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調查報告最新(通用3篇)
植物調查報告最新 篇1
一、問題的提出
我們常在電視里看到動物生活的一些精彩鏡頭:一頭獅子將它的利齒插進一匹斑馬的脖頸里;一群野牛奔馳而過,揚起了沖天飛塵;一對丹頂鶴纏綿交頸翩翩起舞?但是在真實的大自然中,這類場面是很少出現的。動物們在多數時間里的表現都是很“低調的”,它們會努力地掩飾自己,盡力讓自己與周圍的環境融為一體。它們就像變魔術一樣,憑空“消失”在周圍的環境中,必須仔細地“找”,才能發現它們的蹤跡。這些動物是如何偽裝的呢?
二、研究的過程與方法
1、確定有代表性的動物的偽裝作為具體研究對象。
2、搜集變色龍等會偽裝的動物的偽裝方式的資料。
3、整理,歸納搜集到的資料
(1)變色龍:善于隨環境的變化,隨時改變自己身體的顏色。變色既有利于隱藏自己,又有利于捕捉獵物。變色這種生理變化,是在植物性神經系統的調控下,通過皮膚里的色素細胞的擴展或收縮來完成的;
(2)章魚碰上敵人,會噴出黑色的墨汁,以便于脫身;
(3)羚羊跑得飛快,用來躲避強大對手的攻擊;
(4)烏龜有一層厚厚的、堅硬的'外殼,如果有人要碰它,它馬上就會把頭縮進殼里,保護自己;
(5)刺猬碰到敵人,就縮成一團,以防御敵人;
(6)河馬以自己的大嘴巴,來嚇跑敵人;
(7)蜘蛛為了保護自己,織了一張網,如果昆蟲來會被粘在上面,蜘蛛用它的毒牙咬住昆蟲,注射毒液;
(8)蛇伸出舌頭,來嚇唬敵人;眼鏡蛇碰到敵人,會噴出毒液,保護自己;
(9)馬站著睡覺,是為了保護自己,因為它一遇到猛獸來襲擊,能快速逃跑;
(10)黃鼠狼遇到敵人,會放臭屁,掩護自己逃脫;
(11)壁虎遇到危險,自斷尾巴逃走,不過幾天就能長出新的尾巴了;
(12)螃蟹在爭斗中,會脫落鉗子,但過一段時間會長出來;
(13)斑馬身上的花紋能起到保護作用,使猛獸在草叢中難以發現;
(14)魚靠身上美麗的色彩來偽裝自己,適應環境,迷惑水中的敵人;
(15)峨眉山枯葉蝶是昆蟲里偽裝的最巧妙的。它停在樹上,雙翅合并豎在背上,翅的腹面顏色和樹葉一致,翅膀很像葉脈,后翅的尾突恰好像是葉柄,一動不動,簡直很難被發現;
(16)小野鴨通過裝死,來逃脫猛獸的追捕;
(17)海龍是個偽裝高手,身上長滿了像海草一樣的東西,它躲在珊瑚叢里,敵人很難發現它;
(18)鴕鳥遇到敵人,把身體緊貼地面,由于它們身上羽毛顏色和黃草、黃沙相似,很容易瞞過敵人;
(19)竿竹蟲把自己偽裝成竹竿一樣,別人很難發現這是蟲子;
(20)黃貂魚的尾巴上有一根有毒的刺,這是一種可怕的武器,這種魚潛伏于泥沙之中,身上的天然保護色使它們很難被發現;
(21)鯨的角可以抵御敵人,敵人來了可以用角攻擊敵人。葵和海百合利用酷似植物的外形作掩護而捕捉食物;
(22)角蟬(也叫棘刺蟲),可模擬玫瑰刺而取食;
(23)食蚜蠅吸食花蜜,飛行時可在空中停住身體,酷似蜜蜂;
(24)竹節蟲模擬竹的枝條,神態逼真,惟妙惟肖;
(25)尺蠖停止不動時,樣子呈干樹枝狀;
(26)眼珠蛙除了頭部上方正常的兩只眼睛之外,在它的背部兩側,也有著兩個與眼睛一模一樣的花紋,捕食者對眼睛最為敏感,它們一看到眼睛,第一反應就是被對方發現了,從而造成短暫的驚嚇,這樣就使眼珠蛙有機會逃跑;
(27)鯪鯨魚的背鰭經過擬態成為了海藻的樣子,可以用于吸引以海藻為食小魚前來美餐;
(28)蠅類和蛾類模仿蜜蜂和黃蜂,可逃避鳥類的捕食;
(29)一種適合捕食者口味的蝴蝶模仿另一種不適口或不可食的蝴蝶亦能逃生;
(30)巴西叢林中一些親緣關系很遠的蝶類之間在色斑上的相似性,有些不可食蝴蝶與另一些分類地位相距甚遠的可食性蝴蝶(粉蝶科)具有相同的色斑。
4、為了更好的研究,我制作了一張圖表:
代表動物
食蚜蠅
鯪鯨魚
馬
生活習性吸食花蜜吃以海藻為食的小魚們站著睡覺
如何偽裝由于酷似蜜蜂,可以躲避敵人襲擊。背鰭經過擬態成為了海藻的樣子,可以用于吸引以海藻為食小魚前來美餐。
一遇到猛獸來襲擊,能快速逃跑。
二、研究結果
動物是多么地聰明啊,能夠以自己的樣貌和生理習性來偽裝自己,這是人類想做卻做不到的啊!我們了解了動物的這么多偽裝的知識,幫助了我們進一步走進了這神秘的動物世界!
植物調查報告最新 篇2
一、課題的提出
我們的校園猶如一座綠色公園,校內綠化達到了“黃土不見天,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設計特色。每當我們漫步于樹蔭下或站在樓上極目遠眺整座校園,就會感到特別的幸福!但經我們初步調查,大多同學對校園植物了解甚少,對如此豐富的、方便的課程資源,我們應該利用起來,讓學生自己去了解一下校園植物及其分類。同時,作為四十四中學子,我們應該更多關注給大家身心帶來寧靜致遠的校園。為此,我們高一年級生物興趣小組對學校各種花木進行了一次研究性學習,主要對植物種類、分布、習性等進行一次較詳細的調查和研究,使大家更快更易的熟悉校園植物,并初步鍛煉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二、調查范圍
學校校園內所種植的各類植物。(野生類不列為本次研究范圍)
三、調查方法
實地調查、實物標本、查閱資料、訪談、小組討論。
四、研究時間
20xx年4月到20xx年5月
五、研究成員
生物興趣小組
六、指導老師
李華
七、研究過程
1、實地調查:由指導老師分次帶領各班學生參觀并初步認識校園內樹木,熟悉樹木分布,并做好記錄,畫出植物分布草圖,將不認識的樹木重點記錄、做記號。
2、采集標本:利用課外活動時間,指導學生將不認識的和暫時不能確定的樹木的葉片采集下來,壓制做成植物標本。
3、采訪討教:帶領學生將所做植物標本拿去請教學校花工師傅,弄清樹木的名稱和特性。另外,還請花工師傅到實地介紹各類樹木的種植方法和管理植物的經驗。
4、查閱資料:與電腦老師聯系,利用學生的信息課時間讓學生上網查閱資料,獲取各類樹木的相關資料(樹名、科名、習性與特點等)。另外,小組分工回家查閱有關資料。
5、核準資料:經過以上各項活動,學生對校園樹木的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有了一定的基礎。為了使自己的認識更科學、更準確,我們在老師的幫助下,小組分工核準,使我們的資料更全面、更完整、更準確。
6、整理資料:集中、收集所有學生的資料,對資料進行全面整理、篩選、分類。
7、制作標牌:將資料打印,制成小卡片。每張卡片上正面標明樹名、學名、科名、英文名、習性與特點等。反面標明責任班級,將標牌固定在標本上。
8、展示陳列:按班級分成小組,將各小組所制標本置于實驗室內,參觀交流。
八、研究成果
1、高一年級學生對校園植物的種類、科屬、習性與特點、分布等有了一定的了解。(初步確認校內樹木有個種類,個科屬,大小花木約萬多棵)
2、為今后植物學教學準備了材料,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植物調查報告最新 篇3
我們身邊有很多生物,動物、植物,它們有的生活在社區、村落里,也有的生活在比較隱秘的地方,有的喜歡潮濕的地方,有的喜歡干燥的地方,生活環境和習性都各有不同。現代人類的活動會對它們造成許多影響,甚至難以生存。此次調查報告的主要目的是讓人們意識到保護珍稀動植物的重要性,養成保護他們的意識。
雖然科學上說,物競天則、適者生存。一些動物也沒有和人類對抗的能力,也沒有老鼠蟑螂的繁殖適應能力,有的只是美麗的皮毛、鮮美的骨肉和對環境高度的敏感性。這一切在人類強大的征服自然欲望下,脆弱的不堪一擊。人類的生老病死,讓同類傷心惋惜。看著這些生物由于人類私欲的原因在地球上從此消失,我們又能夠做些什么,又該去做些什么呢?從地球上有生物誕生以來的35億年間,各種生物誕生、滅亡,這樣的變化不斷進行著。但是,20世紀以來,各種生物以前所未有的勢頭由地球上消失。 在恐龍時代,每一千年僅有一種生物滅絕。1600年至1900年的300年間,約每4年間有一種生物滅絕。可是,20年代以后,每年有一種生物滅絕,19xx年至20xx年間,預測將在每13分鐘內有一種生物,每年有4萬種以上的生物從地球上消失。 生命誕生以來,長期以來生存下來的眾多生物在近一個世紀以來,僅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大量消失了。 目前,地球上至少有500萬至3000萬種生物生存。其中科學家了解的大約為160萬種。 這些生物中,生活在寒帶的約占1%至2%,溫帶地區為13%至24%,熱帶地區為
74%至86%。 對野生生物來說,熱帶雨林等生存環境遭到破壞的話,就無法生存。由于熱帶雨林減少,到20xx年,預計將有17%的.生物從地球上消失。不僅熱帶雨林,濕地、珊瑚礁、島嶼等野生生物生存的地區也在遭受破壞。 此外,由于人類捕殺,野生生物逐漸減少。除類捕食外,作為寵物飼養熱帶魚,毛皮大衣、鱷魚皮制作的提包、象牙首飾等,使瀕臨滅絕的動物不斷遭到捕殺。尤其是日本等發達國家,正在大量購買這些物品,我想殺害野生動物制成的首飾是不好看的。 大家都知道我國的大熊貓已經為數很少。印度尼西亞的犀牛、日本的山貓、巴西的猴子、地中海地區的海豹、阿拉伯鹿等都是處于瀕臨邊緣的動物。鳥類中,北美的美洲鶴、加利福尼亞神鷹、日本鷺、西班牙鷹等處于滅絕的邊緣。非洲象、非洲虎、熊貓、狼等也數量不斷減少,玳瑁、犬鷲、丹頂鶴等生活在我們身邊的動物也在不斷減少。此外,還有數百萬、數千萬的動物在不斷減少,瀕臨滅絕的動物也多得數不清。日本668種鳥類中,119種瀕臨滅絕。人類正在迫使作為朋友的動物和植物從這個地球上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