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地區元宵節的習俗介紹(精選12篇)
江蘇地區元宵節的習俗介紹 篇1
武進縣上元日綁縛蘆葦成丈許之火炬,插於田間,稱“照田財”,用來預卜早潦。火色白者為水,紅者為旱。宜興上元日,兒童戴鬼面具,屈腳振肩而跳,稱之“跳鬼”。
江蘇地區元宵節的習俗介紹 篇2
蘇州習俗,自元旦至元宵節,火爐中燒炭墼,稱為“歡喜團”。淮安人傳說,吃湯圓可以接到財神,所以從大年初一清晨各家就開始煮湯圓,直到元宵節,天天都有湯圓吃。
江蘇地區元宵節的習俗介紹 篇3
元宵節泰州有5大習俗,吃元宵、鬧元宵、猜燈謎、放煙火、送吉祥。
吃元宵是我國民間普遍都有的一個習俗,“北方人稱為元宵,其實就是南方的湯圓。”因為“湯圓”與“團圓”音近,代表“團團圓圓”,寄托了家庭幸福和睦的美好愿望。
泰州的鬧元宵主要是舞龍、舞獅,蕩湖船、挑花擔、滾連湘等民俗表演,大家穿著錦繡服飾,一起狂歡。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派生出來的一種文字游戲。猜燈謎最早出現在宋朝,大家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以燈懸謎,所以叫“燈謎”。
放煙火也是流傳很久的習俗,“放煙火主要是驅災避難、祈福”。古時在泰州,城里富貴人家會在這天買煙火燃放。農村貧窮人家買不起煙火,就自制“孔明燈”,在中間裹上“燈芯”,用火點燃,放上天。
送吉祥則是泰州部分鄉鎮特有的習俗。在元宵節這天,親戚朋友要給新婚的新娘子送橋樁、送子觀音等,以祝福早生貴子。還有些地方是拉著新娘子走百子橋,同樣是求子。
江蘇地區元宵節的習俗介紹 篇4
在江陰,舊時一些鄉鎮有在元宵節接灶君的習俗,從正月十三日起,便在灶前掛荷花形燈盞,以示對“灶君”的敬意,同時在屋檐下懸點彩燈,正月十五晚上要在灶上擺設香燭、供果,迎接灶君,祈求保佑。
正月十五鬧元宵、賞花燈的花樣經就更多了,長壽有百鳥燈;西石橋有茶花擔、高蹺;申港有舞段龍,利港有調九獅;華士有漁籃花鼓,都素負盛名。舊時,燈會以城隍廟懸燈敬神為最盛。正月十三上燈后,觀者如潮,彩燈目不暇接,一直延至十八日“落燈”。城隍廟內有兩處尤為引人流連忘返,一處是名為“鏡臺”的一盞大紙燈,里面點燃許多支蠟燭,熊熊燃燒,火光透過糊燈的水晶紙,像一座耀眼的立體妝鏡。另一處是正殿中城隍娘娘戴的龍冠與鳳冠,平時不輕易示人。冠上的翡翠,是用翠鳥的羽毛粘上去的,龍冠上有大小39條龍,鳳冠上有大小31只鳳凰,全部是金片、銀線裝飾而成。那是由7個一流銀匠,花了3年功夫才雕鏤成的。可惜這些江陰城隍廟內的瑰寶,在抗日戰爭中,被日軍的炮火隨同城隍廟一起化為灰燼。城隍廟被毀后,近旁的東隱道院稱小城隍廟。
早些年,江陰農村老百姓對正月十五元宵節是比較淡薄的。生產隊里冬閑的日子并不長,一般在春節前一周的時候,生產隊長才不安排活計,而到了年初八,就聽到生產隊長吹起下田出工的哨子。元宵節那天,家境殷實的人家會安排吃“團圓”(湯圓),絕大多數人家是沒有什么特殊的“紀念”的。雖然也有“調龍燈”、“舞獅子”的活動,但不普及。
現在,人民生活富裕了,許多元宵節的傳統活動又在農村中恢復起來。每逢元宵佳節,江陰城鄉同慶,共同上演“火樹銀花觸目紅,揭天鼓吹鬧春風”的盛況。
江蘇地區元宵節的習俗介紹 篇5
農歷正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節日元宵節。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后的第一個重要節日。
今年的元宵節媽媽讓我獨自購買湯圓。我興奮地來到了超市,看著冰柜里琳瑯滿目的湯圓,我從中精挑細選了一些迎合家人口味的湯圓。
回到家,媽媽將湯圓片刻煮熟了。我們一家人邊吃湯圓,邊欣賞仲秋節晚會。
團圓飯在歡聲笑語中度過了,爸爸媽媽帶著我出門看禮花。
我們來到樓區花園中心,抬頭仰望天空,天空中接連不斷的禮花給無邊而又昏暗的夜空增添了絢麗的色彩,我看得目不暇接。忽然,一個個彩燈在我眼前閃過,我定睛仔細看,許多人家門口都掛著各式各樣的燈籠,元宵節為什么要掛彩燈籠呢?我感到疑惑。回到家后,我在網上閱覽了元宵節相關的資料。
原來元宵節掛彩燈籠還有這樣一個傳說啊。
以前,有一只神鳥因迷路而迫降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震怒,下令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死。天帝的女兒不忍心百姓無辜受難,就冒險偷偷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
過了好久,有個老人想出了辦法,他說:“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里張燈結彩、點響爆竹、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
大家聽了積極響應。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三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心中大快。人們就這樣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財產。為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驅邪避鬼神。
看來元宵節還有這么多的習俗和傳說呀,真令我大開眼界。元宵節這一天讓我懂得了很多課外知識和文化習俗,中國是個文化古國,還有更多的奧秘正等著我們去發現它,探究它,把祖國傳統的文明的文化習俗傳承下去。
江蘇地區元宵節的習俗介紹 篇6
元宵節也是一個浪漫的節日,元宵燈會在封建的傳統社會中,也給未婚男女相識提供了一個機會,傳統社會的年輕女孩不允許出外自由活動,但是過節卻可以結伴出來游玩,元宵節賞花燈正好是一個交誼的機會,未婚男女借著賞花燈也順便可以為自己物色對象。元宵燈節期間,又是男女青年與情人相會的時機。
在中國臺灣,還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蔥或菜將會嫁到好丈夫的傳統習俗,俗稱:“偷挽蔥,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希望婚姻美滿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園里偷摘蔥或青菜,期待未來家庭幸福,唐代的燈市還出現樂舞百戲表演,成千上萬的宮女,民間少女在燈火下載歌載舞,叫做行歌、踏歌。
江蘇地區元宵節的習俗介紹 篇7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 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稱“元宵” ,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 .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陜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熱熱火火,團團圓圓。
江蘇地區元宵節的習俗介紹 篇8
“正月十五鬧元宵”,每年春節過后的農歷正月十五是我國的元宵節,又叫“燈節”和“上元節”,是中國自古以來就在民間流傳的另一個已有20xx多年歷史的傳統佳節。
元宵節起源于西漢王朝。相傳漢惠帝死后飛揚跋扈的呂后篡權,任用了大量呂氏親信,宦官當權。呂后死后,公元前179年,漢文帝在老忠臣協助下登基,博采眾議,在正月十五這天,一舉掃除了諸呂殘余勢力。因古代“夜”與“宵”同義。正月又叫“元月”,為了紀念正月十五這一天,漢文帝就將此日定為“元宵節”。從此,經隋至唐,到唐玄宗李隆基時,為顯示大唐興盛,國泰民安,逐沿用舊俗,每到“元宵節”這天,張燈結彩,歡慶狂歡,“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門燈火夜似晝”,使這一節日更加興盛。
節日期間,燈月交輝,游人如織,正如唐代詩人張說所描繪的:“花萼樓前雨露新,長安城里太平人。龍銜火樹千燈焰,雞踏蓮花萬歲春”。李商隱的詩曰:“月色燈光滿帝城,香車寶輦溢通衢”,描繪了當時觀燈時車水馬龍的宏大場面。流傳到宋代,在元宵之夜懸燈歡樂的規模更加盛況空前,花燈的裝飾造型也更精美,燈節帶給人們更多歡樂,更多光明。詩人蘇東坡有詩云:“燈光家之有,笙歌處之樓”;大詞人辛棄疾也曾有著名詞作:“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風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這些詩詞描繪了當時元宵佳節滿城花燈齊放,通宵達旦,歌舞笙樂的壯觀場面。到了清代,據《京都風俗志》記載:清代太平年間每年元宵節都是:“通街委巷,燈光星布珠懸,皎如白晝”,“王孫貴客、士女兒童,傾城出游,謂之逛燈”,由此可見元宵節觀燈的熱鬧場面。
到近代,這一習俗代代流傳,至今仍經久不衰。老百姓家家戶戶都在門前和屋內懸掛彩燈、大紅燈籠,全家團圓,圍坐一起,觀花賞燈吃元宵,象征著“團圓美滿,豐收和睦”,同時這一天還標志著是春節歡樂的最后一幕,熱熱鬧鬧過完了“元宵節”,才算是真正過完了春節。
宋代詩人歐陽修詩曰:“去年元宵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說明在這燈好月明人團圓的喜慶佳節里,親朋好友相約團聚,早已是民間慶春節的重要習俗。如果在團聚時捧去一把鮮花,攜帶上一個花籃,讓美麗嬌艷的鮮花送來一個吉祥幸福的歡樂好運,會給朋友相聚增添無比歡樂的心情,這時應該選用寓意團團美美、如意祥瑞的花材,如火紅的火鶴花、滿枝懸掛形似紅爆竹的炮仗花、鮮艷的孔雀草、象征明媚春天光明的銀芽柳、閃爍潔白繁星的滿天星等,都會展現出一片祥和安樂的氛圍,為親朋好友送去一年吉祥幸福的祝愿。
江蘇地區元宵節的習俗介紹 篇9
農歷正月十五是元宵節,這可是我國的傳統佳節。今天,就讓我們一邊吃著香甜的湯圓,一邊了解元宵的知識。
正月十五吃元宵,在我國由來已久。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稱“元宵”。元宵以白糖、芝麻、豆沙、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風味各異。元宵,象征團圓,寓意吉祥,有民歌唱到:“喜吃元宵丸,家家慶團圓。”
元宵節也稱燈節,元宵節燃燈的風俗起自漢朝,到了唐代,賞燈活動更加興盛。皇宮里、街道上處處掛燈,還要建立高大的燈輪、燈樓和燈樹。宋代更重視元宵節,賞燈活動更加熱鬧,活動要進行5天,燈的樣式也更加豐富。明代要連續賞燈10天,這是中國最長的燈節了。清代賞燈活動規模很大,盛況空前,除燃燈之外,還燃放煙花助興。
元宵節除了要賞燈,還要猜燈謎。猜燈謎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謎語,猜謎的人眾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隨著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化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
年年歲歲鬧元宵,歲歲年年慶團圓。每年的正月十五,是個文化盛典,是個團圓佳節......
江蘇地區元宵節的習俗介紹 篇10
千盼萬盼,終于盼到了元宵節的夜晚,家里剛好有一些元宵,我爭著去煮,在我的伶牙俐齒下,媽媽終于答應啦!
我揭開鍋,放上水,合好電閘,等水燒開,(上一次,由于我經驗不足,煮成了一鍋黑水,.)水開啦!,我把元宵輕輕的放下鍋,我用勺子輕輕把元宵推開,鍋開啦!大功告成。
“開飯了”我喊,這次我的元宵一個也沒破,一個個圓圓胖胖,好可愛!
吃完元宵后,我又去看花燈,看那桃燈,粉紅的底色,桃尖上涂了點紅色,桃底有大葉子,真是漂亮又簡單,看那以過時的扇燈,雖然它過了時,但它還是那么青春有風度。有氣魄,再看那金牛燈,制好框架后,用閃閃發亮的金線紙糊住框架,這樣一個今牛就出現啦!還有……真是一言難盡呀!
還有多姿多彩的爆竹,從天上炸開,好象把天空炸出一個洞,滿天的五彩的星星都撒了下來。快來看!五彩的煙花從天而降,一下子照亮了整個龍山,那時,在場的人都驚呆了,這個情景多么壯觀多么美麗呀!
千言萬語,表達不了我對大家的祝福,我對你的祝福,就象天上的星星一般,數也數不過來,在這里,我只說一句,元宵節快樂!!!
江蘇地區元宵節的習俗介紹 篇11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xx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元宵賞燈始于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里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后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在漢文帝時,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建“太初歷”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另有一說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展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江蘇地區元宵節的習俗介紹 篇12
“咚咚咚,咚咚咚”,外面鑼鼓喧天、張燈結彩。今天是元宵佳節,我要看燈去!
我迫不及待地跑到了大街上。只見大街上人山人海,各式各樣的花燈早已擺放好,把整個大街照得如同白晝。我被吸引到一只金光閃閃的牛燈那里。這只“金牛”頭戴一朵大紅花,牛角上掛著中國結,非常喜慶。在中國,耕牛象征著五谷豐登,象征著勤勞。站在“金牛”前,我許了一個愿:祝愿農民伯伯今年又有一個好收成,祝愿我們祖國的經濟牛氣沖天。
我又向西邊走去。嗬!好漂亮呀!只見一個個走馬燈呈現在我眼前。走馬燈上裝飾著蓮花、菊花,還掛著好多盞紅燈籠,非常精致,格外漂亮。我們的祖國不就像一匹在草原上奔騰的駿馬嗎?
我順著人流往前走。那邊人頭涌動,那么多人在干什么呀?我快步走過去,好不容易才擠到里面。原來是秧歌隊呀!人們打扮成孫悟空、豬八戒、唐僧等好多人物,演繹著取經路上的種種傳奇。我覺得創作者構思巧妙,獨具匠心。這一神話故事的再現,不正是鼓舞人們在世界經濟蕭條時勇于克服困難、奮斗進取嗎?
正在我欣賞這精彩的表演時,又被一陣陣悠揚的音樂和一陣陣歡歌笑語吸引過去。我看到前面搭建了一個漂亮的舞臺,臺下人頭攢動,觀眾圍得是里三層外三層。臺上,演員們正在唱歌跳舞,好不精彩,好不熱鬧!他們在歌唱祖國取得的偉大成就,歌唱人民富裕安康的新生活。同時,也在祝愿祖國未來20xx年里取得更輝煌的成績。
看著這一幕幕場景,我感慨萬分。20xx年是我國改革開放30周年,這30年中國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單是20xx年中國就發生了很多大事,備受世界矚目。百年一遇的雪災,5·12汶川大地震,祖國蒙受空前災難,遭受了重大損失。但是,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眾志成城,取得了抗震救災的偉大勝利,顯示了中國人民永不言敗的精神。“神舟七號”發射成功,并出色地完成了高難度的太空行走,展示了我們祖國高超的科技水平。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讓全世界刮目相看。
輝煌的20xx年過去了,我們進入嶄新的20xx年,祝愿家鄉五谷豐登,祖國蓬勃發展,世界友好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