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由來(精選9篇)
元宵節由來 篇1
一年一度的元宵節又到了,今年的元宵節特別熱鬧。
有關元宵節的由來,據說是在漢武帝時代,宮中有位宮女叫做“元宵”,很想念家中的親人,但又無法出宮,有位大臣叫東方朔,他知道后決定要幫助元宵,于是他想了個辦法。東方朔假扮成算命師,來為人民算命并說:“正月十五火焚身,就是指那天會有一位騎驢的女子,來燒這里,但只要在正月十三那天,城里的老人都到城門等候,天黑時,女子就會來,只要跪地祈求,全城便可得救。”
果然在正月十三那天來了一位騎驢的女子(其實是元宵妹妹扮的)。女子說:“我是領旨來燒城的,但百姓求情,我就給你們一個預言:長安在劫,火燒帝闕,十六天火,燄紅宵夜。”說完便離去了。漢武帝知道后請東方朔想辦法,東方朔說:“聽說火神愛吃湯圓,就叫元宵來做吧,畢竟她最會做湯圓,另外還要臣民一起做燈,十五晚上掛滿大街小巷,并點燃爆竹,到時候,火神就會以為那是大火,一定能瞞過祂。十五的晚上元宵照東方朔的指示,果然見到自己的家人;從此以后,這個習俗就流傳下來,也因為供奉的湯圓是元宵做的,所以人們也叫湯圓“元宵”,正月十五也稱做“元宵節”。
每逢元宵節除了提燈籠、吃元宵外,當然各地都會辦的就是猜燈謎活動。但如今各地都有許多不同型態的節慶安排,像放天燈、放蜂炮、炸寒單等,變成每年固定舉辦的民俗慶典活動,也象征年節即將告一段落,代表過完元宵后,又將是上學、工作的開始了。
元宵節由來 篇2
明天就是正月十五元宵節了,今天晚上就有人放鞭炮了,大街上,也有些小朋友提著花燈到處亂轉,和家長玩捉迷藏,可車窗外那濃厚的過年氣氛卻一點也吸引不到我,因為我正被一個問題所困擾:為什么有元宵節,元宵節為什么要吃湯圓?不過我相信,你也不知道吧,因此,我去問了百度老師:“百度老師嗎,百度老師,你能告訴我元宵節的來歷嗎?還有還有為什么元宵節要吃湯圓呢?我們都不知道!”百度老師是這樣回答我的:“哎呀,劉惠文小同學啊,你怎么連這個都不知道呢,你們這群小娃娃呀,真該多學習一些平常的知識,你們上學那么多寶貴的時間都放到哪里去了嗎,做學生的不應該多節約時間嗎?”“百度老師,你這般嘮叨,就是在浪費時間!趕快給我講吧!”我不客氣的打斷了百度有老師。百度老師說:“好好好,我這就給你講,正月十五元宵節,哎這里注意啊,是農歷正月十五,也叫什么“上元節”,這個不必了解,光知道就行了。元宵節呢是中國漢族的民間的傳統節日。為什么叫元宵節呢?是因為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代的人把晚上叫做“宵”,而正月的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亮圓的晚上,所以才叫正月十五為元宵節。”
“不過我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元宵節為什么非要吃元宵呢?”“哎,我就勉為其難,告訴你們這群無知的小娃娃吧。據說吧,咱們吃的這個湯圓起源于很久很久以前的宋朝。當時呢各地興吃一種新的東西,就是用各種糖果點心做餡,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煮熟后,吃起來香甜可口,非常有趣。因為這種糯米球煮在鍋里一會兒浮上來,一會兒沉下去,所以古人就叫它“浮元子”,后來有的地區把“浮元子”改叫元宵。大部分南方人家習慣在春節早晨都有一家人在一起,一起吃湯圓的習慣。據說元宵象征合家團圓,所以就有人叫他湯圓了。無知的小娃娃們你們問夠了吧,我要回家睡覺了!”“問夠了,謝謝百度老師,老師再見!原來如此呀,你知道了嗎?”
元宵節由來 篇3
每年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the Lantern Festival),春燈節,是中國民俗傳統節日。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其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后的第一個重要節日。中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所以關于元宵節的習俗在全國各地也不盡相同,其中吃元宵、賞花燈、舞龍、舞獅子等是元宵節幾項重要民間習俗。
元宵節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根據史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太一:主宰世界一切的神),被后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不過,正月十五真正作為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后。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于形成過元宵節的風俗有著重要的推動意義。
元宵節由來 篇4
火把節元宵節是中國自古的傳統節日,元宵賞燈始于上古民眾在鄉間田野持火把驅趕蟲獸,希望減輕蟲害,祈禱獲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國西南一些地區的人們還在正月十五用蘆柴或樹枝做成火把,成群結隊高舉火把在田頭或曬谷場跳舞。
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當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而元宵節俗真正的動力是因為它處在新的時間點上,人們充分利用這一特殊的時間階段來表達自己的生活愿望。
元宵節由來 篇5
元宵節也稱燈節,元宵燃燈的風俗起自漢朝,到了唐代,賞燈活動更加興盛,皇宮里、街道上處處掛燈,還要建立高大的燈輪、燈樓和燈樹,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后增的一項活動,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迷,猜謎的人眾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民間過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各類果料等,食用時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們把這種食物叫“浮圓子”,后來又叫“湯團”或“湯圓”,這些名稱“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征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別的親人,寄托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愿望。
元宵節由來 篇6
農歷正月十五夜,是我國名間傳統的慶典元宵節。俗稱“燈節”。舊習元宵之夜,城里鄉間,到處張燈結彩,觀花燈,猜燈謎,盛況空前。屆時,不論皇室貴戚,平民百姓,深閨淑女,均可破常規,順習俗。制燈玩耍,出游嬉鬧。
唐宋清明,元宵節成了年節中重要的民眾娛樂活動。墨客騷人,常吟詩作畫,作為增添雅興。今天,元宵放燈、觀燈,仍是中國廣大地區人民喜聞樂見的民俗娛樂活動。特別是近幾年,出現了空前繁榮的景象,可它究竟是什么時候起源的呢?在1983年出版的《中國年節》中認為:“到了漢明永定十年(公元67年),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漢明帝為了提倡佛法,命令在元宵節點燈,以表示對佛法的尊敬。”
這就是元宵節的來歷。我喜歡元宵節。
元宵節由來 篇7
逐鼠在古代,每年正月十五元宵節,養蠶的農戶都會進行逐鼠活動,人們聽說在元宵節這天用粥喂老鼠,鼠就不吃蠶了。于是,人們就在元宵節熬上一大鍋粥,有的還會在上面蓋上一層肉,將粥放到老鼠出沒的地方,邊放嘴里還念念有詞,詛咒老鼠再吃蠶就不得好死。
元宵節由來 篇8
“三元說”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說”;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圓之夜的意思。上元節的由來,《歲時雜記》記載說,這是因循道教的陳規。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稱為上元節,七月十五為中元節,十月十五為下元節,合稱“三元”。
漢末道教的重要派別五斗米道崇奉的神為天官、地官、水官,說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并以三元配三官,說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這樣,正月十五日就被稱為上元節。南宋吳自牧在《夢粱錄》中說:“正月十五日元夕節,乃上元天官賜福之辰。”故上元節要燃燈。
元宵節由來 篇9
元宵節花燈起源自漢武帝于農歷正月十五日于皇宮設壇祭祀當時天神中最尊貴的太陽神,由于徹夜舉行,必須終夜點燈照明,此為元宵節點燈的開端;在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土后,由于道教神仙術與佛教燃燈禮佛的虔誠互相結合,每到正月十五夜,城鄉燈火通明,士族庶民,一律掛燈,形成一個中西合璧的獨特習俗。
元宵節是中國傳統的燈節。每到這時,各式花燈高懸街頭五彩繽紛。勝芳花燈多以亭臺禽魚蟲花卉的題材制做。以染色紙綴以各色華麗細條制成,鮮艷奪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