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來有些不好意思,考試那天是請了假的,最近的工作比較忙,說起來呢,大家肯定會覺得很無聊,其實我也覺得無聊,因為主要是寫一些應景的文字材料,不像復習考試那么費腦子,但比較耽誤時間,所以拖到現在才能靜下來心來寫些可能對大家有些幫助的東西,所以請大家原諒。
一直以來我都把自己當作cd的一員,但又始終覺得自己是個古怪的異類—一個政府公務員要考gmat, 考完之后忽然又發現其實自己并不是很想去念mba——仔細想來,很有些黑色幽默的成分在里面,不過無論如何,考試結束了,就備考和考試而言,我還是有些想法,所以寫出來。前天晚上和mumu吃飯,她問我,你是不是不打算寫你的考試心得了?我說,怎么會呢,在這里我實在得到了太多,to be reasonable, 這是我的信條,之所以到現在還沒有能寫出來是因為我真的希望把自己的經驗教訓好好的總結給大家,盡可能把這篇東西寫的好一些。所以,一直拖到了今天。但是,這篇東西還是晚了,所以我還是希望得到大家的原諒。
鑒于諸多大牛已經都已經做過了很好的總結,所以我寫這篇東西頗有班門弄斧之嫌,僅供大家參考。以下均為個人觀點,不當之處,一笑了之即可。
在我看來,無論考試的形式內容如何,從開始備考到考試結束,有三個要素缺一不可——良好的心態、充沛的體能和扎實的知識儲備。
一、良好的心態:
心態對于考試的作用不言而喻,但得到并始終保持良好的心態并不是很容易。我認為最關鍵的一點就是不要賦予考試本身太多的含義,考試就是考試,只需要想著要把1+1=2算對就好。不要想如果把1+1算成了3就與top 10無緣,或者把1+1算成了4就注定終生平庸——這個考試承載不了那么多。把自己的未來寄托到這個考試上對自己不公平,對于考試本身來說也不公平。
但是心態的起伏對于每個人來說都是很正常的,關鍵在于我們是否能夠正確處理。第一次考試的時候我在這方面吃虧很大,無論狀態好與不好,每天的計劃必須要做完而毫不變通,當時的想法現在看來很可笑—“狀態不好?再作幾個section就好了”。所以很長時間里我每天的學習都能保量,但是否保質就很難說了——這是在考試之前,考試之后我發現,呵呵,不言自明,不言自明。
這次備考,心態還是經常會出毛病,不過這次備考過程中我開始注意自我調整,在心態出現起伏的時候我的做法通常是三種,一、運動;二、聽音樂;三、看一段喜歡的文學作品。
情緒低落的時候,大運動量的鍛煉是我的不二法門。對我來說,力量練習效果最好,力量練習之后再跑上半小時到一小時,消沉也好,抑郁也罷都會隨著汗水流出、消失,然后你會重新找回在下定決心要考gmat那一刻的你,那個滿懷抱負與信心的你;或者讀一段書,第一次考試失敗之后我基本上是靠著一本《水滸傳》找回勇氣的。因為無論殺人還是放火,那些人物總能讓我體會到一種近乎原始卻又無可抑止的野性,那種充滿了勃勃生機的野性,那種讓人血液沸騰的野性。我很喜歡看江州劫法場的那一段,“只聽空中焦雷也似一聲大喝,跳下一條虎形黑大漢,脫的赤條條的,……手舞兩把板斧,當先開路,火雜雜的只管砍人……”。還有船火兒張橫打劫時唱的湖州歌“爺爺生長在江邊,不怕官府不怕天,昨夜華光來趁我,臨行奪下一金磚”,語近鄙俗,但是那種藐視一切的氣概卻可以打破所謂的消沉——因為,“爺爺”連天都不怕。
所以,看書也好運動也罷,在感到絕望或者消沉的時候,我們要做的其實只是讓血管里的血重新熱起來,越快越好。
煩躁的時候我比較喜歡聽一聽音樂,stan getz的薩克斯或者keith jarret的鋼琴。常聽的曲子有兩首,stan getz的moonlight in vermont和keith jarret的it’s easy to remember. 其實我的意思是說心緒煩躁的時候最好讓自己的步子放的慢一點兒,找些讓人平靜的音樂來聽,只需要幾分鐘,但效果很好。上面的兩首曲子大家可以找來聽聽,都是經典啊,大師的作品,呵呵。
“良好的心態”,聽起來很玄,但是保持起來其實并不是很難,和考試一樣,掌握好pace就好——可以快或者應當快的時候就盡可能快些,需要或者不得不慢下來的時候也不要強迫自己,because pushing ourselves too hard will backfire, that’s it.
二、充沛的體能:
從備考到考試是一個比較長的過程,少則三兩月,多則一年,而考試本身又要持續將近4個小時,所以我一直都覺得沒有充沛的體力作保證,我們很難順利地度過這樣一個painstaking period.
在第一次考試之前我的體能訓練一直很規律而且也確實有效,但是到了最終的沖刺階段我卻放棄了鍛煉,那時候我想前一階段的體能儲備應該夠了,但事實上我忽視了這樣一個事實,那就是在沖刺階段之前的那些所謂的體能儲備其實早已經完完全全的消耗在了每天的工作學習之中,所謂的儲備在開始突擊復習的時候早已蕩然無存。而且第一次考試之前我是休假在家全力復習,整個生活狀態完全改變,加之在這一階段犯了冒進主義的錯誤,每天學習時間都保持在13-14小時左右,消耗很大。所以到了最后考試的時候,感覺站都站不穩,let alone to crack the exam. 換句話說,一戰失敗在很大程度上是輸在了體能上。考試就好比是打仗,體能就是我們的后援補給,沒了體力就等于是被對手斷了糧道,試想沒了糧食沒了彈藥,這仗還怎么打得贏,考試不能單憑血氣之勇的,換言之,誰都不是鐵人。
上面已經提到了經常性的運動有助于消除各種消極的情緒,但是運動的作用遠不止于此;在我看來,運動的作用不止于此,因為經常性的運動可以維持一個良好的身體狀態,而良好的身體的狀態又有助于保持良好的心態。第一次考試的突擊階段,由于一下子停止鍛煉,身體狀況隨之惡化,各種想贏怕輸的念頭也隨之紛至沓來,到了考試當天,我的想法已經不再是“克敵制勝”而是“只求速死”。在這樣的想法支配下,一戰大敗簡直是順理成章。
第一次考完之后我有時看機經,特別是verbal部分,看完之后覺得很疑惑,因為我實在是搞不明白那些文章我怎么會看不懂,就算是英文的。后來覺得正常,其實數學我作到一半左右的時候腦子已經基本上不轉了,而最直接的原因就是體力跟不上和過于緊張。
這次備考后期其實也覺得有些力不從心,但鍛煉基本上還是堅持下來了,所以到了最后考試的時候感覺體力完全能夠應付,同時感覺信心滿滿毫不緊張,甚至是感覺math部分做得很糟糕的時候也是如此。
應該說在身體鍛煉方面我的條件比較好,因為我們單位有一個設施完備器材過硬的健身房,但我要說的是身體鍛煉實在是一件再容易不過的事情,所謂的設備有固然好,沒有也沒有關系——在校念書的兄弟姐妹繞著操場慢跑兩圈,工作的兄弟姐妹上樓下樓別坐電梯……等等等等,都可以起到相同的效果,按照我個人的感覺,每天半個小時足夠,這半個小時用在學習上無非多做一個section,而且效果未必如何的好,但如果用在鍛煉上,我認為會取得很好的效果。
三、考試本身
1、根本——og
第一次拿到og,是去新東方上課的前一天。厚厚的一大本拿在手里,那種感覺與其說是興奮倒不如說是誠惶誠恐,因為從來都沒有用過這么厚的一本英文參考書。但當時我并沒有意識到,這本厚厚的參考書其實就是gmat考試的根本。
在新東方上課的時候狒狒對我們說,og上面的題目都是680分以下的。想起來真得很可笑,我當時的目標可是700+,簡單得作了作,發現題目似乎確實不難,于是我想這本書或許是徒有其表吧。所以從開始上課到集中備考,這本書我始終沒有仔仔細細的看過,我的時間基本上全都放在了新東方的輔導材料和狒狒寶典上。因為那本“簡單”的og讓我有了一種非常盲目而且非常危險的自信——og不過如此,gmat也不過如此。但當我發現og其實遠不像我想象得那么簡單的時候,一切都晚了。
那在第一次考前的一個星期左右,再cd上面看到很多牛人都談到了og的重要性,我當時很奇怪,不超過680分的題目會很重要?所以我又開始看og的邏輯部分,一看之下,如墮冰窖。并不是那些題目有多么難,而是我忽然發現我其實根本弄不清楚這些題目的思路——正確的選項為什么正確,錯誤的選項為什么錯誤——那天晚上我發了個帖子,好像叫做“此戰之罪,非天亡我也”,就是把項羽自殺前那句話倒著說了一下。那時候我其實已經感到不妙,但還是心存僥幸,畢竟我作過的題不算少了。但是,真正考試的時候我發現自己做那些題目所培養起來的所謂邏輯思維根本派不上用場,閱讀、邏輯和語法也是如此,所以我輸了,而且輸得很慘,因為我從來沒有為某一次考試付出過這么多,也從來沒有輸得這樣慘。
還好,第一次考試失敗最起碼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那就是什么才是gmat考試的根本,og,og,還是og.
對于og,我的看法是這樣,把og看得滾瓜爛熟或許不會保證一個700+的高分,但是如果對于og缺乏起碼的重視,那么700+的高分只能是個幻想。如我所言,og的題目確實不算難,可能真地就像狒狒所說得那樣,都是680分以下的題目,但我覺得它的意義其實并不是一本所謂的難題集錦,而是通過一些比較簡單的題目告訴我們真正gmat考試的出題思路是怎樣的,考試會用怎樣的表達方式來考察我們。作為一本備考的參考書,這已經足夠了,而且這樣一本og的意義要比所謂的難題集錦大得多。從這個意義上說,ets還是很厚道。
這次考試,新東方的參考材料基本上被我擱置了,因為我感覺這本書上的題目是中國人用來考中國人的,盡管全都用英文表達,無論是語言表達還是解題思路都和真正考試的題目相去甚遠。當然我的意思不是說這本書毫無用處,我覺得這本書用來入門還是不錯,但在有og的情況下卻沒有必要深究。所以我的時間基本上全部用在了og上面,不過已經不再是單純的做題,而是讓自己盡可能的習慣那樣的語言表達,并且用ets的思維去思考解題的方法。
這次考試看og還有一點幫助就是讓我學會揣摩verbal部分正確答案的表述。但這對我來說是一種純感覺的東西,其實就是做題的時候會感覺某一個選項很像,而且絕不是那種平鋪直敘的那種,而是故意把話說得很繞,或者把原文的意思反著說一下,但意思還是沒有變。諸如此類,不一而足。
所以,og對于考試來說,其作用至關重要,望cd諸友慎之慎之。
2、脈絡——總結
上面說到了第一次備考的時候我曾經把新東方的補充材料做了好幾遍,但是考試成績卻不理想,所以我有時候會想難道新東方的東西這么不重用,但是后來發現我其實連新東方的題目都根本沒有掌握。因為我所謂的“做了好幾遍”其實根本就是literal and superficial repeat without any summarization。題目做過之后就或多或少有些印象,做的次數越多印象越深,做過兩遍之后答案就已經完全的記下來了,不加以總結的一遍遍的重復除了增加盲目的自信外,對于考試毫無益處。當我想明白了這一點,我發現問題根本不是考試那天“腦袋短路”,而是“腦袋里的線路從來就沒通過”。換句話說,第一次備考我根本沒有找到復習的脈絡,所謂的復習只是題目的簡單累加,各個知識點支離破碎卻沒有任何連接,一切都處在混沌之中。簡言之,這個所謂的脈絡其實就是總結,總結,再總結。
所以這次備考,我的大部分時間全都用在了總結上,正確率高低已經不再是第一位的,對我來說真正重要的是把題目的解釋徹底弄清楚,對為什么對,錯為什么錯,然后再找找ets喜歡在什么地方設陷阱,又喜歡在什么地方把正確答案搞得云遮霧罩。很有幫助,很有幫助,記得牛人pipi妹妹對我說總結時間和做題時間應該是3:1,誠哉斯言!
3、枝干——各個部分的復習
(1)math
在我寫的那篇機經里已經說過了,gmat里的數學似乎有變難的趨勢,所以即令勤奮聰慧如cd諸友者,仍未必能夠輕松拿下數學。因此我覺得這部分還是應該引起大家的重視。
我感覺,數學部分的復習還是最好從基本的概念開始,新東方老師的三本書我都有,吳強,錢永強,陳向東。我感覺各有千秋,數學概念方面總結的都比較好。但我本人比較喜歡吳強那一本,盡管里面有不少錯誤,但那本書里確實有不少很不錯的解題思路,概率、統計和排列組合部分也總結了不少的難題,對于數學復習來說幫助不小。
數學準備的第二步應該就是og了,我希望大家注意一點,那就是og數學前面的題目確實很簡單,但做到后面就會發現題目越來越難,換言之就是水平越來越高。我第一次備考就是只做了ps的前100題,當時真的是狂妄的要命——就這題拿來考我?笑話!可是和邏輯一樣,當我發現根本不是那么簡單的時候一切都已經晚了。這次備考og數學認認真真的作了兩遍。我感覺解題思路對于math部分來說似乎不如verbal那么重要,但是語言表達方面卻絕對值得引起大家重視,要知道因為不熟悉語言表達在math上失分是很冤的。
第三步就是狒狒寶典和機經了,那些題目確實很有價值,但我覺得大家最好還是以掌握解題思路為主,切勿強記答案。原因有三,一、因為我們不可能把幾百道題的答案全部準確地記下來;二、考試的時候的題目未必和寶典上的題目一致,說不定換了數字;三、即使考試的時候遇到了相似題目我覺得大概也沒有誰敢直接去點答案,原因就是上面說的第二條,多數的情況就是會把真正考試的題目去和記憶中的題目進行比較,而這樣很費時間。但是時間對于考試來說又是至關重要的,所以我覺得寶典和機經的作用就在于讓我們達到有寶典如無寶典,有機經如無機經的境界——一切了然于胸,無懼千變萬化。(當然了,我還差得遠,不過我的數學水平基本上是等而下之,大家比我強得多,達到這樣的境界只是時間問題)。
最后,也就是考前的階段我覺得還是要回歸og和概念以及專有名詞,把不熟悉的題目再作一作,基本上問題就不算大了。
(2)verbal
a、rc
我感覺rc的關鍵在于找準文章的結構,做到這一部其實問題就不大了,新東方在這方面我覺得還是很不錯的。其實文章中的a專家、b事件、c理論等等其實根本就是些符號,被一些似是而非但又很清晰的關聯連接在一起,把各個元素之間的關系搞清楚,基本上問題就不大了,沒必要去分什么文章類型。
不過我感覺rc真正難的地方是在選項上,甚至要比gre的選項還要難。因為往往是很像答案的選項并不是答案,答案反而是那些繞來繞去的東西。打個不恰當的比喻,正確答案里好像有春秋筆法的成分在里面,也就是所謂的“微言大義”(當然這種考試遠達不到這樣的境界)。比方說很多rc部分的選項看起來很像,甚至根本就是原文復述,但就是在關鍵詞的前后加上了一個不必要的副詞,或者貶義詞變了褒義詞,于是整個句子的意思就完全變了,變成了一個很隱秘的迷惑選項,這就很像《春秋》里的那句很著名的“鄭伯克段于鄢”。一個“克”字,盡含褒貶,但需要仔細體會。這句話放在rc的文章里可能會這么說,earl zheng defeated duan in yan, 選項里可能就會變成earl zheng murdered duan in yan. 語氣不同,褒貶不同,也就不會是答案。
所以說,大家一定要多看og,盡可能弄清楚文章脈絡,另外就是學會如何排除迷惑選項。至于說gre和lsat的閱讀我覺得很有益,有時間當然可以做一做,但是要記住根本還是og。
b、sc
有的時候我覺得og對于考試的決定作用在sc部分體現得最為明顯,所以這部分實在沒什么可說得,做題,看解釋,總結,一遍一遍又一遍。另外就是注意語感的培養,反正我感覺sc的正確選項大多是念起來最順的一個。
c、cr
我覺得verbal的三部分中,cr的總結是最重要的,無論是做gmat的邏輯還是lsat的邏輯都是如此。所謂熟能生巧,用在邏輯思維的培養上再恰當不過。另外就是看了題目一定要搞清楚結論是什么,做對一道邏輯題必須對結論有一個明確地認識,然后帶著結論去看選項。這一部其實不是那么輕而易舉,一句話在復習的時候要有意識的進行練習。
我的復習步驟是這樣:og總結,這一點我覺得上面的幾部分已經說得比較清楚了;
二、lsat,這對我來說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是因為它難,另外一方面是因為它的很多題目涉及的都是理論意義上的思維過程,也就是說,lsat題目的思路其實是gmat邏輯思路的“綱”。綱舉則目張,記得有位牛人說過,仔細得作過lsat邏輯的題目,再作gmat就會有一種一覽眾山小的感覺,我按照這種方法是過之后的感覺是“牛人誠不我欺也”!
三、就是回歸了,一句話,看題目看思路。
(3)作文
總體而言,中英文寫作其實是一回事,就是多看多練多想。多看就是多看好的范文,真正的去學怎么把一個句子乃至一篇文章寫得很漂亮,多練就是一定要下手寫,寫出來才是自己的;多想,就是說要留意身邊的素材。一句話,要做個有心人。(說這話其實是很狂妄的,不過一時間也找不到更好的表達方式,大家見諒)
一、前期準備:
我認為準備awa,第一步工作就是要按照文章的分類(寫作區里有現成的分類),把issue和argument的所有題目從頭到尾的閱讀一遍。我覺得看題目的意義一方面在于熟悉題目,不至于在考場上找不到北;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幫助我們找到題目與題目之間的聯系。其實仔細得看看你會發現在很多題目說的都是一回事,只不過觀點相反,issue 題目在這方面表現得尤為明顯:比方說issue的13和47兩道題,一個說保護環境的責任應該屬于個人,另一個說這種責任屬于政府,在這種情況下準備一道題的思路和論據就完全可以了。另外就是很多題目的論據其實都是互通的,比方說issue第15題,說國家間應該合作來限制兒童上網接觸adult material, 其中一條論據就是this problem is international in scope, and the dissenters can always be coerced into compliance politically or economically by an alliance of influential nations等等. 而issue第2題說節約能源應該靠國際合作來實現,在這里就完全可以套用第15題的這個論據,因為這兩道題目都說到了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也就是說把論據里的關鍵詞換過來就可以了。還有issue136題說在商務課程中,教授只應該教授實際的知識和技術,而非道德,這種觀點當然可以反駁,論據就可以說business leader should keep high standard of ethics, 同樣這個論據還可以用在第111題里——“最有效率的企業領導是保持最高道德標準的人”。相關的例子也是互通的。仔細的閱讀每一道題并且總結自己的寫作思路之后,找到題目之間的聯系并不難,在我看來,完成了這一步,awa的復習就成功了一小半。
二、寫出來的才是自己的。
對于每道題都做到心中有數之后的工作就是開始寫了。我個人認為對于大多數考友來說(牛人除外),想拿高分真的要多練筆,練筆嘛,最好就用黃金80題的題目。我開始寫作經常遇到的一個問題就是思路有了,論據也有了,但就是不知道怎么用英語把自己的觀點陳述出來。也就是說想和寫完全是兩碼事,不實踐再好的想法也等于零。真的要做到把自己的觀點比較好的表達出來就是要靠多寫。
剛開始寫作的時候不用掐時間,只要是自己能想到的,有多少就寫多少。就像我上面說的,論據是互通的,所以說越充分越好。然后就是自己修改,看看自己到底在什么地方存在問題,然后加以改進。自己的習作沒事的時候可以拿出來看看,每次看可能都會有新的想法出來,這樣一來,練筆的效果才真的達到了。
在練過幾篇找到感覺之后就要實戰演習了,小安的那個aswim是很棒的軟件,強烈推薦使用,不過在寫完之后還要注意修改、總結。
三、注意素材收集
準備verbal的其他部分對awa的復習也是很有幫助的,比方說做閱讀和邏輯的時候經常會遇到不少非常好的句式甚至是例子,在這時候就要注意總結了,比方說我做lsat邏輯,感覺里面有很多涉及對于文章推理過程的描述,用在argument里面是非常管用的。另外就是有時間可以看看新聞,上面有很多好例子,比方說那天看新聞說俄羅斯的石油大亨khodorkovsky又被提審,其實這個例子至少用在三個題目上,一、企業領導人和政府領導人誰更能影響政策,這個例子就可以寫一條,就說企業領導人影響政策是有底線的,那就是不能危及當政者,因為傳言克氏密謀推翻普京;二、企業領導人應該遵循道德標準:克氏被抓的罪名可是漏稅啊;三、不遵循傳統者更容易成功:遵紀守法可是傳統啊,克氏違背了這一條所以被抓了。
特別要說的一點就是孫遠寶典里的工具箱,很有用的,特別是human need那一章,因為考題里很多都是涉及企業的,而涉及到企業就不能不提雇員和雇主的關系,這些東西在那一章里都有很好的敘述,完全可以拿來用。
四、關于模板
我認為模板最好還是自己總結的好,這其實是出于大家自身利益考慮的,原先gre的作文就出過事,而且在參考過現成模板之后,借鑒一下范文,自己總結不會有太大問題。此外就是總結模板可以盡量細化,比方說issue可以分成立論、駁論等等,argument的模板我覺得索性按照七宗罪來,開頭——1到7宗罪——結尾。當然一定要做必要的修改,切不可把七宗罪直接搬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