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第二輪專題復習《邊城》導學案
四.《邊城》導學案
《邊城》是沈從文先生小說鄉土文學之作,是它奠定了沈從文在30年代鄉土文學中的地位。它通過對已經逝去的一段往事的追憶,構建了一個象征性的框架,表現了“一種優美、健康、自然的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邊城》是一幅描繪人性的風俗畫,一首謳歌人性的贊美詩,它是沈從文所營造的眾多的“希臘小廟”中最“精致、結實、勻稱”的一座,而“廟”中所供奉的“神”——人性,充滿了永恒的生命與活力。故事是圍繞翠翠的愛情糾葛展開的。70歲的老船夫勤勞淳樸,為人熱誠,他撐船擺渡50年如一日,深得鄉民的擁戴。但他內心深處卻隱藏著憂郁,他不能不經常考慮他唯一的親人——外孫女翠翠的將來。17年前,他的獨生女悄悄愛上了一個屯防軍人,也曾想雙雙逃走。但那男子不愿損害軍人的名譽,便首先服毒死去;船夫的女兒生下小孩后,到溪邊故意喝了許多冷水也死去。留下外孫女翠翠和老船夫相依為命。隨著翠翠長大成人,老船夫也日益心事重重,他深悔過去對獨生女心思的疏忽,力圖在外孫女身上補救,以防悲劇的重演。
作家用他那充滿靈性的筆,著力塑造了天真活潑的少女翠翠的形象。她透明純凈,天真未泯,卻又情竇初開,逐漸成熟。掌水碼頭的船總順順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nuó)送同時愛上了他,而翠翠卻只愛儺送。
翠翠和儺送的戀愛過程,是小說情節發展的主線。沈從文調動多種表現手段,細致入微地揭示一個少女內心的隱秘。但是愛情的結局卻是悲劇:哥哥天保因為得不到翠翠的愛,就主動退出,駕船下辰州,中途船破人亡;弟弟儺送愛翠翠,心中卻抹不去喪失手足的凄涼。他對老船夫既有誤解,又不為別人拿一座碾坊的財產引誘而動心,在心情的矛盾痛苦中離家外出。在一個風雨雷電的夜晚,小溪邊的白塔倒了,老船夫也死了,翠翠成了一個孤雛。
翠翠的悲劇是哀婉動人的,他失去了外祖父和儺送,卻得到了儺送的父親順順、楊馬兵等許多人的溫愛。她執拗地留下,等待著遙遠的情人。儺送“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翠翠未來的命運如何,作家沒有寫,只讓女主人公在孤獨中期待著。
沈從文先生編織的故事明麗、簡練。他的思想內涵和美好意蘊卻是深邃幽沉,耐人尋味。《邊城》絕非古老的伊甸園,也不是虛幻的桃花源,它是現實的人生圖。小說描繪的優美恬靜的自然環境和古樸熾熱的風土人情是真實可信的,那發生在湘西邊區山民中的哀樂故事是那里人民的真實寫照。茶峒山城兩代人的愛情遭受不幸,造成悲劇的主要根源是封建制度和父母包辦的封建買賣婚煙。小說的中心事件是翠翠和儺送的愛情故事,而愛情故事的結局卻是一場悲劇。盡管沈從文是用一種溫柔的筆調來寫愛情,作家內心的痛苦卻是十分沉重的。
沈從文在這部小說中所傳輸的道德觀或文化觀,淵源于我們的民族文化。作家著力描寫的祥和的社會氣氛,融洽的人際關系,克己禮讓的道德觀念,都是儒家倡導的“仁”的思想反映,而表現人性的自由則是作家接受道家思想影響的結果。沈從文筆下的《邊城》,可以說充滿了一種牧歌情調,劇作家和翻譯家李健吾說:“《邊城》簡直就是一部證明‘人性皆善的杰作’。”司馬長風著的《中國新文學史》,對此也作了極高的評價,他說:“《邊城》寫的是‘平凡的人物,平凡的夢,平凡的坎坷,可是卻表現了不平凡的美’。”他還說:“《邊城》僅約七萬字,可能是最短的一部長篇小說,實際上則是一部最長的詩。全書21節,每節兩千到三千多字,每一節是一首詩,連起來成一首長詩;又像是21幅彩畫連成的畫卷。這是古今中外最別致的一部小說,是小說中飄逸不群的仙女。”沈從文先生把愛和美的描寫貢獻給了上世紀30年代的小說,他所傳遞的美符合我們民族的審美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