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三輪專題復習:精美哲理散文(一)
二,《瓦爾登湖》
梭羅的《瓦爾登湖》,以春、夏、秋、冬四季為線,串聯起他在瓦爾登湖畔進行經濟實驗的始末,留給讀者無盡的想像和羨慕。
張愛玲曾經在介紹梭羅的生平與作品時說,梭羅所以在瓦爾登湖進行經濟實驗,是要證明一項理論:人可以活地更簡單,更從容,不必為著追求物質文明的發達,而喪失了人是萬物之靈的崇高地位。作者在《瓦爾登湖》中,以瓦爾登湖為中心,輻射到周圍眾多地方,描寫了他“以獸為鄰”,在“豆田”耕種,與“村子”中的人交往等諸多生活細節,最后作者又以“春”結尾,為我們開啟了嶄新生活的篇章。梭羅的目的達到了,他在“結束語”一篇中,這樣說到:“我很高興認識了我的方位……”。
梭羅的散文清新淡雅,像春天吹過的清風,拂綠了我們干渴的心田。梭羅生活的地方是瓦爾登湖及其周遭地區,但他細膩精致的筆調,卻把我們帶到了更為廣闊的天地。他談“瓦爾登湖周圍的鳥”,談“更高的規律”——他認為,從一個特殊的意義上說,他們(漁夫、獵人還有其他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他從個人的農事勞作中提升到更高的人類法則,令我們視野開闊,高屋建瓴。在《瓦爾登湖》中,許多段落值得一品再品,讓人陶醉。他在描寫“湖”時這樣寫到:“湖是一道風景中最美麗、最富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中。湖邊長在水中的樹木猶如纖細的睫毛,是湖岸的飾邊。而四周郁郁蔥蔥的群山和懸崖是他垂懸的眉毛。”如此富有詩意和浪漫的描述,令我們讀者也情不自禁地喜愛上了瓦爾登湖。
在整部《瓦爾登湖》中,自然——一直是他寫作的背景,以大地為席,以蒼穹為蓋,梭羅在廣闊的天地中像農夫一樣耕種、收獲,他很高興,他說:古老的詩歌和神話至少表明,農事是一門神圣的藝術。把滋養和撫育我們的農事當做一門藝術來雕琢,對梭羅來說,這豈不是正中其下懷嗎?在從事農耕的過程中,梭羅仍不忘“閱讀”。即使在19世紀梭羅也感慨道:他們深信一本《圣經》的智慧就足夠了,余生便在簡易讀物里荒廢天賦、單調地生活。在商品大潮的洶涌翻滾下,現代人的心靈像扁舟入海,漂浮不定。物質的豐裕,精神的赤貧。我們的胃囊一再填充,而精神的領地卻時時荒蕪著。讀讀梭羅吧。他會把你帶入一個我們所拋棄而對我們來說又異常重要的自然的境界。學學梭羅吧:崇尚簡單,發掘人性。聽聽梭羅的忠告:多余的財富只能買到多余的東西。靈魂的必需品,金錢一樣也買不到。這樣的忠告如梵音,于我們無異于醍醐灌頂。徐遲說:“這是一本寂寞的書,恬靜的書,智慧的書。”讓我們暫且避開鬧市、遠離塵囂,追隨著梭羅的足跡,去品位寂寞,感受恬靜,聆聽大師的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