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學設計教案
周口市第九初級中學 李仲達
教學目標 :
一、理解詩的內容及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
二、培養詩歌朗讀能力,在誦讀中進一步感悟。
三、培養關心他人、愛國愛民的優秀品德。
重點、難點:
一、重點:理解本詩所體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這種理解反饋到誦讀之中。
二、難點:對“長夜”的理解,對詩人憂國憂民思想的理解。
教學設想:
一、安排一課時。
二、誦讀討論,師生互動,共同探究。
教學手段:
運用多媒體。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同學們,我們知道杜甫是我國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在我們一般人看來,這樣偉大的詩人生前一定過著非常舒適、安逸的生活,身居華屋,錦衣玉食?墒聦嵾h非如此!拔恼略髅_”,無數膾炙人口的傳世之作,恰恰是作者苦難生活和悲慘命運的產物。對詩人杜甫來說,更是這樣。他一生中,幾乎沒有享受過一天好日子。那是公元760年春天,杜甫求親告友,費盡周折,好不容易在成都浣花溪畔蓋起了一座茅屋,暫時結束了輾轉飄零的流浪生活,總算有了一個棲身之所。但是,老天好象故意要跟他作對似的,到了八月,一陣秋風掀去了屋頂上的茅草,大雨淋漓而至。詩人長夜難眠,感慨萬千,寫下了一首千古傳誦的不朽之作——《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秋風吹破了自己的茅屋,肯定是一件讓人不愉快的事,可詩人卻要歌詩一首,這是為什么呢?這首詩寫了什么內容?又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讓我們一同走進“茅屋”,用心聆聽詩人的心聲。
二、師生互動,研讀課文。
1.教師范讀。(演示文稿1,音效,配樂)
2.請同學們自由朗讀這首詩,然后概括每一節的內容。
3.研讀第一節。
第一節寫什么內容?(生答)能否用四個字概括出來?(秋風破屋)
這節中,你認為哪一詞用得比較好?理由是什么?(怒,卷,飛……)指名朗讀第一節,師生評議。
這節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心情?(痛惜)你能把詩人的這種心情讀出來嗎?(生齊讀)
4.研讀第二節。
指名朗讀第二節。這節寫了什么內容?用四個字概括出來。(群童抱茅)
你認為群童抱茅的原因是什么?(修自家房屋,燒火,鋪床……)
“歸來倚杖自嘆息”,詩人嘆息的是什么?(嘆息自己遭天災人欺,更嘆息民不聊生,人情冷漠。)
(提示:“不為困窮寧有此?”——《又呈吳郎》;“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陜西民歌:“唐朝詩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
(課堂上來不及提這些了,關于嘆息什么,只以“詩人究竟嘆息什么,讀完全詩,大家自然會有全面的理解”帶過。
5.齊讀第三節!伴L夜”僅指詩人筆下這凄風苦雨的秋夜嗎?(“長夜”明指當時的苦雨長夜,暗喻當時動蕩艱苦的時局。
請概括這節內容。(長夜沾濕、長夜難眠)
詩的前三節寫出了詩人的不幸遭遇和沉重悲苦的心情,讓我們再齊讀前三節,體會詩人的感情。(生齊讀)
6.面對這重重的不幸——秋風破屋,茅草被盜,大雨連綿,屋漏床濕,長夜難徹——如果面對這凄風苦雨、漫漫長夜的就是你,你此時會有什么樣的感慨?什么樣的想法?
7.而詩人的表現又是怎樣的呢?他僅僅是哀嘆自己的不幸、發泄自己的不滿嗎?請同學們朗讀詩的最后一節。
這節寫出了詩人怎樣的感情,怎樣的愿望?(憂國憂民)
詩人從眼前長夜沾濕的痛苦生活,想到飽經磨難的千千萬萬的窮苦百姓,從風雨飄搖中的個人茅屋想到連年戰亂中的整個國家。推己及人,由家到國。甚至為了天下蒼生、為了國家社稷,甘愿犧牲自己,這是何等恢弘的氣度,何等博大的襟懷,何等崇高的思想境界!杜甫的這首詩之所以光焰萬丈,千古不朽,原因就在于此。
(*可選環節:請同學們帶著對這首詩的新的理解,飽含感情地朗誦全詩。)
三、拓展訓練:
讀詩,就是讀作者的人,讀作者的心。讀作者的思想,讀作者的人格。同學們,假如我們能夠穿越時光的隧道,回到一千多年前,站在詩人杜甫的面前。你想對這位可敬的老人說些什么?(演示文稿:杜甫像)
四、小結:
偉大的詩人,總是把自己的命運與民族、國家的命運聯系在一起,與之同呼吸,共命運。著名文學批評家別林斯基說過:“任何偉大的詩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們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扎根于社會和歷史的土壤,他們是社會、時代、人類的器官和代表!倍鸥υ谶@首詩里不是單純地寫自身之苦,而是通過個人的不幸來反映時代的不幸。在這狂風暴雨無情襲擊的秋夜,詩人推己及人,憂國憂民的思想躍然紙上,深深地打動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其實,具有這種偉大思想的又何止杜甫一人呢?從“哀民生之多艱”的屈原,到杜甫之后“愿天下無饑寒”的白居易,從“先憂后樂”的范仲淹,到“位卑未敢忘憂國”的陸游,從“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顧炎武,到“我自橫刀向天笑”的譚嗣同,從“我以我血薦軒轅”的魯迅,到“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周恩來,中國千千萬萬的知識分子,一直秉承了這樣一個優良傳統。他們以天下人為念,執著追求著最高尚最完美的理想,正是這種思想,這種傳統,使我們看到人性的閃光,看到了民族的未來,看到了人類的希望!
(*可選環節:欣賞《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朗誦。)(演示文稿:杜甫詩意圖,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書法作品,鏈接瞿弦和朗誦錄音)
五、作業 :課下背誦這首詩。
說明:此設計嚴重參考了枇杷老師的說課稿:)
[打包下載] [引用該文] [發表評論] [轉寄該文] [關閉窗口]
此文章相關評論:
該文章有22個相關評論如下:(點這兒論壇方式查看)
--------------------------------------------------------------------------------
絮影萍蹤 發表于: 2004/10/14 07:58pm
市優質課驗收的應急之作。集眾家之長拼湊而成。由于規定只有三十分鐘,壓縮了再壓縮,是現在這個樣子。
真的不明白,講語文課三十分鐘的規定是如何考慮滴。
頂部
毓君 發表于: 2004/10/15 11:53am
是一堂設計精巧的課,但可能是出于公開課的考慮,單就設計而言,一二三節的逐段學習,
是將學生的思維框定在教師的教學意圖中的。但作為公開課來說,對課堂的控制恐怕是在所
難免的。
若能在具體的教學中,讓問題多從學生中來,而且老師能多一些追問,我想,這樣控制的痕
跡會降低到最小。
頂部
華山混劍 發表于: 2004/10/16 11:54pm
茅屋為秋風所破,而非為政府強制拆遷,不幸中的萬幸!
燕子去時,有再來的時候;茅屋破了,有再修的時候!
一屋不修,何以修天下?
頂部
東方雪 發表于: 2004/10/16 11:59pm
“如果面對這凄風苦雨、漫漫長夜的就是你,你此時會有什么樣的感慨?什么樣的想法?”
——我想問上課的老師,你讓學生想想自己茅屋破了的想法,那么我也想問問該老師,你是怎么想的?
這個問題如果是我自己回答,我會說我不會想到其他類似與我一樣受苦的人,我只會想先熬過這一夜,第二天修理,以后在打算去廣東打工,掙點錢,爭取造瓦房。
頂部
東方雪 發表于: 2004/10/17 00:01am
說上面的話不是為了引起矛盾,而是要關注教師人格魅力的建設。我認為,我們不能再說空話了,我們應該正視現實,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而不應設計類似的揭學生短的問題來理解文本。
頂部
碧天藉眼 發表于: 2004/10/17 00:06am
三、拓展訓練:
讀詩,就是讀作者的人,讀作者的心。讀作者的思想,讀作者的人格。同學們,假如我們能夠穿越時光的隧道,回到一千多年前,站在詩人杜甫的面前。你想對這位可敬的老人說些什么?(演示文稿:杜甫像)
這部分很有創意
頂部
絮影萍蹤 發表于: 2004/10/17 10:09am
下面引用由毓君在 2004/10/15 11:53am 發表的內容:
是一堂設計精巧的課,但可能是出于公開課的考慮,單就設計而言,一二三節的逐段學習,
是將學生的思維框定在教師的教學意圖中的。但作為公開課來說,對課堂的控制恐怕是在所
難免的。
若能在具體的教學中,讓問 ...
半天要驗收4節課,所以教師不敢戀棧不敢在提問和答問上糾纏的。
為了節省時間,甚至考慮過前三節一并說說大意而過,“嘆息”“盜賊”“長夜”等“經典”的問題都不要了!
這節課實際中時34分鐘。最后一個環節(朗誦欣賞)本是給“打住”準備的,驗收組開恩,播放完畢了。
其他幾位老師的課由于忽視了時間問題,準備內容太多,很多問題根本來不及展開,課件一閃一過。弄得很狼狽。哈!
頂部
絮影萍蹤 發表于: 2004/10/17 10:17am
下面引用由華山混劍在 2004/10/16 11:54pm 發表的內容:
茅屋為秋風所破,而非為政府強制拆遷,不幸中的萬幸!
燕子去時,有再來的時候;茅屋破了,有再修的時候!
一屋不修,何以修天下?
書中暗表,
——要重買這些茅草,對杜甫來說,是個很大的負擔。他在《王錄事許修草堂資,不到,聊小詰》一詩中說:“為嗔王錄事,不寄草堂資。昨屬愁春雨,能忘欲漏時?”要修葺一下,也得朋友幫忙,如今要重蓋,他哪能不急?
(資料見蕭滌非《杜甫詩選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6月版。181頁。
這個問題是考慮到了的。實際上,杜甫如果有足夠的銀子,干嗎還住這破茅屋?住1.3億的豪宅多舒服!
哈,學生不給面子,不提這樣的問題,老師也就無用武之地嘍~~~
頂部
絮影萍蹤 發表于: 2004/10/17 10:25am
下面引用由東方雪在 2004/10/17 00:01am 發表的內容:
說上面的話不是為了引起矛盾,而是要關注教師人格魅力的建設。我認為,我們不能再說空話了,我們應該正視現實,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而不應設計類似的揭學生短的問題來理解文本。
不能把這個看作揭學生短。別說是初中二年級的學生,我們大多數的成人——包括那些飽讀詩書的人——恐怕都無法達到杜甫這種思想高度吧?大伙兒都這么想的話,我們的世界不知將會比現在美好上多少倍,而杜甫這詩怕也不會千載之下,依然光輝奪目。
這個問題如果展開,那么學生無論如何回答,都好處理。教師承認自己在這種情形下也只會想到自己,也不算矯情吧?
頂部
草 發表于: 2004/10/17 12:15pm
拜讀了絮影老師的課。節奏很緊湊。
導語 采用聊天式是否更好。
其實學生應該很熟悉杜甫的,對于作者的情況 作品風格可由學生說出來。
“秋風吹破了自己的茅屋,肯定是一件讓人不愉快的事,可詩人卻要歌詩一首,這是為什么呢?這首詩寫了什么內容?又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讓我們一同走進“茅屋”,用心聆聽詩人的心聲。”這句很好。
頂部
絮影萍蹤 發表于: 2004/10/17 01:16pm
下面引用由草在 2004/10/17 12:15pm 發表的內容:
拜讀了絮影老師的課。節奏很緊湊。
導語 采用聊天式是否更好。
其實學生應該很熟悉杜甫的,對于作者的情況 作品風格可由學生說出來。
...
感謝草老師的關注。
這是我同事上的課。
導語 在上課時作了部分修改,是從跟學生交流中秋節、國慶長假的感受談起的。因為講課不是在本校,老師跟學生第一次見面,課前與學生的交流必不可少。
相對于一節正兒八經的課,這節課缺少的東西太多了呢。
頂部
東方雪 發表于: 2004/10/17 05:19pm
絮影兄還沒有達到我的思想境界.
教學問題的出發點是什么?是為了知識的順利講解,還是為了發展學生的健康心靈,還是其他?不管是什么吧,學生總是本.拿學生來作比較是老師自然而然的設想,基本上不帶任何考慮的,但是這非常可怕.我想,還是應該換一種方式,免得學生幼小的心靈自慚而自殘!
不跟你羅嗦了,大道理,你是不懂底~~~~
頂部
絮影萍蹤 發表于: 2004/10/17 09:05pm
下面引用由東方雪在 2004/10/17 05:19pm 發表的內容:
絮影兄還沒有達到我的思想境界.
教學問題的出發點是什么?是為了知識的順利講解,還是為了發展學生的健康心靈,還是其他?不管是什么吧,學生總是本.拿學生來作比較是老師自然而然的設想,基本上不帶任何考慮的,但是這 ...
是沒有達到,但還可以想見其高度。:)
只是,說設計“你在彼時彼境會有怎樣的感受和想法”這么一個問題:“基本上不帶任何考慮的,但是這非常可怕”以至使“學生幼小的心靈自慚而自殘”,真玄,而且真嚇住老哥了。
不排除是哥哥錯了的可能性,容我慢慢悟來。
頂部
2010zhang 發表于: 2004/10/17 10:16pm
非常關注這個問題!!
引用:“若能在具體的教學中,讓問題多從學生中來,而且老師能多一些追問,我想,這樣控制的痕跡會降低到最小。”
請教:如何讓學生自己提問,他們應該從哪些方面去思考去提問??
頂部
毓君 發表于: 2004/10/17 10:38pm
語文教學如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新塘邊初中 毛志遠 俞明建
問題意識是指問題成為學生感知和思維的對象,從而在學生心里造成一種懸而未決但又必須解決的求知狀態。問題意識會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愿望。沒有強烈的問題意識,就不可能激發學生認識的沖動性和思維活躍性,更不可能激發學生的求異思維和創造思維。從而也就無從發現,無從探究,無從研究。問題意識是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基石;也是新課程標準理念下,要求學生轉變學習方式,開展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的一個關鍵。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只注重向學生提問,而很少注意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提問的能力,而學生也習慣了聽記、讀答,始終處于被動的地位;他們從來(或很少)對老師和書本產生過質疑,問題意識嚴重缺乏,又如何談得上創新呢?又如何能適應今后的社會生活呢?
因此,如何更好地讓學生開展自主思考,養成問題意識,正是當前擺在我們面前亟需研究解決的一個重要課題。為此,本人在平時教學中作了些初步的探索與嘗試。
一、加強思想認識,使學生重問、好問。
根據學科特點,語文教學尤其應注重對學生自主思考質疑能力的培養。語文能力的核心是思維能力。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要開發學生思維,化大力氣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明朝陳獻章提出: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應讓學生認識這一點的重大意義,著力啟發突破 。要讓學生深知,“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學習過程中不僅應具有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應具有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主動發問、積極探索是大膽創新的前提!皩W者須疑”,學者必疑,學生在探索中不時產生疑問,才能不時地迸發出創新的火花。
而實際上,我們教師總習慣于把課前就設計好的問題在課堂上拋出來,好讓學生理解,這客觀上養成了學生被動、依賴的心理,而忽略了學生自己主動去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發現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難”(愛因斯坦語),在語文教學中要著力誘發學生養成主動思索質疑的習慣。每篇課文的學習,課前預習階段可要求學生至少提出兩個問題;課中安排一些質疑環節;課后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里,從平凡無奇處,從司空見慣中,從理所當然間多加發問,去開啟智慧之門。
要讓學生懂得:經常發問,思維就會更加敏捷,反應就會更加迅速,理解就會更加透切,能力也會得到更快地發展提高。從而讓學生養成重視發問、好于發問的習慣。
二、創設有利情境,使學生想問、敢問。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起于疑。而問題就來自于好奇與思索。要利用好文本所擁有的豐厚博大的人文意蘊,感染熏陶,去吸引學生,感化學生,打動學生,激起學生心靈的漣漪。抓住小說的人情懸念,散文的思想意境,戲劇的場景沖突,詩歌的風韻音律,去激起學生興趣,喚起學生好奇 ,引發學生 思考,使學生在學習中有很多的問題想問。
學生有問題想問了,但較多的是缺乏膽量,具有畏懼心理。這當中既有一向少于思索,不提(或很少提)問題的通病,也有懼怕一旦說錯引來眾人嘲笑的心理障礙。針對這一狀況,應大膽鼓勵學生,要有勇氣發表自己的見解,提出自己學習過程中所產生的問題。告訴學生:課堂本身就是出錯的地方。一個人若要有發現,有創造,就不應當畏懼錯誤。課堂上誰都不提問題,誰都不出錯誤,那還需要老師嗎?有問題師生一起來探討,有錯誤大家一起來指正。對能大膽質疑,積極發言的同學,要細心呵護他們敢于質疑的心理。不論問題是深是淺,是否有價值,都應給予肯定;要多發現和挖掘學生質疑中的閃光點,不時地進行表揚激勵。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與眾不同的疑問、見解及異想天開的設想要表現出足夠的耐心、寬容和尊重,并投以贊許的眼光和會心的微笑,而不能橫加指責,更不能諷刺譏笑。從而構建心理安全區域,消除學生的心理恐懼,讓學生養成敢于質疑的習慣。
課堂教學中,學生是教學大舞臺的演員,是課堂的主體,而教師只是個引導者、主持人,是學生疑難問題的解答者,不是什么權威。教師尊重學生,師生之間具有平等、民主、和諧、融洽的關系直接影響學生主動性的發揮和創新意識的產生。這樣,才有利于學生獨立思索,發揮自己的創造才能。在教學中,教師要努力營造寬松、寬容、民主、平等的課堂氛圍,創設活潑、互動、和諧的有利情境,還學生以主體。精心設計教學步驟 ,巧設疑問,以趣激疑,以問設疑,以疑導思。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和空間,誘發學生在閱讀中質疑問難,促使學生能發現問題,想探究問題,讓學生敢把自己對課文的感受、疑難和設想提出來,并能放心大膽地站起來,無所顧忌地說出來。這樣,要比教師講有效得多,而且更重要的是要看到,一個有價值的問題本身就包含有創新的思維,這正是教學活動所追求的目標。同時,針對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引導學生查找思考、討論解決,讓每個學生都有暢所欲言、各抒已見的機會,而不是等什么權威來給他們做定論。真正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三、重視方法指導,使學生會問、善問
學生敢問了,多問了,我們呵揚并贊賞他們的積極性;同時我們又要重視問題的質量。要引導學生通過思考,研討,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對學生們提出的問題,可以由教師適當進行篩選、整合,啟發誘導學生來評鑒、判定;也可以讓學生自己比較、評議,去粗取精,看看哪些問題更有意義,更有價值。通過引導,讓學生在不斷地質疑問難中體會:什么該問,什么不該問或不需要問,什么樣的問題都有價值,怎樣去求異思維,怎樣“于疑處見疑”,等等。人時學生難免會說出個別逾越了道德底線,或有悖于正確的價值以觀念的想法,教師應該說“不”。從而強化學生提問的質量意識,在元認知的層面上,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提升自己的問題水平。
要教給學生正確的思維方法,讓學生走出單向思維的死胡同,學會進行多角度地發散思維。既能按定勢、慣性思考,也能變向、換位思考。使學生既有“一江春水向東流”的順向思維,也有“反彈琵琶成新曲”的逆向思維,更有“橫看成嶺側成峰”的多向思維。
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講解要得法、精當,更多的是要點拔、引導,激活學生思維,啟發學生主動去思考,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自己提出見解,在學習過程中主動探索知識,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
本人嘗試著從以下幾方面去誘發學生,引導學生發問。
1、課文題目開導思索。很多課文,我們可以單刀直入,抓住課題,讓學生多作解析,引發一些問題;再圍繞提出的幾個好問題去閱讀課文,使課文閱讀更有目的性、針對性、連續性。例如《陋室銘》的教學,板書課題之后,讓學生看著課題提幾個有價值的問題。結果學生就提了“題目中的‘銘’怎樣理解?”“文章是怎樣描寫陋室的?”“陋室有什么值得頌揚呢?”“作者筆下的陋室簡陋嗎?”、“作者有怎樣的生活情趣?他是什么樣的人?”等問題。顯然,這些問題已經抓住了文章的學習要點。“提出正確的問題,往往等于解決了問題的大半”,然后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去閱讀課文理解內容就簡易快捷多了。這樣,以題析文,能激起學生興趣,激活學生思維,為學習文章引路,引導學生探索。
2、課文內容展開自問。具體講析內容時,教師不設置問題,讓學生自己發問,提出問題,再共同開展討論分析,作出解答。如《白楊禮贊》第七段的精讀,分層之后讓學生自提問題。第一層,學生就會提出:“‘好女子’與‘偉丈夫’各有什么樣的內涵”、“作者為什么這樣說‘白楊樹’”、“這樣寫有什么作用”等問題;第二層,學生也提出了“白楊樹有哪些象征意義”、“一步步(或一句句)是怎樣揭示的”“這幾句話為何能產生這么好的效果”、“為什么可以這樣象征”等問題。爾后展開討論,解決這些問題。這樣課堂上學生討論生疑、質疑索明,自主解決問題,學得主動、積極、有效、深刻,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