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植調查報告(精選5篇)
種植調查報告 篇1
根據省工農產品成本調查隊工作安排,為全面了解xx市新一年農戶種植意向變化情況,年初,我市、縣成本調查人員對20xx年農戶種植意向進行了專項調查,情況如下:
一、 基本情況
二0xx年十二月底,我們對等3縣隨機抽選27家農戶,對他們20xx年小麥、玉米、油菜籽、烤煙等農產品播種面積進行調查,調查結果顯示:20xx年與20xx年相比,農戶小麥、烤煙種植面積基本穩定,玉米、油菜籽播種面積略有增加。具體情況分析如下:
(一)小麥播種面積同比去年持平。被調查的16家農戶20xx年共種植小麥81.5畝,小麥種植面積同去年基本相同。
(二)玉米播種面積穩步提高。被調查15家農戶20xx年共預計播種玉米56畝,同比去年增加3.7%。
(三)烤煙種植面積持平。被調查農戶20xx年共播種烤煙21畝,同比去年持平。
(四)油菜籽種植面積略增。被調查 13 家農戶20xx年共播種油菜籽24.8畝,同比去年增加3.3%。
二、種植面積持平、變化的原因
(一)小麥播種面積同比持平。據調查資料顯示,今年我市小麥播種面積穩定的原因:一是市、縣政府高度重視小麥生產的播種面積,在今年全市農村工作會上,市領導明確指示,全市小麥播種面積務必保持在200萬畝以上的水平;二是國家對小麥等糧食作物加大了各項補貼力度,從調查了解到,20xx年我市糧食作物全市平均每畝補貼70元以上,比去年每畝60元增加了16.7%;三是小麥價格不斷上漲,目前,我市小麥市場價格每公斤為1.94-1.96元,隨著國際農產品價格的進一步走高,我們預計小麥價格今后還會有一定的上漲空間,以上這些惠農措施,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種植小麥的積極性。
(二)玉米播種面積同比略有增加。農戶玉米預計播種面積同比增加3.7%的原因:一是政府加大玉米補貼力度。自20xx年以來,我市全面實施全膜雙壟溝播玉米技術,農戶每增播一畝玉米,政府給農戶無償投資2.5公斤地膜,農戶種植玉米積極性比較高;二是玉米價格持續走高,目前,我市玉米價格每公斤為1.64元,同比年初1.26元/公斤,上漲30%,我市目前玉米銷售通暢,農民靠出售玉米變現金快。
(三)烤煙播種面積同比持平。20xx年國家下達給我市的烤煙種植計劃面積仍為3萬畝,這些種植計劃全部落實在我市烤煙種植大縣xx縣,從調查烤煙戶的情況看,煙農嚴格按國家計劃種植,故烤煙預計播種面積同去年持平。
(四)油菜籽播種面積同比略增。今年油菜籽播種面積增加的原因主要是油菜籽價格上漲。去年我市遭遇特大自然災害,油菜籽產量銳減,致使去年后半年至今油菜籽價格一路走高,目前市場價格每公斤為4.40元,近日,隨著市場各類食用油價格進一步上漲,預計油菜籽價格仍會上漲,農戶看好其市場前景,種植油菜籽積極性比較高,促使其播種面積增加。
三、問題與建議
從調查了解的情況看,一些農戶在種植結構調整上,存在著盲目性和趨同性。從近兩年農戶種植意向結構看,一方面不少調查戶的'市場意識和效益觀念有所增強,適應市場風險的能力有所提高;另一方面,農產品市場價格近年變化較大,存在“別人種什么,自己種什么”,還有“當年什么價高,來年就跟著種什么”。這些農戶忽視了市場供求這只無形手的調節功能,給他們造成一定經濟損失。
目前,多數農民在國家政策和農產品市場價格引導下,在選擇種植品種時日漸理智,但仍存在缺少科學種植經驗,缺乏農產品價格信息,在調整結構中仍然存在按傳統方式耕種,現代科技優勢并沒得到充分發揮,因此抵抗自然災害和市場價格波動能力差,針對以上問題,提出以下建議:
1.國家應進一步加大對農業轉移支付力度,增加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繼續實行糧食各項惠農政策,以保護農民的種植積極性。
2.目前,化肥、柴油等農資價格在高位運行,農戶種植成本加大,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農民收益減少,挫傷農民種植積極性,建議政府在保證農資貨源充足,滿足農業生產需要的同時,還要加強春耕期間的農資市場監管,嚴厲查處囤積居奇,哄抬價格的違法行為。
3.盡快建立農產品供求信息平臺,加快新農村信息化建設步伐,為農民提供及時的農產品供求信息,使農民能夠及時地實現農產品交易,達到增加投入的目的。
種植調查報告 篇2
20xx年8月110日至20xx年八月29日,按照學校對學生“種養大戶生產現狀調查”的安排,我分別對兩個種植大戶和一個養殖大戶兩個養殖大戶進行了調查。 調查訪談情況如下:
一、 種植大戶的背景與特點:
(一)馮智,為湖南希望種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進行水稻的規模化制種,是全村目前最大的種植戶,長期租地1*3畝,主要從事雜交水稻高產的種子制種,配備有幾種較為大型的機械,包括旋耕機,久保田告訴插秧機,久保田收割機等農業機械設備,總價值近40萬元。年產約70000公斤水稻,平均畝產456千克。
曹威偉,主要從事雜交玉米種子的商業化制種,是周村最大的種植大戶,長期租用耕地1000畝,每畝的年租金460元,為以種植業為主的規模經營農戶,具有一定的機械化水平,主要擁有玉米平原播種機,富農玉米脫粒機,大豐王YZ-4大型玉米收割機等大型機械設備,基本上實行了農業全程的機械化,效率較高,年產玉米68萬千克,平均畝產680千克。
(二)常見的農業種植問題:
1、數量不多,面積較小。全縣不同規模種糧大戶20__戶,占總農戶的3.7%,百畝以上種糧大戶共有119戶,占全縣總農戶的0.22%,總承包面積1.898萬畝,戶均承包面積達1*9.5畝,近年來由于勞務輸出人數不斷增加,種糧大戶正在起步階段,耕地來源以租賃承包為主,自己承包地為輔。
2、規模效益不高。據對種糧大戶20__年經濟效益摸底調查,按承包耕地50畝的規模,扣除各項生產成本后,一般當年可獲得純收入1--1.2萬元,高的近1.5萬元,其單位面積效益僅是非種糧大戶的60-70%。
3、分布不平衡。由于各鄉鎮情況不同,種糧大戶分布不均衡。
(三)、扶持種糧大戶的政策措施:
近年來,我縣把糧食安全生產列為重要議事日程,采取糧食保護價收購、糧食直補、良種補貼等各種措施,保障了糧食安全生產,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
1、加大扶持力度。種糧效益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糧食生產的.發展,特別是影響了規模種植。近幾年來,為發展糧食生產,促進規模種糧大戶的發展,鼓勵和引導農民擴大糧食種植面積和增加糧食產量,縣委縣政府先后出臺了一系列鼓勵和引導農民擴大糧食種植面積和增加糧食產量的優惠政策,包括獎勵六大特色產業先進村,種糧大戶、開通農產品綠色通道等政策。20__年,縣政府在財力十分緊張的情況下,對馬鈴薯大西洋種子實行補貼,每公斤補貼0.8元,補貼金額480萬元,克新種子每
公斤補貼0.4元。農業部門對南古、新天、三堡等鄉鎮開展馬鈴薯良種補貼,每公斤種薯補貼0.4元。農業局積極爭取小麥良種補貼項目,在全縣7個小麥主產區補貼面積1*萬畝,補貼金額1*0萬元。20__年,又爭取了小麥、玉米良種補貼項目,全縣糧食面積達到20__年以來的最高峰62.8萬畝,其中小麥28.24萬畝,馬鈴薯18.24萬畝,玉米4.46萬畝,啤酒大麥10.6萬畝。
2、完善流轉形式。以往土地流轉普遍以分散流轉、自發流轉、互換為主,流轉手續、程序不規范,帶來許多后續遺留問題,嚴重影響種糧大戶對土地投入的積極性。為促進土地的有序流轉,20__年,縣上主管農業的領導帶領各鄉鎮、農口部門負責人到安徽等地進行了土地流轉考察,積極探索土地流轉新模式,指導土地流轉,本著村民自愿、相互協商原則,采取以代耕代種、轉包、租賃等形式,解決當前農村中存在的“有田無人種和有人無田種”的現實矛盾,促進糧食生產向產業化和規模化方向發展。南古、豐樂、南豐、三堡、永固等鄉鎮農民承包本鄉鎮或外地農民或農場土地,大面積種植大麥、馬鈴薯。永固鎮姚寨種植大戶姚學儒在中牧山丹馬場、張掖梁家墩鎮租賃土地種植馬鈴薯3300畝,率先嘗試了土地流轉的新路子。
大戶規模逐步擴大。種糧面積在百畝以上的屢見不鮮,千畝大戶不斷涌現,一些地方還出現了萬畝大戶。今年全省100畝以上的種糧大戶比20__年增加5655戶,1000畝以上的增加102戶,10000畝以上的增加2戶;全省種糧大戶前十名戶平種糧4200多畝,幾乎是20__年戶平1143畝的4倍。桃江、桃源和株洲縣1000畝以上的大戶分別為13戶、1戶和2戶,其中株洲縣種糧最多的大戶租賃稻田6000多畝;桃江縣馬跡塘鎮今年新發展的種糧大戶李正坤租賃稻田3185畝,全國種糧標兵文湘桃20__年就是萬畝大戶,今年在益陽縣牛田鎮株樹山村又新租稻田1256畝,進一步擴大生產規模。
二、 養殖大戶的背景與特點:
(一)金立山,畜禽養殖大戶,主要從事生豬的養殖,是小有名氣的生豬養殖戶。20__年至20__年,他在荊門承包小豬場,每年出欄生豬100多頭,年盈利5萬多元,成為他的“第一桶金”;20__年,他回到家里,建了1*間豬舍,年出欄生豬200多頭,年盈利約8萬元。養豬使他嘗到了致富的甜頭,規模也逐步擴大。不料,20__年他的豬場發生了“高熱病”疫情,10多頭種豬和60多頭育肥豬全被毀了,雖然保險公司按約定賠付給他1萬多元,但他仍然損失6萬元。一場疫病,差一點使他打消了繼續養豬的念頭。直到后來生豬市場回熱,他才再次進行了生豬的養殖并且擴大了養殖的規模,并且購入了部分機械,修建了5000平方米的豬舍,現在年產值560萬,是該地最大的生豬養殖戶。
(二)常見的問題及解決措施:
1、飼料價格大幅上漲,養殖成本增加;另一方面豬價、肉價波動頻繁,如遇市場低迷和出現食品安全事故,則導致銷滯價跌,盈利微薄甚至虧本。二是怕大。樊廟村人均耕地不足1畝,主要收入靠外出務工和經商,村民希望村里發展支柱產業和扶持種養大戶來帶動他們增收致富。但當工作組問及養殖大戶是否有進一步做大做強,從而帶領村民們共同發展的打算時,他們有“五缺”之憂:一缺信心,即沒有做大做強的意愿與信心,只想保持現狀,認為“船小好調頭”,怕組織不起來;二缺資金,即擴大規模、增加帶動功能需要大量資金投入,怕融資困難;三缺技術,即在防疫、繁殖等關鍵技術上,自己懂得不多,怕在獲得技術支撐上出問題;四是缺信息,即認為農村信息閉塞,怕不能及時掌握市場、政策等各方面信息,而造成損失;五是缺場地,即擴大規模需要占用更多土地,怕用地問題難解決。三、
幫扶的措施及建議無論是實現養殖業跨越式發展,還是幫助農民加快增收步伐,都需要從培育養殖大戶著手。而培育養殖大戶,根據調查訪談情況和各地成功經驗,必須強化以下工作措施。
2、加強輿論引導,樹立畜牧產業觀點。要宣傳畜牧業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使農民明白畜牧業是農民增收的重要增長點,讓農民知道畜牧業只有走規模化、
3、專業化之路,才能顯示其巨大的經濟效益,使畜牧業成為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教育和促使農民轉變傳統的小農經濟觀念,興起規模養殖,自覺步入養殖大戶行列。 2、建立激勵機制,制定落實優惠政策。這是促進養殖大戶發展的重要一環。一是制定和完善良種資金補貼政策,落實良種專項補貼制度;二是制定和完善畜牧業發展獎勵制度,重點對養殖大戶、科學養殖示范戶實施獎勵。通過激勵政策,調動農民發展規模養殖的積極性。 3、加大資金扶持,夯實大戶發展基礎。解決養殖大戶資金投入問題是關鍵的一環。一是建立養殖大戶發展專項資金制度,每年可從財政扶貧、以工代賑和農業開發等資金中,切出一定的數額用于養殖大戶的發展,重點支持大戶的基礎硬件設施建設;三是引導養殖戶和社會資金增加對養殖大戶的投入與合作。 4、加強技術指導,推廣現代飼養方式。一是引導養殖大戶采用科學的飼養管理方法,實施“良種、良法、良料、良舍”工程;二是發揮部門科技人員作用,經常開展技術咨詢、科技下鄉和進村入戶等技術指導活動,及時為養殖大戶排憂解難。三是加強對養殖戶的技術培訓,解除發展養殖業在技術上的后顧之憂。四是推廣立體養殖、生態養殖、標準化養殖等現代規范化飼養方式,提高規模養殖的綜合效益。 5、嚴控動物疫病,提高養殖安全水平。把養殖大戶的
4、動物防疫作為工作重點,進行全方位的監測監控與監管;提高獸醫人員的服務質量與治療水平,使養殖大戶的動物疫病得到及時防治;要求大戶堅持“自繁自養”原則,杜絕外來疫病的傳入等,加大生豬的養殖和安全生產。
種植調查報告 篇3
據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所、中國西南林學院及國家林業局的權威意見,大面積種植桉樹的危害非常之大,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桉樹是“抽水機”。
桉樹是速生豐產林,有很強的蒸騰作用,對土壤的水分需求極大,大面積引種桉樹會導致地下水位下降,保持水的能力很差,時間長了,土地表面板結,還出現土地沙化現象。桉林造成的旱情一年比一年嚴重。以廣西隆安縣那降水庫周邊種植了大規模的桉樹人工林為例,水源涵養林全部被種成了桉樹。綠色和平組織曾到當地進行過調查森林項目主任易蘭說“我們發現在桉樹商品林集中種植的地區,當地的水庫及水源地的旱情十分嚴重,周邊農民的灌溉和飲水受到影響。”
2、桉樹是“抽肥機”。
桉樹對土壤的肥料和養分需求極大,凡種植了桉樹的,土地肥力下降乃至枯竭,原始植被因為得不到足夠的肥料和養分而受到嚴重破壞,引發土地退化,水土保持情況惡化,土地貧瘠,到時再引種其他植物根本無法存活。
3、桉樹是“霸王樹”。
桉樹會分泌一種化工物質,這種物質會抑制和排斥其他植物的生長,使得桉樹底下的植物都長不起來,對當地鄉土的、原產、原生的物種有極大的抑制性。它生長了,其他物種就不能生長,生態將遭受顛覆性的破壞,且難以恢復。
4、桉樹是“毒氣樹”。
桉樹本身是沒有毒的 ,但是桉樹釋放的含有橡膠基質的碳氫化合物與二氧化碳結合會形成臭氧。發出的.氣味對人體有刺激和毒害作用,會威脅當地人民的身體健康,桉樹施用的化工產品毒性強、毒效長,桉樹氣體有刺激和毒害作用 。種植桉樹時施用某些毒性強、毒效長的化工產品,該產品一旦施加在土地里,將很難清除干凈,對水質污染極大,人畜飲用后將造成不可估量的危害。另外,桉樹發出的氣味對人體有刺激和毒害作用,將威脅當地人民的身體健康。
種植調查報告 篇4
我的家鄉羅壩鎮向來被譽為“絲綢之鄉”,已經有很長的養蠶歷史,養蠶是羅壩的主要收入形式。為了了解近年來羅壩的發展歷程及農民的收入情況,展開了一次較為深刻的調查。
羅壩種植蠶桑有較長的歷史,但從種植以后,曾經經歷了一段很長的停止時期,而且種植面積很少,最多也就只有二三百畝,其他大面積的地方種植水稻。水稻種得太多,就出現“谷多則賤”的現象,農民單靠水稻收入很單薄,每個家庭的年平均收入幾乎都不超過不超過1000元。
直至1995年,蠶桑種植面積有所上升,并呈緩慢上升趨勢,這時的種植面積大約在500到800畝左右,每個家庭的年平均收入也有所提升,已達到xx元,人民的生活質量得到了改善。
度過這一段緩慢的上升趨勢以后,也就是大約在的1999年以后,羅壩的蠶桑種植進入高速發展時期。
1999年以后,蠶桑種植獲取收入這種形式,仍沒有占農民主要收入的地位,只能屬于業余收入。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生活質量的提高,絲綢品越來越得到人們的青睞,這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蠶桑種植速度的發展。促進了絲綢價格的提升。此時,人們開始認識到蠶桑種植的發展前途,紛紛把水田轉化為旱田,以適應蠶桑的種植環境,開始大面積種植蠶桑。
xx年,蠶桑種植面積突破xx畝,占農作物種植面積的60%,人均收入為xx元左右,占家庭總收入的`65%。
xx年,蠶桑種植面積為3600多畝,占弄農作物總面積的75%,人均收入為3500元左右,占家庭總收入的80%,平均每個家庭8畝蠶桑,每畝平均收入2650元。
xx年,蠶桑種植總面積為4950畝,占總農作物種植面積的82.5%,人均收入以達到3900元,站家庭總收入的84.5%,平均每個家庭占有9.5畝蠶桑地,每畝收入2780元。
xx年年,蠶桑種植總面積達6000多畝,占總農作物種植面積的87%,人均收入為4508元,占家庭總收入的88.3%,平均每個家庭占有10·7畝蠶桑,每畝收入3050元左右。
20xx年是蠶桑有史以來最輝煌的時期,種植總面積為6500畝,人均收入有4700元,種植總面積占農作物總面積的92.1%,蠶桑收入占家庭總收入的92.4%,每個家庭有桑地約11·2畝,每畝收入3200元。
綜合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在羅壩,蠶桑的地位逐步得到鞏固,在人們的生產勞動中扮演著不可忽略的角色——到現在,蠶桑收入幾乎已成為羅壩農民的全收入,人們自從種植蠶桑以來,收入呈階梯式上升。
本來羅壩是一個很窮困的小鎮,人們只靠水稻種植作為生計,幾乎沒有其他的收入來源。因為深居山區,交通特別的不方便,人們幾乎常年在家,也就更難找到其他的生計了。
但是蠶桑的擴大和發展給這個小鎮注入了新的生機,人們通過種桑養蠶,逐步走上了致富之路,許多家庭已經達到了小康水平。
經過眾多的事實證明:如果條件適宜,大面積種植蠶桑是一條正確的很好的致富之路。他完全符合羅壩這種山區的水土狀況,并且種桑養蠶對于農村也并不是一件很艱辛的工作。
近些年來,蠶桑發展迅速,但也伴隨著蠶桑疫病的方便迅速擴散,有些地方出現蠶桑大片死亡的情況。所以,應該做好充分的防疫工作。比如,引進更先進,更科學的養蠶技術,并廣泛宣傳與傳播,相互交流,并總結多年來養殖蠶桑的經驗,推進蠶桑的機械化發展,讓羅壩變成一個更加富裕,更加聞名的“絲綢之鄉”!
種植調查報告 篇5
為準確掌握20xx年農民種植意向,為各級領導適時提供農業生產經營動態情況,更好地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服務。根據酒泉市統計局的安排,**區統計局于20xx年1月中、下旬,組織專業人員對農村6個鄉鎮6個村60戶住戶的種植意向進行了調查,現就調查情況做一簡要分析。
一、調查情況
調查結果顯示: 60戶農戶計劃種植各類農作物583.35畝,比上年減少0.5畝,下降0.09%。從全區種植的主要農作物來看,蔬菜、瓜類和其他農作物播種面積呈增長態勢,糧食作物面積較上年有所下降,總體呈現“三增一減”的種植意向格局。糧經比重由上年的67.7:32.3調整為今年的66.39:33.61,即糧食作物下降1.31個百分點,經濟作物增加1.31個百分點。
(一)糧食作物種植面積減少。60戶農戶計劃種植糧食作物387.29畝,比上年減少8畝,下降2.02%。其中,夏糧種植面積56.67畝,與上年持平,秋糧種植面積330.59畝,比上年減少8畝,下降2.36%。分品種來看,小麥面積為56.7畝,與上年持平,玉米面積為321.59畝,比上年減少10.5畝,下降3.16%。薯類面積6.7畝,比上年增加0.2畝,增長3.08%。糧食作物種植面積中小麥受口糧安全紅線的影響,與上年持平;玉米面積由于制種玉米銷售量下降、市場飽和和上年玉米制種出現病蟲害而影響農民收入的影響,面積下降3.16%,造成糧食作物播種面積進一步減少。而馬鈴薯由于產量、價格高,市場銷售好,且便于種植管理,受到種植戶的青睞。
(二)蔬菜面積穩步增長。60戶農戶計劃種植蔬菜82.26畝,比去年增加1.5畝,增長1.86%。蔬菜面積增長的原因:一是由于**區以“一園十區”為載體的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的帶動輻射,**區現代農業發展強力推進,特別是以日光溫室、塑料大棚為主的蔬菜面積不斷增加,直接推動了蔬菜產業的快速發展。二是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城鎮人口不斷增加,居民消費水平不斷提高,蔬菜價格穩步增長,種植效益相對較好,使種植面相對穩定。三是辣椒干種植面積大幅增長。近幾年辣椒干價格一路走高,為農戶帶來了較好的收益,極大地刺激了農戶種植的積極性。今年,三墩鎮調查農戶計劃種植辣椒干45.3畝,比上年增加16.7畝,增長58.39%。四是種植蔬菜周期短、見效快、風險小、收益高、且不會明顯受到時間、節氣的控制,勞作自由度更大,銷售和收益有保障,激發了菜農的種菜積極性。
(三)油料面積進一步擴大。今年,泉湖和鏵尖鄉調查農戶計劃種植胡麻籽2畝,比上年增加0.2畝,增長11.11%。
(四)甜菜面積增加。由于上年甜菜價格上漲,農戶效益增加,今年,泉湖鄉調查農戶計劃種植甜菜3畝,是上年的3倍。
(五)瓜類面積繼續增加。60戶農戶計劃種植西瓜1.3畝,比去年增加0.1畝,增長8.33%。由于上年全區西瓜產量、價格高,市場銷售好,今年三墩鎮西瓜種植受到農民的青睞,種植面積穩中有增。
(六)蔬菜制種和其他作物制種仍是農民增收的主渠道。60戶農戶計劃種植各類經濟作物制種105畝,比上年增加3.1畝,增長3.04%。其中,蔬菜制種94.9畝,比上年增加4.2畝,增長4.63%,其他小經濟作物制種10.1畝,下降9.82%。雖然蔬菜制種和其他作物制種投入大,但近年來收入較高,格外受到農民的'青睞,也仍是農民增收的主渠道。
(七)其它作物面積下降。60戶農戶計劃種植其它作物2.5畝,比上年減少0.4畝,下降13.79%。其中,青飼料0.5畝,與上年持平;花卉2畝,比上年減少0.4畝,下降16.67 %。
二、存在的問題
(一)農村勞動力老齡化問題日益突出。據20xx年**區農村社會發展“千戶”調查顯示:在勞動力2582人中,在家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有1894人,其中40歲以下的勞動力占在家從事農業生產勞動力的29.78%,占到勞動力的21.84%;40-60歲的勞動力占在家從事農業生產勞動力的67.95%,占到勞動力的49.84%。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主要以老人和婦女為主,接受現代農業新科技、新知識比較慢,老齡化現象的日趨突出,使勞動力結構和整體素質已越來越難以適應現代農業產業發展需求。
(二)農民種植存在盲目性。從調查看,由于受到市場行情的影響,農民對上年銷售好、價格高的品種種植信心較高,如蔬菜、瓜類和經濟作物制種。而種植效益低、銷售不暢的種植品種則受到冷遇,如糧食和傳統種植品種。農民種植結構仍較單一,應對市場風險的能力較弱。
(三)農資價格不斷上漲,農業生產投入較大。雖然近幾年黨和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惠農政策,對激發農戶的積極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面對持續上漲的農資價格,使種植成本不斷加大,有些種植品種算毛收入很高,但拋去各項費用,純收入增幅較小或和上年持平。
(四)種植意向調查點缺乏均衡性,部分農作物代表性差。**區由于地域狹長,氣候存在差異,所以城郊、中北部和沿山鄉鎮種植結構差別很大,如城郊適宜蔬菜生產,中北部鄉鎮適宜種植經濟作物,而沿山鄉鎮在糧食、特別是玉米制種等作物種植上優勢很大,今年沿山4鄉鎮種植冬小麥1.41萬畝,而調查點沒有抽取到這些鄉鎮,所以存在代表性不全面的問題。
三、對策及建議
(一)建議相關部門在春播前加大調查研究力度。通過政策、技術、信息等方面加大對農戶種植意向的引導,避免農戶盲目跟風種植而造成損失。充分發揮農業科技部門的優勢、加強制種企業和制種市場的管理,準確把握農產品市場動態,替農民多出點子,多想辦法,多為農民提供政策信息支持,積極引導農民種植效益好、產量高的農作物品種,為今年全區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進一步強化農資市場監管力度。積極開展放心農資下鄉活動,組織有關部門對重點市場、重點區域、重點品種進行拉網式檢查,切實維護農民利益,確保種子、化肥、農藥、農膜等農資質量安全。并采取多種形式加強對農資價格政策的宣傳,讓經營者懂政策,消費者知政策,加大農業生產資料價格監測力度,定期收集、報送農資價格信息。
(三)加大科技支農力度。以農業培訓為載體,進一步加大農業先進實用技術的推廣力度,著力提升全區農業生產科技含量和技術水平。大力推廣有機生態無土栽培、食用菌高產栽培、節水灌溉、機械化種收等先進實用技術,努力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促進農業增效、農業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