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兩篇 齊人有一妻一妾 弈秋備課
●備課資料
關于寓言,就是借故事來說明道理的一種文體。它的結構大多篇幅短小,情節生動,富于想像。
春秋戰國時代,諸子百家的著作中,存在不少的寓言。例如《孟子》《莊子》《韓非子》《呂氏春秋》《戰國策》等。自漢以來的歷代作家,也常運用寓言來諷刺社會現象,其中成就很高的一位是唐代的柳宗元。
現在我們來述說古書中的寓言故事。
首先介紹《孟子》“揠苗助長”的故事,話說宋國有一位農夫,擔憂他田里的禾苗長得太慢了,就把它拔高,幫助它快些長大,結果禾苗反而全部枯死了。這個故事警惕我們做事不可以急求速成,如果方法不當反而壞事。
再談《莊子》“庖丁解牛,游刃有余”的故事,有一個庖丁,他解剖牛的技術十分熟練,他那把用了十九年的刀仍然像新的一般,他可以在牛的骨縫之間,靈活地運刀毫無阻礙,現在我們用這句成語,比喻行家的技術純熟。
《韓非子》里有一個“矛盾”的故事,有一個人賣矛和盾,他夸口說:“我的盾最堅固,什么東西都刺不穿。”接著又夸口說:“我的矛最鋒利,什么東西都刺得穿。”于是有人問:“用你的矛刺你的盾,如何呢?”結果他無話可說。另外有大家耳熟能詳的“守株待兔”的故事,也是出自《韓非子》。
《呂氏春秋》“刻舟求劍”的故事,說有人坐船渡河,不小心把佩劍掉到水里;他就在劍掉下去的船舷上刻了一個記號,等船靠岸了,就從刻記號的地方下水去找。現在這個成語,比喻拘泥固執,不知變化的意思。
《戰國策》里的寓言故事很多,例如比喻仗勢欺人的“狐假虎威”;受過驚嚇之后,遇事膽怯的“驚弓之鳥”;兩者背道而馳,無法謀合的“南轅北轍”;還有“畫蛇添足”“鷸蚌相爭”等,這些寓言多半表現策士們游說諸侯的計謀。
接著來談帶有一點神話色彩的故事,例如有毅力去克服最大困難的“愚公移山”的精神,比喻無謂憂慮的“杞人憂天”的故事,還有形容歌聲美妙的“余音繞梁,三日不絕”的歌伎韓娥的故事,這些都記載在《列子》里。
最后,我們說柳宗元的作品“黔驢技窮”的故事。貴州不產驢子,有多事的人用船把它載來貴州,結果它毫無用處,只好放牧在山下。老虎沒見過驢子、沒聽過驢叫,以為它是神,感到很害怕。后來發現驢子只會踢腿,沒什么本事,就把驢子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