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級導游詞十篇
4年級導游詞 篇1
尊敬的朋友們,歡迎大家乘坐前往秦兵馬俑的專車。我是您的導游郭浩天,可以叫我郭導或小郭。下面我為您介紹一下秦兵馬俑:
兵馬俑是秦始皇命令工匠們制造、用來為他陪葬的,就埋在離秦始皇陵不遠處的地底下。1974年2月,當?shù)剞r(nóng)民楊志發(fā)等人在秦始皇陵東側(cè)1.5公里處打井時,偶然發(fā)現(xiàn)了與真人真馬一樣大小的兵馬俑。從此,一個埋藏了兩千多年的地下軍陣被挖掘出來,并建成博物館。秦兵馬俑由一號、二號、三號坑和兵馬俑坑組成,展出的陶質(zhì)陪葬武士俑和兵馬俑共計8000個。看來秦始皇還想在陰間統(tǒng)一天下,所以用兵馬俑組成一支強大的軍隊呢。
秦兵馬俑博物館快到了,請您準備下車。好,貴重物品隨身帶,下車后大家隨我來。
看,我們來到了一號坑。一號坑是三個坑中最大的,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總面積14260平方米;坑里的兵馬俑也最多,有6000多個。接下來再看看這些將軍俑:一個個身材魁梧,頭戴鹖冠,身披鎧甲,手握寶劍,一看就有濃濃的男子氣概,真酷!還有那些騎兵俑,那才叫威武呢,他們一個個龍騰虎躍的樣子,肯定一上戰(zhàn)場就會龍爭虎斗,全力以赴,為秦國耀武揚威的!
現(xiàn)在我們已來到二號坑,請大家看看那些陶馬。當年秦始皇讓工匠們制造四肢健壯的陶馬,說什么要展示秦國之威,所以現(xiàn)在大家能夠看到一匹匹高大的駿馬,這是全世界最好的戰(zhàn)馬。如此強壯的馬,實在太棒了!
好,接下來給大家40分鐘時間自由觀賞三號坑。40分鐘后,我們再到一號坑集合。帶孩子的家長請帶好孩子,注意不要亂扔垃圾。解散!
這次秦兵馬俑觀光旅游到此結(jié)束,最后我送大家三個字:"源"、"原"、"緣"。第一個字,祝您財源滾滾;第二個字,如果我這次講得不好請原諒;第三個字,如果我們有緣,下次再見。很高興認識大家,謝謝!再見!
4年級導游詞 篇2
一、概況
西漢南越王墓位于廣州解放北路的象崗山上,是西漢初年南越王國第二代王趙眜的陵墓。趙眜是趙佗的孫子,號稱文帝,公元前137年至122年在位。南越文王墓的出土,被譽為近代中國考古五大新發(fā)現(xiàn)之一,現(xiàn)已辟為博物館。
1983年,在解放北路象崗山上一個工地發(fā)現(xiàn)的這個大墓。深入地下20米,用750多塊砂巖大石構筑。陵墓面積約100平方米,分前后兩部分,共有7個室。前室居中,室的四面及頂部都繪有朱、墨兩色的云紋圖案,象征朝堂。斜坡墓道殘長10.46米,寬2.36~2.59米。墓內(nèi)的前、后兩部分各設有一道雙扇的石門。
南越王墓是嶺南地區(qū)發(fā)現(xiàn)規(guī)模最大、出土文物最豐富多樣、墓主人身份規(guī)格最高的一座漢墓,是中國境內(nèi)迄今發(fā)現(xiàn)年代最早的彩繪壁畫石室大墓。這座墓堪稱地下寶庫,共出土各類文物達1000多件(套),內(nèi)涵非常豐富,尤以銅、鐵、陶、玉四者所占比重最大。而“文帝行璽”金印是中國考古發(fā)掘首次發(fā)現(xiàn)的“皇帝”印璽,最為珍貴。
二、金印、金帶鉤與金花泡
“鎮(zhèn)墓之寶”——“文帝行璽”金印,是我國考古發(fā)掘出土的第一枚帝印。在傳世或發(fā)掘出土秦漢印章中,未見一枚皇帝印璽,只有文獻記載。但是文獻講的帝印,是白玉質(zhì)印、螭虎鈕印,印文是“皇帝行璽”或“天子行璽”;而南越國趙昧這枚帝印卻是金質(zhì)印、蟠龍鈕印,印文是“文帝行璽”。 這是金印的獨特之處,是南越國自鑄、生前實用之印。南越王墓除了“文帝行璽”金印外,還有“泰子”(泰同太)金印和“右夫人璽”金印,但不是龍鈕,而是龜鈕。“泰子”金印也是首次發(fā)現(xiàn),在傳世印璽中未曾見過。
南越王墓的金器除金印外,還有金帶鉤、金花泡和杏形金葉,均為飾物。而金花泡普遍被認為是海外輸入的“洋貨”.
三、銀盒、銀洗與銀帶鉤
南越王墓出土文物中有一件白色的銀盒特別引人注目,這個呈扁球形銀盒在出土時在主棺室,盒內(nèi)有十盒藥丸。從造型、紋飾和口沿的鎏金圈套等工藝特點看,與中國傳統(tǒng)的器具風格迥異,經(jīng)分析研究,認為是波斯產(chǎn)品,里面的藥丸很可能是阿拉伯藥。因此,銀盒并非南越國制造,而是海外舶來品,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除銀盒外,還有銀洗、銀卮和銀帶鉤,都是越王室的專用器具。這些銀器紋飾復雜,通體鎏金,鑲嵌的寶石閃閃發(fā)光,顯得高貴華麗,是很好的工藝精品,反映了主人高超的制作工藝和審美觀點,從中我們也可看出當時人們的生活風尚。
四、銅鼎、銅壺與銅提筒
銅器在南越王墓的出土文物中占有重要地泣,共有青銅器500多件,不但品種數(shù)量多,而且工藝技術精湛,極具地方特色。這批銅器中有廚具、飲食用具、酒器、樂器、車馬器、生產(chǎn)工具及各種日用器具,等等。
銅鼎。共36件,有漢式鼎、楚式鼎和越式鼎,其中有9件刻有“蕃禺”銘文,都是由南越國的都城工匠所造,是廣州建城歷史的重要物證。
銅壺。共9件。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一個鎏金銅壺,通體鎏金,光亮華麗,是一件藝術精品。 銅提簡。共9件。銅提筒是南越王墓出土文物中最具地方特色的器物之一。特別是一個船紋銅提筒。除器身有幾組幾何飾紋帶外,最為突出的是4只首尾相連的羽人船,每船有羽人5名,各飾羽冠,赤腳。船首倒掛一具人頭。船首尾各豎兩根羽旌。5人形態(tài)各異,有的劃槳,有的擊鼓,有的持兵器,有的在殺人。船與船之間還有海龜、水鳥、海魚等作裝飾,有人分析,廣州臨海,多海患,畫面表現(xiàn)的應是殺俘虜祭海神的場面。
五、銅鏡、銅鑒與銅熏爐
出土的39件銅鏡大部分是精品,其中繪畫鏡是彩繪人物大畫鏡,為國內(nèi)考古發(fā)掘出土最大的西漢繪畫圓鏡,是漢代銅鏡中的珍品。
銅鑒出于后藏寶,是深鼓腹大盆,可用來盛水或食物,出土時盆內(nèi)有豬、牛、羊、雞骨和魚、龜?shù)群.a(chǎn),說明這是當時的'主要食品。銅熏爐。共有11件,有單件和四連體的,爐腹和頂蓋均鏤孔透氣,是用來焚香料的,香料被認為是舶來品,這是最能反映南越國地方特色的典型銅器,其復雜的工藝反映了當時的鑄造技術水平。
六、鈕鐘、甬鐘與銅句鑃(diào)
鈕鐘、甬鐘、銅句鑃(diào)都是樂器。宴樂之器是古代統(tǒng)治者炫耀其奢華生活和身份地位的標志。墓內(nèi)東耳室出土的一批樂器,旁邊還有一名殉葬的樂師。其中一句鑃上陰刻篆文“文帝九年樂府工造”,并刻有“第一”至“第八”的編碼,是迄今我國惟一發(fā)現(xiàn)具有絕對年代,而又有序號的句鑃(diào)。“文帝九年”是公元前129年,由樂府工匠制造,趙昧自稱文帝,與歷史文獻記載相符。經(jīng)測定,句鑃音質(zhì)還好,仍可演奏,彌足珍貴。
七、銅戈、銅劍與銅虎節(jié)
墓中出土的兵器種類多,數(shù)量大,除15把劍為鐵質(zhì)外,其余皆為銅造。最為難得的是一把“張儀”銅戈,銘文“王四年相邦張義(儀)”等字,“王四年”應為秦惠王時。由張儀監(jiān)造,說明是由秦帶入南越的。
銅虎節(jié)。是一件難得的珍品。是國內(nèi)僅存的一件錯金虎節(jié),屬于孤品。節(jié)是外交和軍事上的信符,有虎節(jié)、龍節(jié)、人節(jié)之分.可以用來證調(diào)戰(zhàn)車和士兵
八、鐵劍、鎧甲與錯金銀銅間鐵矛
南越王墓出土的鐵器有700多件,有農(nóng)具、工具、兵器和日用器具等。
鎧甲。這種輕型鐵甲適合于氣溫較高的南方地區(qū)使用,代表了西漢時期南方鎧甲的基本形制,與北方中原地區(qū)出土的鐵鎧甲形制有較大差別。
鐵劍。共15件,其中一件出自墓主腰間左側(cè)
錯金銀銅間鐵矛。這個鐵矛間銅質(zhì)、鎏金,錯間金銀的三角圖紋和流云紋,如此華麗的鐵矛應為南越王自用,或用于儀仗。
九、玉蟹、玉盒與絲縷玉衣
南越王墓出土各種玉璧56件,僅主棺室就有47件,說明墓主對玉壁的喜愛。其中主棺室中出土的一件大玉壁,直徑33.4厘米,是我國已知考古發(fā)掘出土玉璧中體形最大、龍紋飾最多的一塊。玉盒。主棺室出土,為青玉,呈青黃色,盒身鼓圓,高77厘米。玉盒刻有兩鳳鳥,飾以美麗浮雕紋,結(jié)構嚴謹,雕工精細,光潔奪目,被稱為“玉器絕品”。
絲縷玉衣。玉衣是漢代特有的喪葬殮服,東漢滅亡以后,未發(fā)現(xiàn)有玉衣。玉衣是有等級規(guī)定的,有金縷、銀縷、銅縷玉衣,諸侯王多用金縷,也有用銀縷的。南越王墓出土的絲縷玉衣為首次發(fā)現(xiàn),也是迄今為止惟一的一件。整件玉衣全長1.73米,共用玉片2291塊。用朱紅色絲帶粘貼,構成多重幾何形紋樣,色彩鮮艷奪目。
十、玉印、玉佩與玉角杯
玉印。共9枚,其中3枚有文字的玉印 (有6枚無文字)都是出在主棺室墓主身上,分別是 “趙昧”、“泰子”、“帝印”的方形玉印。“趙昧”印和 “帝印”都是墓主身份的物證。“帝印”是“皇帝之印”的意思,是趙昧生前僭越稱帝的物證。
玉佩。南越王墓出土的玉飾品有130余件。墓主趙昧的組玉佩是最大、最豪華的一套。玉角杯。出目主棺室 “頭箱”,為主人自用的酒具。
十一、陶鼎、陶甕與長安宮器
南越王墓共出土陶器371件,眾多的陶器說明其在王宮的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打上“長樂宮器”戳印的四件陶鼎、陶甕。因為它向我們提出了一個問題:南越國宮殿中是否有長樂宮?我們知道,長樂宮是漢代首都長安最重要的皇宮,是皇帝和太后居住的宮殿。最后,考古工作者在兒童公園東邊試掘出約500平方米的宮殿遺址,是不是長樂宮的遺址?因為按照長安的宮殿位置,長樂宮在東南邊,未央宮在西邊,正好位置相符,而這個試掘?qū)m殿遺址的東邊又是宮署御花苑,是南越王及王室休閑和游樂的地方。據(jù)推測這四件長樂宮器應是南越國長樂宮的產(chǎn)特,以其隨葬,是祈求死后仍會長生長樂。
十二、主人殉葬與奴隸制殘余
南越王墓共發(fā)現(xiàn)15具人殉。前空1具,身份是”景巷令”;東耳室1具與樂器同出,可能是樂伎;東側(cè)室有4具“夫人”;西側(cè)室有7具與廚房用具同出,可能是廚師或雜役奴仆;墓道中有2具,其中1具置于斜坡盡頭處,可能是衛(wèi)兵,另1具在外藏槨(guǒ)中,可能是車夫。經(jīng)專家鑒定,殉人多是被擊砸后腦致死的 可見人殉是十分殘酷的。我國發(fā)掘的11座西漢陵墓中,除南越王墓外,都沒有發(fā)現(xiàn)有活人殉葬的現(xiàn)象。
4年級導游詞 篇3
青巖今鎮(zhèn)位于貴陽北郊,鼠州四大今鎮(zhèn)之一,一座修于620xx年前的軍事今鎮(zhèn)。古天,我們一家人就要往此地一游。
1、修建
今鎮(zhèn)內(nèi)亂爭有設計精巧工藝精湛的亮清今修建,今色今香。雖陳舊卻別有一番風趣。
兩、小吃
青巖三會匯聚各色百般的貴陽小吃,想在貴陽嘗點貴陽風味的小吃的伴侶可千萬沒有能錯過。冰粉、戀愛豆腐果、玫瑰糖、血豆腐……。雖然是零下三度的天,但我以及姐姐仍是忍沒有住嘴饞,各吃了一碗冰楊梅,粉紅的楊梅湯甜滋滋的,小小的楊梅一點也沒有酸,心感很好,我還吃了一碗冰粉,冰粉滑溜溜的,從舌頭滑下,一個字“爽!”另外,另有臘腸、炸玉米……古天可偽數(shù)了把嘴癮!
3、石趣
說完了好吃的,我們?nèi)フ労每吹摹T诮矜?zhèn)的匿石館,我們看到了形形色色的石頭。有貌寢的礦石、水晶、石英、石膏等。在陽光下閃閃締制,收出五光十色的光線。我想起了邱先生說的:“這些石頭都是晶體,有固定熔點……”能把所學的知識用在生活中的感覺偽好!
我們還看到了一些千偶百怪的石頭,有的像粽子、有的像水果,另有的像核桃……可都是未經(jīng)過野生加工的哦!乍一看,還偽像,沒有論是顏色以及形狀都十分傳神呢!
另有許多生物化石,爸爸說,都是二億多年前的生物演化而去的呢!
古天在青巖今鎮(zhèn)一游,讓我大飽了眼福以及心福,還增長了沒有少知識,偽是個值得一游的今鎮(zhèn)。
4年級導游詞 篇4
成都(Chengdu),簡稱蓉,四川省會,199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西南地區(qū)的科技、商貿(mào)、金融中心和交通、通訊樞紐,是設立外國領事館數(shù)量最多、開通國際航線數(shù)量最多的中西部城市。20_年由國務院批復并升格為國家重要的高新技術產(chǎn)業(yè)基地、商貿(mào)物流中心和綜合交通樞紐,西部地區(qū)重要的中心城市 。
成都位于位于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平原腹地,成都東與德陽、資陽毗鄰,西與雅安、阿壩接壤,南與眉山相連。成都市下轄錦江區(qū)等10區(qū)5縣,代管4個縣級市。20_年末,成都市轄區(qū)建成區(qū)面積604.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442.8萬人。
成都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中國最佳旅游城市”,承載著三千余年的歷史,擁有都江堰、武侯祠、杜甫草堂、金沙遺址、明蜀王陵、望江樓、青羊?qū)m等眾多名勝古跡和人文景觀。
聯(lián)合國世界旅游組織第22屆全體大會將于20_年、第22屆世界航線發(fā)展大會將于20_年在成都舉辦。
4年級導游詞 篇5
尊敬的各位游客,大家好!我姓薛,大家就叫我薛導好了。我們現(xiàn)在所在的這座繁華的城市就是素有“十五朝古都之稱”的洛陽,雖然洛陽的牡丹甲天下,但今天我可不是帶大家千里迢迢的來看洛陽的牡丹花,今天我要帶大家參觀洛陽最有名的一處名勝古跡,大家猜猜是那里,哈哈!這位游客猜對了,今天我要帶大家參觀的就是美麗的龍門石窟,下面我就給大家做個簡單的介紹吧!
龍門石窟于20xx年11月30日已被列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它與云岡石窟、敦煌莫高窟和麥積山石窟并稱為中國四大石窟。龍門石窟位于洛陽市區(qū)南面12公里處,那里風景優(yōu)美,有東、西兩座青山對峙,像一座天然大門,簡直無與倫比,唐代詩人白居易曾說過:“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 龍門石窟密布于伊水東西兩山的峭壁上,南北長達1公里,共有9700余尊佛像,1300多個石窟,其中最大的佛像高17.14米呢!最小的卻小得可憐,僅有2厘米長,這些都體現(xiàn)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很高的藝術造詣。
到龍門石窟,奉先寺是一定要去的,它是龍門石窟中最大的一個石窟,洞中的佛像個個面形豐肥、兩耳下垂,形態(tài)圓滿,雖然看著有些可笑,卻極為動人,石窟正中盧舍那佛坐像為龍門石窟最大佛像,身高17.14米,頭高4米,耳朵長1.9米,造型豐滿,儀表堂皇,衣紋流暢,具有高度的藝術感染力,實在是一件精美絕倫的藝術珍品。
游覽完奉先寺,就可以去賓陽洞,洞內(nèi)有11尊大佛像。佛和菩薩面相清瘦,衣錦紋理周密刻劃,有明顯西域藝術痕跡。窟頂?shù)裼酗w天,挺健飄逸,有的臂挎花籃,采摘鮮花;有的懷抱琵琶,輕撥銀弦,很值得一覽。
參觀過了賓陽洞,就去賓陽洞南邊的萬佛洞看看,洞中刻像豐富,南北石壁上刻滿了小佛像,很多佛像僅一寸,或幾厘米高,計有15000多尊,洞中的佛像姿態(tài)不一,神態(tài)各異,十分傳神……
哦!龍門石窟不知不覺就到了,我也不多說了,請大家下車,跟我一起去細細游覽吧!
4年級導游詞 篇6
各位游客: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淮南旅游,我是你們的導游__。
歷史文化名山八公山,位于安徽省中部、淮河中游,由大小四十余座山峰疊嶂而成,方圓達二百余平方公里,主峰海拔241.2米。
八公山歷史悠久,古稱北山、淝陵、紫金山。早在原始社會末期和奴隸社會,淮河流域生息著一個淮夷部族,西周時了建立了一個諸侯國,名“州來”,都邑就在八公山下。而“八公山”一名的得來則源自于西漢淮南王劉安學道成仙的神話。
西漢時,八公山屬淮南國。漢厲王之子、漢武帝的皇叔劉安被封為淮南王。劉安尚文重才,廣招天下賢達飽學之士3000多人,其中最為劉安賞識的八位:左吳、李尚、蘇飛、田由、毛被、雷被、伍被、晉昌被封為八公。劉安與門客常在八公山中著書立說,研究天象,編制歷法,冶丹煉沙。相傳一日,劉安與八公煉成仙丹,服食后得道成仙。《太平環(huán)宇記》中就有記載:“昔淮南王與八公登山埋金于此,白日升天。余藥在器,雞犬舔之,皆仙。其處后皆現(xiàn)人馬之跡,猶在,故山以八公為名。”這也是典故“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出處。
八公山是我國古代楚漢文化的重要發(fā)祥地之一,又因為所處“中州咽喉,江南屏障”的重要位置,歷史上戰(zhàn)事頻繁,遺存豐富,傳說頗多,除“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典故,后來的“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故事更使八公山聞名遐邇。
雖然年代久遠,有些遺存已經(jīng)消失,但這兒仍然擁有許多著名的文物古跡,如淮南蟲古生物化石、淝水之戰(zhàn)古戰(zhàn)場、江淮著名私家園林——孫家花園以及古寺、古庵、古塔等。
八公山豐富的自然資源可用“林密、石奇、泉古、水秀”八個字來概括。這里有面積達10余平方公里的天然次生林,植被保護良好,喬木高大,樹種繁多,山林茂密。由于流水剝蝕、溶蝕、風化作用,裸露的石灰?guī)r體流紋深刻,造型生動,似微縮“錦繡河山”,呈“石林”狀排列,綿延數(shù)平方公里,十分壯美。
載入《水經(jīng)注》及地方志中的洗云泉、嵐香泉、泌月泉、玉露泉等名泉十余處,水面達數(shù)百畝的南塘湖如一顆潔凈的明珠,鑲嵌在群山環(huán)抱中,八公山主峰——白鶚山,更是秀出群峰之上。 因為歷史文化內(nèi)涵深厚,自然條件優(yōu)越,八公山早于1987年就被省人民政府命名為省級風景名勝區(qū)。當時轄八公山精華地段的淮南市八公山區(qū)就以境內(nèi)南塘湖為中心,進行了早期開發(fā),先后投資500余萬元興修了主干道、環(huán)湖路,建設了長廊、游泳場、停車場,開展了淮南蟲化石及重要古跡景點的保護工作。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社會的進步和旅游業(yè)的發(fā)展、旅游業(yè)的產(chǎn)業(yè)地位日益突出,產(chǎn)業(yè)比重越來越大,產(chǎn)業(yè)形象日趨鮮明。在淮南市旅游開發(fā)體系中,八公山不僅是淮南旅游開發(fā)的重要景區(qū),也是皖北旅游區(qū)旅游開發(fā)的重要景區(qū)之一,安徽省旅游開發(fā)的重要景區(qū)之一。
4年級導游詞 篇7
大唐芙蓉園位于古都西安大雁塔之側(cè),是中國第一個全方位展示盛唐風貌的大型皇家園林式文化主題公園。早在歷史上,芙蓉園就是久負盛名的皇家御苑。今天的大唐芙蓉園建于原唐代芙蓉園遺址上,以“走進歷史、感受人文、體驗生活”為背景,展示了大唐盛世的燦爛文明。20xx年5月1日,伴隨著“第二屆西安曲江國際光影節(jié)”的盛大開幕,大唐芙蓉園二期工程唐市街區(qū)也正式對外營業(yè),向中外游人展現(xiàn)當年大唐長安東西市商業(yè)區(qū)的繁榮景象。
全園景觀分為十二個文化主題區(qū)域,從帝王、詩歌、民間、飲食、女性、茶文化、宗教、科技、外交、科舉、歌舞、大門特色等方面全方位再現(xiàn)了大唐盛世的燦爛文明。園中亭臺樓閣、雕梁畫棟,包括有紫云樓、仕女館、御宴宮、芳林苑、鳳鳴九天劇院、杏園、陸羽茶社、唐市等眾多景點。園區(qū)各景點每天上演各種精彩節(jié)目,包括祈天鼓舞、“教坊樂舞”宮廷演出、“艷影霓裳”服飾表演、少林武術表演、舞獅、高蹺、雜技等。每晚上演的全球最大水幕電影,集音樂噴泉、激光、火焰、水雷、水霧為一體,帶給游客震撼的立體感覺。園區(qū)主題演出大型夢幻詩樂舞劇《夢回大唐》恢宏大氣,如夢亦幻,曾應邀赴新加坡演出,受到了新加坡總統(tǒng)納丹、總理李顯龍和內(nèi)閣資政李光耀的親切接見和大力稱贊。每逢節(jié)假日,還有各種應景主題活動,帶給你三百六十五天的驚喜歡樂。大唐芙蓉園以它獨特的魅力和無可比擬的歷史地位,成為華夏子孫尋根追夢的文化祖庭和重溫盛世的精神家園,它將帶您進入中國唯一的盛唐文化之旅。
大唐芙蓉園位于陜西省西安市曲江新區(qū),占地1000畝,其中水面300畝,總投資13億元,是西北地區(qū)最大的文化主題公園,建于原唐代芙蓉園遺址以北,是中國第一個全方位展示盛唐風貌的大型皇家園林式文化主題公園。包括紫云樓、仕女館、御宴宮、芳林苑、鳳鳴九天劇院、杏園、陸羽茶社、唐市、曲江流飲等眾多景點。大唐芙蓉園創(chuàng)下多項紀錄,有全球最大的水景表演,是首個“五感”(即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味覺)主題公園;擁有全球最大戶外香化工程;是全國最大的仿唐皇家建筑群,集中國園林及建筑藝術之大成。
早在歷史上,芙蓉園就是久負盛名的皇家御苑,隋文帝開皇3年(公元583年),就于此修建了“芙蓉園”。現(xiàn)今的大唐芙蓉園建于原唐代芙蓉園遺址上,總建筑面積近10萬平米,亭、臺、樓、閣、榭、橋、廊,一應俱全。全園景觀分為十二個文化主題區(qū)域,從帝王、詩歌、民間、飲食、女性、茶文化、宗教、科技、外交、科舉、歌舞、大門特色等方面全方位再現(xiàn)了大唐盛世的燦爛文明。園中亭臺樓閣、雕梁畫棟,包括有紫云樓、仕女館、御宴宮、芳林苑、鳳鳴九天劇院、杏園、陸羽茶社、唐市等眾多景點。
園內(nèi)唐式古建筑在建筑規(guī)模上全國第一,是世界上最大的建筑群,集中了唐時期的所有建筑形式,簡直就是一本完整的唐代建筑教科書大唐芙蓉園遵循古建筑應是延年益壽,不是返老還童的原則。建筑材料設計均采用磚瓦混凝結(jié)構與木材結(jié)構相結(jié)合,既保存了唐代建筑的原貌,又能使古建筑長久不受損害。
此外,大唐芙蓉園利用各種表現(xiàn)形式來充分、自然地展示盛唐文化。既能領略到神圣恢弘的皇家文化,又可看到“百帝游曲江”逆模盛大的大唐儀仗隊,更有杏園探花、雁塔題名、曲江流飲、入仕出相等主題活動。進入芙蓉園,每個建筑和各個景觀都有著迷人的典故傳說。漫步其間,高大的古典建筑與粼粼波光讓人目不暇接,似乎自從踏入大門的那一刻,便已扭轉(zhuǎn)時空,夢回唐朝。
大唐芙蓉園的建設,是中國園林及建筑藝術的集大成者,尤其是盛唐風格的皇家園林曾使這塊區(qū)域為世界所關注。園區(qū)仿唐建筑設計建設、園區(qū)景觀設計建設,繼承和發(fā)展了我國古典建筑、古典園林建設。大唐芙蓉園以它獨特的魅力和無可比擬的歷史地位,成為華夏子孫尋根追夢的文化祖庭和重溫盛世的精神家園,被譽為“中華歷史之園、精神之園、自然之園、人文之園、藝術之園”,象征著中華崛起的偉大時代,是中國繁榮昌盛的新世紀圖騰。
4年級導游詞 篇8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這3座天生的石拱橋,使其具有雄、奇、險、秀、幽、絕等眾多特點,雖歷經(jīng)千萬年的風風雨雨,至今卻依然如故。天生三橋風景區(qū)內(nèi),林木清秀,植被豐厚,蒼翠欲滴,飛泉流瀑遍布其間,包容了山、水、泉、峽、峰、瀑等眾多景色。灌木叢生,覆蓋三橋,更顯得三橋歷經(jīng)千年之滄桑。天生三橋由天龍橋、青龍橋、黑龍橋組成,氣勢磅礴、恢宏,是亞洲最大的天生橋群。天龍橋頂天立地,橋高200米,跨度300米,因位居三橋第一,猶如飛龍在天,故而得名“天龍”。天龍橋下另有天生坑,坑內(nèi)又生洞,且洞洞相連恍如克里特島上的米諾斯迷宮,令人倍感神奇;青龍橋位居第二,是三橋之中垂直落差最大的一座。橋高350米,跨度400米。橋身青翠,藤蔓纏繞。待到日落西山,余暉盡灑,青龍橋下涼風習習,橋身也因日光的關系而變成了暗綠色,遠觀正似一條青龍欲飛沖天;黑龍橋位居最后,橋色深暗,正如一條黑龍橫臥于此。同時,黑龍橋還暗含各式清泉,“三迭泉”、“一線泉”、“珍珠泉”等不僅名字雅致好聽,而且風光也是惹人心醉。泉水繞三橋,大大增強了三橋的靈動美感,令人心曠神怡。縱觀三座天生橋,均以“龍”命名,這不僅形象地說明了三橋壯闊的體態(tài)與宏偉的氣勢,也表現(xiàn)出人類對于自然的崇拜與敬畏。景區(qū)內(nèi)除了天生三橋以外,還有舍身崖、望峰石、綠茵塘、仙女洞等眾多景點點綴其間,引人入勝,令人流連忘返。
武隆天生橋是全國罕見的地質(zhì)奇觀生態(tài)型旅游區(qū),屬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景區(qū)以天龍橋、青龍橋、黑龍橋三座氣勢磅礴的石拱橋稱奇于世,屬亞洲最大的天生橋群。天生三橋地處仙女山南部,位居仙女山與武隆縣之間,景區(qū)內(nèi)天生石橋氣勢磅礴,林森木秀、飛泉流瀑,包容了山、水、霧、泉、峽、峰、溪、瀑,是一處高品位的生態(tài)旅游區(qū)。天龍橋即天生一橋,橋高200米,跨度300米,因其位居第一,頂天立地之勢而得名。一橋橋中有洞,洞中生洞,洞如迷宮,即壯觀又神奇。青龍橋即天生二橋,是垂直高差最大一座天生橋。橋高350米,寬150米,跨度400米,夕陽西下,霞光萬道,忽明忽暗,似一條真龍直上青天,故名青龍橋。黑龍橋即天生三橋,橋孔深黑暗,橋洞頂部巖石如一條黑龍藏身于此,令人膽戰(zhàn)心驚。黑龍橋景色以其流態(tài)各異的“三迭泉”、“一線泉”、“珍珠泉”、“霧泉”四眼寶泉而獨具特色。
在夏季高溫時節(jié)出游,游客要注意飲食安全,講究飲食衛(wèi)生,防止“病從口入”及不科學的飲食習慣造成的身體不適或疾病。尤其是在海濱城市食用海鮮產(chǎn)品時,一定要挑干凈新鮮的食用,防止發(fā)生食物中毒。吃海鮮時和剛剛吃了海鮮后,不要飲用冰啤、冰水、冷水,不要吃過涼的食物,以防發(fā)生腹瀉等疾病。
4年級導游詞 篇9
各位朋友,我們今天參觀舉世文明的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既我們通常簡稱的“三峽大壩”。三峽大壩位于長江三峽西陵峽中段,湖北省宜昌市境內(nèi)的三斗坪。
古往今來,地球上發(fā)生頻率最高,危害最大的自然災害莫過于洪水。人類與洪水抗掙的歷史久遠,并在抗掙中催生了人類的早期文明。華夏民族尤重治水,且在治水中表現(xiàn)了無與倫比的膽量和智慧。治水者名垂千古,水利工程福澤萬代,古代大禹和李冰父子及古都江堰工程就是很好的例證。
世界第三長河長江,源于世界屋脊,上經(jīng)“天府之國”,中貫“魚米之鄉(xiāng)”,下串“人間天堂”,給兩岸以灌溉之利和舟楫之便。然而,它一旦暴怒,便為浩劫,沃野成為澤國,民眾或為魚鱉,是中華民族一大心腹之患。尤其在險段荊江,每至汛期,千余萬人頭枕懸河,夜不成寐。所以,解決長江中下游地區(qū),特別昌荊江河段的防洪問題是興建三峽工程的首要出發(fā)點。
大家或許會問:如此宏偉的工程需要多資金投入呢?這么多錢又是如何去籌集呢?
1993年7月,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批準的樞紐工程概算為5009億元(按1993年5月末價格水平),庫區(qū)移民安置概算400億元,兩項合計,三峽工程按1993年5月末水平的靜態(tài)投資總額為9009億元。
籌集這些資金有以下主要途徑:
三峽工程建設基金。全國除西藏自治區(qū)、貧困地區(qū)農(nóng)業(yè)排灌用電外,每度電征收厘錢;從1996年起,直接受益地區(qū)和經(jīng)濟發(fā)達地區(qū)每度電加征到7厘錢,其余地區(qū)仍征收4厘。由此看來,我們每個人都對三峽工程建設作出了貢獻。
三峽水電站利潤,20xx年首批機組發(fā)電所得到的利潤。此外,還需要從國家開發(fā)銀行貸款、國外商業(yè)借貸、發(fā)行債券、用賣方出口信貸等方式籌集資金。
那么,興建長江三峽工程究竟有哪些好處呢?概括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巨大的環(huán)境效益。與燃煤發(fā)電相比,每年可少排放1億噸氮氧化合物,以及大量灰塵、廢渣,將減輕環(huán)境污染和因有害氣體的排放而引起的酸雨等危害。同時,三峽工程還可以使長江中下游枯水季節(jié)的流量顯著增大,有利于珍稀動物白鰭豚和其他魚類安全越冬,減免因水淺而發(fā)生的意外死亡事故,還有利于減少長江口鹽水上溯長度和入侵時間。有此可見,三峽工程的環(huán)境效益是巨大的。
4年級導游詞 篇10
黃龍溪古鎮(zhèn)建鎮(zhèn)至今已1700多年,歷史底蘊深厚,古名“赤水”,又名永興場。原址在府河東岸的回水境內(nèi),明末清初毀于一場大火,故又名"火燒場",后有賀、喬、唐三姓人家遷到現(xiàn)址建場,逐步發(fā)展成今天的規(guī)模。
《華陽國志》載錄了此地發(fā)生在東漢末年的一大自然奇觀:“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20xx年),黃龍見(現(xiàn))武陽赤水九日”。漢朝時黃龍溪屬武陽管,武陽所轄范圍大概在今天的新津、彭山沿牧馬山一帶。
赤水河,就是今天與府河交會的鹿溪河。每遇洪水季節(jié),由于鹿溪河的上游源自龍泉山,流下來的多為山澗溪水,水中裹挾著大量泥沙,水色赤黃;而來自府河的錦江水,源于岷江,清澈透明。當兩條江水在今黃龍溪會合時,清、濁二水,涇渭分明。山水借著俯沖之勢竄入府河,呈暗流涌動之景象,遠看似是一條巨龍潛江泅渡,當?shù)匕傩招蜗蟮匕阉枥L為“黃龍渡清江”。久而久之,在代代神話傳說的作用下,人們自然而然地便把這引來“黃龍” 現(xiàn)身的寶地,稱之為黃龍溪。
民國《華陽縣志》載:“黃龍所見地,昔屬武陽,今屬治境,故溪以是名矣。”
又據(jù)《仁壽縣志》載:“赤水與錦匯流,溪水褐,江水清”,古人謂之:“黃龍渡清江,真龍內(nèi)中藏”,《隸讀》著錄《黃龍甘露碑》記云:“黃龍見武陽事,筑一鼎,象龍形、沉水中......故名曰:“黃龍溪”。建安20xx年(公元220xx年),漢時武陽兼新津彭山之地,東縣(華縣)東南接壤,仁壽也像龍牙,黃龍所春之地,著屬武陽,公屬治境,故溪以是名矣,故名曰“黃龍溪”。
秦漢時代,黃龍溪鎮(zhèn)屬于犍為郡武陽縣(今彭山區(qū))。
宋代,黃龍溪鎮(zhèn)屬于眉州彭山縣。元代,彭山縣則被撤銷,合并到了眉州直轄。
明初,眉州降為眉縣,今黃龍溪鎮(zhèn)附近地方 便歸并由仁壽縣管轄。《雙流縣地名錄》第184頁載,今黃龍溪鎮(zhèn)回水村,在明代隸屬于仁壽縣的順河鄉(xiāng)。
清初,仁壽縣屬于資州直隸州;仁壽縣對于偏在三縣交界的這一大片地方,設立了3個鄉(xiāng),“編為東林、順和、安下上鄉(xiāng)”。今天黃龍溪鎮(zhèn)及其周邊地區(qū)同屬于東北順和鄉(xiāng)。
清末,黃龍溪復從仁壽縣劃歸成都府華陽縣管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