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上冊第六單元作文:千古風流人物
篇一:九年級上冊第六單元作文650字:千古風流人物
大唐,千年前盛世,那里有夜夜笙歌的華清池,美輪美奐的大明宮,萬國拜含元的含元殿。
更有一群盛世牡丹,她們大膽,熱情,驕傲。不似后世女子,整日滿懷幽怨,哭哭啼啼。她們用自己的手撐起一片天,達到權力頂峰。不過說到大唐女子,怎能不提武則天?
武則天,她是兩代皇帝的妃子,兩代皇帝的母親,更是一名皇帝。她所站的地方是世間最高點,她的悲傷喜怒,讓每個人感到恐懼,她是如何走向御座,制服對手,這似乎是個難解的迷。
武則天年幼時,國師袁天罡曾給武氏一家看相,見到男裝武則天便說:“此郎君子神色爽徹必若是女,實不可窺測,后當為天下之主矣”武氏這時已是高齡,但膝下無子(在古代算是斷后),更把希望寄托于武則天身上,對武則天極為溺愛,這樣養成了武則天強勢,驕橫跋扈,喜愛權利的性格,
武則天14歲時被召進宮封為才人,武則天的母親深知皇宮人心險惡,想著女兒要在那里受罪,臨走時哀痛欲絕,相反武則天當很鎮定自若說了句;:“見天子庸知非福,何兒女悲乎。”才人在宮中地位并不高,屬于中下,后來太宗死了,多數都去感業寺出家。當時武則天也在其內,
但她豈愿當個小尼姑,便于高宗李治(當時皇帝)暗渡陳倉,這也是為什么李治常來感業寺,武則天為何能回宮的重要原因。
武則天再次進宮,被封為昭儀,賜號宸妃,與蕭淑妃,王皇后爭寵,武昭儀用自己的機智,在這場戰斗中脫穎而出,王皇后被廢,自己被封為皇后。內宮大權落入武則天手中。
武皇后利用高宗對自己喜愛,和自己的“通文史,多權謀”積極參加政務當中。之后五年,她逼得長孫無忌上吊自縊,在朝中掃除長孫無忌的支持者,使自己的權利進一步擴大。
顯慶五年,高宗失明。朝中大權盡數落入武則天手中,也使武則天由幕后走向幕前。這時的高宗
什么權利,虛同擺設。
武則皇后也為皇帝寶位做了犧牲和準備。當時,高宗想讓李弘當太子,武后不顧母子之情,殺了李弘。后來武后扶植李顯、李旦,這兩人全都昏庸無能,僅是傀儡。
再后來李貞,李沖反武中,武后無留情面,皆殺之,恐怖連殺,酷刑濫用,展現武后殘忍一面,也為
后來稱帝奠定堅實基礎。
公元690年,武后稱帝。
篇二:九年級上冊第六單元作文700字:千古風流人物
東坡問人,“我詞比柳七何如?”那人回答“柳郎中詞,只合十七八女孩兒,執紅牙拍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執鐵板,唱大江東去。”
柳永和蘇軾都是空有才學,不被重用之人。
柳永赴京趕考,幾次失意。只有寫詞發牢騷“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明代暫遺賢,如何向?未遂風云便,爭不恣狂蕩?何須論得喪。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煙花巷陌,依約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尋訪。且恁偎紅翠,風流事,平生暢。青春都一餉。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
寧可將光陰泡在青樓,也不愿耗時在科舉趕考。于是,這頓牢騷發得讓宋仁宗很不爽,又為了宣揚自己儒雅,一句“且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把柳永從金榜上除名。柳永一氣,干脆來個“奉旨填詞柳三變”,成了北宋第一位專力寫詞的詩人,“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當時,汴梁妓女如此傳誦“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黃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見,愿識柳七面”。妓女得柳永一首詞,身價倍增。柳永用真情對妓女,在他死后,每年寒食,總有無數妓女去他墳前憑吊。
蘇軾比柳永還算好些,還做了官。可在北宋變法這件事上,他把革新和保守兩派都得罪了,一貶再貶。只有在出獵后醉酒時長嘆“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蘇軾不曾灰心放下做官念頭。
蘇軾官貶到哪,詞也就寫到哪。在黃州,寫下“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在密州,懷念起溫柔賢淑的亡妻,寫下柔腸百結的“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元配的早逝,是蘇軾心中永遠的痛。在嶺南,跟隨蘇軾顛簸流離多年的侍妾朝云入土,寫下“高情已逐曉云空,不與梨花同夢”。
李清照有“生當為人杰,死亦為鬼雄”的豪邁,有“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的哀楚,有“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的嬌羞,有“看取晚來風勢,故應難看梅花”的蒼涼。
辛棄疾有“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的細膩,有“不恨古人我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的狂傲,有“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的民慶,有“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的國恨。
陸游與唐琬是對苦命鴛鴦,夫妻相敬如賓,情投意合,但由于陸游母親的干涉,最終勞燕分飛。最后留下他們相互應和的《釵頭鳳》,連聲“錯”“莫”“難”“瞞”是他們凄婉愛情的寫照。
不論婉約豪放,宋一概包容。不同與唐的雍容大氣,明的市井淺顯。宋是一種優雅,豪放是雅,婉約是雅,雅的是風骨。
千古風流人物,還看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