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元宵節手抄報(通用34篇)
2024年元宵節手抄報 篇1
正月十五月兒圓,每年的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吃湯圓、看燈展、猜燈謎、踩高蹺、扭秧歌、耍獅子、舞龍燈、逛廟會……處處都是人們的歡聲笑語,這個歷史彌香的偉統佳節不但沒有褪色,并且愈發的蓬蓽生輝。
元宵之夜,我們一家人早早的吃過晚餐,慢步在繁華的街道上,夜空是湛藍湛藍的,人們常說正月十五的月亮是最美的,我抬頭仰望天空,月亮先是金黃色的,徐徐地穿過一縷縷輕煙似的白云,向上,再向上,她身穿白色的紗衣,嫻靜而安詳,溫柔而大方她那玉盤似的臉,掛著溫和的笑容,靜靜地望著大地。
月亮象征著團圓,而人們那一張張笑臉象征著祥和。總之,這一切都象征著團圓美滿,時間不知不覺已過去了兩個多小時,但我一點也沒覺得累。
啊!今年的元宵節之夜真美啊!
2024年元宵節手抄報 篇2
正月十五,正是元宵佳節。天上那閃爍的孔明燈,美麗的煙花,地上那歡樂的兒童,滿懷笑臉的大人們,都讓人萌生一種節日的喜慶氣氛……
大街上人山人海,傳來一陣陣甜甜的笑聲,我看到漆黑的天空,有著閃爍的會飄動的“星星”,原來是那是人們放的孔明燈。望著它,從地上一點點的升上天空,好像很想快點的投入到天空中的懷抱里。“真想買個孔明燈喲。”我心里想,并爭取媽媽的意見,媽媽同意了。
到了天臺,我急忙把孔明燈展開,有一個說法:“在孔明燈上寫上自己的愿望,會美夢成真的。”我趕緊拿起筆甜甜美美的寫上了自己的愿望,找來了哥哥,幫我點上蠟燭,剛剛點亮就飄上去了。放之前還是大的,可到了天空中卻一點點變小了。
孔明燈飛走了,寄托著我的愿望,漸漸的消失在天空中……
2024年元宵節手抄報 篇3
元宵節花燈種類甚多,或是仿照事物的形象編制的形象燈,如龍燈、虎燈、兔燈等等,或是根據民間故事編制而成的活動燈,如牛郎織女、二十四孝等等,表現忠孝節義的民族精神。各種花燈制作工巧,一展工匠的智慧和技能。
隨著時代的發展,元宵燈節辦得越來越盛大,民族特色越來越濃,燈節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唐代的燈會是上元前后各一日,三天;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兩日,為五天;明代則延長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因為燈期不同,所以最初張燈的那天叫“試燈”,十五這天叫“正燈”,最末一天叫“殘燈”、“闌燈”。也有叫“神燈”、“人燈”、“鬼燈”之說。十四日夜為“神燈”,放于家中神位、宗祠前,以祭神明先祖;十五日夜叫“人燈”,放在門窗、床笫、幾案等處,用來避除蝎蟲;十六日夜為“鬼燈”,放在丘墓、原野,為了游魂得到可以脫離鬼域。上祈天意,下護蒼生,神人鬼畜,無所遺漏
自從元宵張燈之俗形成以后,歷朝歷代都以正月十五張燈觀燈為一大盛事。《東京夢華錄》中記載:每逢燈節,開封御街上,萬盞彩燈壘成燈山,花燈焰火,金碧相射,錦繡交輝。京都少女載歌載舞,萬眾圍觀。"游人集御街兩廊下,奇術異能,歌舞百戲,鱗鱗相切,樂音喧雜十余里。"大街小巷,茶坊酒肆燈燭齊燃,鑼鼓聲聲,鞭炮齊鳴,百里燈火不絕。
2024年元宵節手抄報 篇4
元宵節花燈種類甚多,或是仿照事物的形象編制的形象燈,如龍燈、虎燈、兔燈等等,或是根據民間故事編制而成的活動燈,如牛郎織女、二十四孝等等,表現忠孝節義的民族精神。各種花燈制作工巧,一展工匠的智慧和技能。
隨著時代的發展,元宵燈節辦得越來越盛大,民族特色越來越濃,燈節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唐代的燈會是上元前后各一日,三天;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兩日,為五天;明代則延長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因為燈期不同,所以最初張燈的那天叫“試燈”,十五這天叫“正燈”,最末一天叫“殘燈”、“闌燈”。也有叫“神燈”、“人燈”、“鬼燈”之說。十四日夜為“神燈”,放于家中神位、宗祠前,以祭神明先祖;十五日夜叫“人燈”,放在門窗、床笫、幾案等處,用來避除蝎蟲;十六日夜為“鬼燈”,放在丘墓、原野,為了游魂得到可以脫離鬼域。上祈天意,下護蒼生,神人鬼畜,無所遺漏。
2024年元宵節手抄報 篇5
據記載,元宵節吃湯圓最早見于宋代。湯圓當時叫“圓子”、“浮圓子”、“乳糖元子”和“糖元”,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 寶”。宋人周必大的《平園續稿》中就寫到“元宵煮浮元子,前輩似未曾賦此”。湯圓一般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元宵節吃元宵不僅寓意團圓美滿,而且在陜西省,湯圓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或煮司或油炸,寓意熱熱火火,團團圓圓。
上古時期,玉皇大帝為了了解人間民情,特派灶神下凡考察,每月逢三上天匯報。有一年,農歷冬月二十三日,灶神向玉帝匯報:人間百姓每日辛勤勞動,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吃的都是粗茶淡飯。長此下去,百姓們肯定會過度勞作、累壞身體,從而影響。
玉皇大帝聞奏,馬上聚集群臣共商良策。最后太白金星獻策:我們可以百姓們吃些慢性中毒的藥,等他們慢慢地發起病來,自然就會休息。玉皇大帝覺得這是一個好計策,就讓廚神讓在農歷臘月初八早上,偷偷往百姓飯鍋里丟下了瘋人藥。
最后老百姓們就真的慢慢的瘋了,女的縫新衣、繡花鞋,男的殺豬、宰羊,都不想下地干活。但是到了臘月三十日中午,百姓們都拿出各種好吃的食物,圍在桌旁,全家人大吃大喝起來。從正月初一起,男女老少不光吃好的,而且整日穿紅著綠到處玩耍。有的畫著花臉,敲鑼打鼓四處游街;有的邀邀約約帶著禮品,八方去拜年。
到了正月十三日,灶神上天又向玉皇大帝匯報了這個情況,玉皇大帝又下令讓廚神治好百姓的瘋病。最后廚神在正月十五日的晚上,把夜餐變成了湯圓,里面放些芝麻、核桃、白糖等清醒劑。第二天早上百姓們的瘋病全好了,家家照舊男耕女織,恢復了往常的勞動。
2024年元宵節手抄報 篇6
今天是正月十五元宵節,我和媽媽早早地吃完飯去東湖看花燈。
還沒有走到東湖,一陣陣歡呼聲、尖叫聲就不斷傳入我耳內。隨著人流,我們慢慢地走到了東湖。今天的東湖格外美,我看見一盞盞孔明燈緩緩升上天空,就像一顆顆星星,在天空中一閃一閃。橋下的霓虹燈,紅的,藍的,黃的,綠的,五彩紛呈,美麗極了。整個東湖沉浸在燈的世界、光的海洋中。
走進花燈會場,四周掛滿了大大小小、形態各異的花燈,讓人應接不暇。而最使人引人注目的是燈區門口的十二生肖燈了:威風凜凜的老虎燈在練武術;“超大”型的豬燈,俏皮可愛,一只眼睛睜得大大的,另一只卻微微地瞇著;活靈活現的小狗燈,一看,就會感受到它的忠厚老實又不失可愛,它全神貫注地看著你,似乎在和你親切地交流呢!金色的龍燈隨風在空中飛舞,活蹦亂跳的猴在銀杏林中蕩秋千……還有火紅的金魚燈,美麗開屏的孔雀燈……
隨著悠揚的樂聲響起,我的目光被引向湖中:一盞盞美麗的荷花燈像一個個美麗的仙女在翩翩起舞,一道道變化無窮的噴泉為“花燈舞”錦上添花。
東湖四周的燈籠數不勝數,我們一路走著一路欣賞,仿佛置身于燈的世界中,真讓人回味無窮!
2024年元宵節手抄報 篇7
元宵節晚上,爸爸媽媽帶我到京華城中城去看燈。
走進廣場,我被這五彩繽紛的燈給吸引住了,不知道先看哪盞好。正當我拿不定主意的時候,忽然看到了幾只五顏六色的孔雀燈正在“翩翩起舞”,我忍不住要和它們合影。
接著我們來到了“蘑菇”房子邊,這可是小兔子新造的房子喲!“蘑菇”色彩鮮艷,真叫人垂涎欲滴。隨后,我們又來到了恐龍樂園,只見三角龍和雷龍在向游人揮手問好,霸王龍甩動著它那長長的尾巴,好像在說:“我是恐龍的霸主,有誰能敵得過我?”邊說邊向長頸龍撲去,于是一場恐龍大戰開始了。
忽然聽到一聲“好肥的豬喲”,我立即跑了過去,哈哈,只見這頭“豬”在燈光的映照下,四腳朝天,一手托著巨型金元 寶,另一只手正在跟大家打招呼。旁邊一群小豬圍著這只金豬高興地手舞足蹈,不停地轉圈圈!看著它們憨態可掬的樣子,我笑得喘不過氣來。剛看完金豬又來看金龍,它象征著我們中華民族要像巨龍一樣騰飛……
時間過得真快,我要回家了。看著這美麗的、形象逼真的彩燈,我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久久不愿離去。
2024年元宵節手抄報 篇8
昨天是元宵節,我們全家去看望太奶奶。全家人吃了一頓團圓飯。我還和舅舅、弟弟們玩兒了游戲。我們都給太奶奶磕頭,祝愿她身體健康,長命百歲!
晚上回到家,我和媽媽、爸爸去平臺上把年前買的跑都放完了。昨天放炮的人真多,天空中閃著五彩斑斕的煙花。我還看見了一個像熱氣球一樣的東西在天上飛,爸爸告訴我那個叫‘孔明燈’。是諸葛亮發明的。真有趣,我也想放一個。
睡覺前我整理好書包,因為明天就要開學了。我要收心認真學習了。
2024年元宵節手抄報 篇9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時間為每年農歷正月十五。相傳,漢文帝(前179—前157年)為慶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諸呂之亂,每逢此夜,必出宮游玩,與民同樂,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稱元月,漢文帝就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這一夜就叫元宵。司馬遷創建《太初歷》,將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隋書·音樂志》日:“每當正月,萬國來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門外建國門內,綿亙八里,列戲為戲場”,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當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
元宵節(別稱:上元節、天官節、春燈節、小正月、元夕。)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日期為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日。
元宵節習俗自古以來就以熱烈喜慶的觀燈習俗為主。它主要有賞花燈、吃湯圓、猜燈謎、放煙花等一系列傳統民俗活動。該節日被選入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2024年元宵節手抄報 篇10
時間過得好快,轉眼間元宵節已經來了。正月十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聽公公說:“正月十五是點燈節。正月十五,太陽一下山,我們全家吃完元宵,就立刻走向人民公園—花燈集中點。
夜幕降臨,人民公園里人山人海,男女老少個個滿臉笑容。我們看到的是花燈海洋,我們隨波逐流,觀賞著各種各樣的花燈:有飛龍噴火、獅子玩球、鯉魚吐珠、龍鳳呈祥……真是千姿百態。
“轟!轟!轟!”啊!人民廣場開始放煙花了,人們朝人民廣場的方向望去,看到天邊五顏六色的煙花,真像仙女散花,美麗極了,人們無不歡呼雀躍,感到無比幸福、快樂。
在元宵節的這一天,相信大家都是過得非常愉快的!
2024年元宵節手抄報 篇11
元宵節中山公園的燈會讓我留連忘近。今年白鷺洲燈會更讓我耳目一新,令我驚嘆不已。雖然我縮短了在澳大利亞新西蘭旅游,提前回廈趕往在元宵節前賞燈,但一到白鷺洲還是燈如海,人如潮。
一進門,我就驚呆了,這么大的紅燈籠啊,直徑足足有8米長,燈籠上有八個現目大字:跨越發展,如諧社會,啊,它點出此次燈會的主題,拉開了燈會的序幕,真是起一個提綱挈領的作用。
接著我隨著人流來到金豬賀歲花燈前。我抬頭仰望,天真可愛的吉祥童子,手執火紅火紅的燈籠,站在又胖又大的金豬的背上,隨著音樂歡快地轉著身子,給我們美好吉利的祝福,我望著金豬深思著,來年,我們演武小學也能舉行元宵燈會,燈會的主題是和諧學校,溫馨家園。每個學生做一盞有創意的花燈,全校就有上千盞花燈,整個校園一定更加燦爛輝煌。走啊,好看的還在后頭呢。爺爺喊到,爺爺的喊聲打斷了我們的思路。
我跟著爺爺看看這組花燈,賞賞那組花燈,43組大型花燈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風采,都是那么璀璨耀眼,除了大型花燈外還有由近二千盞宮燈組成燈墻,閃耀火紅的光輝。白鷺洲兩邊的筼筜湖里幾百盞荷花燈,鯉魚燈爭奇斗艷。這燈會體現跨越發展的氣勢磅礴和輝煌成就,這次燈會展現出廈門吉祥喜慶,溫馨和諧的社會風尚。
一轉眼二個多小時已經過去了,我才戀戀不舍地離開白鷺洲,但整個廈門仍是火樹銀花不夜城。
2024年元宵節手抄報 篇12
元宵節燃燈的習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元宵節燃燈放火,自漢朝時已有此風俗,唐時,對元宵節倍加重視;在元宵節燃燈更成為一種習俗。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元宵節燃燈的習俗,經過歷朝歷代的傳承,節日的燈式越來越多,燈的名目內容也越來越多,有鏡燈、鳳燈、琉璃燈等。元宵節除燃燈之外,還放煙花助興。
2024年元宵節手抄報 篇13
1、思越人/鷓鴣天
賀鑄
紫府東風放夜時。步蓮秾李伴人歸。
五更鐘動笙歌散,十里月明燈火稀。
香苒苒,夢依依。天涯寒盡減春衣。
鳳凰城闕知何處,寥落星河一雁飛。
2、生查子元夕
宋: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3、青玉案元夕
宋: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蕭聲動,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火闌珊處。
4、十五夜觀燈
唐:盧照鄰
錦里開芳宴,蘭紅艷早年。
縟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
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別有千金笑,來映九枝前。
5、元夕于通衢建燈夜升南樓
隋: 隋煬帝
法 輪天上轉,梵聲天上來;
燈樹千光照,花焰七枝開。
月影疑流水,春風含夜梅;
燔動黃金地,鐘發琉璃臺。
6、元宵
明:唐寅
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
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如銀。
滿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賽社神。
不展芳尊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2024年元宵節手抄報 篇14
元宵,原意為“上元節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節”主要活動是晚上的吃元宵賞月,后來節日名稱也演化為“元宵節”。正月十五鬧元宵,將從除夕開始延續的慶祝活動推向又一個高 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彩,人們賞燈,猜燈謎,吃元宵,成為世代相沿的習俗。在漢文帝時期,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建“太初歷”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民間過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元宵在南方稱"湯圓"、"圓子"、"浮圓子"、"水圓",由糯米制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們把這種食物叫“浮圓子”,后來又叫“湯團”或“湯圓”,這些名稱都與“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征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別的親人,寄托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期望。吃元宵象征家庭像月圓一樣團圓,寄托了人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愿望。
2024年元宵節手抄報 篇15
民間在除夕供奉老天爺時要設立“天地堂”。人們在院子里扎一小棚,棚里面小桌上立著“天地三界十方萬靈真宰”的神位;神位前擺著香爐、供品,還掛著一盞燈籠,燈籠代表姜太公的席位。據說姜太公當年封神時,別人都封了,就是忘記了封自己,自己沒有席位只好和老天爺坐在一起。
燈籠與神有關,所以也賦予很多象征意義。古時候,人們為了驅逐黑暗的恐懼感,于是燈籠衍生為具有驅魔降福、祈許光明之意。
有一種“光明燈”,在歲末年初時,把燈籠放在寺廟中,藉以佛的法力求得一年中平安順利。也有農家在田間立長竹竿掛上一盞燈“照田蠶”,觀察火色以預測一年的水旱情況,以期豐年。
“放天燈”,來由是過去人們在躲避盜匪侵襲而四散逃逸之后,以燃放天燈為互報平安的信號。由于避難回家的日子正是元宵節,從此以后,每年這一天,人們便以放天燈的儀式來慶祝,所以又稱天燈為“祈福燈”或“平安燈”。其后逐漸演變為向上天祈福許愿的民俗活動。天燈上寫滿了心里的各種祈愿,希望天燈能上達天庭,帶給人無限的希望和光明。
傳說唐太宗李世民鼓勵讀書,民間都把小孩送上學。入學的第一個節目叫“開燈”,就是把事先做好的花燈帶到學校去,請一位博學的老先生點起來,象征前途光明。從前的私塾,多半在正月十五稍后開學,因此開學的花燈,也成了“上元節”的點綴。
2024年元宵節手抄報 篇16
每年的陰歷正月十五是中國人很重視的傳統節日,元宵節。元宵節也叫“上元節”,春燈節,是很多家庭團圓的節日。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加上吃元宵的習俗,這個節日就和團圓兩個字牢牢的聯系起來。元宵節是春節之后的第一個重要節日,不管是南方北方都對這個節日比較重視,舉行很多的活動來慶祝這個節日。
1、元宵節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相傳呂后一系在呂后死后害怕大全旁落,密謀叛亂,宗室齊王劉囊聯合開國老臣周勃一起平定了“諸呂之亂”。平亂之后,眾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恒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里家家張燈結彩,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鬧元宵”。
2、元宵節又稱“上元節”,是人們慶祝一年中第一次的月圓之夜。據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元宵燃燈放煙火的習俗就是從這個說法來的。
3、元宵節起源于“火把節”,漢代民眾在鄉間田野持火把驅趕蟲獸,希望減輕蟲害,祈禱獲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國西南一些地區的人們還在正月十五用蘆柴或樹枝做成火把,成群結隊高舉火把在田頭或曬谷場跳舞。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當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火把也逐漸變為了彩燈。
2024年元宵節手抄報 篇17
正月十五,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觀賞花燈更是傳統的節日活動。今年媽媽和張阿姨帶著我和彤彤妹妹,去王城公園看花燈。
來到公園門口,只見有很多的人已早早的來到了。進了公園門,更是十分的擁擠,想大步的走都十分困難。抬頭向四周望望,只見路的兩邊樹上都掛滿了紅紅的大燈籠,烘托出一片熱鬧的節日氣氛。人們漫步其間,人人臉上都寫著快樂和幸福。再往前,一個巨大的_造型的燈映入眼簾,感覺金碧輝煌,還有很多穿著節日盛裝的各少數民族的人物模型依次從_的左右兩門循環出入。在往里走,我看見了一副姜太公釣魚的情景,只見一位老爺爺坐在石頭上把一個直的魚鉤放在水里,結果釣到了一條大魚,真是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妹妹問這問那,興高采烈的拉著我的手來到一組十二生肖的花燈前。我們都在找自己的屬相,我很快找到了兔的造型。這時活潑的小妹妹說:“我找到馬了我屬馬,我不屬羊了,羊太難看了……”我們都不禁被逗得哈哈大笑起來。接下來我們還觀看了,喜洋洋與灰太狼等,龍鳳呈祥燈……今年的燈太美了。九點了,我們看完了所有的燈仍然意猶未盡,都十分不舍得離開這里。不過大家期待著,明年、后年的這個時候再來看燈。
2024年元宵節手抄報 篇18
元宵節的晚上,我早早吃過晚飯,迫不及待地拉著爸爸媽媽去觀音閣公園游玩。
我們來到觀音閣公園,這里市民很多,好不熱鬧,簡直就是人的海洋,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過節的喜氣和快樂,我踩著快樂的步伐也隨著人群走進了廣場。
你看,煙火在天空中滿天飛舞,真是讓人的眼花繚亂。有紅的、黃的、藍的、紫的,顏色各異,圖案千變萬化。有的像當晚的月亮一樣圓,有的像火箭一樣直入云宵,有的像陀螺一樣旋轉得飛快,有的像流星雨,還有的像仙女散花一樣美麗。煙花有的以顏色為勝,有的以聲音為主,有的則有聲有色。看著看著,我仿佛進入了一個神秘而又喧鬧的境界,真是“火樹銀花不夜天”啊!
2024年元宵節手抄報 篇19
據記載,元宵節吃湯圓最早見于宋代。湯圓當時叫“圓子”、“浮圓子”、“乳糖元子”和“糖元”,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 寶”。宋人周必大的《平園續稿》中就寫到“元宵煮浮元子,前輩似未曾賦此”。湯圓一般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元宵節吃元宵不僅寓意團圓美滿,而且在陜西省,湯圓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或煮司或油炸,寓意熱熱火火,團團圓圓。
1、灶神下凡考察民情
上古時期,玉皇大帝為了了解人間民情,特派灶神下凡考察,每月逢三上天匯報。有一年,農歷冬月二十三日,灶神向玉帝匯報:人間百姓每日辛勤勞動,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吃的都是粗茶淡飯。長此下去,百姓們肯定會過度勞作、累壞身體,從而影響。
2、太白金星獻策
玉皇大帝聞奏,馬上聚集群臣共商良策。最后太白金星獻策:我們可以百姓們吃些慢性中毒的藥,等他們慢慢地發起病來,自然就會休息。玉皇大帝覺得這是一個好計策,就讓廚神讓在農歷臘月初八早上,偷偷往百姓飯鍋里丟下了瘋人藥。
3、正月十五吃湯圓
到了正月十三日,灶神上天又向玉皇大帝匯報了這個情況,玉皇大帝又下令讓廚神治好百姓的瘋病。最后廚神在正月十五日的晚上,把夜餐變成了湯圓,里面放些芝麻、核桃、白糖等清醒劑。第二天早上百姓們的瘋病全好了,家家照舊男耕女織,恢復了往常的勞動。
2024年元宵節手抄報 篇20
元宵節是我國的四大節日之一,元宵節一過,春節也就算過完了,所以這一天是非常隆重和熱鬧的。以前,人們主要是看花燈與舞龍,現在燃放煙花,人們觀看煙花也就成為慶祝節日的方式之一了。
晚上七點多一點,我就著急地叫爸爸媽媽帶我上工人體育館去,聽說那八點整要放煙花的。走在街上,看到路上有很多與我一樣想看煙花的人,大家老老小小一家人,顯得十分的高興。人真是多呀,擠得水泄不通。
八點鐘到了,只聽見幾聲沉悶的聲音,一個個煙花帶著紅紅的火星竄上了天空,幾聲脆響,夜空綻放出幾朵美麗的花朵。它們的形狀和顏色各不相同,有五顏六色的滿天星,金黃色的蒲公英,紫色的牽牛花,火紅的玫瑰花,粉紅的月季、銀色的百合等等。
隨著一聲聲的炮響,人們在驚呼,在贊嘆,夜色中,人們微微揚起的臉上也變幻著多姿的色彩,也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2024年元宵節手抄報 篇21
“花燈起,鬧元宵,良辰美景,元宵佳節如期到。”在元宵節的前一天晚上,大家都會買元宵,有的是買速凍的,也有的是買手工制作的。等到元宵節的早上吃。到了元宵節的那一天,大人們早晨起來煮元宵,小孩子們一大早就被那軟糯香甜的湯圓饞醒了。然后,大人和小孩子就坐在桌前一起吃著可口的元宵。一般小孩都是吃六個,更小的孩子就是吃兩個。大人則是吃八個。寓意“發”和“好事成雙”。這一天,在我們家,元宵變成了一日三餐的主食。
元宵節除了美味的元宵,當然少不了漂亮的花燈。
邢臺天一城、北國商城都有花燈,但都是小燈,邢臺體育館前的燈,那里有大的比人還高的燈數十盞,小的燈則有幾十盞。那里可謂是人山人海。小孩子和大人一起去看燈,一起看了不一會,小孩兒就沒了影。原來,小孩子們都去買各種的小吃,比如:炸雞柳、臭豆腐、烤冷面……還有的小孩買小玩具:玩具、遙控汽車。大人便是猜燈謎、賞花燈。
等到小孩子回來,大人和小孩子一起點燃并放飛孔明燈,然后一起誠懇的許愿。寓意:讓天上的神仙保佑平安,并且夢想成真。所以孔明燈又稱“祈福燈”或“平安燈”。
數百個孔明燈一在天上飛的場面是無比的壯觀,如同天空中最閃亮的星星,最后成為茫茫星海。
在這個熱鬧的廣場上,時不時傳出陣陣快樂的笑聲,天上、地上,一切都是那么地熱鬧啊!
2024年元宵節手抄報 篇22
我們每年都要吃湯圓,而湯圓的寓意是團團圓圓一家歡,只要一家人在一起那幸福的感覺就像湯圓里的餡一樣甜甜蜜蜜,讓人永生難忘。只要一家人能團圓勝過千千萬萬的禮品,只要一家人能在一起聚杯共慶,消除了新年的寂寞,這比無數個祝福都要溫暖!
忽然,新年的鐘聲響起了,剎那間城市沸騰了。萬支煙花直沖云霄,如銀箭,如流星,更如一個個小火球沖向黑夜,它們劃破黑夜,接著煙花交在一起,爆炸了,在天空中畫出了一個個鮮艷的花朵,亮光交織在一起,為黑夜描繪出美麗的圖畫。然后震耳欲聾的爆炸聲傳入了我們的耳中,讓來年的不順在此時此刻消除,新年的到來從煙花的爆炸聲中傳遞!
元宵節,融入了中華的情感的節日,讓所有的人都永生難忘!
2024年元宵節手抄報 篇23
唐朝,在國力空前強大的唐朝,元宵賞燈十分興盛,無論是京城或是鄉鎮,處處張掛彩燈,人們還制作巨大的 燈輪、 燈樹、燈柱等,滿城的火樹銀花,十分繁華熱鬧。
宋朝,宋代元宵除了“婦女出游街巷,自夜達旦,男女混淆”的狂歡外,還有官員派發利是、君王與百姓同賞元宵;甚至有恐怖色彩,刑獄機構會利用燈飾、圖像演繹獄戶故事或陳列獄具等。元宵節在宋代發展成最熱鬧的世俗狂歡節,燈節更加豐富多彩,元宵賞燈持續五天,燈的樣式繁復多樣,逛燈市更是一件十分賞心悅目的事情。詩人辛棄疾寫道:“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說的就是宋朝燈節花燈無數,煙花如星雨。那時還興起了猜燈謎,即將各種燈謎寫在紙條上,貼在花燈上,猜中的人還能得到小小的獎勵。這種娛樂益智的活動受到人們喜愛,廣為流傳。
到了元代大部分假期都被取消,元朝統治者認為生命在于運動,工作就是休息,全年假期只有16天。
明朝的燈節持續的時間更長,自正月初八到十七整整十天,以顯示歌舞升平。
清朝,滿族入主中原,宮廷不再辦燈會,民間的燈會卻仍然壯觀。元宵節清朝則只有三天,但是燈火璀璨,燈也更加精致奇幻,依然十分吸引人。
2024年元宵節手抄報 篇24
元宵佳節將至,很多人家里早已備上元宵,一頓吃不完,甚至連續幾天都是餐桌上的“常客”,早餐、加餐甚至夜宵都少不了。
俗話說過猶不及,其實說起吃元宵來也是一樣。從營養學來看,糯米皮加上豆沙、芝麻、棗泥、花生等甜餡或鮮肉、菜肉等咸餡,都是高糖分、高熱量的耐風寒季節食品。
元宵屬于高熱量、高糖分的食品,還含有油脂,但卻缺乏營養素,除了熱量和糖外并沒有太多其他營養。這樣的食品首先是不適合當早餐吃。除了缺乏營養外,還因為人早起時胃腸道功能是最弱的,而元宵外皮的部分都是糯米的,黏性高,不易消化。因此早餐吃元宵很容易出現消化不良,而導致泛酸、燒心等情況,影響一天的工作和生活。
什么時候吃元宵還有很多講究。別把元宵當正餐,早飯后九十點鐘或者下午加餐的時候吃點兒元宵還可以,但每次吃個一二兩(50~100克)也就足夠了。在吃元宵的同時,不能再吃其他含糖高的食品;還要減少其他主食的攝入,一般來說是吃三個元宵就要減去半兩(25克)主食。夜宵如果和睡覺的時間離得比較近,也別吃元宵。這類食品不好消化、排空慢,也會加重胃腸道負擔。一些胃腸功能弱的人在吃了元宵后就會出現泛酸、燒心等胃食管反流問題。因此,元宵不能吃得太飽,吃完后也不要馬上就躺著,活動兩小時以上再睡覺。
元宵也并非“一無是處”,一些微量元素、營養素溶解在煮元宵的湯里。吃了元宵再喝湯,這可以促進消化吸收,即民間常說的原湯化原食。不過喝湯一定要注意別在湯里再加糖。如果吃的是咸湯圓,可以在湯里放些小蝦米及蔬菜,補充營養,但不要再放油脂或調味料。
無論是吃元宵還是喝湯要注意不能太燙,也不能大口大口地吃,否則很可能燙傷口腔和食管黏膜。有的人吃元宵時一被燙了就很快把元宵咽下去,這種習慣危害更大。
2024年元宵節手抄報 篇25
元宵節的傍晚,太陽剛剛落下來,響徹云天的鞭炮聲就從樓外傳了進來。在鞭炮聲的催促下,我吃過又香又甜的湯圓,我和爸爸媽媽便到大沙河去看煙花,賞花燈。來到了大沙河邊,哇,這里的人好多好多呀,擠得人都走不過去。燈,一盞,兩盞,三盞,四盞……好多呀,我都快數不過來了。有兔子、牛、羊等十二生肖的,有各種各樣的形狀的,有宣傳臨澤縣巨大變化的……再配上大沙河變幻多彩的燈光,如同白晝。我們邊走邊看,遇到我喜歡的,就讓爸爸給我照相,處處都留下了我的身影。
“砰!”煙花升起來了,一朵朵綻放的禮花騰空而起。瞧!升上去的煙花散開了,一朵接一朵,有紅的,綠色,藍的,粉的……縱橫交錯在天空中,形成了奇麗的畫面。煙花千變萬化,有的像流星雨,有的像金環,有的像彩帶,有的像花朵,把大沙河的天空裝扮成了煙花的海洋,百花齊放,好漂亮啊!
歡樂的元宵節,好吃的湯圓,美麗的煙花,多彩的花燈,給我們孩子們留下了快樂的童年。
2024年元宵節手抄報 篇26
元宵節人們猜燈謎的習俗起源于宋代,因為當時元宵燈會十分盛行,人們為了增加娛樂,就將謎語寫到了花燈上。
謎語一直是中華傳統的益智游戲,到了宋朝,元宵節已有了“益智節”的含義,標志之一就是“燈謎”的出現。燈謎是貼在元宵節花燈上供游人猜的謎語,又稱“庾辭”、“隱語”,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諧讔》稱:“自魏代以來,頗非俳優,而君子嘲隱,化為謎語。”
南宋時,“燈謎”作為謎語中的一種類型,已成為元宵節必不可少的助興項目。據吳自牧《夢粱錄》,南宋時制謎和猜謎與說書、下棋一樣,可以作為一種謀生手段:“商謎者,先用鼓兒賀之,然后聚人猜詩謎、字謎、戾謎、社謎,本是隱語。有道謎,來客念思司語譏謎,又名打謎。”周密《武林舊事》“燈品”也有類似記載:“有以絹燈剪寫詩詞,時寓譏笑,及畫人物,藏頭隱語,及舊京諢語,戲弄行人。”
元宵佳節,帝城不夜,春宵賞燈之會,百姓雜陳,詩謎書于燈,映于燭,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稱為燈謎。
元宵節猜燈謎成熟于明清時期。清顧祿《清嘉錄》中記錄有當年蘇州元宵節猜燈謎的情景:“好事者巧作隱語,拈諸燈。燈一面覆壁,三面貼題,任人商揣,謂之打燈謎。謎頭皆經傳、詩文、諸子百家、傳奇小說及諺語、什物、羽鱗、蟲介、花草、蔬藥,隨意出之。”猜中者有獎,獎品有巾扇、香囊、果品、食物等,謂之“謎贈”。猜燈謎在明清小說中也多有描寫,如《紅樓夢》第二十二回中的情節:“忽然人報,娘娘(元春)差人送出一個燈謎兒,命你們大家去猜,猜著了每人也作一個進去。”
元宵節燈會的燈謎產生于宋代,一直被后世繼承,這不僅僅是一個節日慶祝方式,也包含了深深的文化內涵,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門綜合性藝術。
2024年元宵節手抄報 篇27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元宵節主要有賞花燈、吃湯圓、猜燈謎、放煙花等一系列傳統民俗活動。此外,不少地方元宵節還增加了游龍燈、舞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
元宵節,北方人吃元宵,南方人吃湯圓,都是為了求一個全家團團圓圓的美好寓意。元宵和湯圓,都是以餡為基礎制作的,其主要原料都是糯米。大致過程是先是拌餡料,和勻后攤成大圓薄片,晾涼后再切成比乒乓球小的立方塊。湯圓的內餡甜、咸、葷、素皆有,而元宵則多為甜餡,一般是果料和干果為主。
中國傳統節日習俗適應了中國社會廣大民眾在物質、精神和審美等方面的綜合需要。在物質生活層面,中國的傳統節日具有許多不同節日獨特的食品。元宵佳節,全家人在一起吃湯圓,"湯圓"與"團圓"字音相近,象征著團團圓圓,和睦相處。
2024年元宵節手抄報 篇28
吃過喜慶的水餃,吃完長壽的面條,迎來團圓的元宵。元宵佳節馬上到,親手包只元宵送給你,我已經為你包進平平安安,包進順順利利,包進團團圓圓!
趁爆竹聲還未消逝,先把最好的祝福,最美的祝愿,最多的快樂,最真誠的問候,最強壯的健康,最祥和的幸運,最美麗的祝福,送給你和你的家人,祝合家歡樂,元宵節快樂!
潮漲潮落,月盈月虧,鼠年即將迎來第一個月圓之夜,祝你:月月加薪,月月發財,月月健康,月月精彩,月月平安,月月吉祥,月月快樂,月月幸福!元宵節短信
嫦娥美貌天下知,每逢佳節把你思,元宵到來最誠摯,祝福給你學寫詩,快樂伴你發花癡,趕走煩惱那小廝,愿你生活最如意,前途光明最得意,祝你元宵快樂。
嫦娥蟾宮抒廣袖,花燈繡球朝你丟。元宵湯圓和美酒,快樂幸福臉上留。新的一年,祝君:訊息視通千里,事業縱橫捭闔,財源信手拈來,萬事運籌帷幄!
嘗一口友情的美酒,握一把祝福的雙手,元宵的好運跟隨你走,愿你財源廣進最永久,人緣通達眾皆口,好運佳緣為你守,伴你快樂無煩憂,祝你元宵快樂。
嘗嘗元宵餡,你的愛情比它甜蜜;摸摸元宵皮,你的肌膚比它白皙;看看元宵燈,你的容貌比它美麗;賞賞元宵月,你的家庭比它團圓。元宵節快樂!
彩燈寫意世界的華彩,煙花放飛良好的祝愿,湯圓包裹生活的香甜,家是大大小小的同心圓,滿月勾起無盡的思念,喜度元宵美好夜晚,愿你幸福快樂到永遠!
彩燈點綴世界的華彩樂章,湯圓包裹甜蜜的團團圓圓。家是大大的同心圓,把我們的心緊緊相牽。一個美好的夜晚,祝你快樂到永遠。元宵節快樂!
元宵節手抄報資料:元宵節的歷史
元宵節也稱燈節,元宵燃燈的風俗起自漢朝,到了唐代,賞燈活動更加興盛,皇宮里、街道上處處掛燈,還要建立高大的燈輪、燈樓和燈樹,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宋代更重視元宵節,賞燈活動更加熱鬧,賞燈活動要進行5天,燈的樣式也更豐富。明代要連續賞燈10天,這是中國最長的燈節了。清代賞燈活動雖然只有3天,但是賞燈活動規模很大,盛況空前,除燃燈之外,還放煙花助興。
2024年元宵節手抄報 篇29
元宵節也稱燈節,元宵燃燈的風俗起自漢朝,到了唐代,賞燈活動更加興盛,皇宮里、街道上處處掛燈,還要建立高大的燈輪、燈樓和燈樹,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此后,元宵放燈的習俗就由原來只在宮廷中舉行而流傳到民間。即每到正月十五,無論士族還是庶民都要掛燈,城鄉通宵燈火輝煌。
宋代更重視元宵節,賞燈活動更加熱鬧,賞燈活動要進行5天,燈的樣式也更豐富。明代要連續賞燈10天,這是中國最長的燈節了。清代賞燈活動雖然只有3天,但是賞燈活動規模很大,盛況空前,除燃燈之外,還放煙花助興。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后增的一項活動,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迷,猜謎的人眾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隨著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北方地區群眾偏愛舞獅,南方地區群眾則擅長舞龍。這個傳承已有兩千多年的傳統節日,不僅盛行于海峽兩岸,就是在海外華人的聚居區也年年歡慶不衰。
2024年元宵節手抄報 篇30
正月十五是一年一度的元宵節,在這喜氣洋洋,燈火通明的狂歡節里,人們都要放鞭炮,迎龍燈,好好慶祝一番。
夜幕降臨了,人們開始在大街小巷里迎龍燈。龍燈有長有短,可都裝扮得十分漂亮,它們在小城街道上穿梭,爆竹聲此起彼伏,響徹整個夜空,代表了人們在新的一年里的完美愿望。煙花如火箭般地飛上天空,在空中構成了各式各樣的圖案,有的好似一朵婀娜多姿的迎春花綻開笑臉;有的又如一群快樂的小朋友在草地上追逐玩耍;還有的像滿天星,閃閃爍爍,虛無縹緲……
最搶眼的還是要數孔明燈了,它們在夜空中隨處可見。每盞燈代表著期望與夢想,帶著人們的祝愿與祈福,在藍天中搖曳。它們飛越千山萬水,把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期盼帶給遠方的人們。
元宵節的月亮也格外地明亮,晚會的節目也精彩紛呈。今年的元宵節真是熱鬧非凡,明年的元宵節我必須要親手迎龍燈,給元宵節增添一片生機。
2024年元宵節手抄報 篇31
今天是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我們這兒家家戶戶都要吃湯圓、鬧元宵、看煙火。我和爸爸媽媽回到老家,一起過這個美好的傳統佳節。
傍晚時分,奶奶準備教我搓湯圓,只見奶奶端來一盆糯米粉,邊倒溫開水邊和。別看她已經六十多歲了,但她的動作還是那么輕盈、嫻熟,三五下就把米粉和成了團。隨后,奶奶又拿出一碗桂花芝麻糖餡,香甜味兒飄出好遠。只見她掐下一塊面團,放一小團芝麻糖餡,左捏捏、右揉揉,一個圓滾滾、可愛的小湯圓就這么包好了。我在一旁看得眼花繚亂,看著奶奶包得那么輕松,心想:“這湯圓看起來也不是那么難包嘛,不就是放點餡兒,隨便捏一捏嘛。”于是,我也要求親自試試包湯圓,輪到我拿起米粉團包餡,卻怎么也不能把餡完全地裹進去,封口時,不是這邊皮破了,就是那邊露餡了。奶奶見狀,哈哈大笑起來,點了點我的鼻子,說道:“看來你光眼睛學會了,手還沒學會呀!你瞧瞧,這邊……那邊……”奶奶不停地指導我,在奶奶的指導下,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包好了一個湯圓。湯圓雖丑,但我看著它,心里還是像芝麻糖餡一樣甜甜的。
吃完了湯圓,我們來到了熱鬧的街上看煙花。
街上人山人海,來到放煙花的地方更是堵得水泄不通,在人們的喧鬧聲中,煙火表演開始了。一個個煙花帶著紅紅的火星躥上了天空,幾聲脆響,夜空中綻放出幾朵美麗的大花朵。它們的形狀和顏色各不相同,有五顏六色的滿天星、金黃色的蒲公英、紫色的牽牛花、火紅的玫瑰花、粉紅的月季、銀色的百合……真是百花齊放,絢麗多彩。
我喜愛這熱鬧、歡樂的元宵節,更熱愛我們越來越美好的生活。
2024年元宵節手抄報 篇32
1、有時候,圓又圓,有時候,彎又彎,有時晚上出來了,有時晚上看不見。(打一自然現象)
【謎底】月亮
2、來到屋里,趕也趕不走,時間一到,不趕就會走。(打一自然現象)
【謎底】太陽光
3、千條線,萬條線,掉到水里看不見。(打一自然現象)
【謎底】雨
4、用手拿不起,用刀劈不開,煮飯和洗衣,都得請我來。(打一自然物)
【謎底】水
5、遠看白光光,近看玻璃樣,越冷越結實,一熱水汪汪。(打一自然物)
【謎底】冰
6、彎彎一座彩色橋,高高掛在半山腰,七色鮮艷真正好,一會兒工夫不見了。(打一自然現象)
【謎底】彩虹
7、我到處亂跑,誰也捉不到,我跑過樹林,樹木都彎腰,我跑過大海,大海的波浪高又高、。(打一自然現象)
【謎底】風
8、沒有身體倒會活,沒有舌頭會說話,誰也沒有見過它,倒都叫它說過話。(打一自然現象)
【謎底】回聲
9、明又明,亮又亮,一團火球掛天上,冬天呆的時間短,夏天呆的時間長。(打一自然現象)
【謎底】太陽
10、說象糖,它不甜,說象鹽,又不咸,冬天有時一片,夏天誰都不見。(打一自然現象)
【謎底】雪
2024年元宵節手抄報 篇33
元宵節活動是在大同市圖書館大廳舉辦的,主要有猜燈謎、剪窗花、投壺和對詩歌等內容。每完成一項任務,就會獲得相應的印章一枚,集齊所有的印章就可以獲得新年的禮物,大家聽到后開心極了,都憋足了勁,都想拿上這個大獎。
活動開始了,我和我的一個同學,直接來到了一個剪紙桌前。聽老師講過后,我抄起一把剪刀,拿到一張打過孔有輪廓的紅紙,非常認真地剪了起來。因為同學們都是第一次剪窗花,大部分覺得都太難了,便交給了自己的爸爸媽媽們去做但我媽媽始終堅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沒幫我一下。
我小心翼翼地按照老師教給我們的竅門,不僅完成的快,而且還讓老師夸了真不錯!真不錯!直接就蓋了章。我就這么順利的完成了一項任務。
接著就是猜燈謎了。場地內的頭上方都掛滿了五顏六色的紙片燈籠。燈籠上寫著各種燈謎。我和媽媽很順利的猜到了一個。便又順利的蓋章過關了。
最有難度的要算投壺游戲了。那壺口只有筆筒粗細,壺高半米多高。投的箭比壺略高一些。每人投10次,只要能投進三次以上便可以過關蓋章。開始我覺得,輕而易舉就可以完成,沒想到,在我排隊等待時,同學們一個個以失敗告終。我便也開始慌張、焦急、不安起來。
最后就是對詩歌了。我們分別要去“李白”、“杜甫”、“王維”、“白居易”這四位詩人處去各對一首詩歌。心想平時老師讓我們背了那么多的詩,過關肯定是輕而易舉,不再話下的。萬萬沒想到就在“李白”處出了問題。他讓我背一首叫《紅豆》的詩。我腦子里一片空白,怎么也搜索不出這首詩。“李白詩人”給了我一次機會,讓我再背背。我求救媽媽,媽媽笑著對我說,不是《紅豆》而是《相思》原來是李白把詩句直接給問了出來,也怪我只想題目而沒想內容。讓媽媽這一提醒。我又回到了“李白”處,回答完了后,積滿了所有的章。高高興興地去把我的新年禮物:一個書簽,一張漂亮的明信片和一個喜慶的福袋領了回來。
這次活動讓我過了一個難忘而且有意義的元宵節,更讓我明白了“自己動手、豐衣足食”這句話的含義。
2024年元宵節手抄報 篇34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__多年前的秦朝就有了。據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太一:主宰宇宙一切的神),被后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
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上元佳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后的第一個重要節日,是中國亦是漢字文化圈的地區和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
中國古俗中,上元節(元宵節)﹑中元節(盂蘭盆節)﹑下元節(水官節)合稱三元。元宵節始于20__多年前的秦朝。漢文帝時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建“太初歷”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