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客家春節(jié)習(xí)俗
洗柚葉澡。早上摘回柚葉,中午過后家家戶戶將柚葉放入鍋內(nèi)水中燒開,每人都要洗柚葉熱水澡,其意是把污穢、“窮氣”、“衰氣”洗掉,干干凈凈進入新的一年。洗過柚葉澡后便換上新衣、新帽、新襪、新鞋,從頭到腳煥然一新,換下的臟衣服當天要洗滌干凈。因此,洗柚葉水澡含有除舊布新之意。這一風(fēng)俗已逐年淡化。
送灶君。事先從市鎮(zhèn)購回灶君神像,寫好灶疏(寫上一家大小姓名年齡),準備好元寶、香燭、三牲、酒、素果等祭品,在灶邊置一“八仙桌”,將祭品放在桌上。全家老少齊集灶神像前行禮,虔誠敬送灶君返回天庭述職,祈求灶君在玉帝面前美言賜福消災(zāi),來年財丁兩旺,合家平安。一般人家拜祭時只向灶君祈禱幾句“賜福消災(zāi),保佑合家平安”之類吉祥話。有文化、有知識的人家還要鄭重其事地擺祭,讀祭文,祭文如下:“惟君,仍合家之主,君為五祀之先,朝炊墓廚,豈無褻瀆之處;合家興旺,全賴扶持之力,既感恩于平日,敬酬謝于此夕,伏冀神君,俯鑒微憂,保長幼以安寧,佑添丁而增福。尚饗!边@一風(fēng)俗除少數(shù)老人外,多已不行。
敬祖先。臘月三十日早餐后,凡是當年添了男丁的就要派人到祖祠打掃衛(wèi)生,將祖祠墻壁粉刷一新。午后,陸續(xù)有人攜禮盒、三牲、炮竹、元寶香燭等祭品前往祖祠拜祭進香。行禮之后,放炮竹,有的放銃。每到大年三十午后,祖祠香火繚繞不斷,炮竹聲不絕于耳,一直延續(xù)到黃昏。這一風(fēng)俗近年亦已淡化。
貼春聯(lián)、年畫。大門、小門均貼上大紅春聯(lián),門楣貼“利是”,門板貼門神或“福”,“大吉”等字。廚房、牛欄、豬圈、雞柵、廁所等處也要貼上用紅紙寫有“財丁兩旺”、“六畜興旺”等紅紙“桃符”。大廳和臥室、客房均貼上新年畫,一派喜氣洋洋的歡樂景象。
吃團圓飯。年三十晚的團圓飯是最為隆重的家宴。規(guī)矩也多:一、分居后的兒子除夕要回到父母身邊共吃“團圓飯”。二、排座次。年長老者一定要上座,然后按輩份往下排。同時,上座要預(yù)留幾個空位,放幾個空碗和筷,意在讓已故的先祖也回來團聚,以示敬祖。三、所有制作好的新年菜肴,每樣都要端一碗上桌,菜肴多的要啟用大圓桌,表示豐盛。四、開戒。平時家長不準小孩飲酒,除夕團圓餐時則開戒,小孩也可破例飲酒。五、禁忌。男女老少不能說不吉利的話。有的人擔(dān)心小孩無法遵守,就事先在餐廳墻上貼上寫有“孩童之言,百無禁忌”字樣的紅紙條。不準跌碗、跌筷,如不慎跌了碗筷,邊收拾邊念:“大吉大利”。如打破了碗就要將破碗用紅紙包好放在不顯眼的高處。吃飯時,小輩要給長輩敬菜敬酒,并祝老人福祿壽全。合家老少彬彬有禮,說話和氣、親切,充滿團結(jié)、祥和、敬老愛幼的氣氛。
發(fā)壓歲錢。壓歲錢又叫“利是”。老人給小孩發(fā)壓歲錢,要用新紙幣裝進紅紙袋內(nèi)逐一分發(fā)。晚輩也要給長輩送“利是”!袄恰卞X小孩可以自己支配,父母不加干涉。
清洗餐具。按祖訓(xùn),大年初一不吃葷,要吃素。所以除夕家宴后全部餐具一律要清洗,不能有半點葷腥,否則就是對先祖不恭。屬于葷腥的一切肉類均集中一處存放并用紙條貼上封存,叫“封歲”。這樣做客觀上對腸胃有好處。
守歲。吃罷團圓飯,屋內(nèi)各處點上油燈(煤油燈),整座屋通宵燈火通明,叫“點歲火”。家人歡聚一堂品嘗香茶、水果、瓜子、花生、糖果等,長輩給晚輩講家史、族史,教育晚輩要牢記祖訓(xùn),繼承祖德,勤儉持家,團結(jié)和睦。講完家史、族史后,有的敲鑼打鼓,有的放煙花,一律不能早睡,謂之“守歲”。一般要等到午夜時,開大門、放鞭炮迎新歲后才能入睡,小孩可以例外。有的人索性鬧到天亮。
開大門。正月初一凌晨(即零時)為送舊迎新時刻。家家戶戶將大門打開,大放鞭炮,這時每個角落都可以聽到震耳欲聾的鞭炮聲,真是萬炮齊鳴,此起彼落,十分熱鬧(近年來河源市區(qū)及一些縣城區(qū)禁止燃放煙花炮竹)。一般由長輩打開大門,開大門的人要大聲么喝:“開門大吉、大吉大昌”。廳堂、灶堂、大門、小門均點上大紅燭,焚香禮拜,迎接新年,迎接財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