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第二輪專題復習《哈姆雷特》導學案
八.《哈姆雷特》導學案正在威登堡大學讀書的丹麥王子哈姆雷特因父王暴死而回國,夜間他遇到了亡父的鬼魂,得知他的去世是被叔父克勞迪斯所害。此時,克勞迪斯即將要娶他的母親為妻。哈姆雷特精神上受到了沉重的打擊,依照王父所托,他決心負起重整乾坤的責任。但他又猶豫不定、顧慮重重而形容憂郁。他既怕叔父識破自己的用心,于是佯裝瘋癲,又怕鬼魂所言有差,錯殺無辜。這時國王派來了兩位朝臣,試探哈姆雷特發瘋的原因,未果。于是請來了一個劇團,想要分散他的注意力。哈姆雷特借此修改了劇情,把弒君篡位的情節編入了戲劇中,演給國王和王后看,自己從旁察言觀色。國王、王后果然心中有鬼,不等戲演完便匆匆退場,哈姆雷特據此證實了鬼魂的話,決定替父報仇。他潛入克勞迪斯的房間,見他正在祈禱,這本是動手的良機,他卻躊躇動搖了,錯失機會。母親招哈姆雷特去談話,發現幕簾后有人竊聽,以為是克勞迪斯,便一刀刺去,不料卻將自己情人奧菲利婭的父親殺死。哈姆雷特被迫接受克勞迪斯的命令前往英國,并想借英王之手加害他。哈姆雷特中途識破此計,中途返回。受了刺激的奧菲利婭神智不清,溺水而死。她的哥哥雷歐提斯在克勞迪斯的挑唆下為替父親和妹妹報仇,決定找哈姆雷特決斗。決斗中哈姆雷特和雷歐提斯均被毒劍所傷,臨死前他用毒劍刺死了克勞迪斯,為父王報了仇,而王后也誤飲下克勞迪斯為殺死哈姆雷特所準備的毒酒而亡。
人物分析:
哈姆雷特:“一顆多么高貴的心就這樣隕落了”(劇中人語)。莎士比亞和他同時代的人文主義者一樣,對“人”總抱有美好的看法。因而在塑造人物性格的時候,莎士比亞將哈姆雷特的復仇變為了一種哲理性的思考。在實施復仇的過程中,他反復想著“生存還是毀滅”這樣的問題,總是耽于沉思冥想,步履維艱,“明明有理由,有決心,有力量,有方法”去復仇,卻又遲遲不肯行動。第三幕第三場中,哈姆雷特放過了正在獨自禱告的克勞狄斯,他覺得“現在他正在洗滌他的靈魂,要是我在這個時候結束了他的性命,那么天國的路是為他開放著,這樣還算是復仇嗎?不!收起來,我的劍,等候一個更慘酷的機會吧;當他在酒醉以后,在憤怒之中,或是在荒淫縱欲的時候,在賭博、咒罵或是其他邪惡的行為的中間,我就要叫他顛躓在我腳下,讓他幽深黑暗不見天日的靈魂永墮地獄”。這其中的一部分原因在于哈姆雷特有著很強的宗教觀念,而另一部分也在于他性格中的遲疑和懦弱。一方面他害怕自己殺人的末日審判,而另一方面他要掩蓋自己的這種懦弱,讓他不復仇的行為在道義上講得過去。“朝臣的眼睛,學者的辯舌,軍人的利劍,國家所矚望的一朵嬌花,智慧的明鏡,人倫的雅范,舉世注目的中心”人們曾經這樣贊譽他。但在遇到切實的問題的時候,他卻成了“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只會左思右想,發表評論,在行動上顯得極其遲疑不決和軟弱無力,這句話用在哈姆雷特的身上真是再合適不過的了。
在哈姆雷特的性格中,他尤其得喜歡把個別現象一般化,從一個小點就擴充到一個面,打擊一大片人,最后更是傷害了他自己,讓他身邊的人們都或主動或不自覺地離開了他。他對他的愛人奧菲利婭的態度就很能說明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