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美德國旗下演講稿(精選3篇)
傳統美德國旗下演講稿 篇1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在我們身邊,有很多不文明的行為。因為我們不保護環境,讓地球變得千瘡百孔;因為我們不注意禮節,讓社區少了一些溫暖的話語;因為我們不懂得謙讓,讓社區學校多了一些矛盾,多了一些不必要發生的事。
在前幾天,我看見一個人,滿頭大汗,可能做了什么運動。在商店里買來一根冰棍,他拆開包裝紙,朝周圍看了看,確定沒有人之后,他將包裝紙隨手扔在地上,竟還心安理得大口舔著冰棍。我在一旁氣極了,可我如果上去管的話,我怕他罵我多管閑事,我真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啊!
社會上雖然處處都有不文明的事情,但也有因寬容而化解的事:有一天,我看見一個姐姐,騎著自行車,好像在趕路。她不小心撞到一個二三歲的孩子,孩子的媽媽就在旁邊,剛剛還在和別人耀武揚威的炫耀著什么,現在突然臉色蒼白,惡狠狠地盯著那個姐姐。那個姐姐苦笑著,對孩子的媽媽連說了好幾聲對不起。孩子的爸爸聞聲過來,我在一旁,心里想:這一場暴風雨是不能避免的了!哪知,爸爸對孩子說:“來寶貝,走兩步給爸爸看看。”孩子踉踉蹌蹌的走了幾步后,孩子的爸爸對姐姐說:“能走路,沒事了,你若有事就先走吧!”想不到,一場暴風雨就這樣化解了,我以后也要學這位叔叔,寬容大量。
向不文明行為說不,我建議大家做到以下幾點:
1、說話和氣文雅,有節有理,不說臟話,不罵人。
2、會用文明用語,分寸適度,不油腔滑調,不惡語傷人。
3、遵紀守法尊重他人,不打架,不罵人。
4、尊敬師長,關心他人,不殘忍傷害他人,不傷害他人。
5、保護環境,美化校園,不亂扔廢紙,不折花木。
6、講究衛生,儀表整潔,不隨地吐痰,不穿奇裝異服。
作為一名小學生,我們更應該從小講文明,懂禮貌。你的一句“您好”,拉近了彼此的距離;你的一句“謝謝”給對方帶來多少快樂;你的一句“請原諒”,消除了多少誤解,化解了多少矛盾。
同學們,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從自己身邊的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除陋習,樹新風,說文明話,做文明事,告別不文明的言行。
向不文明行為說不!
傳統美德國旗下演講稿 篇2
各位同學們好:
我是__年級的Summer,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傳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中國是世界四大古國之一。五千年的悠悠歷史筑成當今中國。其中,文化起源于公元前2070年的夏朝。與它的悠久歷史相對應,中國文化內涵博大精深。而如今隨著時代日新月異的發展,傳統文化的保留與摒棄已在國內成為一個深度討論的話題。
文化的定義是什么?中國傳統文化現在所面臨的狀況又是什么?文化在字典中的解釋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其另一解釋是:同一個歷史時期的不依分布地點轉移的遺跡、遺物的綜合體以及運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識。以上解釋則已充分概括了中國三大文化:儒家文化、建筑遺跡和歌詞詩賦。由于這些文化的存在,中國現共有31項文化遺產,居世界第三位。而如今那些我們曾經引以為傲的寶貴遺產,所面臨的現狀也是有目共睹的,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正面臨著斷子絕孫的,無以為繼的重大危機。看似活生生地存在,卻幾乎是在漸漸消失,中國的傳統文化所遭遇的異變,繼”_和改革開放以來,已在很大的程度上被橫行而來的西方文化頂替掉了。而殘存的部分也正在被全球化過程進一步的掃蕩。對于一個文化是否存活著,我們就要看它的基本精神是否還能打動現實人群,與實際生活和歷史進程有呼應。
儒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但其近年來的遭遇使它的文化地位岌岌可危。首先,其傳承儒家文化范式為自己生命的終極追求的團體,現已基本上消失了。而儒家以家庭為根,以農業為本,半天然半教化的團粒結構也日益消退,幾近消亡。且其的基本價值取向已基本上不能影響現代中國人在人生中面臨的重大選擇。而儒家乃至傳統文化中的獨特語言在人們表達關鍵思想和深刻情感的話語和藝術形式中已是岌岌可危。由此可見:以儒家為主的中國傳統文化已陷入了生存危機。”中國向何處去“這個曾被完全政治化的問題,現在已經獲得和正在獲得越來越濃重的悲涼文化含義。
根據上述的情況,你所能感受和體會的是什么?如果曾經擁有的一件美好的東西,因為你的失誤瞬間瓦解,難道你想說的僅僅只是一句:對不起?!并摻雜著內疚?為何很多的時候。人們總是因為失去了,才懂得珍惜?難道不能在失去前好好把握住機會抓住它呢?中國傳統文化如今暫沒有頻臨毀滅,因此,我們如今所能做的是挽留住它,讓更多的人去關注它。不要在人們再次需要它的時候,才發現它已經離我們而去了。
黃河之水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華夏兒女并同時孕育著新的文化長河,作為龍的傳人,每個時代都有它自己的變化,對于每個人來說,應該要適應一種新文化的出現。一個文化偉大的時代,這個時代的人必定是好學的,因為只有好學,吸取別人的優秀文化,融洽自身文化,才能使其發揚光大。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要摒棄自己的傳統文化,相反我們要更加關注傳統文化,畢竟它是我們生長的來源,經過五千年歷史滄桑所保留下的精華。是外來者所不能完全替代的。
文化,對一個國家和民族來說是脊梁!由此可見,一個國家和民族要沒有自己的文化結果是可想而知的。雖然談不上我們要拯救我們的傳統文化,但傳承和發揚是不容忽視的!
我的演講完了,謝謝!
傳統美德國旗下演講稿 篇3
各位老師、各位同學:上午好!
首先讓我來念一段一位市民在富中網站上的留言:我是一位富陽市民,每次上下班我都會看到貴校的學生過紅綠燈時,從不看紅燈還是綠燈,都不會減速,更不用說看到紅燈就停了。經常是市民停下來等綠燈,學生卻很理直氣壯地沖過馬路。這種素質難道就是學校所需要的人才嗎?經常可以看到周末有小學生在各個紅綠燈點站崗,提醒市民遵守秩序,可堂堂一個富陽中學的學生,社會、國家的未來,卻如此連小學生都不如。一個學生是否具有某種品質,不是光看學習成績如何,平時一點一滴小事也很重要,而且這還關系他人的安全和社會的秩序。
老師們、同學們,看到這樣的留言,作為一名富中人難道不感到汗顏嗎?
不可否認,作為一所省一級重點中學,我校學生的整體素質和面貌是不錯的。但仔細審視同學們校內外的行為,不難發現種種不規范、不文明的言行,如騎車、行路不遵守交通法規;就餐、就寢不遵守文明規范;公共場所大聲喧嘩、甚至起哄;廣播操做成了“休閑操”;垃圾桶變成了投藍筐;同學間因一點小事惡語相向、甚至拳腳相加;上課睡覺;考試作弊等等。
同學們,行為習慣是一個人基本素質的外在表現,良好的行為習慣是保證良好學習的前提,也是樹立健康人格的基礎,更是走向事業輝煌、開創成功人生的關鍵。曾有報載:一名學習成績非常優秀的畢業生到一家大型企業竟聘,卻輸給了成績一直不如自己的同班同學,原因很簡單,他在上樓時無意間將手中的小紙團扔在了地上,正好被企業的一名主管看到了。有時成功與失敗間的距離也許就在這些生活習慣和不經意流露的細節之中。
古人云:“毋以惡小而為之,毋以善小而不為。”自古以來人才至上,人品至本,欲成大事,要拘小節。只有在實際生活積小“善”,才能成大“德”,如果把良好的行為習慣看成是一種“精神儲蓄”的話,我們可以這樣說:人在其整個一生中享受著行為習慣所產生的利息。
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不僅是一個學生品性修養的外在表現,也是一個民族文化素質的具體反映。因此同學個人的行為不僅是你個人的事,也是我們學校的事,更是民族的事。新加坡是一個通用英語的國家,但在這個國家公共場所的一些涉及文明、禮貌的標語,卻都用中文書寫,如“不準隨地吐痰”、“禁止吸煙”、“不準踏入草坪”等等。我想大家都知道這是為什么?因此,不文明的行為也是國恥!
同學們,神六已經上天,民族開始復興,代表民族未來的我們,理應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播下一個動作,收獲一個習慣,播下一個習慣,收獲一種品質。以高尚的品德和杰出的智慧,承擔起民族復興的重任。
最后我把著名教育家魏書生老師的話送給大家:
行為養成習慣,習慣形成品質,品質決定命運。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