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證保QDII成熟一家推一家
距出其不意推出六項外匯新政僅4天,央行又聯合銀監會、外匯局火速出臺《商業銀行開辦代客境外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辦法》,作為落實六項新政的一個配套措施,《辦法》旨在積極拓寬境內居民投資渠道,促進國際收支基本平衡。 可以預料的是,六項新政中涉及的基金公司、保險機構等境外投資理財的具體措施不日也將出臺。外匯局綜合司副司長管濤日前透露,相關部門正在對此做相關的管理規定,成熟一項推出一項。 種種措施,無一不折射出央行力推變“藏匯于國”為“藏匯于民”,建立一個更加市場化、多元化、多層次的外匯市場的苦心。究其根源,在于越來越多的外匯占款日益擠壓貨幣政策的調控空間。讓更多投資主體購匯走出去,減少外匯占款壓力,化被動為主動,已成為央行最為現實的選擇。求解外匯占款難題 越來越大的外匯占款,已變成為難央行貨幣政策調控空間的頭等難題。 隨著我國與世界經濟持續快速增長,貿易順差和外匯儲備也快速增長。截至3月末,我國外匯儲備余額高達8751億美元,一季度新增562億美元,同比多增70億美元;一季度貿易順差也高達233億美元,高于去年同期的166億美元;外商直接投資(fdi)為142.6億美元,同比增長了6.4%。大量外匯流入造成的外匯占款,已經成為基礎貨幣投放的主要渠道,貨幣環境異常寬松,流動性泛濫為“寬信貸”及投資反彈的出現提供了溫床。 更重要的是,在國內外經濟增速不減的情況下,有專家預測,今年我國全年貿易順差規模將很有可能居高不下,這必然導致外匯儲備快速增長,外匯占款帶來的流動性過剩局面不可能得到根本緩解。 在外匯占款占據了基礎貨幣投放的主要渠道情況下,央行無法主動控制貨幣供應量,貨幣政策調控處于被動局面。要化解這一局面,唯有拓寬對外投資渠道,允許更多投資主體購匯“走出去”,減少結匯數量,增加售匯數量,變外匯單向流入為雙向流動,以求緩解外匯占款的過快增長。 另一方面,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快速平穩發展,境內居民個人和機構持有的以銀行存款為主的金融資產快速增長,截至2006年3月底,境內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已達到31.8萬億元,城鄉居民戶儲蓄存款已突破16萬億元,境內居民個人和機構的資產管理需求日益增長。但是,目前境內機構和居民個人投資渠道相對狹窄,難以利用國際金融市場優化資產配置、分散投資風險、提高資金收益。在此背景下,允許符合條件的商業銀行集合資金在一定額度內購匯投資于境外固定收益類產品,可以實現境內居民資產組合多元化、分散投資風險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