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教師推薦報告范文(通用4篇)
鄉村教師推薦報告范文 篇1
我是x小學一名教師。自參加工作以來,就投身教學改革,勇于探索實踐。一身樸素得體的衣著,一副和藹可親的笑臉,。踏實勤奮的工作作風,少言寡語卻一絲不茍。工作熱情甚高,虛心求經不斷進取。
一、積極投身教學改革,勇于探索實踐
作為一名教師,就得虛心地向富有經驗的老師學習,同時自己也認真鉆研,力求精益求精,因而在業務上迅速成長起來。在教育教學工作方面,認真學習新課標,刻苦鉆研教材,注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善于引導學生主動去探究,恰到好處的激發學生討論的欲望,及時挖掘學生的思維潛力,學生成了學習的主人翁,變“要我學”為“我要學”,適應課改理念,極大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班主任這塊教育天地里依然辛勤地耕耘,默默地奉獻著,受到了學生的愛戴,家長的好評,領導的肯定和同事們的贊許。在班級管理中,注重用愛心和耐心感染學生,因材施教,主動熱情地幫助學生,促使學生形成團結、勤奮、道德的優秀品質。
二、愛心、細心加上耐心,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
“愛是打開學生心靈的金鑰匙。不能讓一個差生掉隊,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只要對差生有愛心、耐心、恒心,就能……”我是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在班上有這么一位學生叫張,家中姐弟兩個,姐姐是殘疾。家里生活艱苦,生活在這種境況的他,沒有童年的歡樂,總是沉默寡言,和別人說話也總是戰戰兢兢,使人看了痛在心里疼在心上。對他這樣的學生我總是給以更多的關心,及時了解他生活和學習上的困難。同時找欺負他的同學談話,積極表揚幫助他的學生。學生的'心靈畢竟是天真純潔,漸漸欺負他的少了,幫助他的多了,他感到了家一般的溫暖。在給老師的評價表中張x同學總是寫這樣平常而發自內心的一句話:“老師,你就像我的媽媽,我會用努力學習報答您的!”
三、嚴格要求自己,注重師德修養
思想上樹立高度的責任感與奮斗目標,把熱愛教育事業放在首位,注重為人師表,加強職業道德修養,立足本職,勤奮鉆研業務,努力提高文化專業知識和教育教學的技能。積極參加政治學習和業務學習,做到不遲到,不早退,端正教育思想,熱愛教育事業,堅持教養并重,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勇挑重擔,工作任務重,工作量大,從無怨言,默默工作,盡心竭力地做好領導交給自己的每一項任務。教育教學工作優異,深受學生家長的好評。
鄉村教師推薦報告范文 篇2
很多人一輩子難有機會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周老師卻放手做著想做的事,他是幸福的。他愉快地奔波在小涼山深山老林中,這個山東“老工人”,最時髦的裝備就是一臺筆記本電腦。通過這個寶貝,他在川滇黔交界處一個幅員面積達190平方公里的山鄉,“遙控”來自天南海北的關注,讓600多個孩子得到資助,10多所鄉村教學點得以重建。而他,還常年奔波在新疆、甘肅、廣西等10多個省區以及川內多個資助“據點”……
周忠民老師又來了。幾個月前,暴雨中,他也沿著這條路爬到花椒坪教學點,破木門、朽窗戶,眼前一座40多“歲”的學校危房在鋪天蓋地的雨霧下,靜靜訴說著自己的無助。在他牽線下,一個民間助學團隊募集到資金,使這所學校得以重修。
7月21日,新學校竣工,周老師又興致勃勃地開始爬山。半山腰,全身濕透的我們停下來喘氣。周老師彎下腰來緊鞋帶。黃膠鞋里的腳修長瘦削,還有兩個水泡,那是前一天從早上7點走到晚上8點的印記。
苗寨的老老少少身著盛裝迎了上來———這一刻,是花椒坪小學新校舍落成典禮。為慶祝這一喜事,村民自排自演了16個苗家節目———以苗家最高禮遇來歡迎他們喜歡的“周老師”。孩子們眼里,是感激,還有期待———每次到小涼山的村寨,周老師最不敢面對的是孩子們清澈的眼神。
獨立志愿者:身后有多個團隊
“我就喜歡在山溝里跑,愉快得很。”周老師哈哈大笑。周忠民,58歲,山東聊城人,戴著如今已不常見的鴨舌帽,身著舊衣服,一雙黃膠鞋,典型的上世紀60年代工人形象。他還有個身份:民間助學志愿者。
1996年,周老師從甘肅省金昌市金川集團公司退休,從此開始了他在貧困山區的行走。1998年,他第一次以志愿者身份到甘肅古浪支教,掏出積蓄購買了9臺電腦,建起當地第一個免費電腦培訓教室。20xx年,他“轉戰”廣西田陽,和同去的志愿者一起建起助學網站,隨后成為“海外中國教育基金會”等多個民間助學團隊的義工,在廣西、甘肅、貴州等10多個省區的貧困山區尋找貧困學生并給予資助,尋找破爛的校舍,再尋求資金去改建———辦法其實很簡單,那就是白天搜集資料,晚上制作成帖子,通過多個助學網站發送出去。
20xx年,周老師在為“海外中國教育基金會”做監察的行程中,到了田陽縣,走訪基金會在這里資助的一批孩子,從此與小涼山結下不解之緣。在田陽縣玉鳳中心小學,一個穿著樸素的學生起他的注意:“帶我去你家看看吧。”小男孩點點頭,帶他出校門,爬山,過溝,再爬山,再過溝……讓他沒想到的是,整整翻了四座山,步行4小時后,才到孩子家。
這個叫牛屎溝的地方住著70多戶人家,竟然只有這一個小孩在讀書。原因是苦澀的:距離太遠了!能不能就近辦一個教學點,讓孩子們少翻幾座山讀書?半年后,這里真的建起一座看上去很簡陋的學校,但就是這所學校,結束了這座大山頂上從來沒有學校的歷史。隨后,這里的大山上開始出現多所民間助學團隊幫助建設的村校。
或許是節奏太快,本身就有教學任務的中心小學老師有些吃不消,很少有時間去家訪,周老師有時就獨自去走訪。一次,在小涼山漫天大雨中,他很快迷了路,上到一個陌生的山頂,山頂上有多條小道,伸往各個方向。連走了好幾次,下著下著就到了懸崖邊上。折騰4小時后,被迫從原路返回。回到學校已是晚上8點多,不停“工作”了13個小時的的腳板被磨出大大的血泡。第二天,周老師又早早出發了。
旁人看來驚險的經歷,周老師說來平淡無奇。他曾三次摔下山崖。一次,從一個山崖上的學校出來,已是晚上8點,4個人只有一支手電筒。走著走著,一腳落空,他骨碌碌地滾了下去,幸好被兩棵樹擋住。爬起來一看,亂石灘在幾百米深的懸崖下隱約可見。“好了傷疤忘了痛”,前不久,他又花了半個月,對該縣30多所村小挨個調查了一遍。
有了周老師牽線,民主鄉11所村小重建得到大山外的支持,另3所最近也有了捐建協議。至此,民主鄉危房村校的歷史結束了。花椒坪村小的泥房變成了磚木結構的青瓦房。巍巍青山懷抱,嘹亮的《義勇軍進行曲》中,鮮艷的五星紅旗冉冉升起,周老師的臉笑得如這里的地貌,溝壑縱橫。
性格志愿者:七跤摔來7萬元
民主鄉豐產村,“一天下雨九天稀,大人穿膠鞋小孩穿筒靴”。因不通公路,需步行5個小時才能到鄉上。周老師第一次到豐產村小時,帶著一位特意從上海趕來進行實地調查的陳先生。
城里長大的陳先生不會走山路,一身泥一身水,跌跌撞撞地摔了8次,7次摔倒在泥漿里,一次被同行的老師扶住了。愛開玩笑的周忠民概括為“七跤半”。為了讓陳先生不致太尷尬,周老師也有意摔了一跤,還同他打趣說:“馬邊的土地是公平的,同你上海來的親近,同我山東來的也親近啊。”
看到破舊的校舍、可愛的孩子們和熱情的村民,陳先生二話沒說,當場決定捐資7萬元。“你摔了七個半跟頭才捐7萬,以一個跟斗一萬計算,還欠5千呢。”周老師又打趣道。
“把孩子和學校的情況通過網絡發出去,引來捐助者,你這樣的身份用我們四川話來說,有點像‘串串’啰。”同行的人也和他開玩笑。“為山里的孩子,我愿意當這個‘串串’。”他說自己成功贏得許多人信任靠的是“誠實”,一戶一戶實地走訪,無論多遠、多險,這也是他這么多年堅持行走在大山深處的動力。
這幾年來周老師已為民主鄉聯系到50多萬元資金,目前到位25萬元。看到堆積如山的建材,他孩子似地笑了。看完水洪小學,大家來到村支書家準備吃飯。一到支書家門口,周老師便找了塊木板躺上去睡了起來。看他睡得香甜,大家都不忍心叫醒他———這樣的記憶,不知以前有多少次。
看著熟睡的周老師,村民說:“周老師不遠萬里來到我們山區,為我們修學校,可他連一口熱湯也沒喝過。”
另類志愿者:大山里發現自己存在的快樂
在民主鄉的村民看來,周老師這個老頭似乎有些奇怪:做事不拿一分錢,電話費、上網費、交通費還要拿出退休工資貼,為的什么呀?
在周老師褲帶上系著的鼓鼓囊囊的小口袋里,插著山里常用的雨傘,還有礦泉水、紙和筆。另一個秘密“裝備”是饅頭。和村民談話時,冷不防拿出來大嚼,算是解決了一頓“行走午餐”。心細的村民發現,他吃晚飯時總要剩一些,第二天去看卻不見了,原來故意剩下來當早餐。“看他天天睡在兩張辦公桌上,動員他搬到自己家或其他村民家,老周死活不干。”兩人還為此吵過架。“我去干什么?我首先需要的是有上網的條件,無法工作住得再好有什么用?我不吃辣椒,同別人一起吃飯,要影響別人。”
他自己也覺得有些“不合常理”。20xx年,他獨自在廣西進行萬里單車助學行時,晚上就睡在馬路上。“不擔心有車或是野獸嗎?”“山里的路夜晚哪有車,野獸來了我比它更野。”
這種“怪”來自于他對生活的簡單要求。“很多人一輩子都難得做成自己想做的事情,而我現在可以放手做,這也是一種福分啊。”
就是這種愉快的心境,讓他在為孩子奔波的過程中,連和老鼠“斗爭”也充滿快樂的心態。“剛一睡下,鼠輩們就來搗亂。‘吱吱’叫著,連蚊帳上居然也要去看一看。我惱了,只要它們一活動,就用木棍直搗發出動靜的地方。它不讓我安寧,我也不讓它安寧!”
這只是周老師單調生活中的一個插曲。他最開心的是,孩子們能得到及時幫助。大田村的彭游琦今年夏天考上樂山一所中學,一貧如洗的家里拿不出學費,甚至連去學校的路費也難辦,好事變成了愁事,只好把口糧背出去賣。
“耳朵好使”的周老師頭天得到這個消息,第二天起了個大早趕到彭游琦家,回鄉后在網上為他發出了求助的帖子。效果馬上顯現。“清晨5點,我迷迷糊糊接到一個美國打來的越洋電話,只說了一句:彭游琦的上學費用,我包了。”彭游琦父親很驚奇,以前常接到國內的類似電話,國外還是第一次呢,也太快了!
喜之外,也有悲。周老師常年奔波在外,很少時間同家人團聚。這兩年,他家里發生很多事,母親病危,周老師是坐飛機趕回去的。父親隨后出了車禍,現在仍臥病在床。端午節,他趕回去盡了孝心。盡管如此,幾天后,他戴著鴨舌帽的身影又出現在進鄉的山路上……
鄉村教師推薦報告范文 篇3
今天下午一點,鐵嶺市教師進修學院組織市級骨干教師,在鐵嶺縣蓮花中學的報告廳,聆聽了全國最美鄉村教師劉效忠的師德報告,了解了劉效忠老師的事跡。
劉效忠老師今年58歲,是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木蘭縣東鎮五一小學西二屯下伸教學點的、唯一的一位老師。西二屯是三面環山,一面環水的小山村,僅有20多戶人家。1980年,按照國務院村村建學校的要求,該村開始籌建小學校,但因為這個村獨特的地理位置,很難外派老師,所以該村唯一一個上過學的劉效忠就成了本村教學點任教教師的唯一人選,于是他放棄了在生產隊當出納員、財會員、記分員等幾個掙高公分的職務,走上了民辦教師崗位,這一干就是30多年。1995年至今,他教出的學生先后有16名考入全國統招大學。其中最出色的是魏茂嶺,xx年畢業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畢業至今一直就職于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在單位經營處任副處長,參與了神舟八號的設計,受到過接見。
今天,我被劉老師樸實而真摯的報告,平凡而不普通的事跡所感動,震撼我的心扉,撞擊我的靈魂,久久難以釋懷!
一、這份執著讓人流淚,這份堅守讓人心碎。
當時的學校就是兩間茅草房,幾塊木頭小黑板,幾張破桌凳……,條件極其的艱苦。寒來暑往30多年,他既當校長又當主任,既當工友又當老師,既教主科又教副科,既教高年級又教低年級,雨天背孩子過河,雪天上山砍柴……。“老師,今天你背我過河,長大了我背你過河。”孩子充滿童真的表白,是對他最大的安慰。“老師,你的手破了,媽媽說吐點唾沫就不疼了……”孩子充滿幼稚和愛的話語是他最好的止疼劑……就這樣,在興安嶺的深處,不讓一個孩子輟學,他用青春,用生命,播種著愛與希望,幾次放棄走出大山當領導的機會,樸樸實實的教育著山里的孩子們,無怨無悔地堅守著一個人的教育。
劉效忠老師僅僅初中畢業,學識一般,卻懷著我國傳統知識分子的孤獨而堅強的.心,艱難的堅守著一個人的教育。這份執著讓人流淚,這份堅守讓人心碎。
二、洗盡鉛華呈素姿,返樸歸真人最美。
人們常說,真實的東西是最有生命力的,也才是最美的。整場報告,劉老師始終是在述說著自己工作中的、甚至工作和生活都分得不那么清的、發生在自己和學生、家長之間的點點滴滴的小事,不是“英雄史詩”,更不“壯懷激烈”,而是誰去追求都能做到的小事。但是這些小事的背后,都有著他自己的最原始的作為人的真善美的價值判斷作為支撐,沒有時髦的“‘課程標準’‘規劃綱要’‘為黨的教育事業獻身’或者‘這個斯基理論’‘那個魯納思想’”之類的語言,卻始終是在考慮一個最簡單的卻是最根本的問題,就是孩子將來的人生出路。事件平鋪直敘,沒有絲毫渲染,語言樸實直白,散發著興安嶺泥土的氣息。
“洗盡鉛華呈素姿,返樸歸真人最美”。這就是大愛,這就是修行,這就是真正支撐著中國六千萬農村學生接受基礎教育的廣大農村教師的縮影,沒有一點光環、沒有一絲榮譽,卻是我們最美的鄉村教師!
全國最美鄉村教師師德報告聽后感
鄉村教師推薦報告范文 篇4
蓋天山下,宋江河畔,莘莘學子書聲瑯瑯,筆耕不輟,這就是清泉鄉中心學校。在這里,有一位最美鄉村教師,他長期擔任九年級畢業班語文教學,師德高尚,模范履行教師職責,熱愛學生,團結同志,為農村的教育事業嘔心瀝血,教育、教學成效顯著,是位德才兼備的優秀教師。他同時兼任全校信息技術教學工作、學校電教工作、學校報賬員工作。他教信息技術課,認認真真,獲南充市級獎勵。他擔任電教工作,井井有條,學校電腦及信息維護規范有序。他做報賬員工作,嚴格執行財經紀律,堅持報賬員制度,做到賬務清楚準確。他身兼數職,學校放心,家長滿意,學生信服。他就是清泉鄉中心學校教師。
,男,1971年出生,大學專科學歷,1991年師范畢業分配到清泉中心校,一直扎根清泉教育事業,至今22年。
該同志扎根農村、默默耕耘、忘我工作、無私奉獻,在農村教育戰線上工作了22個春秋。他22年如一日,以校為家,一直工作在教學第一線,他是一位初中語文教師,所教語文,在全市高中招生考試中,成績優秀,年年獲學校及片區獎勵。雖然工作多、擔子重、壓力大,但他毫無怨言,甘心做一頭教育戰線上的默默的老黃牛。他20xx年起從事報賬員工作。從未出現過一絲一毫的差錯,他堅持刻苦鉆研業務,認真履行工作職責,靠著一腔追求、一種責任、一股激情、一份忠誠,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學校發展提供強有力的后勤保障,協調各方工作,促使學校內部、學校與上下級之間的關系有條不紊地健康發展。
該同志能扎根鄉村教育,是他一顆赤誠愛心的體現。他愛清泉,作為土生土長的清泉學子,他愿意將滿腔熱血灑向清泉這片熱土,他說:清泉就是他的母親,就是他的根,他要扎根清泉;清泉地處邊遠山區,且一度交通不便,貧窮落后,還是學生時代的他曾經步行進城讀書,走過桐子三灣,文成三邊,幾度盤旋,幾度蜿蜒,從早晨走到傍晚,他哭過,但學成歸來,他還是回到他的童年母校--清泉。他心系親情,故鄉回報三春暉。他不能忘記:是清泉的水滋潤他長大,是清泉這方熱土哺育了他成才!生在這方熱土,魂牽夢繞、至死不渝。青春是美麗的,他的青春因為與這方熱土的緊密相連而熠熠發光,他真誠地熱愛這方熱土,扎根這方熱土,奉獻在這方熱土。
他愛學生,隨時和學生打成一片,學生也很喜歡這樣一位老頑童似的老師,看著孩子們的成長,他心里有說不出的喜悅,他的細心關愛就像水一樣載歌載舞,使班內的“鵝卵石”們日臻完美。他懂得如何愛他的學生,這種愛能超越一切,匯聚成一股無可阻擋的力量。學生輟學回家了,他下了晚自習,放下教科書,打著手電去家訪,漆黑的夜晚,伸手不見五指,而且山路崎嶇,路途遙遠。到達目的地,孩子看到老師,哭了,說:我現在就跟老師去上學。內向的學生上課從不發言,他總是想盡辦法鼓勵他們,孩子說:老師的眼睛會說話,看到老師,我似乎有一股力量促使我站起來回答問題。班上調皮搗蛋的孩子,他看到了,生氣了,走上前去,手掌高高的舉起,卻又笑著緩緩的`放在孩子肩上,這些搗蛋鬼出生社會后,總喜歡跟朱老師聊qq,他們說:特別再想看看朱老師生氣的樣子,特別再想聽聽朱老師教訓幾句。他上畢業班的課,其他修業班的孩子在沒課的時候,總喜歡爬到窗臺前聽朱老師講課。他們說:我多么希望能盡快上中三啊,到那時,朱老師可以給我們上課了。
他獻身教育、甘為人梯,用自己堅實的臂膀托起學生攀登新的高峰;甘愿化春蠶,用才能讓知識與智慧延伸;甘愿當園丁,用愛心和汗水培育桃李芬芳。一年一年,送走一批批畢業學生,他把各屆學生畢業照收集在自己的電腦中,偶爾打開看看,那是一種欣慰,一種幸福。日復一日的平凡歲月,默默耕耘的無悔人生,他憑著對教育事業執著的追求和強烈的責任感,在“三尺講臺”上書寫自己的完美人生,他是教育戰線上一顆璀璨的明星,是值得大家學習的好榜樣,是最完美的鄉村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