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若為王》教學設計[袁衛星]
一、導入
讓學生上黑板書寫篇名,給“為”字注音釋義;寫作者名字,注音釋義。
強調:作者名字多么形象:天青色的、用機栝發箭的弓。在現代文學史上,聶紺弩是繼魯迅、瞿秋白之后的一位戰斗的雜文家。如果把魯迅的雜文比作是投向敵人的匕首、投槍,那么,聶紺弩的雜文就是射出去的箭。
強調:“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但是假借的外物要立得住。
強調:學語文首先重在積累。當遇到生難字詞、經典句段的時候,要把它“吃”下來,咽到肚子里去消化,變成自己的營養。
(之所以臨時改變了導入 ,是因為發現課前5分鐘發現學生對作者名字的注音全錯,是因為他們人手一本的《金榜》上注錯了。)
二、讀解
(一) 從破題入手閱讀文章,先看一個“王”字
1、速讀補充材料一,歸納“王”的義項
《說文解字》:“王,天下所歸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選文者,三畫而連貫其中謂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參通者王也。’孔子曰:‘一貫三為王。’凡王之屬皆從王。”古漢語中“王”字產生了“帝王、天子”的意義。周朝的最高統治者周王,自稱是上天的“元子”(長子),王的權力是上天給的,因而他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力。“禮樂征伐自天子出”(《論語·季氏篇》)說明了周王(特別是在西周盛時)所擁有的極大權威。如果哪個諸侯國不履行義務或超越權力,“周王可以收回或削減他們的爵祿,可以改變他們的封地和爵祿,可以廢除和另立國君,甚至滅掉他們。”(郭沫若主編《中國史稿》)如周共王曾因一小事而滅掉了同姓的密國(“康公不獻。一年,王滅密。”《國語·周語上》)周宣王曾派兵伐魯,殺伯御而立其弟孝公(“三十三年春,宣王伐魯,立孝公。”見《國語·周語上》)
平王東遷之后,失去了控制諸侯的力量,周王室已和一個小國差不多,不但無法向諸侯發號施令,反而只有在政治、經濟上依附于強大的諸侯才能茍延殘喘,王權逐漸削弱。先是強大了的楚國,怨恨周朝(岐陽大盟會上,周成王派楚國君熊繹看守祭神火堆,不讓他正式參與盟會,自此結怨),自稱“楚王”,繼而吳、越也陸續稱“王”。齊桓公、晉文公稱霸諸夏,秦穆公稱霸西戎,楚莊王稱霸諸蠻,戰國各諸侯國陸續稱“王”。“禮樂征伐”不再“自天子出”,形成了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的局面,“王”的意義逐漸降低。
隨著秦王統一六國,自稱“始皇帝”,“王”就不再具有“帝王、天子”的意義,而成了臣子的最高封爵。如西漢初的“異姓諸王”楚王韓信、梁王彭越等七人以及消滅“異繼諸王”后的“同姓諸王”如吳王劉濞、齊王劉肥、趙王劉如意等。在中國,這種封爵一直沿續到封建王朝結束。
隨著時間的推移,“王”字又產生了“指輩份的尊大”用法,如稱祖父為“王父”,祖母為“王母”等;“一類中最特出或特大的”,如王蛇、花王、棋王、拳王等引申意義。
總之,“王”字隨著社會的發展,其意義由一人獨有的專指意義逐漸擴大,直至指事物。不難預料,它為適應社會的發展變化還會有新的引申義、轉義等產生。
——黃彪:《說“王”》
補充、引導:“王”還有義項:①姓;②《書》:“四夷來王”(請學生課后自己“假于物”解決)
2、文中的“王”指哪個義項?為什么?從課文中找到依據。
分析課文2、3、4、5段(第5段取前半部分)讓學生邊讀邊議,讀讀議議。順便解決一些語言上的問題,比如“無論他們是怎樣的丑陋……”,“他們”指代誰?是前文中的“公主”還是“皇親國戚”或者是兩者的總合?由后文“因為他們是貴人”中“貴人”的解釋得出結論。
強調:“王”的背后是“權”,是“王權”。
(二) 接著分析由“王”引出的“權”字。
1、“王”多好啊!那么大的“權”:普天之下,莫非王臣;率土之濱,莫非王土。至高無上!讓人羨慕,令人憧憬。文章作者是不是這樣一種心理?為什么?從課文中找答案,找作者明確表示對“王”態度、情感的句子。
學生比較容易找到:
第1段:“王是什么東西呢?難道我腦中還有如此封建的殘物嗎?”
讓學生改稱陳述句比較一下效果,然后讀出反問句的語氣和作者的感情來。
第7段:“我將引為生平的最大的恥辱,最大的悲哀。”
2、作者為什么是這種態度,這種感情,在文中找答案:
第6段:“我將恍然大悟:我生活在這些奴才們中間,連我所敬畏的尊長和師友也無一不是奴才,而我自己不也不過是一個奴才的首領。”
強調雙重否定句的作用、恍然大悟的深刻含義(并不是每個奴才都能自省,并走向自覺的——鐵屋子的吶喊)、奴才的首領的“王”的本質。
3、找出文章描寫奴性的內容,朗讀并且用成語提煉概括。
第5節:惟命是從、俯首帖耳、卑躬屈膝、巧言令色、欺軟怕硬……
一個奴性十足的典例:易牙烹子媚主
(三) 接著分析由“權”引出的“奴”字。
1、那么,“奴性”是怎么產生的呢?結合補充材料二(已經學過)進行分析。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賈誼:《過秦論》
強調:愚民、弱民、防民(前兩個材料中直接能找到,后一個需要概括),總之:奴化。
強調:王權的高壓是奴性產生的原因,反過來,奴性的不自覺——群體的無意識——是王權得于鞏固、延續的溫床。
2、引入補充材料三,作進一步的分析論證。
中國人向來就沒有爭到過“人”的價格,至多不過是奴隸,到現在還如此,然而下于奴隸的時候,卻是數見不鮮的。
(中國的歷史不過是)一,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二,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這一種循環,也就是“先儒”之所謂“一治一亂”。
——魯迅:《燈下漫筆》
分析:順民之后也有暴民,但這些暴民,絕大多數是有王權意識的,他們不僅受到了奴化,而且受到了毒化,這是更糟糕的。
(四) 接著分析由“奴化”引出的“毒化”,引出補充材料四。
阿Q飄飄然的飛了一通,回到土谷祠,酒已經醒透了。這晚上,管祠的老頭子也意外的和氣,請他喝茶;阿Q便向他要了兩個餅,吃完之后,又要了一支點過的四兩燭和一個樹燭臺,點起來,獨自躺在自己的小屋里。他說不出的新鮮而且高興,燭火像元夜似的閃閃的跳,他的思想也迸跳起來了:
“造反?有趣,……來了一陣白盔白甲的革命黨,都拿著板刀,鋼鞭,炸彈,洋炮,三尖兩刃刀,鉤鐮槍,走過土谷祠,叫道,‘阿Q!同去同去!’于是一同去。……
“這時未莊的一伙鳥男女才好笑哩,跪下叫道,‘阿Q,饒命!’誰聽他!第一個該死的是小D和趙太爺,還有秀才,還有假洋鬼子,……留幾條么?王胡本來還可留,但也不要了。……
“東西,……直走進去打開箱子來:元寶,洋錢,洋紗衫,……秀才娘子的一張寧式床先搬到土谷祠,此外便擺了錢家的桌椅,——或者也就用趙家的罷。自己是不動手的了,叫小D來搬,要搬得快,搬得不快打嘴巴。……
“趙司晨的妹子真丑。鄒七嫂的女兒過幾年再說。假洋鬼子的老婆會和沒有辮子的男人睡覺,嚇,不是好東西!秀才的老婆是眼胞上有疤的。……吳媽長久不見了,不知道在那里,——可惜腳太大。”
阿Q沒有想得十分停當,已經發了鼾聲,四兩燭還只點去了小半寸,紅焰焰的光照著他張開的嘴。
——魯迅:《阿Q正傳》
教師有表情地朗誦,并結合補充材料五分析:
古時候,秦始皇帝很闊氣,劉邦和項羽都看見了;邦說,“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羽說,“彼可取而代也!”羽要“取”什么呢?便是取邦所說的“如此”。“如此”的程度,雖有不同,可是誰也想取;被取的是“彼”,取的是“丈夫”。所有“彼”與“丈夫”的心中,便都是這“圣武”的產生所,受納所。
何謂“如此”?說起來話長;簡單地說,便只是純粹獸性方面的欲望的滿足— —威福,子女,玉帛,——罷了。然而在一切大小丈夫,卻要算最高理想(?)了。我怕現在的人,還被這理想支配著。
——魯迅:《隨感錄·五十九》
(五)作者對此有著深刻的理解,所以他要從“自省”走向“自覺”,采取行動。閱讀分析文章最后兩節。先朗讀,后分析。
1、 民國的情狀(作者寫作的背景)。
2、 課文聯系二:兩個句子的理解。稍改動:第二個句子,側重在“我若為王,將終于不能為王了,卻也真地為古今中外最大的王了”中兩個“王”的不同含義上。
三、結語
在一個專制橫行的時代,人們的心靈可能被奴化,也可能被毒化。如果不徹底爭取到民主與自由,那么,“權”與“奴”的游戲就依舊會進行下去。“權”與“奴”的游戲在現代社會在我們身邊存在不存在呢?這個問題留待同學們課后去思考,去討論。
讓學生齊讀補充材料六:
自然,也不滿于現在的,但是,無須反顧,因為前面還有道路在。而創造這中國歷史上未曾有過的第三樣時代,則是現在的青年的使命!
——魯迅:《燈下漫筆》
師:你們就是現在的青年,你們正有創造的使命!老師最后介紹你們看一本書《總統是靠不住的》(林達)的。
布置作業 :
請以《“王朝”還要走多遠》為題,續寫下面一篇文章:
電視劇《康熙王朝》又在熱播,那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情節確實引人入勝。康熙大帝文功武治、懲治貪官的氣魄,暗查民情、體恤百姓的故事,讓我又一次感受到了文藝作品塑造的明君、“青天”的力量。
但是,… …
- 《拿來主義》教學設計3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1.簡介魯迅先生的創作和本文的寫作背景。2.正確理解本文的思想內容。3.理清文章思路。4.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教學過程一、簡介魯迅先生的創作。魯迅,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是我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
- 《拿來主義》教學設計2
中國一向是所謂“閉關主義”,自己不去,別人也不許來。自從a給槍炮打破了大門之后,又b碰了一串釘子,到現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義“了。...
- 《拿來主義》教學設計[于漪設計]
1.了解和學習魯迅先生對待外國文化的正確態度與方法,發揚“拿來主義”精神,閱讀中外作品時注意吸取精華,剔除糟粕。 2.理解本文在批判中立論的方法,領會運用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諷刺的語言來論證論點的寫作特色。...
- 《拿來主義》教學設計
第二教時一、檢查復習。給加黑字注音并解釋:禮尚(shàng;崇尚、重視。)自詡(xǔ;夸耀,說大話。)殘羹(gēng;有濃汁的食品。)冷炙(zhì;烤肉。)冠冕(miǎn;古代帝王戴的帽子,引申為體面。)二、研習新課。...
- 《荷花淀》教材分析與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 《荷花淀》教學設計3
- 藥教案(精選12篇)
一、教學目的: 1 、了解小說所反映的辛亥革命時期的中國社會。 2 、了解小說明、暗兩條線索。 3 、認識小說中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 4 、深刻認識小說主題。 二、教學重點: 小說的情節、人物和主題。...
- 《藥》教案(精選13篇)
一、教學目標:引導學生從情節結構、主旨等方面探究鑒賞《藥》;二、教學重點:《藥》的主題思想探討;三、教學難點:小說明暗兩條線索與小說主題的交融;四、計劃課時:兩課時五、課型:自讀課六、教學設計第一課時(指導學生閱讀小說,...
- 邊城教案(通用16篇)
教學設想(自讀課文,以討論、自由發言為主)1、依靠揣摩詞句,領會人物的心理和性格。2、聯系現實生活,理解小說中體現的人性之美。3、進行聯想想象,體會小說中描繪的湘西風土人情。第一課時(課前布置預習,著重了解人物的性格、心理。...
- 高三語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