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元宵節有什么習俗(通用7篇)
古代元宵節有什么習俗 篇1
《武林舊事》等載:“以絹燈剪寫詩詞,時富譏笑,及畫人物,藏頭隱語,及舊京諢語戲弄行人。元宵佳節,帝城不夜。春宵賞燈之會,百戲雜陳。詩謎書于燈,映于燭,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稱為燈謎。”好謎者更組織有謎社。
謎社在清代亦極為流行。如光緒年間有竹西后社、射虎社、萍社等燈謎組織,其間謎手云集,每以茶館酒肆,或在自家私宅作為燈謎活動場所,或研究探討,或張燈懸謎,招引猜射,娛樂民眾。謎燈有四面,三面貼題簽,一面貼壁,此燈又名彈壁燈。猜中者揭簽,獲小禮品留念。
民俗專家介紹,在中國古代,元宵節還曾是一年中有情男女“相約燈下”的浪漫節日,一些地區至今仍保有“偷菜傳情”的元宵節習俗。
古代元宵節有什么習俗 篇2
唐睿宗時元夕作燈樹高二十丈,燃燈五萬盞,號為“火樹”。“金吾不禁夜”是說京城破例取消夜間戒嚴,允許市民逛燈三整夜,又稱“放燈”。
據《神異經》載:西方山中有山臊,犯之則令人寒熱。但它怕竹子爆聲,于是人們燒竹來趕走它。唐代詩人來鵠詩云:“新歷才將半紙開,小庭猶聚爆竿灰。”宋代王安石詩:“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在火藥發明之后,人們在春節仍然燃爆竹。
古代元宵節有什么習俗 篇3
宋代已用名片拜年,稱為“飛帖”。各家門前貼一紅紙袋,上寫“接福”,即承放飛帖之用。清代《燕臺月令》也形容北京“是月也,片子飛,空車走。”現代的賀年片、賀年卡,可以說是其遺風。
“走百病”,又稱“烤百病”“遛百病”“散百病”。舊時,每當正月十五元宵節夜晚,特別是正月十六一整天,婦女們便三五成群,結伴出游,她們一邊賞燈散步,一邊遛彎兒“走”除百病。這是一種消災祈健康的活動。
民間普遍認為,在“走百病”時,還要“摸門釘”,方能求吉除疾。“摸門釘”,又稱“摸釘”。因“釘”與“丁”諧音,而“丁”又象征男子。因此,正月十五這天的夜晚,婦女們出游,到各城門去“摸門釘”,需要在黑暗中摸索,不得有照明設備,一次便摸中者視為生子的吉兆。不去城門摸釘的,要到寺觀燒香,用手觸摸廟中大門上的門釘,以此來祈盼家庭人丁興旺。
古代元宵節有什么習俗 篇4
在古代,漢族人還有在元宵節偷菜求子、偷菜求婿的習俗。至今,在貴州省黃平一代的苗族中仍保留著在每年的正月十五偷菜傳情的習俗。這天,姑娘們會去偷非本族人家異性的青菜,希望能“偷”得一段好姻緣。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故稱“元月宵夜”。道家以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早在漢代已有慶賀元宵之俗,至唐規模更為盛大。
古代元宵節有什么習俗 篇5
淮河兩岸
舊有“正月xx大似年”的說法。年初一到初三的大年三天,人們忙于辭舊迎新、探親訪友,顧不上吃顧不上玩,元宵節才是年味最濃的時刻。
元宵前的幾天,白天,一些年輕人和老藝人們身著七彩異裝,不停歇地參與各種表演;晚上,家家戶戶張燈結彩,城鎮吃糯米湯圓和酵子茶;農村則將咸饃切成小塊、長塊充作晚飯,以示農業豐收在望。元宵當天,各家各戶男女老幼幾乎傾巢而出,看表演、會親友,到處都是喜氣洋洋、歡笑陣陣。晚飯后,兒童打著各式各樣的燈籠,相互比賽,看誰的燈式樣新穎;人們爭相燃放花炮或焰火。村前屋后更是鑼鼓喧天,扭花鼓燈、耍龍燈,是人們期待已久的照例節目。表演隊由鑼鼓樂隊領先在街道和村里游動,如果有誰想請表演隊表演,就先燃放一串鞭炮歡迎,然后鼓掌吆喝。此時,藝人們拉開架勢開始表演。演出中,腳癢癢心癢癢的觀眾也可以加入其中,跳一段舞一場。這種熱鬧場面,往往從黃昏持續到深夜。與眾不同的是,元宵夜的娛樂活動中,女角由男青年扮演,有的還用木頭做些假“三寸金蓮”套在腳上,扭扭擺擺。這些假女郎(稱“臘花”)如果扮相好,歌喉婉轉,唱得一口好曲子的,更受觀眾歡迎,演至半夜時,人們會端出茶點、果品招待演員。演出的內容,一般必以通俗易懂、音韻響亮而順口的民間戲文、歌謠為主。如今,沿淮一帶的各種元宵民俗表演式樣已推陳出新,演出娛樂的內容豐富而健康。
古代元宵節有什么習俗 篇6
年味正濃是元宵
臨近元宵這幾天,淮南市大通區上窯鎮的街道社區和鄉村田野里,各種民俗文藝表演一場接著一場。扭花鼓燈、耍龍燈、獅子滾繡球、高蹺、抬閣、花棍、花燈、傘燈、旱船、獨竿橋等多彩多姿的表演,不僅把新年的氣氛推向高潮,而且也讓十里八鄉的老少爺們領略了獨特的淮河風情文化。
古代元宵節有什么習俗 篇7
舞龍賞燈鬧春來
春節漸行漸遠,元宵轉瞬即至,迎來送往之間,說不盡火樹銀花、春風得意的盛況。踩高蹺、玩獅子、吃湯圓……舞龍賞燈鬧元宵,歡天喜地迎春來,又是一番花香人醉的好景致。要說皖東南元宵民俗,卻也是五彩繽紛,既有宣城本地的圓燈會,又有郎溪、廣德一帶的花燈節,還有績溪等地別具一格的“秋千抬閣”民俗表演,令人目不暇接。
在宣城本地,有元宵圓燈之說。原來,從臘月開始,這里的農村燈會就開始走村串戶送燈、玩燈,包括布龍(滾龍)、板龍、旱船、蝦子燈、河蚌燈及采茶戲等等,到了正月十五這天,就要圓燈,取圓圓滿滿之意,表示此后就要專心稼穡,準備春耕。元宵節當日,還要舉辦為期一天的“燈壇”匯演,算是這一年燈會的“告別演出”。在宣州區洪林鎮萬村,還存在一種延續百年的“龍燈會”,從正月初八到元宵節,有連續三次的“龍神三巡”活動,龍燈巡游全村,名曰“龍神大拜年”、“回龍保平安”和“龍舞元宵慶豐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