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辦學水平督導評估自查報告
創新了德育教育形式。通過升降國旗儀式、國旗下演講、為貧困同學捐款、演講比賽、主題班會等形式,著重加強了對學生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
師生參與,創建教室、寢室、食堂良好的學習生活區環境和保證學習生活紀律。在教室:班級管理公示欄明確每一位學生參與班級管理的職責;黑板報每周一期,每期一個養成教育主題;學習園地展示學生優秀才藝作品;養成教育反省欄、光榮榜記錄學生成長足跡,每月一評比;班級圖書角為學生提供精神食糧;衛生角、廢品回收箱的設置培養學生環保意識和節約習慣。在寢室:學生值日,教師巡查清潔通風的同時,保證洗漱用品一擺放一條線、背子疊放一條線,鞋子擺放一條線……評選文明寢室獎勵衛生工具和生活用品。在食堂:教師給學生分餐、配菜、陪餐,保證紀律、衛生和安全給學生特別是“三生”家的溫暖。
xx中學于XX年在xx縣中學率先成立“學生心理咨詢室”,關愛每一位學生的心理健康,黨員帶頭,全體教師與“三生”結對子,進行適當的心理輔導,使他們始終保持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態,積極參與養成教育活動。
凸現了德育教育特色。突出行為規范和養成教育在德育工作中的基礎地位,進一步確立了“告別陋習,養成文明的生活習慣;酷愛學習,養成嚴謹的學習習慣”。落實常規檢查制度,并通過開展“文明禮儀崗”、“日通報制度”、“紀律、衛生流動紅旗”、“示范班級評選”、“新守則、新規范知識競賽”等活動,強化了對學生的養成教育。延伸了德育教育內容。繼續實行學生干部輪流制、值周班長制和值周校長制,使學生自主管理、自我教育能力得到加強。早晚自習、晚就寢設立班級紀律監督員,使學生在實踐中獲得體驗,增長才干,學會自律、自強。
2、德育工作機制。為了形成良好的德育教育氛圍,學校每學期對學生的思想品德分兩次進行評價,在評價過程中,通過與評價標準的對照及時規范學生行為,收到了良好效果。
3、班團隊活動。學校以共青團為陣地,利用活動類課程時間及其它課余時間,持之以恒的開展了重大節日紀念活動和養成教育系列活動。近年來,組織學生開展了慶“元旦”、 “十一”等重大節日慶祝的文藝匯演、歌詠比賽等活動;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成立了英語、計算機、體育、舞蹈、美術、閱讀、寫作、科技制作等興趣小組,持之以恒的開展了興趣活動,這些興趣活動都有計劃、有措施,有專門的教師輔導,定時間、定內容、定地點,大面積的培養了學生的特長,并開展了校園小能手、書法競賽,各種形式的知識競賽,作文演講等活動,開展了國旗下演講活動﹙周一﹚、德育訓導活動﹙周二﹚、行為規范活動﹙周五﹚,活動內容都能做到思想健康、內容新穎、聲情并茂,通過這些活動發展了學生的特長,培養了學生的興趣,陶冶了學生的情操,以質量贏得了學生、家長、社會對學校工作的支持。
(三)教學工作
1、課程開設。嚴格執行國家頒布的新課程標準,開齊開足課程,不隨意增減和提前結束課程,重視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的開發,積極開展綜合實踐活動,依據教學管理制度,認真備課,上課、輔導作業,按照課程方案認真考核學生成績,提高課堂質量。
2、教學過程管理。學校制度健全,運行良好,參與管理的人員目標明確,職責分明,團結協作,計劃、制度、總結齊全,獎懲措施具體細致,各部門均有專人負責,督促檢查、評比記載,學校統一考核,檔案管理嚴格,學籍管理制度健全,資料積累完整,管理規范。
3、課堂教學。加強校本培訓,提高教育水平,校本教研活動顯生機。“問題即課題,教學即教研,成果即成長”的教研理念已深入人心;豐富多彩的群眾性的聽課、評課、說課、集體備課、個案研討等活動逐漸成為教學常規。
課題研究扎實有效。學校教科研初步形成了以“創新教育實驗”和“四結合實驗”為重點,以省級化學課題為主體,以七年級語文綜合性學習為切入點的校本教研框架。教研組活動“課題化”。教研活動開始走向有主題、有討論、有調查、有研究的軌道,課題研究逐漸承擔起為學校教育教學服務的任務。
校本教研碩果累累。校本教研活動的扎實有效開展,促進了學校教育教學水平的提高,并取得了顯著成效。省級課題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近年來,教師教育教學論文有60多篇在市級以報刊雜志發表或出版,有80多篇在市級以上論文評比中獲獎;有20人次在市級以上優質課、說課、電教課評比和素質大賽中獲獎,有80多人次在教案、課件評比中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