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三輪專題復習 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用法 (二)
⑦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
⑧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⑨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⑩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a.①⑤⑥|②③⑦|④⑧|⑨⑩
b.①④⑤|②③⑦|⑥⑧|⑨⑩
c.①④⑤|②⑥⑧|③⑦|⑨⑩
d.①③⑤|②④⑥|⑦⑧|⑨⑩
6.對下列各句中“且”字的意義和用法,分類正確的一項是
①王不行,示趙弱且怯也。
②不出,火且盡。
③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④河水清且漣漪。
⑤古之圣人,猶且從師而問焉。
⑥吾今且報府。
⑦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辭!
⑧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已久疲。
a.①④|②⑥|③|⑧|⑤⑦
b.①|②⑥|③|④⑧|⑤⑦
c.①④|②⑥|③|⑤|⑦⑧
d.①|②③⑥|④⑧|⑤⑦
7.比較下列各句中的“以”字,對其意義和用法分析正確 的一項是
⑴告先帝之靈以彰其咎
⑵將財物寄置界內以避盜
⑶得全首領以沒
⑷愿以十五城請易璧
⑸以秦昭王四十八年生于邯鄲
⑹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
⑺(公子)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
⑻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⑼以不能取容當世,故終身不仕
⑽天下有變,王割漢中以楚和
⑾斂賞財以送其行
a.⑴與⑵相同,⑻與⑼相同
b.⑶與⑷相同,⑽與⑾不同
c.⑸與⑹不同,⑺與⑽相同
d.⑴與⑾不同,⑹與⑺不同
8.比較下列句子中的“因”字,對其意義和用法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①秦軍解,因大破之
②見功而與賞,因能而授官
③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
④公等碌碌,所謂因人事者也
⑤漢兵因乘勝,遂盡虜之
⑥踐華為城,因河為池
⑦因循守職,無所改作
⑧因陳桓子以請,乃許之
⑨因此怒,遣人追殺之
⑩因其無備,卒然擊之
a.②與④相同,③與⑦不同
b.⑥與⑦不同,⑨與⑩相同
c.①與⑤相同,②與③相同
d.④與⑧不同,②與③不同
9.比較下列各句中的“于”字,對其意義和用法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①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
②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③逢蒙學射于羿
④千秋萬歲后,傳于王
⑤然而兵破于陳涉,地奪于劉氏
⑥于趙則有功矣,于魏則末為忠臣也
⑦且今時趙之于秦,猶郡縣也
⑧荊國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⑨于諸侯之約,大王當王關中
⑩每自出于管仲、樂毅
a.①與⑤相同,③與⑧不同
b.①與④不同,⑨與⑩相同
c.⑥與⑦相同,④與⑩不同
d.②與③不同,⑥與⑦不同
10.對下列各句中“則”的意義和用法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⑴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⑵唇亡則齒寒
⑶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⑷今剛來,沛公恐不得有此
⑸非死,則徒爾
⑹于是至則圍王離,與秦軍遇
⑺豈人主之子孫則必不善乎
⑻口耳之間則四寸耳
⑼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
⑽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
⑾項羽則受璧,置之座上
⑿公使陽處父追之,及諸河,則在舟中矣
⒀于其身也,則恥師焉
⒁謹守成皋!則漢欲挑戰,慎勿與戰
a.⑴與⑵不同,⑶與⑸不同
b.⑹與⑺不同,⑵與⑼不同
c.⑷與⒁相同,⑿與⒀不同
d.⑻與⑽相同,⑾與⒁相同
11.對下列各句中“若”字的意義和用法解釋完全正確的一組是
①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好像)②時有軍役若水旱,民不困乏(無義)③天若有情天亦老(假如)④吾翁既若翁(好比)⑤宋人有嫁其子者……若公知其盜也,逐而去之(假如)⑥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你)⑦以萬人若一郡降者,封萬戶(或者)
a.①③④⑥ b.②③⑤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