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督導評估自評報告
2、抓學生——促進培優轉后工作
通過采取分層次教學、做好尖子生的培養提高工作和“學困生”的補習輔導轉化工作。
(1)重視尖子生的培養,發掘其潛力,設計更多的彈性問題,讓心有余力的優秀生留有擴展延伸知識的機會,積極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探索,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多方面了解學生的興趣特長,因勢利導,鼓勵學生參加校內興趣小組,課余時間勤學苦練;從多方面培養這些方面的有特長的學生,在全面進行素質教育同時,注重特長教育,重視優秀生的培養和輔導。
(2)重視后進生的轉化
首先,我校對后進生,教師們給他們傾注了更多的關心和愛心,耐心輔導,諄諄善誘。采取“一幫一”,“眾幫一”等措施,采取班主任與任課教師形成合力,課內與課外輔導相結合的方法,給學困生創造一個溫暖的集體氛圍。
針對住在“學生之家”的留守學生較多的實際情況,我們在教師中開展“五心”活動(愛心、公心、童心、寬心、誠心),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實行對留守兒童、“學困生”實現三優先承諾,即:“提問優先、面批優先、談話優先”;我校建立了“學困生”進步獎,“學困生”轉化工作初見成效,大大提高“學困生”的學力。
3、抓藝體衛生——培養合格加特長人才
認真貫徹落實《學校體育衛生工作條例》,按新課程要求設置體育課,嚴格執行《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為加強體育衛生工作條例的貫徹落實,學校堅持做到:一是成立體衛工作領導小組。二是提供必要的活動場地和配足器材設備,并保證活動經費的投入。三是健全體衛工作的各項規章制度。
學校每年有計劃地組織校內運動會和體育節,豐富了學生的生活,增強了學生的體質。學校還重視田徑、籃球、乒乓球、輪滑、武術等特長隊的訓練,做到有教師、有場地、有時間、有器材。
學校重視勞動藝術教育工作的開展,學生初步形成了健康的審美情趣,培養了良好的審美能力,提高了審美的綜合素質。學校按藝術課程標準,設置藝術課程,并配有配套的教具器材。學校重視學生藝術特長的培養,加強了學校舞蹈隊、合唱隊、軍樂隊的訓練,舉辦藝術節活動,搭建展示才藝的舞臺。
校園里一批小健將、小藝術家茁壯成長起來。今年,樊航銘等3名同學在山東省中小學電腦制作活動中獲一、二等獎,張強同學在全省英語大賽中獲一等獎,馬瑜聰同學獲第五屆全國藝術教育成果展演山東賽區聲樂少兒組金獎,李征同學榮獲“富視杯”全國紅十字青少年防災避險知識競賽二等獎,宋明澤等3位同學獲24屆全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科幻畫三等獎,陳詩洋同學獲市航模比賽第一名,張鑫獲該項比賽第八名,張世翔等4位同學分別獲建模比賽三、四、六、八名。
4、抓教科研——提高教學效率
結合全縣教師業務素質提升工程和“高效課堂”創建活動,開展了扎實有效的教研活動,把備、說、講、評真正落到實處。教研活動的形式多種多樣,有觀看教學錄像、輪流上研究課、講述教學故事、網絡交流、教學沙龍等,“照鏡子”、“教學能手”評選等活動對提高教師業務素質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網上“名師工作室”、“班主任工作室”辦得紅紅火火。教研網絡平臺上,我校有120位教師開設了個人工作室,旨在為教研推波助瀾的《教研專刊》也應運而生了。
廣大教師參與教研的熱情空前高漲,爭先恐后地上研究課,積極主動地聽別人的課,各抒己見地參與討論,大膽穩妥地改革課堂教學。課堂教學改革,使得課堂教學形式多樣,特色鮮明,使得課堂異彩紛呈,充滿了生命的活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大膽質疑、勇于創新、互助合作的精神。
教科研工作成效突出。在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我們通過教科研的實踐,建立了教學、教研、科研一體化的運行模式,促成了教師隊伍的不斷優化,更促進了教育教學方式方法的不斷優化。近兩年來,學校承擔了市級以上的實驗課題共12個,其中31個市級課題、一個省級重點課題已經通過了驗收,順利結題。xx年,校本課題研究再掀高潮,幾乎所有的教師都參與到“高效課堂”的研究中來。“開發閱讀資源,激發閱讀興趣”課題研究成效突出,制作的主題課件在全市經典閱讀課題研討會上進行了展示。通過扎實的課題研究實踐,教師的教學方法得到了不斷更新,積累了許多行之有效的課堂教學模式,學生的基本素質得了全面的發展,教師也得到了專業發展。xx年,共有42篇論文在市級以上報刊上發表,有6位教師被推選參加市教學能手比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