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 《孟子》二章(精選14篇)
十六 《孟子》二章 篇1
十六 《孟子》二章
教學目標
1、誦讀課文,疏通文句,識記有關孟子的文學常識以及本文出現的通假字、常見虛詞、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礎知識。
2、在誦讀中感受孟子的文氣和語勢,學會運用譬喻和寓言說理的方法使議論具有說服力和感染力。
3、理解孟子思想中“義”與“氣”的意義與聯系,了解孟子“性善論”在文中的體現及其“取義”、“養氣”之說是對孔子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說明:“舍生取義”、“浩然之氣”是本文體現的孟子思想的核心價值所在。教師在教學時要注意將孟子“取義”、“養氣”之說的本質(即建立在“性善論”基礎上的道德信仰)揭示出來。鑒于當代學生對孔孟之道的疏離可在分析課文之前先借錢穆、黃仁宇、鮑鵬山等知名學者作家對孟子的精辟獨到的評論激發學生的好奇心,進一步對作者及課文產生興趣;ㄒ欢〞r間帶領學生認真朗讀課文,引導學生在誦讀中體會孟子充沛的文氣與酣暢的語勢。提供盡可能豐富的歷史、評傳資料,讓“亞圣”形象鮮活飽滿,吸引學生切實關注孟子的道德訴求與人格取向并鼓勵他們在浩瀚歷史長河中找出躬身餞行孟子學說的例子。
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掌握本文生動形象的說理方法,理解孟子思想核心:“取義”、“養氣”。
2、難點:理解文中表現出的與孔子同中有異的孟子道德理想與人格力量。
說明:本文所選孟子兩章屬于先秦諸子散文發展到第二階段的對話體論辯文,較之《論語》式的語錄體散文有了很大的發展。誦讀此二章并充分感受孟子“氣盛言宜”的論辯風格同時從文中提煉孟子思想的核心價值所在是本篇課文的學習重點。而讓學生能真正走近孟子,深刻理解文中表現出的不同于孔子的道德理想與人格力量則是本文學習的難點。對于“取義”、“養氣”之說的解釋不難傳授,但讓學生從內心深處認同傳統儒家留給后世的這種高貴遺風,則需要教師細致真誠地引導!翱酌稀彪m然常常相提并論,但兩者之間亦有很大不同,需要在對《論語》、《孟子》等相關文本進行全面細致的閱讀與比較之后,學生方能略知一二。由于本文的重點并非孟子的政治思想,教師不必對孟子的“仁政”、“民本”、“王道”等思想做過多的延伸與拓展,而要盡量圍繞孟子學說中有關道德實踐與自我修養方面來展開教學工作。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預設 學生活動預設 設計意圖
導入課文
激發興趣 1、說自己“平治天下,舍我其誰”,罵別人“無父無君,是禽獸也”這樣的話難道象是出自溫良恭儉讓的儒家學者之口嗎?這人偏偏正是孔子學說的繼承者孟子。請同學回憶初中所學的孟子的相關知識,說一說自己對孟子的理解。2、教師將需落實的文學常識補充完整并進一步向同學介紹“你所不知道的孟子”,讓大家了解孟子高度的道德自信及其對待論敵難免偏激的一面。 學生當能回憶其初中課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但對孟子的了解多半僅限于“亞圣”、儒家代表人物等標簽式概括。少數閱讀面較廣的學生可能會表達一些獨到的認識。 通過學生回憶,教師補充,還原一個鮮活的孟子形象,激發學生對孟子其人其文的興趣,有助于減輕對文言課文的畏難情緒,提起精神投入學習。
朗讀課文
疏通文字
概括要點
落實重點 1、教師范讀課文,請同學圈劃課下重要注釋,初步理解文意;對疑難詞句進行質疑。
2、請同學分小組討論串譯課文,分別概括《魚我所欲也》、《我善養吾浩然之氣》的中心論點。
3、教師根據學生情況,及時給予指導,提醒同學思考“義”與“氣”的意義與聯系,并明確“舍生取義”乃人之本性正是作者“性善論”的體現,而“浩然之氣”一文的觀點也是孟子在“性善論”中提倡充分發展人性中的“四端”以完善保有人性的思想體現。 1、通過課堂圈劃落實字詞解釋。爭取當堂掌握常用通假字:辟、得、與、鄉、無、閔、辯;常見虛詞:為、惡、以、而、于等;特殊句式:判斷句、賓語前置等。
2、學生容易將《魚我所欲也》的論點誤認為是“舍生取義”,通過串譯課文明確論點應為:“舍生取義”是人的本性。
3、從文中抓住原句明確“氣” “是集義所生者”一定要有義和道的輔助配合,要在內心長期積累而不能靠外力刻意助長。 孟子文章的重要特點就是氣勢充沛、雄辯滔滔,不通過反復朗讀不能深解其味。針對文言篇目的學習,尤其針對高三年級的應考現實,教師仍需提醒學生對文言現象及時歸納、不懈積累。串譯課文后的論點概括是否精當是對該文言課文內容是否落實的一種整體反饋,有利于學生深入理解孟子相關的思想主張。
。ㄟ@一環節是落實基本知識層面的內容,教師可根據學生程度確定課時長短。)
分析典型
片段
揣摩精彩
語言 1、請學生選擇自己比較欣賞的語句富于情感色彩地朗誦出來。讓其他同學先猜一下這位同學為什么認為這些語句值得朗讀,再由同學自己評價說明一下。
2、引用歷代文論家對孟子語言的
評述,比如“孟子長于譬喻”,引導學生注意《我善養吾浩然之氣》中寓言人物的語氣。 1、《魚我所欲也》中采用譬喻手法的第一節,采用排比手法的第二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中的寓言故事,都可能是學生選擇的片段。明確譬喻、寓言、排比的特點和作用。
2、以“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為例,欣賞孟子寓言中平白如話,極為逼真,生動風趣的語言。 促進學生關注文本,結合原文談感受,避免空泛、夸夸其談、不著邊際的玄想式鑒賞。
。ㄟ@一環節著眼于培養語言鑒賞能力。)
讀議結合
深入探究
落實難點 1、請學生仔細閱讀課文,將《魚我所欲也》與本單元已學課文《論語》七則進行比較,在其中找出孟子傳承孔子思想的證據,并加以分析說明。
2、就已學的內容來看孔子與孟子的區別,并進一步從課外閱讀中發現孟子不同于孔子的特點,總結孟子的道德理想與人格力量及其對后世的影響。
點撥:結合孔子與孟子的身世與性格,結合他們所處的不同時代背景進行分析。
1、在閱讀過程中學會比較分析,能在已學課文《論語》七則中劃出相關原句“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舍生取義);“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不食嗟來之食);“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
2、討論孟子不同于孔子的性格與思想,在交流拓展思路。 學生過去對孟子的認識一般較為表淺化、標簽化,到了高三階段,教師當就學生思想水平的提高做進一步的工作,提供文本進行細讀只是第一步(當然,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會學生從文本資料中提取同類論題、正反論點進行辨析是第二步;指導學生在思考中獲得一些心得體會、一二獨到的觀點、較為完整的思路,這是第三步。
。ㄟ@一環節著眼于提高學生深入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課后作業
拓展閱讀 1、整理歸納本文出現的語言現象,做在作業本上。
2、熟讀課文,選擇其一自行配樂朗誦并錄制,同學間互相欣賞交流。
3、選擇閱讀以下書目中感興趣的一到兩篇作品并寫讀后感(每篇300字以上)。
。1)《道德文章》鮑鵬山
。2)《王者師與大丈夫》鮑鵬山
。3)《中國哲學簡史•儒家的理想主義派孟子》馮友蘭
(4) 《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孔孟》黃仁宇
。5)《國學概論•先秦諸子》錢穆 按照要求,及時完成作業,選擇優秀作業供同學交流學`習。 常規文言文知識的積累在每節課后都要強調,如有必要,教師可將語法要點提煉給學生。以錄音的形式落實對每個學生朗讀能力的訓練,通過互相欣賞交流提起學生的興致,認真對待這項口頭作業。拓展閱讀及讀后感的撰寫有助于打開學生視野并借文字表達促進思考的深入與嚴謹。
思路點撥
氣勢充沛、鋒芒畢露、鋪張揚厲、善于層層追問步步進逼,富于鼓動性——本文選段充分展示出孟子散文的典型風格特征。教師也可以把重點放在孟子論辯藝術上,結合寫作訓練展開課堂教學。從譬喻等手法切入,引導學生欣賞孟子辯才無礙、氣盛言宜的文風,并進一步學習掌握這種手法在寫作實踐中的靈活運用。由于課文選段集中體現了孟子的“大丈夫”人格,教師也可以專門安排課時,提供充分的背景資料,從知人論世的角度促成學生交流思考,引導學生全面認識孟子獨立精神與高尚人格的養成與個人性格元素、社會時代土壤的關系,尤其是這種精神對后世的影響。如果有學生對孟子的邏輯與道德有疑問,教師也可以借機展開討論,將儒家、道家、法家,甚至于刑、墨、名等諸子百家的觀點進行比較,務求讓學生對傳統道德倫理能知其所以然,而不是生硬地接受或拒絕。
練習舉隅
1、從《我善養吾浩然之氣》一文中找出例證,簡要說明孟子對孔子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2、“孟子長于譬喻”,譬喻在現代修辭學中也被稱為類比,請模仿《魚我所欲也》中的手法表達自己的某個觀點(可以選擇下列某組觀點中的一個進行嘗試)。
。1)、人性本善/人性本惡。(完成練習后可參看《孟子•告子》中相關的辯論)
。2)、內在的道德比外在的法制更重要/外在的法制比內在的道德更重要
(3)、愛情比生命更可貴/自由比愛情更可貴/自由比生命更可貴
3、在學習了本單元十七、十八課(《指南錄》后序 、《左忠毅公逸事》)之后,思考孟子的“浩然之氣”對后世文人志士的影響。
十六 《孟子》二章 篇2
教案示例二
重難點分析:
1.辨析疑難字、詞不達意、句意,是本文學習的一個重點,可以放手讓學生在自學中,發現問題,互相討論后,教師精要講解的方法學習。
2.理解蘊含在兩文中的作者的觀點,是學習本文的又一重點,教師應通過設計帶有啟發性問題的形式,讓學生分析、討論來解決。
3.兩篇短文都采用“逐層深入論證”的結構,這是學習本文的一個難點,因此,要從淺入手,在學生理解文意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先分清層次,能概括出層意,再進而幫助學生從整體上認識這一結構特點。
4.“逆境能成才”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文闡述的觀點,它表明了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的道理。那么“順境也能成才嗎?”這是許多學生可能產生的一個疑問。對此,可以引導學生聯系歷史,現實生活中的事例或者引導學生分析“成才”與外在環境的關系,從而澄清學生認識。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一、明確目標
疏通第一章大意,理解寓含其中的作者的觀點,學生暢談各自看法,以加深理解。
二、整體感知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選自《孟子·公孫丑》,標題是后來的編者加的。此標題從內容上高度概括了本文的中心意即:凡講仁義,行仁政的,就會得到廣泛的支持與擁護;反之,就孤立,就會只有極少數人的支持與擁護。孟子生活在各諸侯國互相攻伐,社會騷亂的戰國時代。因此,他提出“施仁政”,“行王道”的主張,反對武力兼并,這篇短論很能代表他的主張。
三、教學過程
1.讓學生介紹查找到的孟子及《孟子》的常識的資料,講述摘錄的逆境造就人才的事例。
2.鼓勵學生充分朗讀,自學,發現問題,質疑,討論。
結合課后練習一,要求學生在朗讀課文時注意節奏鮮明,如“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讀排比句尤其要注意節奏鮮明,讀出氣勢來。孟子自稱善養浩然之氣,他是很講究文章的氣勢的。朗讀時還要通過語調的變化,突出文章的關鍵句、中心句。
老師可先范讀,再指名讀、小組齊讀或全班朗讀,讓教室里充滿學生的瑯瑯書聲。
3.投影習題,檢測自學效果。
(1)下列句子朗讀節奏劃分有誤的一句是( )
A.夫/環而攻之。 B.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D.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2)下列句子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B.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米粟非不多也
。3)解釋下句中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
、俪胤遣簧钜。
、谟蛎癫灰苑饨
4.討論問題
。1)本文作者從作戰入手,設舉了兩個戰例,從中可以看出,作者把決定戰爭勝負的客觀因素歸結為哪幾個?作者認為它們之間的關系如何?
。2)本文借論戰,深入闡述了怎樣的政治主張?這一主張是如何逐層推進論證的?
(3)畫出第3、4節中的排比句,誦讀體會,議論文說理運用排比句式的表達作用。
練習:請你緊扣強調“青少年時期要努力學習”這一內容寫一組排比句,加深體會。
四、總結、擴展
這篇短論著重闡述了孟子關于統治者要“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張。論證逐層深入,令人信服。排比句式,更增強了語句的氣勢。
為達到教育的目的,可以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知識,簡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原因,使其懂得維護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的重要性。
五、布置作業
1.整理課堂筆記,分類整理通假字、古今異義字。
2.背誦文章。
第二課時
一、明確目標
比照學習《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懂得逆境能造就人才的道理,并加深對逐層深入論證方法的理解。
二、整體感知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章選自《孟子·告子》,文題同樣是編者所加,該標題也恰好概括了本章的中心意思——憂患激勵人奮起,使人生存發展;安逸享樂使人萎靡,必將導致滅亡,即逆境能成才。表明了孟子關于人才要在困難環境中磨煉造就的觀點。文章擺事實,講道理,舉例典型,觀點與材料緊密結合,說理透徹,令人信服。
三、教學過程
1.指導朗讀。聽錄音范讀,學生跟讀,自由誦讀。
。1)讀準下列加點字的音:
傅說 忍性 法家拂士 曾益
(2)正確劃分下列句子的朗讀節奏
、俦叵/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谌/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
2.發動學生借助工具書自學,疏通文意。著重強調通假字及用法特殊的字。重要的語句有:
。1)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
。2)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
(3)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4)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3.討論問題,深入理解本文中心及逐層深入的論證方法。
。1)本文共列舉了哪些人的事例?這些事例共同說明了什么道理?
明確:第一節列舉六個由卑微而顯貴的杰出歷史人物的事例,意在說明人要成大器,擔負治國重任,必須經受磨煉。
。2)例證以外,本文還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說明這一道理的?
明確:作者在短文中,不局限于例證。還善于由個別到一般,講道理分析,并從正反兩方面對比分析論理。
(3)與上一章比較,本文在論證思路上有何異同?
明確:同:本文在論證上也采用了層層推理的方法。
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開頭即提出中心論點,而本文是在層層推論的基礎上,結尾時才概括出來的。
四、總結、擴展
本文作者采用層層推理的方法,擺典型事例、正反對比講道理,使觀點有很強的說服力。
為更好地拓開學生思路,深入領會作者的觀點,可以讓學生思考下列問題:
1.試另舉一兩個古今事例,或結合本人的親身體驗,談談你對“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理解。
2.有人說:“逆境能成才”,“順境也能成才”,請你舉例談談對此說法的看法。
五、布置作業
1.課后練習三、四。
2.強化背誦內容。
3.設計表格著手積累己學過的通假字。
十六 《孟子》二章 篇3
富貴不能淫教案
【教學目標】
1.熟讀文本,背誦精彩片段。
2.小組互助學習,理解文意,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氣度。
3.以客觀的眼光看待經典,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教學重點和難點】
1.小組互助學習,理解文意,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氣度。
2.以客觀的眼光看待經典,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教學方法】自主探究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前檢測
1.解釋句中加點的詞。
(1)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
(2)父命之
(3)以順為正者
(4)富貴不能淫
2.文學常識填空。
(1)孟子,名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時期________學派的代表人物,被尊為“________”。
(2)《孟子》是一部記錄______言行的著作,共七篇。南宋朱熹將《孟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稱為“四書”。
[答案]
1.(1)真正,確實。(2)教導、訓誨。(3)準則,標準。(4)惑亂,迷惑。
2.(1)軻子輿戰國儒家亞圣(2)論語大學中庸
二、學習新課
1.導入新課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說出這種鏗鏘誓言的人即繼承并發揚孔子思想,成為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孟子。孟子的學說即使到了今天,仍有它的指導意義。他提出的“取信于民”的政治主張,“逆境出人才”的成才觀,至今仍放射著智慧的光芒。今天,讓我們走近孟子,共同學習被稱為“四書”之一的《孟子》。
2.理解課文
(1)根據注釋,疏通文章,歸納本文的文言知識。
(2)熟讀課文,說說作者的行文思路。
明確:作者以景春認為公孫衍、張儀是大丈夫開篇,然后批駁了此觀點,最后得出自己的結論“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3)再讀文章,解決以下問題。
、僬埡喴治鼍按盒哪恐械拇笳煞蛐蜗。
明確: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孫衍、張儀那樣位高權重、令人望而生畏的當權者。
、谡垖Ρ确治雒献铀f的“妾婦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明確:“妾婦之道”表現為順從,其本質是在權利面前毫無原則,如張儀之流;“大丈夫之道”表現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質是內心對仁義禮的堅守,正如儒家所倡導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勖献臃穸ň按旱睦碛墒鞘裁?
明確:孟子認為公孫衍、張儀之流靠搖唇鼓舌、曲意順從諸侯的意思往上爬,沒有仁義道德的原則,奉行的是“妾婦之道”,哪里能談得上是大丈夫呢?
3.總結全文,談談學習本文的收獲。
三、布置作業
完成下面的閱讀練習。
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1)妾婦之道
(2)是焉得為大丈夫乎
(3)居天下之廣居
(4)無違夫子
2.下列各句中加點的“之”與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女子之嫁也
A.悍吏之來吾鄉
B.至之市而忘操之
C.公與之乘,戰于長勺
D.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3.用“/”劃出下面句子中的朗讀停頓。(限兩處)
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
4.翻譯下列句子。
(1)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2)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5.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列舉3個你心目中的“大丈夫”。
[答案]
1.(1)準則、原則。(2)這,這樣的人。(3)居住。(4)違背。
2.[解析]A例句和A項中“之”的用法是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翻譯;B項,“之”為動詞,到;C項,“之”為代詞,指曹劌;D項,“之”為助詞,的。
3.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
4.(1)發起怒來,諸侯們都會害怕;安靜下來,天下就會平安無事。
(2)金錢和地位不能使其迷惑(或擾亂心意),貧窮卑賤不能使其改變(道德修養),威逼利誘不能使其屈服。這樣(的人)才叫作大丈夫。
5.孟子認為公孫衍、張儀之流靠搖唇鼓舌、曲意順從諸侯的意思往上爬,沒有仁義道德的原則,奉行的是“妾婦之道”,哪里談得上是大丈夫呢?(或“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文天祥、朱自清、項羽等。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教案
【教學目標】
1.準確翻譯和背誦全文。
2.品味孟子的論辯藝術,感受孟子的人格魅力。
【課前預習】
1.根據課下注釋,初步感知課文內容,掃除文字障礙。
2.查找資料,進一步了解孟子的思想。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能用普通話準確而流暢地朗讀課文。
2.在理解詞語的基礎上,準確翻譯全文。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新課
大家都熟悉“臥薪嘗膽”的故事吧。越王勾踐在患難中矢志不渝,終于打敗了吳國,重振國威;然而在此之后,“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沉溺于安樂中的越王最終還是重蹈了吳王的覆轍。越王勾踐的經歷給我們什么樣的啟示呢?今天,就讓我們走進孟子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起去探究其中的原因吧。
二、朗讀課文
正音釋義:
畎(quǎn)畝:田地。
曾(zēng)益:增加。
拂(bì)士:輔佐君王的賢士。
三、讀出節奏
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
四、理解詞義
請同學們結合課下注釋圈點勾畫出應該重點理解的詞語,然后學生之間自由討論,共同解決。
借助課文注釋,查閱工具書,自主解釋文中不理解的詞語。
(1)常見實詞
、俑嫡f舉于版筑之間:任用、選拔;搗土用的杵。
、趯O叔敖舉于士:獄官。
(2)常用虛詞
①舜發于畎畝之中:從。
、诙笞鳎罕沓薪。
③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表并列。
④征于色:在。
(3)一詞多義
發:舜發于畎畝之中(起,被任用)
發于聲(表現)
拂:行拂亂其所為(違背)
入則無法家拂士(同“弼”,輔佐)
(4)詞類活用
、賱谄浣罟(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勞累)
、陴I其體膚(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饑餓)
、劭辗ζ渖(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貧困)
④所以動心忍性(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受到震撼)
、菟詣有娜绦(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堅忍)
、扌蟹鱽y其所為(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受到擾亂)
五、疏通全文
先請同學們結合課下注釋說說課文的大意,之后同桌之間可以互相合作,一個同學朗讀原文,另一個同學翻譯意思,這樣,逐句說一遍。之后,我們請出一組同桌在全班讀一讀,說一說。注意下列要求:
讀:讀準字音,流暢自然,節奏合理。
說:意思明確,條理清晰,語言通順。
組織學生說課文大意:
第一段:舜本來在歷山耕田,后來被堯起用,成為堯的繼承人。傅說本來在傅巖替人筑墻,后被殷王武丁任用為相。膠鬲本來以販賣魚鹽為生,后受到周文王的舉薦,做了紂王的大臣。管夷吾被囚禁在監獄里,得到鮑叔牙的推薦,被齊桓公任用為相。孫叔敖在海濱隱居,被楚莊王任用為相。百里奚身為奴隸,被秦穆公贖回來用為大夫。所以,上天要降下重大責任給這個人的時候,必定使他的心志困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經受饑餓之苦,使他身處貧困之中,在他做事的時候,又使他的所作所為受到阻撓,以上那些遭遇,都是用來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堅忍起來,增加他本來所欠缺的能力。
第二段:一個人常常犯錯誤,然后才知道改過。內心困苦,思慮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為。表現在臉色上,流露在言談中,才能被人們了解。一個國家,在國內如果沒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國外沒有勢力、地位相當的國家的威脅和外來的憂患,這樣的國家常常會招致滅亡。由此可知,常處憂愁禍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處安逸快樂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六、誦讀課文
請同學們再聽一遍課文的錄音,聽完后,根據感受反復誦讀課文。
七、背誦全文
反復朗讀直至能背課文,要求準確、熟練。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分析思路,品味孟子的論辯藝術。
2.客觀評價,感受孟子的人格魅力。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復習舊課,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理解了文中重要詞語的意思,并在這個基礎上翻譯了全文,還朗讀并背誦了全文。這節課,我們要繼續深入學習,了解本文是怎樣圍繞中心論點展開議論的,并從中去品味、欣賞孟子文章的風格。
二、理清思路
1.作者一共列舉了幾個人物?他們有什么共同特點?其作用是什么?
(明確)列舉了六個人物:舜、傅說、膠鬲、管仲、孫叔敖、百里奚。他們雖然出身卑微,歷經了苦難的磨煉,但都被提拔任用,有了一番作為。列舉六位名人的事例,為論點提供充足的事實依據,使文章富有氣勢,增強說服力。
2.第一段要說明的道理是什么?
明確: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笆侨恕敝肝恼麻_頭所列舉的六個人及與之相類似的其他人或能擔負重任、有所作為的人。作者認為人要有所作為,成就大業須經受苦難的磨煉。這一段中有振聾發聵的名句:“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這幾句話告訴人們:所有將來要成就一番事業的人,都必然要在內心和身體各方面經受一番痛苦與曲折的磨煉,并以此來增長自己的才干。以后再碰到類似的困難和挫折,便能處變不驚,臨危不亂。
3.第二段論證的是什么?是從哪兩個方面論證的?
明確:論證了經受磨煉的益處。是從正反兩個方面論證的。正面:個人作為——人處困境才能奮發有為。反面:治理國家——國無憂患易遭滅亡。
4.文章最后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確:是全文的總結,揭示了中心論點。
三、梳理全文
1.這篇短文在論證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明確:這篇短文采用了類比論證、舉例論證、對比論證等論證方法。如把造就人才與治理國家類比,如羅列六位逆境中成才的人物事例,等等。
2.簡述作者的論證思路。
明確:第一段首先用排比句式列舉六位歷人物的事例,說明擔負重任并作出了成績的人物并不是天生如此,而是經過一番艱苦磨煉的,為下文得出結論提供了充足的事實論據。之后論述了人要擔負重任,有所作為,成就大事,必須先在思想、生活、行為等方面受一番艱苦磨煉的道理。第二段論述了人處于困境中才能奮發,無憂懼則往往遭到滅亡的道理。最后點明中心論點: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四、探討交流
1.你認為孟子這篇文章的思想對我們仍有什么可貴的啟發意義?
明確:孟子文中所說的兩個問題,對我們仍具有可貴的啟發意義:一是關于人才的造就問題。孟子在這個問題上強調了兩個方面。一方面他強調人的才能是在艱難困苦的磨煉中形成的,增長的。擔當“大任”者,必先經歷一番艱難困苦的磨煉,方能增長才能,擔此大任。才能不是天生的,而貪安圖樂,自然也增長不了才能。才能從磨煉中來。另一方面他指出人要能夠經受住挫折困頓的考驗,在挫折困頓中奮起,這樣才會有所作為。在挫折困頓面前,振作精神,努力奮斗,發揮主觀能動性,方能沖出困境,別開生面;若頹然喪志,一蹶不振,自然也就消沉下去。才能從奮斗中來。一是關于國家的治理問題。孟子指出擁有賢臣,保持警覺,居安思危對一個國家極端重要,這關系到國之存亡。孟子的這個思想有深遠的意義。試想,一個國家如果奸邪當道,喪失警覺,那么其前途命運是可想而知的。
2.以“我心目中的孟子”為話題來探究一下孟子究竟是怎樣的人。
明確:孟子本人是個講大義、有氣節的人。他履行了“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原則,從不阿諛奉承、趨炎附勢。“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表明了他的處世態度。
孟子是個仁義之人!叭收笔撬簧恍傅淖非蟆S腥柿x,相關者都會受益;無仁無義,所有人都不會受益!傲x”作為一種道德規范,約束一己之私欲,成就集體、民眾的大利。他提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與民同樂”等民本思想。
孟子是一個心懷天下的政治家、思想家。就孟子的人格而言,他有著“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的宏愿偉志。他為實現自己的理想遭遇挫折而矢志不渝,表現出強烈的使命感,展露出以天下為己任的博大胸懷。
孟子是一個聰明機智、豪爽直率的辯論家。他義正詞嚴,直言不諱,敢于抨擊統治者,展示了一個無私無畏的辯論家的形象。孟子以自己的行為實踐著自己的人生主張。
五、遷移延伸
請同學們聯系現實生活,聯系實際,談談對艱苦奮斗、憂患意識的認識,搜集鼓勵人艱苦奮斗,積極向上的名言警句、古今中外同類型的事例。全班交流,并積累在摘抄本上。
作者介紹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山東鄒城人,漢族。名軻,字子輿,又字子車、子居。父名激,母鄒氏。孟子遠祖是魯國貴族孟孫氏,后家道衰微,從魯國遷居鄒國。孟子三歲喪父,孟母艱辛地將他撫養成人,孟母管束甚嚴,其“孟母三遷”、“孟母斷織”等故事,成為千古美談,是后世母教子典范。生于周烈王四年,死于周赧王二十六年。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匯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和政治行動的儒家經典著作。孟子師承孔伋(孔子之孫一般來說是師承自孔伋的學生),繼承并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圣”之稱,與孔子并稱為“孔孟”。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游說各國。但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隱與弟子一起著書。有《孟子》七篇傳世:《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孟子的文章說理暢達,氣勢充沛并長于論辯。
十六 《孟子》二章 篇4
教學目的:1、學習孔子、孟子他們,雖身處亂世,卻不以個人生活幸福為念,積極投身社會,做民眾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懷。
教學重點:1、學習孔子、孟子他們,雖身處亂世,卻不以個人生活幸福為念,積極投身社會,做民眾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懷。
教學難點:1、學習孔子、孟子他們,雖身處亂世,卻不以個人生活幸福為念,積極投身社會,做民眾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懷。
教 法:讀析、質疑、合作討論、探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孔子和孟子都身處亂世,但都沒有僅僅追求個人的幸福。他們認為任何人都必須并且只能在社會生活中完成他自身的價值,這種以天下國家為己任、以人為中心的人文關懷,值得我們永遠去學習。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七專題——天下國家,《孟子》是記載孟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
二、作者簡介
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國中期皺國(今山東皺縣東南人),離孔子的故鄉曲阜不遠。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學說的繼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479)大約百年左右。關于他的身世,流傳下來的已很少,《韓詩外傳》載有他母親“斷織”等故事,《列女傳》載有他母親“三遷”和“去齊”等故事,可見他得力于母親的教育不少。據《列女傳》和趙岐《孟子題辭》說,孟子曾受教于孔子的孫子子思。但從年代推算,似乎不可信!妒酚洝っ献榆髑淞袀鳌氛f他“受業子思之門人”,這倒是有可能的。無論是受業于子思也罷,孟子的學說都受到了子思的影響。所以,荀子把子思和孟子列為一派,這就是后世所稱儒家中的思孟學派。
三、背景介紹
和孔子一樣,孟子也曾帶領學生游歷魏、齊、宋、魯、滕、薛等國,并一度擔任過齊宣王的客卿。由于他的政治主張也與孔子的一樣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鄉聚徒講學,與學生萬章等人著書立說,“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今天我們所見的《孟子》七篇,每篇分為上下,約三萬五千字,一共二百六十章。但《漢書·藝文志》著錄“孟子十一篇”,比現存的《孟子》多出四篇。趙岐在為《孟子》作注時,對十一篇進行了鑒別,認為七篇為真,七篇以外的四篇為偽篇。東漢以后,這幾篇便相繼亡佚了。
趙岐在《孟子題辭》中把《孟子》與《論語》相比,認為《孟子》是“擬圣而作”。所以,盡管《漢書·文藝志》僅僅把《孟子》放在諸子略中,視為子書,但實際上在漢代人的心目中已經把它看作輔助“經書”的“傳”書了。漢文帝把《論語》、《孝經》、《孟子》、《爾雅》各置博士,便叫“傳記博士”。到五代后蜀時,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書十一經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這可能是《孟子》列入“經書”的開始。后來宋太宗又翻刻了這十一經。到南宋孝宗時,朱熹編《四書》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元、明以后又成為科舉考試的內容,更是讀書人的必讀書了。
歷代為《孟子》作注釋比較重要的有東漢趙岐的《孟子》注和宋代朱熹的《孟子集注》。清代的焦循總結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撰成《孟子正義》一書,是集大成的著作。
孟子生活的戰國中期較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更為變亂,社會更加動蕩不安。同時,思想也更加活躍正當“百家爭鳴”的時代。所以,孟子一方面繼承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等,另一方面又有所發展,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和學術思想。同時,在與墨家、道家、法家等學派的激烈交鋒中,孟子維護了儒家學派的理論,也確立了自己在儒學中的重要地位,成為僅次于孔子的正宗大儒。隨著儒家地位的不斷提高,孔子被尊為“圣人”,孟子也被稱為“亞圣”。
與論語一樣,《孟子》也是以記言為主的語錄體散文,但它比《論語》又有明顯的發展!墩撜Z》的文字簡約、含蓄,《孟子》卻有許多長篇大論,氣勢磅礴,議論尖銳、機智而雄辯。如果說《論語》給人的感覺是仁者的諄諄告誡,那么《孟子》給人的感覺就是侃侃而談,對后世的散文寫作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四、孟子的名言
1、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
五、合作探究
你怎樣看待孟子提出的“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边@一論斷,希望大家踴躍發表自己的看法。(師生活動)
六、作業:
搜集關于《孟子》的內容與故事
十六 《孟子》二章 篇5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步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不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十六 《孟子》二章 篇6
18 《孟子》兩章
從容說課
《(孟子)兩章》選自《孟子·公孫丑下》。戰國時期,諸侯各國之間的吞并戰爭日益激烈,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業,各國君主不約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體恤百姓。面對這種現實,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國理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主旨十分明確,突出強調“人和”的重要性,“人和”是克敵制勝的首要條件,具體地說,就是闡明戰爭的勝敗主要取決于人心的向背,而人心的向背,又取決于統治者是否“得道”。從戰爭談起,最終歸結到如何治國平天下。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文先以六個出身低微,經過種種磨煉而終于身負“大任”的顯貴人物為例,說明人只有經過艱苦的磨煉,才能有所作為,才能成就大事,井由此引申,從正反兩方面說明經受磨煉的益處,最后得出“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的結論。由造就人才類推到治國的道理,顯得水到渠成。
教學兩篇短文,應在疏通文句、理解文意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學習孟子說理論證的方法,品味排比、對比等修辭的表達效果,全面認識《孟子》散文的藝術特點。學習文言文,重在古今對讀,賦予經典作品以新的內涵,體現文化傳承的特點;诖耍處煈龑W生正確認識“得道多助”“生于憂患”的時代意義。
課堂教學應以誦讀法為主,輔之以討論點撥法、比較法、競賽法等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朗讀、譯讀、思讀、背讀、延讀、品讀,最終實現美讀,讓瑯瑯書聲伴隨整個課堂教學。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文言知識,掌握古今異義詞及詞類活用現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點,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張。
3.背誦兩篇短文,積累名言警句。
能力目標
1.反復誦讀,理解文意,培養學生文言文自學能力。
2.學習古人說理論證的方法,品味對比、排比等修辭的表達效果。
德育目標
1.理解“天時”地利”“人和”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強對國家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的認識,
2.理解“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含意。并從中得到教益,增強憂患意識,以樂觀的態度對待生活。
教學重點
理清論證思路,把握說理方法。
教學難點
正確認識“得道多助”及“生于憂患”的時代意義。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學習文言文的關鍵是誦讀。特別是像《孟子》這樣富于文采的文章,誦讀顯得尤其重要?赏ㄟ^不同的朗讀方式,引導學生美讀課文,讀出抑揚頓挫的氣勢和美感。
2.討論點撥法
3.競賽法
4.比較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錄音機、教學磁帶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資料助讀;師生共同研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譯讀課文,積累文言文相關知識,把握文意,理清說理思路,把握說理方法,品味語言:延伸拓展,深化對文章觀點的理解。
[教學步驟 ]
一、導語 設計
同學們,大家還記得那財氣勢恢宏的新聞《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嗎?西路軍勝利的原因是什么?(學生齊答;“得人心者得天下!)今天,我們學習《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層探究克敵制勝的首要條件。
二,資料助讀
孟子與《孟子》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鄒人,是孔子之孫孔僅的再傳弟子。游說于齊梁之間,沒有被重用,退而與其門徒公孫丑、萬章等著書立說。繼承孔子的學說,兼言仁和義,提出“仁政”的口號,主張恢復“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時又主張“民為貴”君為輕”,稱暴君為“一夫”,認為人性本善,強調養心、存心等內心修養的工夫,成為宋代理學家心性學之本。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順元年封為鄒國亞圣公,明嘉靖九年定為“亞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僅次于孔子。思想事跡大都見于《孟子》一書。
《孟子》文章向來以雄辯著稱。讀孟子文,令人感到氣勢磅礴,感情激越,銳不可當。出于對當時執政者貪婪殘暴行徑的憤慨,對掙扎在苦難中人民的同情,對別家學說的敵視,對貫徹自己.主張的強烈愿望,以及那種“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的救世責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剛厲、理直氣壯。他又善于運用各種驅誘論敵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辭鋪張揚厲,時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筆鋒咄咄逼人。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播放示范朗讀磁帶,學生聽讀,
注意把握字音,停頓、重音。
2.教師示范背讀課文,注意讀出文章的氣勢。
3.學生齊讀課文,教師稍作朗讀指導。
注意排比句的節奏,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四、譯讀課文,把握文意
1.學生自行翻譯課文,圈點勾畫,標示出疑難詞句。
2.小組討論,質疑、解疑。
3.教師引導學生積累文言知識。
教師分發文字資料,內容如下:
(1)通假字:
寡助之至,親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2)古今異義詞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內城;郭:外城)
委而幸之(離開。今義:往、到)
親戚畔之(親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今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關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員。)
池非不深也(護城河。今指水塘。)
(3)一詞多義;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憑) 三里之城(的) 地利不如人和(有利)
環而攻之而不勝(代詞)
以天下之所順(用) 多助之至,天下順之(到) 兵革非不堅利也(銳利)
(4)注意下列加點詞的用法: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詞用作動詞,限制)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形容詞用作動詞,使……鞏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詞用作動詞,威懾)
(5)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譯;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采用四面;包圍的方式攻城,—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了,可是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呀。)
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憑著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去攻打那連親戚都反對的寡助之君,所以,君主不戰則已,戰就一定勝利。)
五、思讀課文,理清論證思路,背誦課文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層展開論證的? 學生同桌之間討論、交流。
明確:中心論點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文章開籍提出論點,指出人和是克敵制勝的首要條件,由此逐層展開,用概括性的戰例加以證明,分別就天時與地利、地利與人和作比較,指出天時、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戰爭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戰爭中的“人和”推出治國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結論,闡明了“人和”的實質,即“多助”天下順之”;最后把“多助”與“寡助”進行對比,自然導出“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教師依據學生回答板書,形成背誦思路。
2.學生依據板書提示,背誦課文。
六、總結升華
教師提示,“六經注我,我注六經”,學習文言文,要注意聯系現實,古為今用,賦予經典作品以時代意義;對于“人和”得道”,你是如何認識的?請聯系實際,談談你的看法。
學生討論。
生1:我覺得“人和”就是拉幫結派,君不見,人世間,團團成伙好辦事。
生2:日本某些反華勢力,擅自篡改歷史教科書,結果招致了國內外有識之士的一致反對,弄得眾叛親離;正應了孟子這句古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生3:孟子的這一主張,強調做任何事情必須要順乎民心,反映了孟子在那個歷史發展特定階段中的遠見卓識。但也應當看到,孟子提出“人和”,其根本目的在于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這就使他的觀點不可避免地帶有了時代的局限性。
生4:我覺得,戰爭勝負取決于戰爭的性質和人心向背,“威天下”不能靠“天時”地利”,而只能靠:“人和”的理論只能適用于科學不發達的古代社會。在高科技發展的今天,要想打勝仗,就必須有最先進的武器,其余都是次要的。美伊戰爭不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嗎?
生5:強權只能橫行一時,絕不可能橫行一世。世界的政治格局發展到今天,雖然歐美發達國家相對來說仍然處于支配地位,但是我們可以看到大國的霸權地位已處在江河日下的境地。在世界政治的運作中是否合乎道義正在成為處理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之間關系的準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將會成為21世紀支配世界政治格局的重要觀念。
生6:在當今社會,什么是合乎“道義”的?什么是不合乎“道義”的呢?
教師明確,也許可以這樣回答;第一,合乎國家與國家平等的原則,也就是說國家無論大小、貧富、強弱都應在平等的原則下參與國際事務,第二,有利于維護和平共處,這是鑒于20世紀的戰爭給人類;社會帶來巨大的災難,維護和平,避免戰爭,對21世紀人類社會發展是至關重要的!暗玫蓝嘀,失道寡助”這一中國儒家的思想作為一種有價值的資源受到我們的重視。
七、布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整理課堂發言,寫一篇讀后感。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學生自讀《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教師設計相關問題指導學生自讀,幫助學生理解文意,理清論證思路,背誦課文;延伸拓展、總結升華:比較閱讀,把握《孟子》散文的藝術特點。
[教學步驟 ]
一、導語 設計
設計(一)
大家都熟悉“臥薪嘗膽”的故事吧。越王勾踐在患難中矢志不渝,終于打敗了吳國,重振越國;然而在此以后,“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沉溺于安樂中的越王重蹈覆轍。越王勾踐的經歷給我們什么樣的啟示呢?請走進《孟子·告子下》的選段中去尋找答案。
設計(二)
美國阿拉斯加的一個自然保護區內原是鹿與狼共存的,為保護鹿不被狼吃掉,人們趕走了狼。不料,在“和平安寧”環境中的鹿,優哉游哉,不再狂奔快跑了,體質明顯下降,不久便有許多鹿病死了。人們只得再把狼“請”回來,不久鹿群又生機煥發充滿活力了。同學們聽了這個故事,會有什么樣的感想呢?(學生答“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教師板書文題。)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齊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出停頓,讀出抑揚頓挫的氣勢和美感。
2.教師播放示范朗讀磁帶,提示學生把握句中的停頓及重音。
多媒體顯示:
(1)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
(2)……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加點詞重讀)
3.學生大聲讀課文。
三,理清論證思路,背誦課文
1.學生自讀課文,結合注釋,借助工具書翻譯課文。
2.小組討論交流,解答翻譯中的疑難問題。
3.全班分為兩組,展開課堂競賽,每道題單數題一組回答,雙數題二組回答。每小題賦5分。以積分多少分出勝負。
多媒體顯示:
第一板塊:文言知識
(1)讀準下面的字。
①畎畝 ②傅說 ③膠鬲 ④行拂
(2)注明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釋。
、僭嫫渌荒
、诶в谛,衡于慮,而后作
、廴雱t無法家拂士
、芩詣有娜绦
(3)一詞多義。
舜發于畎畝之中
行拂亂其所為 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 ② 死于安樂
入則無法家拂士
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 膠鬲舉于魚鹽之中
、 ④
國恒亡 死即舉大名耳
舜發于畎畝之中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 ⑥
發于聲 扶蘇以數諫故
(4)翻譯句子。
、俟侍鞂⒔荡笕斡谑侨艘病嫫渌荒堋
、谌撕氵^……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
③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
、苋缓笾趹n患而死于安樂也。
第二板塊:思想內容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作者是從哪兩個方面論證的?請簡述本文的論證思路。
(2)這篇短論在論證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第三板塊:才華展示
(1)“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你知道有哪些名句與此意思相同?請列出兩句。
(2)哪些事例可以證明這一道理?請列舉幾例。
學生課堂競賽成果展示:
關于思想內容: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作者從個人、國家兩方面論證。文章先談造就人才的問題。先以六個出身低微、經過種種磨煉而終于身負“大任”的顯貴人物為例來說明人才是在艱苦環境中造就的,同時又重視人的主觀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的觀點。從兩方面說明人要有所作為,成就大業,就必須在生活、思想、行為等方面經受一番艱難甚至痛苦的磨煉。接著由個人說到國家,指出決定國家存亡的因素和個人能否成就大業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論點。
(2)這篇短論采用了類比論證、舉例論證、對比論證、歸納推理論證等論證方法。如把造就人才與治理國家類比,如六位逆境中成才的人物事例羅列,如把成就偉人與國家滅亡對比,如先分析論證,后歸納觀點等等。
才華展示:
(1)相關的名句有: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挎少偉男。
思所以危則安矣,思所以亂則治矣,思所以亡則存矣。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自強為天下之健,志剛為大君之道!
(2)相關的事例有:明末農民起義領袖李白成帶領義軍打進北京城,志得意滿,終致失敗,這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真實寫照。
有人做過一個實驗,將一只青蛙丟進沸水中,青蛙奮力一蹦跳出來了。將青蛙放入溫和的開水中,青蛙樂于呆在其中,溫度漸升漸高,青蛙慢慢適應,最后竟被煮死了。這也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寫照。
暢銷一時的書《誰動了我的奶酪》也在詮釋“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道理。
……
4.教師綜合評判,分出優勝組,全班鼓掌祝賀。
5.學生齊背課文。
四、總結升華
提問:學習《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你獲得了怎樣的啟示?
學生討論。
成果展示:
孟子文中所言的兩個問題,對我們仍具有可貴的啟發意義:一是關于人才的造就問題。孟子在這個問題上強調了兩個方面。一方面他強調入的才能是在艱難困苦的磨煉中形成的,增長的。擔當“大任”者,必先經歷一番“苦”“勞”“餓”等等艱難困苦的磨煉,方能增長才能,擔此大任。才能不是天生的.而優哉悠哉,貪安圖樂,自然也增長不了才能。才能從磨煉中來。另一方面他指出入要能夠經受住挫折困頓的考驗,在挫折困頓中奮起,這樣才會有所作為。挫折困頓面前,振作精神,努力奮斗,發揮主觀能動性,方能沖出困境,別開生面;若頹然喪志,一蹶不振,自然也就消沉下去。才能從奮斗中來。一是關于國家的治理問題。孟子指出擁有賢臣,采納諫誡,保持警覺,居安思危對一個國家的極端重要,這關系到國之存亡。孟子的這個思想有深遠的意義。試想,一個國家如果奸邪當道,佞幸弄權,沉湎安樂,喪失警覺,那么其前途命運是可想而知的。
五、比較閱讀,把握《孟子》散文的邏輯性和文采
1.邏輯性——層層深入的論證特色。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從戰爭這一角度出發。通過對天時、地利、人和這三個條件的比較闡述了人和對戰爭勝負的決定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論斷,闡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短文結構形式“總起——分承——闡述——結論”,體現了作者由點到面,由個別到一般的邏輯思路,使文章極富說服力和感染力。而《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先列舉六位歷史人物的事例,再推及與此相似的“是人”,從個別到——般,闡述人才是在艱苦環境中磨煉的,接下來從個人作為推論到治國,最后歸結出全文論點。作者論述的邏輯思路,外化為一種“層進式”結構。
2.品味《孟子》散文的語言特色
明確:這兩篇短文氣勢磅礴,具有極強的說服力、感染力,這與孟子善用排比等修辭不無關系。章一“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用的是雙重否定。排比有力;“域民不以……固國不以……威天下不以……”層遞排比,更有氣勢。章二開首列舉歷史人物,自然用的是并列排比;而“人恒過……”用的則是句式排比。足見孟子說理散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靈活,形式多樣,既給文章平添了氣勢,又給人以美不勝收之感。
兩篇短文中名言警句迭出,句式工整.表意蘊藉。閃爍著哲理的光華。
六、課堂小結
《(孟子)兩章》,筆帶鋒芒,語言犀利,氣勢磅礴,善于說理,手法多樣.論證嚴密。這些特點對于我們今天讀寫議論文具有多方面的指導作用和借鑒意義。孟子的政治思想對生活在21世紀的我們仍有一定的教益。“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希望大家悉心體會,思有所悟,學有所獲。
七、布置作業
1.兩篇短文中,你更喜歡哪一篇?說說你的理由。
2.寫一篇瀆后感。淡談在物質生活日益豐裕的今天,該如何認識“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板書設計
十六 《孟子》二章 篇7
設計思想:本文語言簡練,句式長短相繼,讀起來瑯瑯上口,適合誦讀教學。先秦散文,文理俱佳,要了解作者文風,然后披文入理,這樣文與理協,理解、識記起來就會容易得多。布置預習:通過各種渠道,查閱有關舜、傅說、膠鬲、管夷吾、孫叔敖、百里奚的故事。
課時安排:本文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學習《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由“戰國七雄”導入 對戰國中期社會和人民生活狀況的介紹,由“諸子百家”導入 對孟子及《孟子》的介紹。
二、初讀課文,利用工具書掃清字詞障礙。
三、再讀課文,注意停頓和輕重音。
四、齊讀課文,讀完后教師進行糾偏和誦讀指導。
五、散讀課文,結合課下注解以及工具書了解文章大意。
六、思考討論: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還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者之間是什么關系?
教師對于學生討論中的合理看法要充分肯定,在此基礎上,給出自己的看法:從第二、三段看,涉及的主要內容是有關戰爭方面的。第二段從攻城方的角度寫,雖然攻打的是個小城,也選擇了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但是沒有選擇有利于進攻的良好的地理形勢,所以“不勝”而返,從而強有力地證明了“天時不如地利”的觀點。第三段從守城方的角度寫,守城者據守著“高城”“深池”,擁有堅利的兵革、豐盛的米粟,卻棄城而逃,顯然是因為“地利不如人和”。由上面分析可知,第一段的“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第二、三段的論點,它也是打仗中要用到的一條很重要的戰略戰術原則。再看第四段的主要內容,涉及到“封疆”、“固國”、“兵革”、“畔之”、“攻”、“戰必勝”,這些都是描寫戰爭的詞語,可見本文的主要篇幅都是寫有關戰爭方面的內容,但作者的態度不是鼓吹戰爭制勝,而是反對不義戰爭,反對以“兵革之利”威震天下,甚至他認為即使有“封疆之界”、“山溪之險”、“兵革之利”,也不一定能取得戰爭的最后勝利。那戰爭靠什么制勝呢?作者就此自然而然地提出自己的主張:得道多助,多助之至,天下順之。由此引申出的結論就是:不戰而屈人之兵;即使要打,也一定是打勝仗。從這段看,作者只是以戰爭為例,落腳點是要談治國之道,具體來說就是“人和之道”,“仁政之道”。由此明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以作為本文的中心論點,“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本文的主旨。
七、追加思考:本文的論證思路是什么?
明確:層進式論證。
八、整理字詞及文化常識,熟讀成誦。
第二課時(學習《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一、由六名學生講故事。
故事內容: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
二、討論:從這些故事中總結共同的規律。
明確:要成就大事業,必須經過一番艱苦的磨練。
啟發提問:怎樣才算艱苦的磨練呢?
三、初讀第二段,結合課下注釋和工具書,疏通文意。
四、學生串講第二段,教師訂正后提問:“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前提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明確:前提是“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目的是“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五、學習第三段,疏通大意,了解論述層次。
明確:先舉人的例子,從正面說理,談“犯錯”與“改錯”的關系,談“內心憂困、思慮阻塞”與“有所作為”的關系,談如何讓想法為人所知,論證“生于憂患”的觀點。接著舉國家的例子,從反面說理,談國家如果沒有“內憂”與“外患”就要滅亡,論證“死于安樂”的觀點。
六、比較兩篇文章的論證方式。(見“擴展資料”部分)
七、討論:聯系現實生活,談談對于一個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樹立什么樣的憂患意識。教師總結討論情況。
八、整理字詞和文化常識,熟讀成誦。
十六 《孟子》二章 篇8
一、理解分析第一段
(注意:1、結合朗讀;2、指導督促學生做好字句解釋的筆記)
(一)請學生說句子大意,間以師生質疑、釋疑,指導學生根據上下文選擇詞典中的義項。借助注釋、學生的閱讀積累及教師的講解了解六個人物的故事。(關鍵詞:發、舉、士、市)
(二)師:這六個人物有什么共同特點?(板書:六個歷史人物)
生:出身卑微,有的是農夫,有的是囚犯、有的是奴隸……;后來都干出了一番大事業。
師:僅是“出身卑微”的地位相似?況且像管夷吾,并非生來就是囚犯,百里奚也非生來就做奴隸的啊?纯此麄兊纳顮顟B吧!農夫——面朝黃土,背朝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泥水匠、筑墻工——辛苦的體力勞動;魚鹽販子——辛苦奔波,社會地位低;囚犯——徘徊在生死邊緣;隱士——生活清貧;奴隸——失去尊嚴,自由掌握在主人手里。(學生與教師應和著分析)
生:他們生活艱苦,經歷了磨難。
師:是的,他們都經歷了一番磨難,經歷了一番艱苦磨煉,而最后都干出了一番大事業,名垂青史。從中我們可以悟出什么道理嗎?
生:要干出一番大事業,必須經過一番艱苦磨煉。
師:正是如此,逆境出人才,人才是在憂患中造就的。(板書:人才在憂患中造就)
二、理解分析第二段
(一)教師提問關鍵字意思,提示“使動用法”,請學生試著解釋句子大意。難點教師給予幫助。(關鍵字:故、是、苦、勞、餓、空乏、拂、亂、所以、動、忍、曾益)
(二)師:經歷磨難的好處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生: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師:要使他內心驚動,性格堅韌,增加他原本沒有的才能,途經是——
生:(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亂其所為。
師:是啊,必須讓他在各個方面都經受一番磨難,由此磨煉出杰出的品格和才華。這樣,才能擔當起上天賦予的重任啊!(板書:苦勞餓 空乏 拂亂——動心忍性 曾益不能)
(三) 師:這一段所說的中心意思可以怎么來概括?
生:人必須經歷一番艱苦磨煉才能成才。
師:咦,是不是與上一段意思一樣啊?——這兩段說的是同一個意思。不過,論說的方法可不一樣。
生:第一段是舉例子,第二段是在分析道理。
師:嚴格地說,第一段是以事例為議論的依據,我們稱為“舉例論證”,人們常說“事實勝于雄辯”,舉例論證例證是人們議論分析時常用的方法。(板書:舉例論證 )
三、 布置作業
(一) 背誦第一、第二段。復習字句解釋。
(二) 自己串講第三第四段。
一、教師帶領學生回顧上節課內容,齊讀課文。
二、學生解釋第三段的句意。教師指導、點撥。(關鍵字:恒、過、困、衡、慮、作、征、發、喻、入、楚、法家、拂士、敵國、外患)
三、師:能否用概括第一、二段的句子“人才必須在憂患中造就”來概括這一段?
生:不能,因為這里還寫到了國家。
師:是的,這一段在前兩段的基礎上有了內容的拓展,由人說到了國家。(板書:由人到國)有一副對聯可以概括這一段的意思,我說上聯,同學們能否對出下聯?
人處困境方能奮發,
生:國無憂患常會滅亡。國少憂患易遭滅亡。等等。
師:橫批呢?
生: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板書: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師:所以啊,孟子最后總結道:“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我們來解釋解釋句子的意思。(請學生講,教師指導、點撥。關鍵字:生、憂患、死、安樂;句子解釋時的語序調整。)
四、 師生齊讀課文。
五、 教師簡單歸納本文寫法上的特點。
六、結束語:
兩千多年前的孟子就提出了“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歷史無數次地證明了他的觀點。當我們遇到挫折,身處困境之時,不要埋怨,不要害怕,不要氣餒,你應該感謝生活給了你一個磨煉自己的機會,好好把握這個機會,努力鍛造自己的品格和學識才干,你就會走出逆境,開創出一片新天地!
七、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自由背誦。時間允許則當堂背誦。
八、 布置作業:背誦課文,復習字句解釋。
十六 《孟子》二章 篇9
重難點分析:
1.辨析疑難字、詞不達意、句意,是本文學習的一個重點,可以放手讓學生在自學中,發現問題,互相討論后,教師精要講解的方法學習。
2.理解蘊含在兩文中的作者的觀點,是學習本文的又一重點,教師應通過設計帶有啟發性問題的形式,讓學生分析、討論來解決。
3.兩篇短文都采用“逐層深入論證”的結構,這是學習本文的一個難點,因此,要從淺入手,在學生理解文意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先分清層次,能概括出層意,再進而幫助學生從整體上認識這一結構特點。
4.“逆境能成才”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文闡述的觀點,它表明了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的道理。那么“順境也能成才嗎?”這是許多學生可能產生的一個疑問。對此,可以引導學生聯系歷史,現實生活中的事例或者引導學生分析“成才”與外在環境的關系,從而澄清學生認識。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一、明確目標
疏通第一章大意,理解寓含其中的作者的觀點,學生暢談各自看法,以加深理解。
二、整體感知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選自《孟子·公孫丑》,標題是后來的編者加的。此標題從內容上高度概括了本文的中心意即:凡講仁義,行仁政的,就會得到廣泛的支持與擁護;反之,就孤立,就會只有極少數人的支持與擁護。孟子生活在各諸侯國互相攻伐,社會騷亂的戰國時代。因此,他提出“施仁政”,“行王道”的主張,反對武力兼并,這篇短論很能代表他的主張。
三、教學過程
1.讓學生介紹查找到的孟子及《孟子》的常識的資料,講述摘錄的逆境造就人才的事例。
2.鼓勵學生充分朗讀,自學,發現問題,質疑,討論。
結合課后練習一,要求學生在朗讀課文時注意節奏鮮明,如“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讀排比句尤其要注意節奏鮮明,讀出氣勢來。孟子自稱善養浩然之氣,他是很講究文章的氣勢的。朗讀時還要通過語調的變化,突出文章的關鍵句、中心句。
老師可先范讀,再指名讀、小組齊讀或全班朗讀,讓教室里充滿學生的瑯瑯書聲。
3.投影習題,檢測自學效果。
。1)下列句子朗讀節奏劃分有誤的一句是( )
A.夫/環而攻之。 B.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D.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2)下列句子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B.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米粟非不多也
。3)解釋下句中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
、俪胤遣簧钜病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4.討論問題
(1)本文作者從作戰入手,設舉了兩個戰例,從中可以看出,作者把決定戰爭勝負的客觀因素歸結為哪幾個?作者認為它們之間的關系如何?
(2)本文借論戰,深入闡述了怎樣的政治主張?這一主張是如何逐層推進論證的?
。3)畫出第3、4節中的排比句,誦讀體會,議論文說理運用排比句式的表達作用。
練習:請你緊扣強調“青少年時期要努力學習”這一內容寫一組排比句,加深體會。
四、總結、擴展
這篇短論著重闡述了孟子關于統治者要“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張。論證逐層深入,令人信服。排比句式,更增強了語句的氣勢。
為達到教育的目的,可以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知識,簡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的原因,使其懂得維護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的重要性。
五、布置作業
1.整理課堂筆記,分類整理通假字、古今異義字。
2.背誦文章。
第二課時
一、明確目標
比照學習《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懂得逆境能造就人才的道理,并加深對逐層深入論證方法的理解。
二、整體感知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章選自《孟子·告子》,文題同樣是編者所加,該標題也恰好概括了本章的中心意思——憂患激勵人奮起,使人生存發展;安逸享樂使人萎靡,必將導致滅亡,即逆境能成才。表明了孟子關于人才要在困難環境中磨煉造就的觀點。文章擺事實,講道理,舉例典型,觀點與材料緊密結合,說理透徹,令人信服。
三、教學過程
1.指導朗讀。聽錄音范讀,學生跟讀,自由誦讀。
(1)讀準下列加點字的音:
傅說 忍性 法家拂士 曾益
。2)正確劃分下列句子的朗讀節奏
①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②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
2.發動學生借助工具書自學,疏通文意。著重強調通假字及用法特殊的字。重要的語
句有:
。1)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
。2)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
。3)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4)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3.討論問題,深入理解本文中心及逐層深入的論證方法。
。1)本文共列舉了哪些人的事例?這些事例共同說明了什么道理?
明確:第一節列舉六個由卑微而顯貴的杰出歷史人物的事例,意在說明人要成大器,擔
負治國重任,必須經受磨煉。
。2)例證以外,本文還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說明這一道理的?
明確:作者在短文中,不局限于例證。還善于由個別到一般,講道理分析,并從正反兩方面對比分析論理。
(3)與上一章比較,本文在論證思路上有何異同?
明確:同:本文在論證上也采用了層層推理的方法。
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開頭即提出中心論點,而本文是在層層推論的基礎上,結尾時才概括出來的。
四、總結、擴展
本文作者采用層層推理的方法,擺典型事例、正反對比講道理,使觀點有很強的說服力。
為更好地拓開學生思路,深入領會作者的觀點,可以讓學生思考下列問題:
1.試另舉一兩個古今事例,或結合本人的親身體驗,談談你對“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理解。
2.有人說:“逆境能成才”,“順境也能成才”,請你舉例談談對此說法的看法。
五、布置作業
1.課后練習三、四。
2.強化背誦內容。
3.設計表格著手積累己學過的通假字。
十六 《孟子》二章 篇10
教學目標
1.了解孟子雄辯的文風。
2.學習文章中用于敘述和議論的排比句式。
3.深刻領會憂患能激勵人勤奮,求得生存發展,而享受安樂使人委靡死亡的道理。
4.認識孟子“舍生取義”思想的進步性及其現實意義。
教學重點
1.積累文言詞句,學習文章中用于敘述和議論的排比句式。
2.領會憂患能激勵人勤奮,求得生存發展,而享受安樂使人委靡死亡的道理。
教學難點
1.了解孟子雄辯的文風。
2.深刻領會憂患能激勵人勤奮、求得生存發展而享受安樂使人委靡死亡的道理。
教學準備
課前充分預習,查閱相關資料。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方法
朗讀、自學、點撥、閱讀、寫作相結合。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W習《生于憂患 死于安樂》)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今天老師給大家說一個有趣的實驗:把一只青蛙放在冷水里加溫,文火煮,青蛙死了;把一只青蛙扔進沸鍋里,青蛙一躍跳出了沸鍋,青蛙活了。這個實驗說明了一個什么道理呢?下面我們到孟子的文章中去找一找答案。
二、初讀課文,掃清障礙。
1.聽課文錄音(注意節奏、字音)。
2.學生自由讀、齊讀課文,教師隨時點撥。
教師強調某些句子的節奏和作用。
如:“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采用了排比的句式,用于本段的議論,增強了論辯的氣勢。
三、細讀課文,疏通文義。
四、精讀課文,理清思路。
1.這篇文章講了一個什么問題?
造就人才和治理國家的問題。
2.課文連舉古代六位名人的事例,他們的共同點是什么?
都出身貧賤,都經歷了磨煉,最終都大有作為。
3.作者舉例想說明什么道理?
說明了要想成才必先經歷磨煉,只有經過磨煉才能有所作為。
4.第2自然段作者論述了什么?得出了什么結論?
經受磨煉的好處。個人成才的主觀條件(征于色,發于聲)和客觀條件(思想、生活、行為)。從國家存亡的反面來論述受磨礪的好處(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得出的結論句是“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五、悟讀課文,寫作延伸。
1.在本文中,孟子提出了怎樣的人才觀?怎么理解這一人才觀?
他認為人才要在困境中磨煉造就。優越的條件容易消磨人的意志,腐蝕人的健康肌體,使人喪失成功的上進心;而艱苦的環境,坎坷的道路,卻能磨煉人的意志,增長人的上進心。美國劇作家帕特里克說的“痛苦使人思索,思索使人明智,智慧使人生命持久”,足以說明逆境的優越性。
2.文中提出擔當大任的人必須經過艱苦生活的磨煉。請同學們落筆補充一些例子,說說你的看法。
。ㄔ谶@一環節中,學生可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或認識,用一些實例驗證本文所說的觀點,也可以談一些自己的體會。)
韓信受胯下之辱成將軍;愛迪生經歷上千次實驗發明了電燈;諾貝爾發明炸藥,實驗中多次被炸傷;貝多芬耳聾后寫出《命運交響曲》;居里夫人發現了鐳元素;毛澤東、周恩來、朱德、鄧小平等領導人開創了新中國的歷史;張海迪高位截肢自學了四國外語……
3.請你寫出一些和本文闡述的道理相似的名言警句。
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
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绔少偉男。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六、熟讀課文,達到背誦。
七、課堂小結。
1.這篇文章是一篇典型的議論文,文章的第2自然段從正、反兩方面論述了個人成才與國家存亡的道理。
2.這篇議論文的中心論點就是標題,也是結論。
3.文章運用的論證方法有舉例論證法和道理論證法。
八、拓展延伸,布置作業。
1.歸納整理本課的字詞,了解作者的觀點、主張,并進一步熟背課文。
2.根據你對文章的理解,并結合社會現實寫一篇500字左右的感悟。
3.課外閱讀《孟子》的其他文章,體會孟子的雄辯文風。
第二課時
。▽W習《魚我所欲也》)
一、導入新課。
從《生于憂患 死于安樂》中我們領略了孟子文章語言的犀利,他的文章論辯性極強,設喻舉例皆從身邊事入手。他就曾講過這樣一個故事:某人因手指彎曲不如別人,四處求醫,由此引出下面的論述:
指不若人,則知惡之;心不若人,則不知惡,此之謂不知類也。
請你借助所掌握的文言文知識,說說這段話的意思。
。▍⒖迹菏种福◤澢┎蝗鐒e人,便知道討厭它,思想不如別人,卻不知道討厭它,這就是所謂的不明事理。)
善于運用比喻來陳說事理,辯論是非,既能引起人們的注意,又增強了說服力!遏~我所欲也》一文就較好地體現了這些特點。
二、整體感知。
1.默讀課文,對照注釋掃除字音障礙。
2.請3名學生朗讀課文的3個自然段,然后請其他學生指出讀錯的字詞。
3.教師板書本課中的生字、通假字,全班齊讀(或指名讀)。
4.齊讀課文。
5.學生自讀課文,參考注釋理解文章大意,有不懂之處(字、句)可以勾畫出來,準備進行質疑;有特別欣賞的語句也請勾畫下來,準備進行交流。
6.請兩三名學生說說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不要求字字落實)。
三、分步品味。
1.質疑與交流。
前面我們說過,《孟子》文章的特點是氣勢充沛,感情強烈,富于鼓動性,有很強的感染力和說服力。通過剛才的整體感知,同學們一定有所感受。那么這篇文章所要論證的中心論點是什么呢?
人要時刻保有“本心”,在生和義面臨抉擇的時候,要做到舍生而取義。(如果學生接受起來有困難,也可以在分析完課文之后再落實。)
關于《魚我所欲也》的論點,歷來對“舍生取義”和“保有本心”這兩種觀點爭論不休,其實這兩個觀點并不矛盾。放到《告子上》全文里看,本文講的是每個人都有“本心”,無論在什么情況下,人都應該保有自己的“本心”。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關頭,人也能經受住考驗,做到舍生取義;而如果喪失了“本心”,人就會做出貪利忘義的事來。另外,對本文的結構進行一番分析,我們也可以看出,在第1自然段里,作者用比喻的方式引出“舍生取義”的觀點,并分別從正面和反面加以闡明“舍生取義是人的本性”這個論點。但在實際生活中,確實存在著見利忘義的人,這是孟子所不能否認的,必須對這種情況作出解釋,于是有了第2、3自然段講的有的人“失其本心”,這是對中心論點的補充說明。作者用一般的人和乞丐都不肯接受“嗟來之食”的故事證明人人都有“本心”,用“不辨禮義”接受“萬鐘”的故事概括失去“本心”的人的慣有行為,并對此進行批評和嘲諷。但在闡述過程中,孟子仍然強調了舍生取義是人的本性。他連說幾句“鄉為身死而不受”,如今卻為了“宮室之美”“妻妾之奉”和“所識窮乏者得我”而受之,意謂那些人本也有舍生取義之心,只是后來為了自己的私利,喪失了他們的本性。因此從課文整體上看,“人應該保有舍生取義的本心”是本文論述的中心。
2.齊讀課文。
3.讀后讓學生進行自由質疑。
。ㄖ攸c解決“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和“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的意義。)
4.文中兩次提到“心”,在第1自然段中說:“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痹谖恼伦詈笥终f:“此之謂失其本心!眱删渲小笆切摹薄氨拘摹备髦甘裁?
“本心”就是能夠做到“舍生取義”的心,“是心”就是“這樣的心”,其義與“本心”相同。
。ㄔ趯W生質疑時,教師可適當拓展孟子的“性善說”!陡孀由稀返闹饕獌热菔顷U明“性善說”。所謂“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這種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氨拘摹辈豢尚∫,因為它們分別是“仁義禮智”這幾種道德的萌芽狀態。)
四、小結。
在人生面臨抉擇時,應當具備怎樣的價值標準?孟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應當摒棄自私自利之心,將正義、道義放在首位,這也就是保有“本心”。
五、布置作業。
1.熟讀課文。
2.理解掌握書下注釋中的字詞。
第三課時
。▽W習《魚我所欲也》)
一、復習檢測。
1.抽查朗讀情況。
2.檢查對字詞的理解。或者由學生相互出題,考查對字詞及語句的理解情況。
二、朗讀文章,體會文義。
1.分組朗讀文中的排比句和對偶句,欣賞整齊而又有變化的句式美;嘗試刪除某個句子,而后再讀,體會文章論說的氣勢;進行演講式背誦,感受其表達效果。
2.跳讀課文,找出為論證中心論點作者使用了哪些不同的論證方法,并思考本文作者的寫作意圖。
。1)論證方法:比喻論證和道理論證(第1自然段)、舉例論證和對比論證(第2自然段)。
。2)作者的寫作意圖:贊頌時刻保有“本心”的人,在面臨人生的抉擇時,將正義放在首位,而摒棄利己的做法。
3.齊讀課文。
三、課堂練習。
對比閱讀以下幾則材料,聯系課文說說它們各自表現了怎樣的價值取向。
材料一: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
材料二: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匈牙利·裴多菲)
材料三: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材料四: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后來人。(夏明翰)
。ㄒ陨喜牧瞎┙處煾鶕唧w情況選用,目的在于促使學生要正確對待生與死、義與利。)
四、延伸思考、討論。
在幾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魚和熊掌“不可得兼”的問題和應當“舍生取義”的觀點,那么在我們現代社會,面對愈來愈多的誘惑,面對人生的各種考驗,我們應當做出怎樣的選擇呢?
。ㄒ龑W生聯系生活實際思考,對學生進行價值觀教育。)
五、布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在課外查閱有關孟子、《孟子》的資料,“嗟來之食”的故事以及吳晗的《談骨氣》。
十六 《孟子》二章 篇11
設計思想:本文語言簡練,句式長短相繼,讀起來瑯瑯上口,適合誦讀教學。先秦散文,文理俱佳,要了解作者文風,然后披文入理,這樣文與理協,理解、識記起來就會容易得多。布置預習:通過各種渠道,查閱有關舜、傅說、膠鬲、管夷吾、孫叔敖、百里奚的故事。
課時安排:本文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學習《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由“戰國七雄”導入 對戰國中期社會和人民生活狀況的介紹,由“諸子百家”導入 對孟子及《孟子》的介紹。
二、初讀課文,利用工具書掃清字詞障礙。
三、再讀課文,注意停頓和輕重音。
四、齊讀課文,讀完后教師進行糾偏和誦讀指導。
五、散讀課文,結合課下注解以及工具書了解文章大意。
六、思考討論: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還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者之間是什么關系?
教師對于學生討論中的合理看法要充分肯定,在此基礎上,給出自己的看法:從第二、三段看,涉及的主要內容是有關戰爭方面的。第二段從攻城方的角度寫,雖然攻打的是個小城,也選擇了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但是沒有選擇有利于進攻的良好的地理形勢,所以“不勝”而返,從而強有力地證明了“天時不如地利”的觀點。第三段從守城方的角度寫,守城者據守著“高城”“深池”,擁有堅利的兵革、豐盛的米粟,卻棄城而逃,顯然是因為“地利不如人和”。由上面分析可知,第一段的“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第二、三段的論點,它也是打仗中要用到的一條很重要的戰略戰術原則。再看第四段的主要內容,涉及到“封疆”、“固國”、“兵革”、“畔之”、“攻”、“戰必勝”,這些都是描寫戰爭的詞語,可見本文的主要篇幅都是寫有關戰爭方面的內容,但作者的態度不是鼓吹戰爭制勝,而是反對不義戰爭,反對以“兵革之利”威震天下,甚至他認為即使有“封疆之界”、“山溪之險”、“兵革之利”,也不一定能取得戰爭的最后勝利。那戰爭靠什么制勝呢?作者就此自然而然地提出自己的主張:得道多助,多助之至,天下順之。由此引申出的結論就是:不戰而屈人之兵;即使要打,也一定是打勝仗。從這段看,作者只是以戰爭為例,落腳點是要談治國之道,具體來說就是“人和之道”,“仁政之道”。由此明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以作為本文的中心論點,“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本文的主旨。
七、追加思考:本文的論證思路是什么?
明確:層進式論證。
八、整理字詞及文化常識,熟讀成誦。
第二課時(學習《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一、由六名學生講故事。
故事內容: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
二、討論:從這些故事中總結共同的規律。
明確:要成就大事業,必須經過一番艱苦的磨練。
啟發提問:怎樣才算艱苦的磨練呢?
三、初讀第二段,結合課下注釋和工具書,疏通文意。
四、學生串講第二段,教師訂正后提問:“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前提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明確:前提是“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目的是“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五、學習第三段,疏通大意,了解論述層次。
明確:先舉人的例子,從正面說理,談“犯錯”與“改錯”的關系,談“內心憂困、思慮阻塞”與“有所作為”的關系,談如何讓想法為人所知,論證“生于憂患”的觀點。接著舉國家的例子,從反面說理,談國家如果沒有“內憂”與“外患”就要滅亡,論證“死于安樂”的觀點。
六、比較兩篇文章的論證方式。(見“擴展資料”部分)
七、討論:聯系現實生活,談談對于一個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樹立什么樣的憂患意識。教師總結討論情況。
八、整理字詞和文化常識,熟讀成誦。
十六 《孟子》二章 篇12
《〈孟子〉兩章》教學設計
【三維目標導航】
1、知識與能力:
、抛x準字音,劃準節奏,初步揣摩文言文誦讀技巧。
⑵辨析疑難字詞,疏通疑難句意,積累文言詞匯。
、钦w感知課文內容,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绕纷x關鍵詞句,深層挖掘作品內蘊,理解古代哲人的思想。
⑸多種形式朗讀,體會孟子散文論辯特色。
⑹多角度賞讀課文,了解古人說理論證的方法和生動、形象、精辟的語言。
2、過程與方法:
、欧磸妥x,在讀中積累文言詞匯,在讀中品味文言韻味,在讀中感知內容要點,在讀中領悟文章內蘊,在讀中鑒賞語言的精辟,在讀中質疑探疑解疑,在讀中走近孟子。
⑵鼓勵學生對課文內容要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并作眉批,通過合作交流,共同探討,解決疑難。
、菑娬{學生與文本對話,生生對話,師生對話,創設互動互學的教學情景。
、纫龑W生鏈接生活,拓展思維,從縱深角度擴展學生閱讀空間。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抛寣W生認識我國古代哲人的非凡才智和他們對我國及世界文化的發展作出的貢獻,增強民族自豪感。
、仆ㄟ^對作品的閱讀探究,引導學生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啟迪學生明了“人才是在艱難的環境中磨煉出來的”道理,激發學生對人生的思考。
⑶讓學生通過對作品的傾心解讀,成為情感頤養的過程,成為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過程。
【沙場點兵】
1、搜集孟子及相關背景資料。
2、注意古漢語中的詞類活用,看課下注釋積累一下。
3、搜集孟子的一些名言警句。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盡信書不如無書”;“不以規矩,無以成方圓”;“吾善養吾浩然之氣”;“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等。
4、積累逆境成才方面的名言與事例。如:“苦難對于一個天才是一塊墊腳石,對于能干的人是一筆財富,而對于庸人卻是一個萬丈深淵”;“把腳抬高,絆腳石就成了墊腳石”;“順境中的美德是自控自制,逆境中的美德是不屈不撓”;“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
【教學設想】
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創設“質疑──探疑──解疑”的教學情景,通過“誦讀──積累──感悟──拓展”實現生生互動,師生互動,注重學生的自主理解與思考,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情趣。
【教學重難點】
重點:在于讀準節奏、讀出氣勢、疏通文意、理解主旨。
難點:在于兩篇短論的論證結構的把握。
【教學方法】以讀為核心,自主思考、合作研討、集體探究。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相關資料篩選。
【教學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安排《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學習側重點〗
1、讀準字音和節奏,熟讀成誦,讀出氣勢;
2、歸類積累文言語匯,把握大意;
3、熟讀精思,理解主旨。
〖方法錦囊〗
教:引導、點撥、對話、指導。
學:自主、合作、探究學習。
〖課堂在線〗
一、導入
師生對話:指幾名學生向同學介紹你了解的孟子,師作補充:孟子一生滿腹經綸,不在其位而謀“仁政”,展露出他以天下為己任的博大胸懷,他曾經周游列國宣傳他的仁政主張,但在稱雄爭霸的戰國時代,他的仁政思想并沒有得以推行,可是他的“民貴君輕”思想和行王道、施仁政的主張,依然閃耀著人性的光輝,今天讓我們一起學習體現他思想主張的第一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多媒體展示學習側重點
師作介紹,簡介孟子散文的特色,激發學生朗讀的興趣。
三、朗讀訓練
1、齊讀,鼓勵學生團結一心,讀出氣勢。
2、師根據齊讀出現的問題作朗讀指導,指出停頓的重點地方以及易錯讀音,邊范讀邊指導。
3、小組或團隊試朗讀,群體競讀,個體讀,齊讀。
四、自學研討與交流
要求:
1、自主讀,發現問題,作眉批。
2、小組合作研討,組長做好分工,要求分工協作積累文言語匯,在此基礎上初步理解文意。
師生交流:
1、各小組將在合作學習中沒有解決的問題提出,其他小組嘗試解決,師作評價。
2、各小組分別展示小組學習成果。
3、師呈現重點問題,檢測學習成效(此為彈性設計,可根據學生提出問題靈活取舍)。
五、研讀課文,探究思路
小組探究:研讀2、3段,看看戰例中攻守雙方的條件及結果,進而找出文章的論點與結論。
師生交流,明確論證結構。
六、展讀課文,飛揚神思
師生對話:誰能從歷史上或現實中舉個借助“天時”取得作戰勝利的例子?
誰能從歷史上或現實中舉個憑借“地利”優勢的例子?
依靠“人和”占盡先機的例子不勝枚舉,請你結合生活實際談談你的理解。
七、師作小結,重申主旨,作業布置
隨著閱讀的深入,思維的縱深,你會發現很多問題,質疑反思,收獲無窮,愿這種習慣伴你學習的每一天!請同學們課下繼續誦讀這一章,并預習下一章。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安排《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學習側重點〗
1、讀準字音和節奏,熟讀成誦,讀出氣勢。
2、歸類積累文言語匯,把握大意。
3、熟讀精思,理解主旨,挖掘深意。
〖方法錦囊〗
教:引導、點撥、對話、指導
學:自主、合作、探究學習
〖課堂在線〗
一、導入新課
聯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章,指出孟子的思想并未在諸侯之間得以推行,可是執著的孟子并沒有氣餒,他走上了著書立說的道路,在修身養性、治國安民、教育學習、交友處世、孝親敬老等方面為我們留下了很多充滿智慧和哲理的警世名言,今天我們要學習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就是他人生經歷的一部分。
二、自學導引
1、明確學習重點。
2、師范讀,把握讀音與節奏。
3、小組根據重點提示進行合作學習。
4、學習成果展示(師檢測與生主動展示結合,重點進行多種形式的讀的訓練,進一步體會孟子散文特色)。
三、探究學習活動
1、精彩故事再現:
舜、傅說、膠鬲、管夷吾、孫叔敖、百里奚的成長故事。
由六名學生講故事,故事內容: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
2、思考討論:
思考:請你用一句話總結他們的經歷,從這些故事中總結共同的規律。
明確:要成就大事業,必須經過一番艱苦的磨練。
思考:孟子在談到艱苦生活能使人大有作為,連舉六名在歷史上有成就的人物,是否重復,為什么?
、殴餐攸c:出身低微,飽經磨難,逆境成才。使用排比,文章富氣勢和說服力。
⑵從古到今(不同時代,不同國家人)多方面舉例,內涵豐富,說服力強。
啟發提問:怎樣才算艱苦的磨練呢?過渡到第二、三段的學習,了解孟子的人才成長觀。
人才成長的主客觀條件在這兩段是怎樣體現的?通過譯讀的方式把握。
3、小組合作探究全文思路:
本文側重論述的觀點是什么?請理清其論證思路。
明確:先舉人的例子,從正面說理,談“犯錯”與“改錯”的關系,談“內心憂困、思慮阻塞”與“有所作為”的關系,談如何讓想法為人所知,論證“生于憂患”的觀點。接著舉國家的例子,從反面說理,談國家如果沒有“內憂”與“外患”就要滅亡,論證“死于安樂”的觀點。
四、熟讀精思
齊聲誦讀中間兩段,思考:
1、你一定知道很多“逆境出人才”的例子,說出來讓大家分享吧!
指導學生暢所欲言,豐富積累。
2、論證“死于安樂”只用一句話,卻是大量亡國事實的高度概括,請你用所學歷史知識解讀一下好嗎?
齊誦這句話,引導學生回顧中國古代史解讀。
五、多媒體出示下列積累訓練
讀完本文,我不由得想起這些名句:
寶劍鋒從磨礪出
,從來紈绔少偉男。
,逸豫可以亡身。
自由誦讀名言警句。發出倡議:讓我們積累更多名言警句吧!
六、質疑反思
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此為彈性設計,可依時間靈活處理,也可引導學生課外繼續探究。
七、課外練筆
古人說“艱難困苦,玉汝于成”,還說“多難興才”,請結合《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內容和觀點,結合自己的經歷談談你對這些話的理解,以“面對困難”為話題寫一則隨感。
〖教學反思〗
文言文教學怎樣預設才會使課堂卓有成效?怎樣才能最大限度的使學生從文言文的微言大義里面得到屬于自己的東西?我在設計本課時力求讓孟子的思想精髓深深植根于學生的思維,喚起學生走進孟子散文,走近孟子的熱情。同時盡最大可能為學生搭建一個自主學習與展示學習成效的平臺,讓學生習得方法,提高能力。在設計與教學中有可取之處,也有遺憾。
反思一:多方搜集資料,篩選信息,與學生平等對話。教師只有善于為學生搭建腳手架,語言訓練與思維訓練才會相得益彰。預設的空間越廣闊,課堂生成就會越精彩。教師也就會做到游刃有余了。
反思二:通過多種形式的讀來增進理解,在理解中推動朗讀,二者就會形成解讀的合力。在讀中進行朗讀指導,養成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做批注的習慣,質疑探究、學會思辨的習慣。一句話,由“學會”走向“會學”,由“要我學”走向“我要學”。整節課以各種形式的讀貫穿課堂,在讀中感知,在讀中讀懂讀透文本,在閱讀中與作者對話,在閱讀中縱深拓展,注重了思維訓練。
反思三:《語文課程標準》對文言文學習有如下要求:“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背誦優秀詩文80篇!;“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在文言積累方面,我設計了兩個環節:一是立足課內,分類積累文言語匯,掌握重點字詞句的含義;二是開拓閱讀視野,注重相關名句的積累。設計意圖為培養文言語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我相信只要堅持,這個目的會達到的。第二項的操作可以靈活處理。
反思四:要做到讓學生的自主學習有成效,合作學習有時間保證,師生交流有思維碰撞,學生的誦讀與積累達到預定目標,這兩節課的課堂容量還是大了些。在各種不同形式的朗讀中,學生比較順利地走進了文本,也基本理解了作品的思想內涵,但遺憾的是由于時間的緊迫,我在各部分銜接中比較生澀,課堂語言不夠流暢,當堂激勵和隨機深入引導不能達到水到渠成。
十六 《孟子》二章 篇13
一、基礎測試題。
1.解釋下面句中加粗的實詞。
a.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
城: 郭: 環:
b.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
池: 堅利: 委:
c.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至: 畔: 順:
2.“于”字用法和其它三項不相同的是( )
a.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b.征于色
c.死于安樂 d.衡于慮
3.結合語境,解釋多義詞。
a.是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 。⿲ψ恿R父,則是無禮 。ā 。
b.征 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 。o征不信,公愛之,何不記之( 。
c.發 舜發于畎畝之中 ( 。┱饔谏,發于聲,而后喻 ( 。
4.加點詞不用“使……”(使動用法)這一結構形式來解釋的一項是( )
a.苦其心志 b.勞其筋骨
c.動心忍性 d.生于憂患
5.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釋詞義。
a.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____通____( )
b.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 ____通____( 。
c.屬予作文以記之。 ____通____( 。
d.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____通____( )
參考答案:
1.a.內城 外城 圍著
b.護城河 堅銳,鋒利,這里是精良的意思。 放棄
c.極點 畔,通“叛”,背叛! w順,服從。
2. a
3. a.這—表判斷 b.征驗—憑證 c.被任用—發出
4. d
5. a.畔—叛 背叛 b.衡—橫 梗塞,指不順。 c.屬—囑 囑托 d.曾—增 增加
二、問答思考題。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第四段第一句話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怎么翻譯?
2.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什么意思?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運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等論證方法。
4.古人說“艱難困苦,至汝于成”,還說“多難興才”,請結合《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內容和觀點、結合自己的經歷談談你對這些話的理解。
5.默寫《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中闡明人處困境能激發斗志,國無憂患易遭滅亡的句子。
參考答案:
1. 排比 所以說管理老百姓不能只*劃定的疆域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只*山川的險阻,征服天下不能*武力的強大。
2.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少。
3. 舉例 道理 對比
4.略
5.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十六 《孟子》二章 篇14
《孟子》兩章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文言知識,掌握古今異義詞及詞類活用現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點,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張。
3.背誦兩篇短文,積累名言警句。
能力目標
1.反復誦讀,理解文意,培養學生文言文自學能力。
2.學習古人說理論證的方法,品味對比、排比等修辭的表達效果。
德育目標
1.理解“天時”地利”“人和”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強對國家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的認識,
2.理解“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含意。并從中得到教益,增強憂患意識,以樂觀的態度對待生活。
教學重點、難點
1.理清論證思路,把握說理方法。
2.正確認識“得道多助”及“生于憂患”的時代意義。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大家還記得那財氣勢恢宏的新聞《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嗎?西路軍勝利的原因是什么?(學生齊答;“得人心者得天下!)今天,我們學習《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層探究克敵制勝的首要條件。
二,資料助讀 孟子與《孟子》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鄒人,是孔子之孫孔僅的再傳弟子。游說于齊梁之間,沒有被重用,退而與其門徒公孫丑、萬章等著書立說。繼承孔子的學說,兼言仁和義,提出“仁政”的口號,主張恢復“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時又主張“民為貴”君為輕”,稱暴君為“一夫”,認為人性本善,強調養心、存心等內心修養的工夫,成為宋代理學家心性學之本。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順元年封為鄒國亞圣公,明嘉靖九年定為“亞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僅次于孔子。思想事跡大都見于《孟子》一書。
《孟子》文章向來以雄辯著稱。讀孟子文,令人感到氣勢磅礴,感情激越,銳不可當。出于對當時執政者貪婪殘暴行徑的憤慨,對掙扎在苦難中人民的同情,對別家學說的敵視,對貫徹自己.主張的強烈愿望,以及那種“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的救世責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剛厲、理直氣壯。他又善于運用各種驅誘論敵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辭鋪張揚厲,時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筆鋒咄咄逼人。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播放示范朗讀磁帶,學生聽讀,注意把握字音,停頓、重音。
2.教師示范背讀課文,注意讀出文章的氣勢。
3.學生齊讀課文,教師稍作朗讀指導。
注意排比句的節奏,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四、譯讀課文,把握文意
1.學生自行翻譯課文,圈點勾畫,標示出疑難詞句。
2.小組討論,質疑、解疑。
3.教師引導學生積累文言知識。
教師分發文字資料,內容如下:
(1)通假字:
寡助之至,親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2)古今異義詞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內城;郭:外城)
委而幸之(離開。今義:往、到)
親戚畔之(親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今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關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員。)
池非不深也(護城河。今指水塘。)
(3)一詞多義;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憑) 三里之城(的) 地利不如人和(有利)
環而攻之而不勝(代詞)
以天下之所順(用) 多助之至,天下順之(到) 兵革非不堅利也(銳利)
(4)注意下列加點詞的用法: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詞用作動詞,限制)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形容詞用作動詞,使……鞏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詞用作動詞,威懾)
(5)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譯;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采用四面;包圍的方式攻城,—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了,可是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呀。)
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憑著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去攻打那連親戚都反對的寡助之君,所以,君主不戰則已,戰就一定勝利。)
五、思讀課文,理清論證思路,背誦課文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層展開論證的? 學生同桌之間討論、交流。
明確:中心論點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文章開籍提出論點,指出人和是克敵制勝的首要條件,由此逐層展開,用概括性的戰例加以證明,分別就天時與地利、地利與人和作比較,指出天時、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戰爭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戰爭中的“人和”推出治國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結論,闡明了“人和”的實質,即“多助”天下順之”;最后把“多助”與“寡助”進行對比,自然導出“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教師依據學生回答板書,形成背誦思路。
2.學生依據板書提示,背誦課文。
六、總結升華
教師提示,“六經注我,我注六經”,學習文言文,要注意聯系現實,古為今用,賦予經典作品以時代意義;對于“人和”得道”,你是如何認識的?請聯系實際,談談你的看法。
七、布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整理課堂發言,寫一篇讀后感。
第二課時
一、導語設計
大家都熟悉“臥薪嘗膽”的故事吧。越王勾踐在患難中矢志不渝,終于打敗了吳國,重振越國;然而在此以后,“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沉溺于安樂中的越王重蹈覆轍。越王勾踐的經歷給我們什么樣的啟示呢?請走進《孟子•告子下》的選段中去尋找答案。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齊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出停頓,讀出抑揚頓挫的氣勢和美感。
2.教師播放示范朗讀磁帶,提示學生把握句中的停頓及重音。
多媒體顯示:
(1)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
(2)……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加點詞重讀)
3.學生大聲讀課文。
三,理清論證思路,背誦課文
1.學生自讀課文,結合注釋,借助工具書翻譯課文。
2.小組討論交流,解答翻譯中的疑難問題。
3.全班分為兩組,展開課堂競賽,每道題單數題一組回答,雙數題二組回答。每小題賦5分。以積分多少分出勝負。
多媒體顯示:
第一板塊:文言知識
(1)讀準下面的字。
①畎畝 ②傅說 ③膠鬲 ④行拂
(2)注明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釋。
、僭嫫渌荒
、诶в谛模庥趹],而后作
③入則無法家拂士
、芩詣有娜绦
(3)翻譯句子。
①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
、谌撕氵^……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
、廴雱t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
、苋缓笾趹n患而死于安樂也。
第二板塊:思想內容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作者是從哪兩個方面論證的?請簡述本文的論證思路。
(2)這篇短論在論證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第三板塊:才華展示
(1)“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你知道有哪些名句與此意思相同?請列出兩句。
(2)哪些事例可以證明這一道理?請列舉幾例。
學生課堂競賽成果展示:
關于思想內容: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作者從個人、國家兩方面論證。文章先談造就人才的問題。先以六個出身低微、經過種種磨煉而終于身負“大任”的顯貴人物為例來說明人才是在艱苦環境中造就的,同時又重視人的主觀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的觀點。從兩方面說明人要有所作為,成就大業,就必須在生活、思想、行為等方面經受一番艱難甚至痛苦的磨煉。接著由個人說到國家,指出決定國家存亡的因素和個人能否成就大業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論點。
(2)這篇短論采用了類比論證、舉例論證、對比論證、歸納推理論證等論證方法。如把造就人才與治理國家類比,如六位逆境中成才的人物事例羅列,如把成就偉人與國家滅亡對比,如先分析論證,后歸納觀點等等。
才華展示:
(1)相關的名句有: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挎少偉男。
思所以危則安矣,思所以亂則治矣,思所以亡則存矣。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自強為天下之健,志剛為大君之道!
(2)相關的事例有:明末農民起義領袖李白成帶領義軍打進北京城,志得意滿,終致失敗,這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真實寫照。
有人做過一個實驗,將一只青蛙丟進沸水中,青蛙奮力一蹦跳出來了。將青蛙放入溫和的開水中,青蛙樂于呆在其中,溫度漸升漸高,青蛙慢慢適應,最后竟被煮死了。這也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寫照。
暢銷一時的書《誰動了我的奶酪》也在詮釋“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道理。
4.教師綜合評判,分出優勝組,全班鼓掌祝賀。
5.學生齊背課文。
四、總結升華 提問:學習《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你獲得了怎樣的啟示?
孟子文中所言的兩個問題,對我們仍具有可貴的啟發意義:一是關于人才的造就問題。孟子在這個問題上強調了兩個方面。一方面他強調入的才能是在艱難困苦的磨煉中形成的,增長的。擔當“大任”者,必先經歷一番“苦”“勞”“餓”等等艱難困苦的磨煉,方能增長才能,擔此大任。才能不是天生的.而優哉悠哉,貪安圖樂,自然也增長不了才能。才能從磨煉中來。另一方面他指出入要能夠經受住挫折困頓的考驗,在挫折困頓中奮起,這樣才會有所作為。挫折困頓面前,振作精神,努力奮斗,發揮主觀能動性,方能沖出困境,別開生面;若頹然喪志,一蹶不振,自然也就消沉下去。才能從奮斗中來。一是關于國家的治理問題。孟子指出擁有賢臣,采納諫誡,保持警覺,居安思危對一個國家的極端重要,這關系到國之存亡。孟子的這個思想有深遠的意義。試想,一個國家如果奸邪當道,佞幸弄權,沉湎安樂,喪失警覺,那么其前途命運是可想而知的。
五、課堂小結
《(孟子)兩章》,筆帶鋒芒,語言犀利,氣勢磅礴,善于說理,手法多樣.論證嚴密。這些特點對于我們今天讀寫議論文具有多方面的指導作用和借鑒意義。孟子的政治思想對生活在21世紀的我們仍有一定的教益。“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希望大家悉心體會,思有所悟,學有所獲。
六.置作業
1.兩篇短文中,你更喜歡哪一篇?說說你的理由。
2.寫一篇瀆后感。淡談在物質生活日益豐裕的今天,該如何認識“生于憂患.死于安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