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觀課報告(通用5篇)
化學觀課報告 篇1
觀察點:
教學過程
觀察人:
劉麗芬
《化學方程式的書寫》在九年級化學全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袁美清老師對這部分內容進行有效復習,將所學內容進行了鞏固提高。經過集體備課,袁老師又精心的進行二次講課,教學中采用了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反饋展示、精講點撥的課堂教學流程,課堂主線非常清晰。具體體現在一下幾個方面:
1、 教學重點突出,圍繞教學重點設計了多個層面的活動,如寫基本的方程式,根據圖片寫方程式等。關注了學生的差異,滿足了不同水平的學生的需求;學案設計的很好很實用。
2、做到了精講點撥。袁老師充分發揮了老師的支架作用。有必要的示范,有重難點的解疑,將知識進行了梳理,引申和拓展。
3、在學生活動中老師及時的給予了反饋、矯正、啟發、強化。例如,教會學生自信的在課堂中展示,鼓勵學生大膽發言。能對學生進行多元、正面評價,與學生互動融洽。
4、袁老師根據課堂教學需求有效的整合教材。在題目的選擇上更注重了基礎,可以增加典型的中考題。增加根據信息書寫方程式的練習。
教學建議:課前預習的.處理可以采取小組互相討論、組長展示解疑的方式會更好。
化學觀課報告 篇2
《化學方程式的書寫》在九年級化學全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袁美清老師對這部分內容進行有效復習,將所學內容進行了鞏固提高。經過集體備課,袁老師又精心的進行二次講課,教學中采用了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反饋展示,精講點撥的課堂教學流程,課堂主線非常清晰。具體體現在一下幾個方面:
1、教學重點突出,圍繞教學重點設計了多個層面的活動,如寫基本的方程式,根據圖片寫方程式等。關注了學生的差異,滿足了不同水平的學生的需求;學案設計的很好很實用。
2、做到了精講點撥。袁老師充分發揮了老師的支架作用。有必要的示范,有重難點的'解疑,將知識進行了梳理,引申和拓展。
3、在學生活動中老師及時的給予了反饋、矯正、啟發、強化。例如,教會學生自信的在課堂中展示,鼓勵學生大膽發言。能對學生進行多元、正面評價,與學生互動融洽。
4、袁老師根據課堂教學需求有效的整合教材。在題目的選擇上更注重了基礎,可以增加典型的中考題。增加根據信息書寫方程式的練習。
教學建議:課前預習的處理可以采取小組互相討論、組長展示解疑的方式會更好。
化學觀課報告 篇3
一、背景介紹
本次遠程研修觀課旨在了解高中化學教學的現狀和發展趨勢,探討化學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和教學方法,提高高中化學教學質量。觀課內容為高中化學課程中“有機化學基礎”一節。
二、觀課內容
1、教學內容與目標
本次觀課內容為“有機化學基礎”一節,主要介紹了有機化學的基本概念、有機物的分類和結構特點,以及有機物的性質和應用。通過學習,學生能夠了解有機化學的基本知識和研究方法,掌握有機物的分類和結構特點,掌握有機物的性質和應用。
2、教師授課方法
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采用了多種教學方法,包括講解、演示實驗、小組討論和個人探究等。首先,教師通過講解向學生介紹了有機化學的.基本概念和分類方法,隨后通過演示實驗展示了有機物的性質和應用,讓學生直觀地了解有機物的結構和性質。此外,教師還組織了小組討論和個人探究活動,讓學生自主探究有機物的結構和性質,加深對有機化學知識的理解。
3、學生參與情況
在授課過程中,教師注重學生的參與和互動。通過提問、小組討論和個人探究等方式,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和討論,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教師還安排了實驗環節,讓學生親手操作實驗,加深對有機物結構和性質的理解。
4、教學效果評估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觀察學生的反應和互動情況,及時調整教學策略,確保教學效果。在課程結束時,教師還進行了小測驗和問卷調查,以評估學生的學習效果和滿意度。結果顯示,大部分學生能夠較好地掌握有機化學的基本概念和分類方法,并對有機物的結構和性質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三、觀課總結
本次遠程研修觀課中,教師采用了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注重學生的參與和互動,教學效果良好。但在教學過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例如在講解過程中有時過于籠統,不夠詳細,導致部分學生難以理解。此外,在實驗環節中,由于時間有限,學生實驗操作不夠熟練。因此,教師在今后的教學中應更加注重細節問題,提高教學質量。
總之本次遠程研修觀課為高中化學教學提供了有益的參考和啟示。教師應在今后的教學中繼續探索有效的教學方法手段要注重學生的參與和互動提高教學質量為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新型人才做出貢獻。
化學觀課報告 篇4
一、課題產生的背景
本節課的教學主體是九年級學生,在九月份剛開始學習化學時,一直強調化學是一門實驗學科,但真正設計實驗去探究學習化學知識的機會又很少,尤其在學生探究蠟燭燃燒生成物實驗現象又很不明顯。等到學過了氧氣的收集方法后,也知道了用澄清石灰水可以檢驗CO2。為了讓學生充分體會:學好化學,實驗的方法不可少。就想能不能把蠟燭燃燒的生成物收集起來再驗證,讓學生在學習化學基礎知識的過程中,創造更多機會,培養學生設計實驗去探究問題的能力。從能力儲備上看,學生在前面幾單元學習過程中,已初步了解了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以及一定的實驗操作能力。以上方面的原因為本節課嘗試通過實驗活動,探究“捕捉”氣體去“審查”奠定了基礎。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要積極創設情景,拉近師生間的距離,明確探究目標,引導學生順利地進行科學探究。
二、嘗試“探究”教學模式,突出實驗設計過程的指導
本課題內容以課本內容為基礎,問題產生于課本,但卻是課本內容的升華。利用實驗探究的方法讓學生體會探究實驗的思路,感受探究實驗的一個過程:創設情景——提出問題——歸納小結——課堂延伸——課堂突破——實驗設計——整理步驟——分組探究——方案評價——探究小結。
通過創設探究欲的學習情境,運用問題引導,借助多媒體課件,設計合理方案,小組實驗探究,反饋評價方案。
三、課堂中的得與失
(1)引課時間過長,導致實驗設計方案時間較緊。本堂課雖以科學探究為突破口,但考慮學生沒有進行過類似的探究活動,總想通過更多的趣味實驗來引出探究課題,于是設計了:吹肥皂泡,氫氣吹肥皂泡,氫氣吹氣球以及學生用注射器抽出雪碧中氣體再檢驗等一系列實驗。雖然提高了學生的興趣,但讓學生不容易抓住主題,還耽誤了較多時間。
(2)學生探究設計方案不能很快完成。學生頭腦中只有氧氣的制取實驗裝置,大部學生都是直接把漏斗與導氣管連接,再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沒有想到用乳膠管直接封住漏斗嘴,再用注射器抽出氣體后注入澄清石灰水中。
(3)教師做探究的“向導”不夠。在學生探究階段,教師未能很好融入學生的探究活動中,在巡視各小組的表現情況時,個別小組未能給予關鍵的幫助和輔導,如有的小組只是在盲目地做實驗,沒有一定的計劃性和目的性,而教師融入學生的探究活動中,可以為后面的`交流評價做好充分準備。
(4)學生對探究實驗的現象沒有記載。只考慮到突破實驗設計方案,卻忽略了現象的描述和記載。可考慮課前設計學案解決上述問題。
(5)學生參加實驗的評價不夠。由于時間的緊張,在實驗后,沒有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實驗的成功與不足沒能讓學生很好的討論再小結。
化學觀課報告 篇5
一、活動主題
初中化學課堂探究活動的有效性。
二、活動背景與目的
在初中化學課堂教學中,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有效探究,從而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新課程提出的要求之一。新課程實施己有多年,在課堂開展探究式教學已深人人心,但在在如何讓課堂探究活動更有效時,還有不少問題需要探討。
本次主題教研活動的目的是,力圖借助全縣教師智慧,通過課堂教學實踐,研討提高初中化學課堂探究教學的有效方法和途徑,促使化學教師在今后的教學中能夠提高初中化學課堂探究教學的有效性,為提高化學課堂教學質量奠定基礎。
三、活動安排
1、會前準備
(1)實踐反思與文獻學習
研討會前一周全體初中化學教師對“如何提高初中化學課堂探究活動的有效性”進行實踐反思與文獻學習,并形成初步觀點。
(2)確定研究課并進行集體備課
研討活動確定兩個課例,分別由兩位教師上研究課。上課教師制定預案并于研討會前3日通過發布;全體初中化學教師閱讀思考,找出預案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并提出修改、補充完善的意見和建議(書面發至郵箱 ),上課教師根據討論的意見修改完善教學設計。
(3)研究確定觀課工具
由教研室負責根據研究主題研究制定“初中化學課堂探究有效性觀察視角與觀察點”作為觀課記錄的參照。
2、課前會議
研討會當日8:20召開課前會議,上課教師說課,觀課教師進行觀察分工。
3、課堂觀察
研討會當日第2節、第3節參會教師觀課。
4、課后會議
(1)會前準備
研討會當日第4節課后,觀課教師對觀課材料進行整理和分析,根據分工寫出主題性觀課報告(會后在發布)。
(2)研討
觀課者根據課堂觀察,根據分工從不同的視角報告課堂觀察的結果,并根據會前的學習與反思結合課堂觀察圍繞研究主題展開討論,形成研究結論。
5、成果展示
活動結束后,根據研討情況,由教研室撰寫“初中化學課堂探究活動有效性”的研究報告,專題研究報告與觀課教師的觀課報告于會后一周內在發布,供全縣化學教師交流學習。
四、活動要求
1、全體化學教師會前要作好充分準備,包括所選課例的教學設計構思和初中化學課堂探究活動探效性的研究。
2、上課教師要按時寫好教學設計,以便及時在網上發布。
3、參加活動教師會后2天內上報最終反思報告(上課教師)和觀課報告書面材料,以便及時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