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改革慎搞一刀切
這里所說的企業改革泛指企業因發展需要對制度、體制、意識形態所做出的改變。改革說起來應該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但實際推行起來并不容易,原因當然有很多,但歸根到底凡是觸及到利益就容易產生阻力(廣義上的利益是指回報、工作難度和強度、責任、風險等綜合因素),不同的層級和地位的人阻力表現的方式和強度又有所不同。比如說基層人員雖然心里不愿意改革,但是在制度的威嚴和主管的監督下也會免強執行,直到完全接受成為習慣,即改革成功。可有些位高權重的人則沒那么好辦了,他們可能才是改革過程中真正的包袱,扔不得,繞不開。說兩例子吧。
重慶一家私營企業行政紀律松散,老板看不下去了,親自招開整風會議。提出即日起規范著裝、禁止辦公區抽煙等一系列要求。還特別強調,行政部逮到誰違規都要嚴肅處理,包括他自己在內。老板帶頭改革,效果當然很好,第二天全廠風清氣正,氣氛大變樣。可是好景不長,老板又率先穿著拖鞋出入車間、辦公室了,又開始在會議室里吞云吐霧了。行政實在忍不住提醒老板違規了,老板一臉不高興,對著行政吼道,你小子知道我昨晚幾點鐘睡的嗎,我搞樣品搞到3點多。打瞌睡抽支煙還不行,你去加班到3點鐘,你吸鴉片我都不管你。遇到這樣的老板,你有轍嗎?
惠州一家港資企業推行現場管理,老板語重心長的跟顧問組談了他的期望,反復說明他的要求以及改革的決心。甚至表態不管是誰,不服從顧問組改革要求,就可以降薪或走人。不到三天,老板再次跟顧問組強調,工程部劉工是從香港調過來的,因地域文化差異,加上性格比較古板,對改革工作可能會比較抵觸。多找他的助理執行就好了。各位聽懂了嗎,老板的意思表明了“革”還要“改”的,大家都得改,劉工可以例外。
注意了,我們一味的抱怨這些改革阻力派是于事無補的,改革主導者在確立改革方案時就應該甄別這些阻力因素。再各個擊破使之歸順(方法以后再議)。真擊不破的就做例外處理(這里所說例外就是明文昭告天下,某些人可以不執行某些要求,編個合理的不執行的理由以服眾)。因為企業追求的是最優結果,而非一味公平。不能因為一兩個特殊人不執行而讓蕓蕓眾生有了不執行的借口,否則,改革危也。樂觀的看,如果改革對大多數人改造成功,剩下那點特殊人不必糾結,他們最終會被新氣象所感染,早晚會歸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