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挑戰者”號航天飛機升空后爆炸
七名宇航員全部遇難,里根總統表示哀悼
張允文
自讀提示
,是1986年初轟動世界的新聞,許多國家領導人紛紛發
表講話或致電美國總統,對“挑戰者”號不幸失事表示同情和哀悼,當時我們的國家主席李先念
也致電表示慰問。
本文是事件發生當天我駐華盛頓記者發回的專電,及時報道了航天飛機失事的情況和在美國
所引起的巨大反響。這則消息,導語 明確,主體部分具體、確切,圍繞中心事件報道了大量具有
新聞價值的事實,提供了較豐富的背景材料。這些對學習怎樣采寫新聞消息是很有啟發的。
讀準下列加點字的音:
罹難 載人 火焰 大廈 哀悼
· · · · ·
咨文 跡象 墜毀 罕 迄今
· · · · ·
本報華盛頓1月28日專電 記者張允文報道:今天上午美國東部標準時間11點
38分,“挑戰者”號航天飛機在升空約1分12秒后突然爆炸,機上七名宇航員全
部罹難。這是美國宇航史上最嚴重的一次事故,是美國進行56次載人宇宙飛行
活動中,發生在空間的第一次大災難。1967年發射阿波羅飛船時,曾經發生過
發射臺上的爆炸,造成三名宇航員喪生。 “挑戰者”號在卡納維拉爾角發射基地起飛后,以三倍于音速的速度升到
佛羅里達五萬英尺的藍天時發生爆炸。爆炸后,航天飛機變成熊熊燃燒的巨大
火球,拖著長蛇般的、然后分叉的火焰和黃白色濃煙墜入距發射地點20英里外
的大西洋。燃燒著的飛機碎片,散落在廣闊的海面,持續了一個小時。
這架耗資12億美元的航天飛機失事后,美國全國上下極為震動,人們幾乎
中斷了一切活動,等待有關這場災難的詳細消息。各大電視網作了整天的特別
報道。華盛頓和全國各地下半旗致哀。紐約市通常燈火輝煌的帝國大廈今晚熄 了燈火,以示哀悼。
里根總統在白宮內電視機旁觀看到爆炸時,“震驚得一語不發”,里根夫
人失聲咕道:“天哪,不可能!”在同國會領袖們商議之后,里根決定把原定
于今晚發表國情咨文講話的時間推遲到下星期二,并派布什副總統前往佛羅里
達太空中心慰問死難者家屬。正在開會的眾議院中斷了會議并隨即宣告休會。
華盛頓大教堂響起了為死難者哀悼的鐘聲。
今天在卡納維拉爾角太空中心觀看發射實況的觀眾目擊這一悲劇時,由震
驚而轉為悲痛,不少人失聲痛哭。
今天晚上,里根總統在向全國發表的電視講話中,對七名宇航員不幸罹難 表示哀悼。他把這一事件稱為“全國的損失”。他說:美國將繼續對宇宙進行
探索,將有更多的航天飛機和宇航員進入太空。
在今天下午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美國宇航局官員宣布,已成立臨時的調
查小組,立即著手初步的調查,日內將組成正式的調查委員會,對這一事件進
行全面的調查。同時,美國派出飛機和艦只在航天飛機墜毀的長160公里、寬80
公里的水域尋找幸存者。由于碎片散落時間長,球援人員只能在三個小時后進
入出事地點。
美國宇航局官員表示,在搜集和徹底研究全部數據之前,他們對造成這一
悲劇的原因不作任何推測,不表示任何看法。然而據來自宇航局的消息,宇航
局的專家們把注意力集中于航天飛機的兩個固體燃料助推器和龐大的主燃料箱
上面。據研究了錄像帶的專家說,問題可能出在外掛燃料箱上,燃料箱中存放
著200萬升液態氫和液態氧,用以推動航天飛機進入軌道。爆炸時,外部燃料箱
的尾部首先斷裂,把兩個固體燃料助推火箭猛推到相反方向。有的專家認為,
助推器有燃料外泄的跡象。
“挑戰者”號上的七名宇航員中,有一名來自新罕布什爾州中學的女教師
麥考利夫。她是第一名來自民間的航天飛機乘員,是從1萬1千名報名應征的教
師中選出來的。她為參加這次飛行接受了120個小時的宇航訓練。她準備在軌道
上向她的學生講授“太空課”。今天,興高采烈的學生們在教室里觀看載有自
己的教師的航天飛機騰空實況時,突然陷入混亂和悲哀。
美國共有四架航天飛機,迄今共進行了24次飛行。這次失事的“挑戰者”
號已進行了十次飛行,是歷來技術故障最少的一架航天飛機。宇航局已宣布,
在查明這次事故原因之前,將中止一切航天飛機的活動。
今年美國原定將有15次航天飛機的發射,是“太空時代開始后的最重要一
年”。宇航專家和輿論普遍認為,今天發生的事故不只是一次損失七名宇航員
的悲劇,而且是美國整個太空計劃的重大挫折,將大大推遲各項太空活動,其
長遠影響尚難估計。
練習
一本文導語 部分指出,這次“挑戰者”號的爆炸,是“美國宇航史上最嚴重的一次事故”,是美國載人宇宙飛行活動中發生在空間的“第一次大災難”。請你結合主體部分的內容,對此進行具體分析,指出作者這樣說的根據是什么。
二本文共分11段。第3段即寫到當晚發生的事實(紐約帝國大廈熄燈以示哀悼),但第5、7、9段卻又寫到飛機爆炸時和當天下午的一些事情,作者是不是把時間順序搞亂了?請結合本文組織材料的特點,進行具體說明。
三假定你是學校板報的編輯,要在板報上報道“挑戰者”號失事的消息,那么情根據本文編寫一篇200字左右的新聞稿
--------------------------------------------------------------------------------
〔〕選自1986年1月30日《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