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水安全自查報告(精選3篇)
供水安全自查報告 篇1
為落實上級有關文件精神,認真做好供水基礎設施安全自查工作,公司領導及時安排貫徹落實。現將安全自查工作報告如下:
一、自查內容
1、二級泵和清水庫的二次供水系統的安全防護。
2、供水泵井、加氯消毒設施、配電設施等安全運轉情況。
3、工程施工安全及防護設施,施工完畢做到“場清、料凈、路面平”。
4、供水車間24小時值班情況。
5、市政路面水表、閘閥井蓋等供水設施完好情況。
二、自查情況及存在的問題
通過自查,發現以下情況存在安全隱患現象:
1、供水管道在橋面內邊緣。
2、由于建廠初期老城區鋪設供水管網多為水泥管,距今已有xx年,年久老化、漏失率較高,極易發生主管道爆漏現象。
3、國家規定到20xx年水質監測要達到106項要求,限于資金短缺,水質監測設備不完善。
三、下步工作及整改措施
1、強化安全意識,不斷完善和加強安全防范工作。
2、加強領導帶班制度,不定期地組織安全生產檢查,及時排除隱患。
3、加大安全防護及監控硬件建設,增加監控設備,擴大廠區監控范圍。
4、建設傳達室,嚴格外來人員的登記制度,非值班人員不得進入警戒區。
5、組織實施改遷橋內側的供水管道。
6、供水管網改造工程已經立項,并申請中央投資補助資金,現管網施工圖設計正在編制中,計劃九月底對老城區水泥管改造工程進行招標建設。
7、已申報xx城市飲用水水質監測項目,加強水質監測能力建設,完善城市供水水質監管體系,做好水源地預警監控體系建設,使供水水質達到《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中規定的106項指標的要求。
供水安全自查報告 篇2
為進一步加強學校學生飲用水衛生,保障學生的飲水安全,采取各種有效措施全力遏制和杜絕生活飲用水水污染事故的發生,同時為了積極、有效應對可能發生的生活飲用水水污染事故,及時控制生活飲用水污染事故的危害,高效、有序地組織開展事故調查、現場處理及救援工作
最大限度地減少生活飲用水污染對人體危害和經濟損失,維護社會秩序,根據《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生活飲用水衛生監督管理辦法》、《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生活飲用水水質衛生規范》等法律法規及標準規范,在堅持預防為主的原則下,特制定我校二次供水和生活飲用水衛生制度及二次供水和生活飲用水污染事故應急處理預案。
一、衛生管理組織機構
為切實加強對二次供水和生活飲用水衛生安全的管理,經學校研究決定成立二次供水和生活飲用水衛生管理小組,負責學校二次供水和生活飲用水衛生安全。
組長:楊艷芬(校長)
副組長:陸倩若 錢云春(安全副校長)
成員:張華(學校分管后勤工作領導) 王亞妮 楊誼輝 邢欣 楊有柱(學校后勤工作人員人員及供管水人員)
二、健康教育制度
在校園內醒目位置設置二次供水和飲水衛生健康教育宣傳欄,對學生進行飲用水衛生知識宣傳,告知學生飲水安全須知
包括不宜飲用生水、提倡喝開水,一旦發現生活飲用水水質污染或不明原因水質突然惡化及水源性疾病暴發事件時
學校必須立即采取應急措施,及時報告衛生及教育主管部門。
三、桶裝水衛生管理制度
1、水質應符合桶裝飲用水的標準,每批水要索取水質檢驗報告;
2、供應桶裝飲用水的企業要有有效的食品衛生許可證、工商營業執照、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稅務登記證、產品質量監督檢驗報告;
3、使用的飲水機有有效的食品衛生許可證或涉水產品衛生許可批件;
4、飲水機應放在固定安全衛生的地方,防止二次污染;
5、有定期對飲水機清洗消毒的制度,定期對飲水機進行清洗、消毒,夏季每月一次,冬季每兩月一次
要有定期清洗消毒飲水機記錄;消毒使用的.消毒劑有有效的衛生許可批件。
四、供管水人員健康管理及學習制度
1、凡進入直接從事供水管水的人員,在上崗前應取得預防性健康體檢合格證
在崗時每年應在體檢時效到期前15日內主動到預防性健康體檢機構進行健康檢查。
2、凡患有痢疾、傷寒、病毒性肝炎、活動性肺結核、化膿性或滲出性皮膚病以及其他有礙生活飲用水衛生的疾病或病原攜帶者
不得從事直接供水管水工作。
3、供管水人員凡有發熱、腹瀉、皮膚傷口或感染、咽部炎癥等有礙生活飲用水衛生病癥的,應主動立即脫離工作崗位
待查明原因、排除有礙生活飲用水的病癥或治愈后,方可重新上崗。
4、直接從事供水管水的人員,上崗前必須經衛生知識培訓考核合格,取得衛生知識培訓合格證。
上崗后每年進行一次衛生知識培訓,未經衛生知識培訓合格或者培訓不合格者不得上崗工作。
5、供管水人員應主動積極學習《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
《生活飲用水衛生監督管理辦法》、《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生活飲用水水質衛生規范》等法律法規及標準規范
提高自覺守法意識,加強生活飲用水相關知識學習,提高供水管水水平。
6、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和行為,不得在生產場所吸煙,不得進行有礙生活飲用水衛生的活動。
7、學校負責對每位供管水人員建立健康檔案。
五、環境衛生管理制度
1、堅持每天清掃泵房衛生,保持工作環境整潔;
2、每天清掃水箱周圍衛生,保持水箱周圍環境清潔;
3、要時常檢查供水設施周圍有無污染物,如發現應立即清除并及時消毒;
4、泵房及水箱間內嚴禁堆放雜物;
5、泵房及水箱間內嚴禁養寵物和植物;
6、嚴禁閑雜人員進入泵房及水箱間。
六、水箱清洗制度
1、水池每年至少清洗消毒2次。
2、清洗前嚴格檢查清洗單位有無衛生資質。
3、認真檢查清洗人員有無健康證明。
4、進出水池時要提醒清洗人員工作安全。
5、清洗消毒完成作業人員撤離水池后,應穿消毒水鞋、整潔工裝進入水池內檢查水池內有無遺留物品和其它雜物。
6、檢查一切正常后,蓋好水池入口蓋,并鎖好。
7、后勤科應認真做好水井水池的清洗消毒記錄。
七、水源及制水衛生管理
1、供管水人員應經常檢查水井口的密封及取水口周邊30米的衛生情況,在水井、泵站、水池外圍30米范圍內不得設立生活居住區
不得修建滲水廁所和滲水坑,不得堆放垃圾、糞便、廢渣和鋪設污水管道。
2、水質消毒設備要保證正常運轉。在采購水質消毒劑時應索取衛生許可批件及檢驗合格報告,并建立消毒劑投放記錄。
3、按規定設定消毒劑余量檢測點,并按照每周不少于3次的要求進行檢測并做好記錄。
4、輸水、蓄水和配水等設施應密封,嚴禁與排水及非生活飲用水的管網相連接,涉水產品必須符合有關衛生要求。
5、水處理設備、設施、管網投產前或者修復后,必須嚴格沖洗、消毒,經水質衛生檢驗合格后方可供水。
7、購買涉水材料時,要索取衛生許可批件。
8、檢修生活水設施時,嚴禁使用衛生不合格產品,以防水污染,并做好維修記錄。
9、要時常檢查水池通氣孔網罩有無破損情況,如有要及時更換。
八、二次供水和生活飲用水污染事故報告制度
(一)生活飲用水污染事故的報告范圍:
1、因自然災害或人為因素使飲用水水源遭受污染;
2、飲用水水質出現異常,影響飲用者正常生活;
3、輸配水管網破損或二次供水設施防護不嚴,使飲用水水質惡化;
4、飲用水水質污染,造成介水傳播疾病流行或中毒;
5、存在明顯的污染源,并懷疑飲用水源或飲用水水質有可能受到污染。
(二)后勤部門應針對取水、輸水、凈水、蓄水和配水等可能發生污染的環節,制訂和落實防范措施,加強檢查,嚴防污染事件發生。
(三)當發生生活飲用水污染事故時,供管水員須立即采取應急措施,并以最快的方式報告單位生活飲水衛生安全管理小組領導和當地衛生行政部門。
(四)在水污染事故發生期間,應密切注意事態發展,及時進行水質檢測,并在第一時間向衛生行政部門報送檢測和處理報告。
(五)任何人不得隱瞞、緩報、謊報或者授意他人隱瞞、緩報、謊報水污染事故。
(六)報告方式及電話:在當面向生活飲用水衛生安全管理小組負責人報告的同時應向縣衛生行政部門報告。
區衛生局:
區衛生執法監督所:
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九、二次供水和生活飲用水污染事故應急處理預案
1、目的
在發生生活飲用水水污染事故時,能及時控制生活飲用水污染事故的危害,高效、有序地組織開展事故調查、現場處理及救援工作,最大限度地減少生活飲用水污染對人體危害和經濟損失,維護穩定。
2、成立應急處理領導小組
為加強對生活飲用水污染事故應急處理工作的統一領導,實施應急處理,成立單位生活飲用水污染事故應急處理領導小組:
組長:楊艷芬(校長)
副組長:陸倩若 錢云春(安全副校長)
成員:張華(學校分管后勤工作領導) 王亞妮 楊誼輝 邢欣 楊有柱
主要職責:負責發生生活飲用水污染事故時,及時啟動應急處理預案,對事故應急處理的統一領導、統一指揮,部署協調應急救援工作,協調單位與各級部門及單位內部之間職責范圍內的工作,積極配合各個相關部門對學校生活飲用水污染事故開展的各項調查、處理、救援等工作。
必要時可根據具體情況成立調查協助組、人員救治協助組、后勤保障組等,并根據實際制定相應的職責。
3、生活飲用水污染事故應急處理
(1)生活飲用水污染事故發生后,單位生活飲用水污染事故應急處理領導小組緊急組織有關工作人員,立即趕赴現場,配合衛生行政部門迅速開展現場調查,查找污染原因及污染物,了解污染物的種類、性狀、毒性及污染程度,掌握供水范圍及接觸人群身體健康危害程度等,分析污染的擴散趨勢,并據此提出科學、行之有效的緊急控制消除污染措施。
(2)積極配合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制定水質監測方案,科學采集水樣和檢測,快速找出主要污染物,并進行動態水質監測,及時掌握水質污染程度、污染趨勢、水質動態變化規律,為進一步確定污染物、污染治理、恢復供水提供科學依據。
(3)當出現生活飲用水、二次供水或桶裝水質受到嚴重污染、威脅供水衛生安全等緊急情況時,應立即停止供水,在保證水質衛生安全質量的前提下采取其他臨時供水途徑,以保證飲用者正常生活飲用水問題,避免和減少水污染對飲用者身體健康造成的危害。
(4)發生生活飲用水污染事故后,應依法立即、如實向衛生行政部門報告水污染事故狀況,配合衛生監督部門開展有關調查、配合疾病預防控制部門開展水質監測,不得以任何理由予以拒絕;在衛生監督部門的指導下,制定限期治理方案,針對水污染環節和污染原因采取相應的控制措施,控制事態進一步的蔓延和擴大,嚴防水污染事故再次發生。
(5)當生活飲用水污染事故得以控制,污染原因消除后,在恢復供水前,必須重新進行自備水源水或二次供水水質檢測,達到國家衛生標準后方可供水,并公告居民,及時解除控制。
(6)生活飲用水污染事故發生后,配合衛生行政部門及時完成調查、控制、
供水安全自查報告 篇3
結合供水站自身工作實際,對照整頓內容進行全面自查,發現存在以下問題:
1、線路凌亂,部分未穿管。
2、衛生不達標(排水溝、斜板池、罐頂、玻璃、設備、泵房)。
3、加藥桶清洗困難。
4、車間設備部分除銹防腐。
5、車間上房頂梯子,無警示標志。
6、車間沒有打掃衛生的水源。
7、泵房、轉水點設備部分生銹嚴重。
8、員工年齡偏大,技術力量薄弱,日常維修保養專業人員短缺。
9、工房房頂漏水。
10、潔具擺放不規范,工作鞋不規范。
針對以上自查出來的 問題,供水站干部職工開展了討論,首先開展自我批評,尋找自身問題,其次,互相提出問題,解決每個人身上的不足和缺點,分析產生以上問題的根源。
一是干部職工對6S認識不足,只認識到供好水,正常供水的基礎層面,沒有認識到平常的衛生、設備保養得重要性。
二是建設過程中對規范了解不清,監督不嚴,造成許多設備設施在使用之初就不達標,不合乎6S的要求。
三是平常只檢查落實少,有時涉及人員和成本壓力,得過且過,設備臟亂差。
通過全體干部職工討論,結合后勤服務科及供水站的實際,提出以下解決方案及建議:
1、聯系供電車間解決線路凌亂、部分未穿管的問題。
2、聯系施工隊解決加藥桶清洗難題,解決打掃衛生的水源問題。
3、從供應科領取油漆、砂紙,自己動手給設備除銹,重新刷油漆,刷警示標志線。
4、向基建工程科報廠房漏水,催促在質保范圍的施工隊伍及時維修。
5、規范工衣著裝,物品擺放。
6、集體進行大掃除活動,打掃工房設備衛生,并建立長效機制,將衛生打掃、保持常態化。
7、向廠里匯報人員的實際情況,即將退休人員,技術力量薄弱等情況,請求廠里解決人員問題。
8、組織學習各項規范、各項制度,讓每個成員都了解熟悉,同時,制度落實進行定期檢查和不定期抽查,對檢查出的問題及時整改,涉及工作不到位的工作人員,根據情況在績效工資中予以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