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除夕的來歷參考(通用7篇)
關(guān)于除夕的來歷參考 篇1
除夕祭祖是中國流傳至今的傳統(tǒng)風俗。這種祭祀主要在家中進行,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是在除夕晚飯前,家長把家譜、祖宗牌位等擺放在客廳,并擺上香爐、貢品,然后燒香磕頭祭拜。漢人祭祖,多半做魚肉碗菜,盛以高碗,頗有鐘鳴鼎食之意。祭祖形式雖各不同,大半都是除夕夜懸影,上元夜撤供。中國部分地區(qū)有一種除夕上墳的風俗,稱為送年食。上墳時間一般在除夕的下午,人們把做好的年夜飯,送到亡故親人的墳上,讓亡故的親人與生者一起享用除夕夜的美食,從而寄托人們對亡故親人的哀思。
關(guān)于除夕的來歷參考 篇2
據(jù)《呂氏春秋·季冬記》記載,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擊鼓的方法來驅(qū)逐“疫疬之鬼”,這就是“除夕”節(jié)令的由來。據(jù)稱,最早提及“除夕”這一名稱的,是西晉周處撰著的《風土記》等史籍。除夕這一天對華人來說是極為重要的。這一天人們準備除舊迎新,吃團圓飯,家庭是華人社會的基石,家人的團聚讓人在精神上得到安慰與滿足。吃年夜飯,是春節(jié)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豐盛的年菜在大年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年夜飯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餃子、餛飩、長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講究。北方人過年習慣吃餃子,是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的意思。
關(guān)于除夕的來歷參考 篇3
大禹在外治水十三年,每逢除夕,禹母總是熬夜燃放爆竹,解除思兒情結(jié)。當?shù)匕傩湛吹接砟溉绱怂寄顑鹤樱哺砟赴疽埂⑷急,寄托自己對大禹的思念。久而久之,“除夕熬夜、燃爆竹”的習俗便流傳開來,而且越傳越遠,范圍越廣。后來人們用鞭炮代替了爆竹。關(guān)于除夕的來歷參考 篇4
夕的重要盛典,就是吃年夜飯。這種習俗始于南北朝時期,至今更是長盛不衰。南北朝時期徐君倩所著詩《共內(nèi)人夜坐守歲》載:“歡多情未及,賞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里覓楊梅。簾開風入帳,燭盡炭成灰。勿疑鬢釵重,為待曉光催!碧拼醪凇妒貧q序》中所說:“柏葉為銘,未泛新年之酒;椒花入頌,先開獻歲之詞。”就說到闔家團圓吃年夜飯并守歲的事情。年夜飯也有許多稱呼,如團圓飯、宿歲飯等。清代人富察敦崇所寫的《燕京歲時記》有這樣的記載:“年飯用金銀米為之,上插松柏枝,綴以金錢、棗、栗、龍眼、香枝,破五之后方始去之。”吃年夜飯,是春節(jié)家家戶戶最熱鬧、最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年夜飯上有很多美味佳肴,但有一樣東兩卻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魚!棒~”是“余”的諧音,“年年有魚”喻示著“年年有余”。年夜飯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而且各有講究。北方人吃年夜飯時,餃子是必不可少的,所以餃子也被稱為“更年餃子”,而南方人的年夜飯則是以年糕為主。其實,不論是餃子還是年糕,都是為了取其吉祥之意,而年糕則是“年高”的諧音。中國古代用十二地支來記錄每一天的時間,子時相當于半夜二十三點到一點這段時間,子時也就是新一天的開始。除夕夜的子時不僅是新舊兩天的更替,還是新舊歲的更替,中國人就把它叫“交子”,餃子和“交子”正好是諧音,包餃子意味著包住福運。于是,這寓意吉祥的餃子變成了典型的春節(jié)食品,而過春節(jié)吃餃子也成了人們辭舊迎新之際祈求愿望的特有方式。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寓意著人們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好。
除夕這一天對中華民族來說是極為重要的。俗話說:有錢沒錢,回家過年。人們無論身在何方,都會想方設法在這一天回到家里,與家人團聚,準備除舊迎新,吃團圓飯,共享天倫之樂。家庭是中華民族情感寄托的基本單元,一年一度的團年飯充分表現(xiàn)出中華民族對家庭圓滿的追求,以及中華兒女對家的眷戀,延續(xù)著一個民族血脈里蘊含的親情和溫暖。
關(guān)于除夕的來歷參考 篇5
除夕貼春聯(lián)是怎么來的呢?《山海經(jīng)》里有這么一則故事。傳說東海里有座風景秀麗的度朔山,又名桃都山。山上有一棵蟠曲三千里的大桃樹,樹頂有一只金雞,日出報曉。這棵桃樹的東北一端,有一根拱形的枝干,樹梢一直彎下來,挨到地面,就像一扇天然的大門。朔山住著各種妖魔鬼怪,要出門就得經(jīng)過這扇鬼門。天帝怕鬼怪下山到人間作祟,派了兩個神將去把守,一個叫神荼,一個叫郁壘。這兩個神的名字有特別的念法,神荼要念“伸舒”,郁壘要念“郁律”。兩員神將專門監(jiān)察鬼怪的行為。發(fā)現(xiàn)哪個鬼怪為非作歹,便用草繩捆起來送去喂老虎。此后,從這個故事中引申出了鬼怪桃木之說。于是,那時候,人們每逢過年,便用兩塊桃木刻上神荼、郁壘的像或?qū)懮纤麄z的名字,掛在門的兩邊,叫做桃符,以示驅(qū)災壓邪。慢慢的桃符就演變成了現(xiàn)在的春聯(lián),而兩位神將的形象也被秦叔寶和尉遲恭取代變成了門神。
關(guān)于除夕的來歷參考 篇6
相傳在太古時期,有一只名為“夕”的猛獸,每逢年末歲尾便出來禍害百姓。而這個猛獸最害怕的就是紅色和響聲。于是,人們便在除夕之夜燃放爆竹、掛上紅燈籠,以此來驅(qū)趕“夕”。后來,“夕”被趕跑之后,人們便將每年的農(nóng)歷臘月三十稱為“除夕”,而把正月初一稱為“春節(jié)”。還有一種說法是,除夕是為了紀念古代的“年”而設立的。相傳在遠古時代,“年”是一種象征豐收、喜慶和團圓的神獸。人們?yōu)榱烁兄x“年”的恩賜,便在每年的農(nóng)歷臘月三十舉行祭祀活動,并將這一天稱為“除夕”。當然了,這只是傳說中的來歷和傳說。關(guān)于除夕的來歷參考 篇7
相傳,古時候有一個叫“夕”的妖怪,專門害人!跋Α鄙癯龉頉],只在太陽落山后出來,半夜后又不見其蹤影,沒有人知道它住在哪兒。老百姓對它恨之入骨,但又無可奈何。一個叫七郎的獵人,力大無比,箭無虛發(fā),獵狗也非常厲害,見鄉(xiāng)親們被“夕”所害,決心除掉“夕”。他帶著狗到處找“夕”,找了一年。這天已是臘月三十,他來到一個鎮(zhèn)上,見人們都在歡歡喜喜準備過年,心想,這個鎮(zhèn)大、人多、姑娘也多,說不定“夕”要來。他找到鎮(zhèn)上的人們商量,說“夕”最怕響聲,叫大家天黑了不要睡覺,多找些敲得響的東西放在家里,一有動靜就使勁敲,好把“夕”嚇出來除掉。
這天晚上“夕”果然來了,他剛闖進一戶人家,這家人就敲起了盆盆罐罐,接著整個鎮(zhèn)子也跟著敲起來。“夕”嚇得四處亂跑,結(jié)果被七郎看見。“夕”跟七郎和狗打了起來。“夕”力不從心,想逃跑,哪知后腿被獵狗死死咬著,七郎趁機一箭把“夕”射死。從那以后,人們就把臘月三十叫“除夕”。這天晚上,家家戶戶都要守歲、放火炮,表示驅(qū)除不祥、迎接幸福祥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