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漢武帝的個人評價(通用7篇)
關于漢武帝的個人評價 篇1
公元前141年,剛滿16歲的劉徹繼位,帶著青春的激情,劉徹開始了幾十年的國家治理。在其身后常常被以“雄才大略”進行概述,這種雄性壯烈的詞匯滿足了人們對于強勢帝王的期許。 漢王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二個帝國,在漢武帝的手里,他塑造主流意識形態,規劃制度,招攬人才,改革內政,建立幣制與財政,決戰匈奴,拓展外交,不僅重新奠定了漢帝國的制度基礎,而且其宏謀遠慮為此后直到清朝兩千年建的中國君主立憲制度提供了一套相當穩定而成熟的模型和范式。然而漢武帝是一個極其復雜的人物。最初,漢代人認為漢武帝是兩漢時期四個有作為的皇帝之一。這四個皇帝是漢高祖、漢文帝、漢武帝、漢光武。然而當漢武帝崩于五柞宮,葬茂陵后。因有的臣下認為漢武帝過失大,不宜立宗廟,反復議此事,對漢武帝的評價開始出現了反面。
關于漢武帝的個人評價 篇2
中國從來并不是僅僅作為一個簡簡單單的民族國家自立于此世間,中國首先是一個文明國家。
自古至今,中國歷代多數王朝的統治者之治下并非國力不充足,人民不富庶,然而他們在發動對外戰爭上從來慎之又慎,更多是進行一次又一次艱難的自衛反擊戰。
中國文明從來沒有建立過所謂的“先發制人”的侵略理論,這一正向的影響直到今天還在指導著我們。
新中國立國以來,并不是沒有展開過對外戰爭。朝鮮戰爭、對印戰爭,對越戰爭都是有限戰爭,都是基于受害者立場而發起的反擊戰。
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國家,今天的中國人永遠不可能再如漢武帝劉徹那樣不要臉的去發動一場場不義的對外戰爭了。
關于漢武帝的個人評價 篇3
但是實際上漢武帝劉徹多數的侵略行為對于兩千年前的中國是毫無意義的,無論是北擊匈奴,還是南征百越,都帶來一個難以回避的問題,那就是支出大于收益——
以當時的中國人口和生產力,根本無力對這些新征服的地區加以完善的治理。
當這些土地被納入中國版圖之后,等同于在中國周邊開了無數臺抽血機,于是原本富庶自足的中國再次凋敝。
明朝開國君主朱元璋即以以祖訓的形式告誡其子孫——
四方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
若其不自揣量,來撓我邊,則彼為不祥。彼即不為中國患,而我興兵輕犯,亦不祥也。吾恐后世子孫倚中國富強,貪一時戰功,無故興兵,致傷人命,切記不可。
朱元璋固然也是一個暴君,但是對于發動對外征伐戰爭卻有無比清醒的認識。
關于漢武帝的個人評價 篇4
他立國之后,即列出了十五個不征之國。從政治倫理而言,朱元璋所言至為光明正大——中國應該打的是正義的反侵略戰爭,而不是倚仗中國之富強,如漢武帝一般無故發起侵略戰爭。
這樣不義的戰爭,在人類歷史長河中當然一而再發生。如果僅僅因為這一戰爭是中國人發起的,我們今天中國人受益了就不去譴責反而去歌頌,我們又何以自證中國人乃是文明人呢?
一切基于利益而非道義基礎上構建的歷史觀,造成的結果必然是世代不休的戰爭。
如果中國富強了,就可以如漢武帝時代一般隨意發起對外戰爭,那么有一天,中國衰微了,被周邊列國侵略了,被國際列強吊打了,那么我們還能譴責誰呢?
關于漢武帝的個人評價 篇5
哀帝即位后,劉歆等人力陳漢武帝功大,應立“世宗之廟,建之萬世”。此后隨著時間推移和漢武帝身后深遠影響,漢朝人逐漸又懷念起這位偉大帝王。 然而,以漢武帝所成就的事業,僅僅局限在兩漢范圍內來評價是很不夠的,這實際上等于降低了武帝的歷史地位。所以,東漢末年應劭打破了朝代的界限,從中國歷史的發展出發說: “高祖踐祚(皇位),四海義(治)安。世宗(漢武帝)攘夷辟境,崇演禮學,制度文章,冠于百王矣。”這一段話第一次指出:在秦末大亂之后,漢高帝登皇位,使天下安定。漢武帝在“攘夷辟境,崇演禮學,制度文章”諸方面的功績都“冠于百王”,即在以前的帝王之上。這也就是說,在黃帝之后,歷夏商周三代,春秋戰國至秦漢,漢武帝的功績為各位帝王之首(冠于百王),這就給了漢武帝一個極其崇高的歷史地位。
關于漢武帝的個人評價 篇6
“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句話雖然是漢元帝時期陳湯所說,但卻是最能體現漢武帝的一句話。說起漢武帝就不得不提起“漢武帝反擊匈奴之戰”,這場戰役長達44年,雙方投入的兵力以數十萬計,曠日持久、慘烈程度用千古罕見都不夸張。也就是這一仗直接打出了漢民族的自信心,也算是為陳湯說出“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句話做下鋪墊了。“文景之治”作為中華五大盛世之一,也是中華文明邁入帝國時代后的第一個盛世,但它卻也是與“漢武盛世”形成了最鮮明的對比。如果從不同的角度看待這兩個時代,得到的結果可能會是截然不同,比如:漢朝政府的角度與漢朝人民的角度。“文景之治”時代輕徭薄賦,與民休息,人民的生活水平非常之高,但是軍事實力方面可能略不足于“漢武盛世”;雖然“漢武盛世”軍事實力稍強于“文景之治”,但是卻橫征暴斂,百姓的賦稅過重,民不聊生。
關于漢武帝的個人評價 篇7
高中時期曾經聽過這句話:如果喬丹是一個神,那么科比就是最接近神的那個人。其實這個說法依然適用于秦始皇與漢武帝二人,只是喬丹和科比是籃球領域,而秦始皇與漢武帝是歷史領域,因此后人也經常把“秦皇漢武”放在一起比較。他們二人,一個開創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一個是完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最大貢獻者,并且他們都是一直備受爭議的暴君。而我們今天要說的這位,就是漢武帝劉徹。劉徹,西漢第七位皇帝,廟號:世宗,謚號:孝武皇帝,年號: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等,后人多稱他的謚號:漢武帝。漢武帝是我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皇帝之一,他一生的建樹直追始皇帝嬴政。如果給我國歷史上數百位皇帝來個能力排名的話,以筆者個人的看法漢武帝至少要排前五名,畢竟“雄才大略”這個詞匯就是因為他而產生的。但不得不承認的是,漢武帝是個頗具爭議的皇帝,歷朝歷代關于漢武帝的評價都是兩極分化,直到現如今依然如此。因此,筆者這篇文章會盡量避免出現關于漢武帝的評價,至于“評價”如何,筆者相信自然會在各位看官的心中,畢竟歷史是充滿主觀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