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客家春節(jié)習(xí)俗
大年初一,不論老少早早起床。相傳此日不早起床,就意味著一年不順利。起床后刷牙洗臉,女的下廚房準(zhǔn)備早餐,事實上飯和素菜隔晚已經(jīng)做好了,再熱一次就是。男的端著素盒盛滿糖果、年糕及元寶、香燭等到祖祠拜祭。祠堂祭臺上擺滿了各式各樣的素食貢品,老少行禮,禮畢回家吃早餐。大年初一的早、中、晚餐都是素食。素菜有腐竹、粉絲、金葉(黃花菜)、木耳、豆腐皮、香菇、芹菜(象征勤快)、蒜(會劃算)、蔥(聰明)等,雖然無雞、鴨、魚等肉類,但也很豐盛。
拜年。早餐后,做父母的攜著小孩到長輩家中拜年,見了長輩行鞠躬禮,送上“利是”,并祝長輩“長命百歲”、“新年快樂”。長輩也還禮,向小孩發(fā)“利是”和糖果并祝福晚輩“合家幸福,萬事如意”。那些輩份高,年歲大的老者,幾乎一整天都有晚輩登門拜年,應(yīng)接不暇。雖累點但也得意和欣慰。平輩見面互相道賀、祝福,互送“利是”和糖果給對方小孩。大年初一相互見面切忌問病討債,否則不但討沒趣還會引發(fā)糾紛。年初一禁忌也最多,除了不能說不吉利的話外,還不能換衣服,不能掃地倒垃圾,不能下河挑水,不能放牛、放豬、放雞鴨,不能打罵小孩,不能動土,不能打破家雜。有一件不順心事發(fā)生就會掛記一整年,所以年初一處事特別小心在意。
大年初二,又叫“團年”,一般不外出。是日開始吃葷。
大年初三,又叫“窮鬼日”。一早起床,全家動手大掃除,俗稱“掃窮鬼”,掃得越干凈越好,地上有一點點紙屑之類東西沒掃凈就會視為“窮鬼”。總之要把一切垃圾悉數(shù)掃地出門。打掃時還要念“窮鬼出、富貴入”。打掃的垃圾集中起來送至遠離家門的野外河邊、路邊點火燒掉并放炮竹,表示已將“窮鬼”趕走。年初三掃地雖含有一些迷信色彩,但也合乎衛(wèi)生要求。年初一、二均不準(zhǔn)掃地,垃圾堆積多了,年初三來一次大清理也是應(yīng)該了。因為年初三是“窮鬼日”,全家老少均不出門,不去別家串門,如不慎進了別家的大門,就會被人家視為“窮鬼”,不吉利,不受歡迎。所以年初三一般不入別家門。如有特殊情況非登門不可,要將屋主人叫出門外敘談,客人自覺不進門,主人也不會邀客人進門。
大年初四,婦女開始攜帶豬肉、年糕之類禮品回娘家、走親戚,大家結(jié)伴同行,一路說說笑笑,十分熱鬧。男人開始開展文娛體育活動,又叫“鬧新年”、“搞新年”。民間傳統(tǒng)民間文藝間目主要有:“舞獅”、“舞龍”、“打馬燈”。
年初五以后開始陸續(xù)干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