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教師隊伍建設評估報告范文(精選4篇)
鄉村教師隊伍建設評估報告范文 篇1
xx區總面積7.33平方公里,市政府派出機構,所轄4個行政村,總人口7萬人。現有義務教育階段學校4所,包括九年一貫制學校1所、單辦小學3所,現有義務教育學校在編教師213人,學生5070人。近幾年來,為不斷縮小城鄉教育差距,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在教師隊伍建設方面,我們重點強化了教師交流、公開選調、崗位聘任、解決原民辦代課教師工作,推進教育的均衡、持續發展。
布局調整重新整合后學校的校長崗位,采取教育系統公開競聘的方式,公開任職條件、公開報名競選,人選崗、崗挑人,競聘上崗。20__年以來從火炬中學選聘2名中青年優秀骨干分別到史家莊、化家莊學校擔任校長,城鄉學校校長的交流任職,很快把城市學校先進的辦學理念、管理經驗帶到農村學校,結合本校實際形成了自己的辦學特色。
為進一步深化我區中小學人事制度改革,優化城鄉教師隊伍結構,促進城鄉教師素質的提高,推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根據省市有關文件規定及會議精神,制定出臺《xx區義務教育中小學教師雙向交流工作方案》,實施城鄉中小學教師“雙向交流”工作。原則上,凡我區男50周歲、女45周歲以下,且具有中小學中級以上專業技術職務的城鄉中小學在職在崗的教師,均屬雙向交流的對象。其中,從未有農村教育工作經歷的城區教師首批到農村學校支教;近五年來沒有農村工作經歷的城區教師到農村學校支教;每年火炬中學中學派8人分別到農村學校支教一學年;農村各中小學相應選派教師到火炬中學跟班培訓一學年。城鄉中小學教師雙向交流實行互動,即城鄉中小學互派交流人員的學校應結成對子,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在學校管理、教育教學研究等方面進行廣泛的交流、探討,以促進城鄉學校的共同發展。3年來共計有32名城鄉教師參加了雙向交流,效果良好。
按照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政策,對“3050人員”實行提前離崗和內部退養,整理編制13人,為新招年輕教師空出了編制和崗位。通過公開考試招聘的方式,補充錄用新教師。20__年以來累計有35名優秀大學生走上教師崗位,極大地改善了學校教師隊伍的學科結構和年齡結構。此外,連續3余年每學期接收忻州師院等15名在校大學生到各學校實習支教。
按照“按需設崗、按崗聘任、簽訂聘約”的要求,各中小學校全面執行崗位結構比例管理,專業技術職務崗位設置及結構比例控制標準按照以編制總數內人事部門核定的專業技術人員數額為準,核算專業技術職務崗位設置及結構比例控制數額。目前各中小學已全員執行崗位聘任,聘任專技崗位213名,其中高級專業技術崗位16人,中級專業技術崗位69人,助理及以下專業技術崗位128人。
成立xx區原民辦代課教師發放教齡補助工作領導小組,負責我區民辦代課教師發放教齡補助的組織實施工作。在對人員身份和教齡認定時,切實做到公開、公平、公正,嚴格執行審核和公示程序,經認定符合條件74人,區人社障部門及其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根據認定結果,負責教齡補助發放工作;財政部門負責資金籌措和保障工作,xx年落實資金4萬元,確保教齡補助發放工作的.順利進行,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鄉村教師隊伍建設評估報告范文 篇2
新學期,新氣象,20xx年8月,學校迎來了5名新招考教師。他們剛從大學畢業,沒有任何從教經歷,為了促進5位教師快速成長,早日成為合格教師,學校十分重視新教師的培訓工作。
暑假,在新教師即將走上崗位前就對他們進行了為期三天崗前適應性培訓。從教學基本功、班級管理、職業理想三個大方面對新教師進行了專題指導,開學又讓他們跟崗學習了一個周。9月11日,學校正式啟動精準對標工程,選派5位骨干教師擔任5位新教師的師傅,對他們開展教學實踐指導,為了促進新教師的專業成長,提高新教師教學能力,全面幫助、促進新教師快速成長,檢驗新教師學習效果,于10月17日—18日舉行了為期兩天的新教師教學實踐匯報課活動。
學校十分重視這次匯報課,校長、副校長親自帶頭深入課堂,不同教研組、不同學科組的教師也積極調課到堂聽課。課堂上,作為新教師的王蕾老師教學思路清晰,教態自然大方,教學方式靈活新穎,在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中很好的完成了教學目標;高燕老師執教的《媽媽睡了》,教學環節清晰有序,重點突出,難點突破,在高老師的循循誘導中,學生明白了媽媽的愛和付出,開始懂得了母愛的偉大與無私;康燕老師更是根據一年級學生心理發展特點設置了猜謎語、拼音變換歌等教學環節,將本就枯燥的拼音教學上得趣味盎然。
賈藝偉老師的語文課《找駱駝》上,用有趣的導入吸引學生注意,并且創設情景將學生變成一個個小偵探走上尋找駱駝之路,激發了學生學習課文的欲望,引導學生明白了善于思考、善于觀察的重要性;樊琴老師的體育課《模仿小動物跳》更是上得激情四射、熱情奔放,通過“喊數抱團”“紅燈停,綠燈行”等游戲,讓學生情不自禁的就將自己融入到這堂“好玩”的體育課中,在本堂課結束時學生還意猶未盡。
10月19日,教務處組織全體教師對5節匯報課的情況進行了交流。5位新教師與導師一起闡述了對教材的解讀和整堂課的設計意途,聽課教師從教學設計、知識傳授、能力培訓、課后反思等幾個方面給新教師提出了誠肯的建議。副校長張宗學指出:雖然新教師們走上講臺的時間才一個多月,在講課細節方面還顯得有些稚嫩,也還缺乏教學技巧,缺乏處理課堂意外的能力,但在教學形態、課堂駕馭能力和教學效果上很有特色,可圈可點。這是幾位新老師不斷努力探索的結果,同時和幾位導師的循循善誘,耐心指導分不開,希望全體教師高度重視精準對標工作,師徒相攜,共同進步,不斷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校長鄧均強調:本次教學實踐匯報課,是新教師踏入教學崗位的一次大練兵,也是一次考驗,同時也是一次很好的學習機會,本次匯報課讓我們看到新教師的朝氣蓬勃,激情四射,同時也暴露了新教師對課標、教材的解讀不到位、對課堂的調控不機智等問題,希望各位新老師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主動向導師請教,深入課堂,取長補短,全面提升教學技能。
本次新教師匯報課活動,讓我們看到新教師在教學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為教師隊伍隊伍建設提供了決策依據。同時,本次新教師教學實踐指導匯報課活動,讓新老師對教學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促進了全體教師的專業成長,讓我們看到精準對標工作取得的顯著成效,讓導師們看到自己的指導成果,找到指導差距,謀求指導方法。我們深信,只要我們精準對標工作長抓不懈,老師不斷的努力和學習,這些新教師的專業素質一定會不斷提高,一定會茁壯成長起來,成為教學的主力軍。
鄉村教師隊伍建設評估報告范文 篇3
一、學校基本情況
臨埠中學是一所全日制公辦農村初中,學校創辦于1977年,現共有34個教學班,學生總人數1502人,學校占地面積63936㎡,綠化面積22378㎡。近年來,學校秉承“忠信明德、篤敬厚學”的辦學理念,走創新發展、內涵發展和特色發展之路,充分挖掘學校地處孝河岸畔,王羲之故里的地理位置優勢,以孝文化為載體,以書法文化和體育文化為特色,為學生的人生奠基,形成了“正氣、陽光、和諧、健康”的育人氛圍。如今,這里風景秀麗,環境優美,是“xx省規范化學校”,“xx省綠色學校”,“xx市健康校園”。
二、教師隊伍建設具體做法
建設一支政治能力強、業務水平高、師德修養好的教師隊伍,是實現教育教學質量提升的重要保證。多年來,我校在區教體局和鎮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以師德建設為重點,提升師資隊伍建設,促進我校教師隊伍健康、快速、有序地發展。
1、嚴格教師考勤制度
任何一項工作的落實,首先從教師工作紀律開始,這是我校多年來積攢起來的一項治校法寶。《臨埠中學教師考勤制度》每年一修訂,嚴格執行上級關于上班時間的基礎上,全校實行刷臉考勤,每周進行張榜公示,并嚴格落實考勤結果在教師評優樹先、職稱評聘等方面的合理運用,大大激發和調動了全體教師的積極性和工作的緊迫性。
2、嚴格教師綜合量化考評
教師業務綜合量化考評,是對教師全方位評價的一個最合理途徑。多年來,我校逐步摸索和積攢了一整套全方位衡量教師個人工作的“一把尺子”,從教師考勤、教師師德、教師備課上課作業布批、教師理論學習聽評課記錄到教師業務成績等各方面對教師進行千分制量化。既大大消除了個別教師的僥幸心理,認為我只要成績好其余各項再孬也不在乎,又大大激發了全體教師比學趕幫超的勁頭。
3、注重教師培養和班主任培訓
記得剛參加工作的時候,有一位老教師曾經語重心長地給我講過“你剛參加工作,和什么樣的人在一起工作你就是什么樣的人。”言外之意,如果我這個辦公室的人大多都非常上進、能干,潛移默化之中我也這樣了,否則也會和他們一個樣。這句話一直陪伴我工作至今,主持政務處工作以來,對這句話的理解倍感親切。所以,每年除了教師遠程培訓、教師繼續教育培訓外,我都要瞅準機會安排很多教師外出培訓,北京、上海、濟南,莒南、費縣、羅莊,朱保、紅旗、南坊等等;除此之外,每年都要邀請專家到校現場指導,蘭山區教體局的殷朝芹主任,九中的伊永貴校長、洪善理主任,十六中的咸慧校長等,都為我們在教師培養、班主任培訓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4、開展百名教師訪千家活動
家訪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一項重要工作,也是班主任工作和教師教書育人的重要內容。為了建立學校、家庭和社會“三位一體”的德育體系,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我校在逐步探索班主任班級管理的基礎上,逐漸積累和形成了“百名教師訪千家”活動的諸多經驗。以實地走訪為主要形式,班級家訪以班主任為主,其他任課教師參加,覆蓋全部學生家庭。本鎮學生家庭采用實地家訪的形式,區域外的學生家庭,鼓勵和提倡實地走訪,也可以利用網絡、電話、信函、短信等輔助形式進行。通過家訪,增進了學校與家庭、學校與社會、教師與家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理解,增強育人意識、責任意識,促進了教育和諧發展。同時也對教師尤其是班主任的快速成長起到了有力的助推作用。
5、充分發揮骨干教師的帶頭作用,開展高效愉悅課堂活動。
我校的教研組從最初建立就采用了所謂的“師傅帶徒弟”式的新老傳承機制和辦法去做年輕教師的培養工作,具體做法是由老教師積極向下傳授自己在理論和實踐教學環節的經驗,而年輕教師積極承接老教師的成功經驗和方法。實踐證明這種“師傅帶徒弟”式的培養措施卓有成效。結合我校比較成熟的“高效愉悅課堂”活動,骨干教師、教學能手上好展示課、觀摩課是每學期必備的公開課。以老帶新,傳幫帶作用在我校發揮的淋漓盡致。
6、扎實做好青年教師的培養工作
青年教師是主力軍,青年教師才是未來的骨干,如何引領和發揮好青年教師的帶頭作用,他們成長的速度有多快,將直接決定著這支隊伍的生命力有多旺盛。多年來,我校一直致力于這方面的探索和研究,并逐步積累起了一些經驗。
(1)新教師的入格培訓。
主要指剛進入教師行列的青年教師。一是引導他們做好角色的轉換,對他們加強工作責任心教育,以及組織能力的培訓。二是狠抓教學常規,在備課與上課、作業與輔導、聽課與評課等方面著重指導。三是實行“青年教師導師制”,我們為每位新教師安排了一位富有經驗的骨干教師為師傅,在教學工作、班主任工作、共青團工作、校外工作中進行“知、能、操、行”的傳、幫、帶。四是建立學校考核制度,考核項目有寫一份合格的教案、上一堂教學匯報課、寫一份教學體會、設計一份活動方案
鄉村教師隊伍建設評估報告范文 篇4
一、基本情況
XX小學下轄XX村、XX村、XX村,生源半徑10公里。學校現有7個教學班,81名學生,教職工11人。是所規模較小的完全小學。從教師隊伍來看,有四個問題比較突出:
一是教師隊伍老齡化嚴重。30歲以下教師2人(20xx年9月新進的特崗教師),占教師總數的18.2%;30-45歲教師2人,占18.2%;45歲以上教師7人(其中女2人、1人即將退休),占63.6%。
二是教師學科結構不合理,工作量過大。
教師學歷全部達到中師以上,中師學歷2人,占18.18%;大專學歷5人,占45.45%;本科學歷4人,占36.36%。
從數據上看,81.82%的教師在合格學歷的基礎上提升了學歷層次,但教師學科結構不合理,專業學科發展不平衡。按《安徽義務教育實驗課程設置安排表》“開齊開足開好課程”的要求,小學各個年級必須開齊音樂、體育、美術和社會實踐活動課,小學三年級以上必須開設英語、計算機課,這些學科都需要專業對口的教師執教。現有教師中體育專業教師1人,英語專業教師1人(均為20xx年新補充的特崗教師)。七個教學班共有每周共有210課時,人均19.1課時,每天近4節課,還要備課、批改作業、班主任工作等,工作量超負荷。由于教師缺乏,教非所學、學非所教以及一人代多科的現象不可避免。另農村教師多是“半邊戶”, “上有老、下有小”,工作之余還要回家干農活,由于長時間超負荷運轉,使得教師疲憊不堪,身心疾病增加,心理負擔沉重。
三是現有教師編制不適應學校發展需要。
根據中央編辦發[20xx]72號(中央編辦 教育部 財政部關于統一城鄉中小學教職工編制標準的通知)規定的師生比例核編,只能配備4名教師,嚴重超編。
四是教師培訓機制難以形成,培訓效果不佳。一是教師少,教研、培訓學習氛圍難以形成;二是工作量過大,教研、培訓時間難以保障,外出培訓學習機會少;三是“蘿卜煮蘿卜式”的教研模式,重實踐輕理論,缺乏針對,缺乏專業引領,不利于促進教師專業素質發展。
二、幾點建議
一、探索并改革教師補充機制。
現有的教師補充機制已在逐步解決農村教師隊伍逐步解決師資在年齡、來源、學歷、專業、職稱等方面存在的結構性問題。農村學校地處偏遠山區,新補充留用難度較大。
六十年代的“侯王建議”順應了當代教育發展的`需要,其中“教師都回本大隊工作”對當下農村教師“補充易,留住難”的現狀有借鑒意義,大力實施教師本土化培訓。要加大優秀師范畢業生的儲備,對學校核定編制時另外增加一定比例的后備師資儲備編制,實施定向培訓,吸引本地優秀大中專畢業從教。同時要建立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激勵機制,在教師職務評聘、評優評先、年度考核等活動中向農村教師傾斜,不斷提高農村教師從事教學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改革農村學校教師編制標準。
我鄉農村小學何家坊小學、XX小學、教學點師生比分別是1∶11.94、1∶7.36、1∶4.9、1∶7.85,師生比遠高1∶19。班師比分別是1∶1.59、1∶1.66、1∶1.72、1∶1.79、1∶1.84、1∶1.91、1∶1.98、1∶2.04、1∶1.86、1∶1.86。班師比分別1:2:43、1:157、1:1.67雖然中央編辦發[20xx]72號等文件沒有對農村小學的班師比作出明確規定,但班師比明顯偏低,農村小學教師實際卻屬缺編。
受現行的編制依據師生比影響,農村中小學教師雖超編,但其工作量重(每周19.1節課)。教學點班多學生少,多以復式教學,以師生比或班師比都不能很好解決解決這一矛盾。建議配置師資時應該考慮班師比、師生比、教師課時數等多個指標,充分考慮到了學校在校生數、班級數(年級數)、課程數、教師課前課后工作量等影響因素。綜合考慮教師工作量來配置師資能夠做到因校而異,同時還能夠實現教師編制的動態管理。
(三)要加大培訓和支教的執行力度。
一是農村小學教師培訓應盡可能安排在節假日進行,以便解決工學矛盾。二是加強農村中小學緊缺學科老師培訓,針對農村小學存在學科薄弱的特點,開展針對性培訓,培訓一專多能型教師,滿足農村教育需要。三是以教科研為載體,著力培養骨干教師,并向農村傾斜,使其成為新一輪農村教師培訓工作的重要力量,發揮其專業引領作用。四是加強遠程培訓管理測。網絡學習平臺應開發移動設備(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應用程序,既解決培訓硬件條件不足問題,又能隨時隨地開展學習,較好地解決工學矛盾。施訓單位、地方教師培訓機構與受訓教師任職單位之間的應建立聯動機制,加強過程管理,對參訓教師采取多方參與的全程綜合測評考核,提高培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