境產生教育價值,讓“人”環境與“物”環境相呼應起來。我們幼兒園受“瑞吉歐”理念的啟發,在園內創設了一個真正屬于幼兒的材料區。幼兒園每天的活動需要大量的操作材料,這樣園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挖掘了一切可利用的自然資源,為幼兒所用。材料區的創設大大滿足了幼兒對“探索型主題”的深入研究,不必再為收集材料而煩惱了。在收集材料的過程中,教師們加強了社區與家長的聯系,從而得到了社會與家長的幫助和支持。更營造了鄉土材料應用的大教育環境,形成了實施鄉土教育齊抓的合力。
另外,能滿足幼兒收集資料的資料室的開放。特別要發揮本園教育資源的優勢是至關重要的。而對普遍存在的農村家長收集資料意識淡薄的現狀,我們唯有不但開拓信息、資料的來源,才能滿足教師、幼兒在探索型主題開展中的需要。因此,幼兒園化了大力氣,騰出專用資料室,廣泛收集社區、自然、家長中的資料,包括書籍、錄象帶、VCD、卡片、自然界中的各種農用實物,如各類果實、農用工具等等。同時又配有電腦,讓教師帶領幼兒隨時可以在網上查找資料。這樣多功能的資料室的創設,給教師們更好地實施主題創造了條件,也大大滿足了幼兒對知識的渴求,推動了探索型主題的順利開展。
四、有機整合,激活課程內容
在觀念轉化為實踐的過程中,教師遇到首要問題就是“整合觀”在一日活動中的體現。強調學科要求、強調教師為中心的課程體系已遠遠不能適應課程的有效整合、師生共建與教育個別化的時代要求。因此,我們將一日活動各環節進行分段解剖,從觀念上的整合;目標上的整合、內容上的整合到資源上的整合,方法、手段及手段上的整合,進行層層對照、分解,從提高幼兒的基本素質出發,發揮課程的整體效應,達到對教育各要素的多樣化、多層次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