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巖導游詞(精選5篇)
南巖導游詞 篇1
游客朋友們:
南巖宮的總體布局是九宮中最靈活的,既嚴謹,又極富變化。人們帶著一種“只見天門在碧霄”的幻覺,仰登天門。入南天門后,忽隨山勢轉折急下至小天門,兩座大碑亭雖聳立眼前,卻完全突破了對稱格局。再轉崇福巖,才到宮門——龍虎殿前。進門以后,眼界略顯開闊,飾欄崇臺,層層疊砌。登上崇臺,穿過大殿遺址,方才見到南巖石殿及相關建筑(王光德主編《仙山武當》“紫霄巖”)。 [編輯本段]
景點集萃 南巖石殿,額書“天乙真慶宮”。坐北面南,建于懸崖之上。為石雕仿木構建筑,其梁柱、檐椽、斗拱、門窗、瓦面、匾額等,均用青石雕琢,榫卯拼裝。面闊3間11米,進深6.6米,通高6.8米,是武當山現存最大的石殿。殿體堅固壯實,斗拱雄大,而門窗紋飾則刻工精細,技藝高超。由于石構件頗為沉重,且又在懸崖峭壁上施工,故難度很大。因此,可以說南巖石殿的建造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工匠的聰明智慧和高超技藝。
兩儀殿,位于石殿右側,坐北朝南,面臨大壑。歇山頂式,磚木結構建筑,琉璃瓦屋面。殿后依巖為神龕,正面為棱花格扇門,安在前金柱上,與檐柱形成內廊,直通石殿。面闊3間10.03米,進深3.9米,通高7.29米,殿前為著名的龍首石,俗稱“龍頭香”。龍首石懸挑于絕壁外,前臨萬丈深淵。
南巖宮整體布局是人工與自然巧妙融合的杰作。古代畫家筆下的“仙山瓊閣”、“丹臺曉晴”等意境,在南巖得到了真實的體現。1996年,南巖宮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南巖宮屬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道教著名宮觀,位于湖北省丹江口市境內的武當山的南巖上。南巖之上林木森翠,山色秀美,其上接碧霄,下臨絕澗,是武當山三十六巖中風景最美的一巖。據《太和山志》記載,唐宋時就有道士在此修煉,元代道士在此創建道觀,至大元年(1308)“天乙真慶萬壽宮”,元末建筑毀于大火,明代永樂十一年(1413)重建,時有大小殿宇六百四十余間,賜額“大圣南巖宮”,清末大部分建筑復毀。現僅存元建石殿、明建南天門、碑亭、兩儀殿等建筑;原元君殿舊址上尚存玉皇大帝神像一尊,峨冠華衣,形態逼真。宮外巖北有老虎口,巖南峰巒之上有梳妝臺、飛升臺等古跡。
從紫霄宮行駛2.5公里至終點站烏鴉嶺,經南天門,即達南巖勝境。南巖峰嶺奇峭,林木蒼翠,上接碧霄,下臨絕澗,是武當山36巖中最美的一處。唐宋以來就有道人在此修煉。元代在此建有道觀,明永樂十一年(1420xx年)在此營建殿宇640余間,清末被毀。現僅存元代建的石殿、明代建的南天門、碑亭、兩儀殿等建筑及元君殿、南熏殿、圓光殿等遺跡。從南天門入小天門,穿過碑亭,便是俗稱腳蹬老虎巖的崇福巖。遠眺是圓光殿、南熏亭、近觀有18道棋坪及太上觀、五師殿、方丈室、齋堂等遺跡。龍虎殿是南巖著名的一景。出龍虎殿即是大院落,院中有一口六角飾石欄的水井。井水清香洌甜,猶如甘露,故名甘露井,是武當最好的泉水之一。從院落登上層層丹墀飾欄崇巖,是元君殿即大圣南巖宮遺址。南巖周圍還有滴水巖、仙侶巖、黑虎巖、紅軍洞、雷神洞、龍潭等,都是下臨絕澗、峭壁千仞的景致真可謂無限風光在險峰。
南巖宮位于獨陽巖下,山勢飛翥,狀如垂天之翼,以峰巒秀美而著名。現存建筑2棟,建筑面積3505平方米,占地9萬平方米。保留有天乙真慶宮石殿、兩儀殿、皇經堂、八封亭、龍虎殿、大碑亭和南天門等建筑物。南巖宮的總體布局是九宮中最靈活的,既嚴謹,又極富變化。人們帶著一種“只見天門在碧霄”的幻覺,仰登天門。入南天門后,忽隨山勢轉折急下至小天門,兩座大碑亭雖聳立眼前,卻完全突破了對稱格局。再轉崇福巖,才到宮門——龍虎殿前。進門以后,眼界略顯開闊,飾欄崇臺,層層疊砌。登上崇臺,穿過大殿遺址,方才見到南巖石殿及相關建筑。南巖石殿,額書“天乙真慶宮”。坐北面南,建于懸崖之上。為石雕仿木構建筑,其梁柱、檐椽、斗拱、門窗、瓦面、匾額等,均用青石雕琢,榫卯拼裝。面闊3間11米,進深66米,通高68米,是武當山現存最大的石殿。殿體堅固壯實,斗拱雄大,而門窗紋飾則刻工精細,技藝高超。由于石構件頗為沉重,且又在懸崖峭壁上施工,故難度很大。因此,可以說南巖石殿的建造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工匠的聰明智慧和高超技藝。兩儀殿位于石殿右側,坐北朝南,面臨大壑。歇山頂式,磚木結構建筑,琉璃瓦屋面。
南巖導游詞 篇2
龍頭香是古代工匠采用圓雕、鏤雕、影雕等多種手法鑿刻的且合并在一起的兩條龍,造型渾然。兩條龍仰視吞噬著一團火球,躍躍欲飛,讓人嘆為觀止。它建在南巖兩儀殿外的絕崖旁,懸空伸出,長2.9米,寬約0.3米,上雕盤龍,龍頭頂端雕一香爐,下臨陡峭的絕壁。這種建在懸崖上的石構建筑具有很高的藝術性和科學性。
傳說這兩條龍是真武大帝的御騎,真武大帝經常騎著它們到處巡視。
正因為龍頭香的神秘和其地位,從前,許多信士香客為表虔誠,每次來朝武當,都要冒險燒“龍頭香”。由于下臨萬丈深淵,燒龍頭香的人要跪著從窄窄的龍身上爬到龍頭點燃香火,然后再跪著退回來,稍有不慎,就會墜崖殉命,粉身碎骨。龍頭香自打明朝建成以來,從上面摔下去的人不計其數,以致到清康熙年間不得不設欄加鎖,明令禁止燒龍頭香。 川湖部院總督立碑告誡。碑文說,神是仁慈的,心誠則靈,不一定非要登到懸崖絕壁上燒香才算是對神的崇敬;所以不要復蹈前轍,毀掉寶貴的生命。
如今人們在此依欄俯視,仍倍感奇險。游客來南巖游覽,一般都要觀看此險。
南巖導游詞 篇3
你們好!我是紅領巾小導游田坤林,接下來我會帶領你們參觀武當山。俗話說“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雖然我沒游覽過黃山,但武當山的景色肯定能比得上黃山。今天就由我帶你們游覽一番。
武當山風景秀麗,危峰兀立,它有逍遙谷、太子坡、黃巖等十幾個大景區組成。傳說很久以前一條蛇和一個烏龜一起打斗,后來一顆飛星把蛇與烏龜和為一體,就形成了現在的武當山。從飛機上來觀看武當山,正是一個烏龜上面伏著一條大蛇。
我們已經到了第一個景區太子坡,你們隨我下車來游覽太子坡游賞一番。太子坡有一個大殿,十三掾柱屋、二十三座小殿。最奇特的是在太子坡的紅墻壁上有傳音功能。你們下山,再走幾里地就到了逍遙谷。逍遙谷里有著一大片一大片的樹林,樹林中有很多小猴子,如果您喂給它食物,它便會去樹上摘美味的果子給您,就會出現人獸同樂的真情場面。你們還可以去清澈見底的小溪觀賞,洗一把臉休息一會兒再前進。
再走上幾里路就到黃巖山下了。黃巖石上有一塊飛來石上有兩個大手印。傳說從前有一塊石頭飛到這山上,如果不撐一下石頭,石頭將會把這座山壓塌,這時候武當山的道長來到這里雙手發力才不讓這石頭壓塌整座山,后來就留下了這掌印。在山上還有一種茶喝后只要不吃東西嘴里就一直保持很久甜味,喝礦泉水也是甜的,而且免費品嘗,你們可以去品嘗。
今天的導游就到這里,請你們再來,你們再見。武當山真是風景到處是美麗。希望你有機會去細細游賞。
南巖導游詞 篇4
武當山又名“太和山”,位于湖北省丹江口市的西南部。明代時,武當山被皇帝敕封為“大岳”、“玄岳”,地位在“五岳”諸山之上。武當山古建筑群始建于唐代貞觀年間(公元627—649年)。明代是其發展的鼎盛時期。武當山古建筑群主要包括太和宮、南巖宮、紫霄宮、遇真宮四座宮殿,玉虛宮、五龍宮兩座宮殿遺址,以及各類庵堂祠廟等共200余處。建筑面積達5萬平方米,占地總面積達100余萬平方米,規模極其龐大。
南巖宮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至元至大三年(公元1285—1320xx年),明永樂十年(公元1420xx年)擴建。南巖宮位于獨陽巖下,山勢飛翥,狀如垂天之翼,以峰巒秀美而著名。現存建筑2l棟,建筑面積3505平方米,占地9萬平方米。保留有天乙真慶宮石殿、兩儀殿、皇經堂、八封亭、龍虎殿、大碑亭和南天門等建筑物。
南巖宮的總體布局是九宮中最靈活的,既嚴謹,又極富變化。人們帶著一種“只見天門在碧霄”的幻覺,仰登天門。入南天門后,忽隨山勢轉折急下至小天門,兩座大碑亭雖聳立眼前,卻完全突破了對稱格局。再轉崇福巖,才到宮門——龍虎殿前。進門以后,眼界略顯開闊,飾欄崇臺,層層疊砌。登上崇臺,穿過大殿遺址,方才見到南巖石殿及相關建筑。
南巖石殿,額書“天乙真慶宮”。坐北面南,建于懸崖之上。為石雕仿木構建筑,其梁柱、檐椽、斗拱、門窗、瓦面、匾額等,均用青石雕琢,榫卯拼裝。面闊3間11米,進深6.6米,通高6.8米,是武當山現存最大的石殿。殿體堅固壯實,斗拱雄大,而門窗紋飾則刻工精細,技藝高超。由于石構件頗為沉重,且又在懸崖峭壁上施工,故難度很大。因此,可以說南巖石殿的建造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工匠的聰明智慧和高超技藝。
兩儀殿位于石殿右側,坐北朝南,面臨大壑。歇山頂式,磚木結構建筑,琉璃瓦屋面。殿后依巖為神龕,正面為棱花格扇門,安在前金柱上,與檐柱形成內廊,直通石殿。面闊3間10.03米,進深3.9米,通高7.29米,殿前為著名的龍首石,俗稱“龍頭香”,長3米,寬僅0.33米,橫空挑出,下臨深谷,龍頭上置一小香爐,狀極峻險,具有較高的藝術性和科學性。
南巖宮整體布局是人工與自然巧妙融合的杰作。古代畫家筆下的“仙山瓊閣”、“丹臺曉晴”等意境,在南巖得到了真實的體現。
南巖導游詞 篇5
游客朋友們:
南巖不僅是36巖中的佼佼者,而且也是武當山中集幽、奇、險于一身的圣景之一,常言道:南巖的景紫霄的杉,人到武當不想家。
前面就是南天門了,南巖宮有兩座天門。另外一座就是北天門,它們同建于永樂十年,造型與天柱峰二天門相同南巖巖中現存的主要殿閣就有龍虎殿、元君殿、天乙真慶宮石殿、兩儀殿、南巖宮、皇經堂、太子殿、八卦亭、大殿在民國初被毀,從現在的遺址上可以想象該殿當時有多么地壯觀。另外還有試心石、梳妝臺、飛升臺等景點。
現在展現在我們面前的這座山門叫做小天門,左邊是二座龜碑亭,大家不感到很奇特嗎?它是依山就勢而布局的,進而顯得神秘、緊湊、前呼后應。小天門北面的一片左建筑遺址,是南巖宮的道院,據明嘉靖《大岳太和山志》記載,南巖宮是在元代天乙真慶宮故址上擴建的,落成于明永樂十一年,共有殿堂640間,占地面積9萬平方米;可見當初的建筑規模是怎樣的宏大。站在武當山頂峰俯瞰南巖宮,恰似印證了建在懸崖上的故宮的說法。
進了小天門左邊是一座龜碑亭,碑中內容是永樂皇帝為加強廟觀管理下的一道圣旨。過去,在廟道人和朝山進香的信士們都要遵循圣旨中的道規,違者給予治罪。
這是一棵三世同堂的古白果樹,你們猜猜看它年齡有多大?它已是680歲了,它的存在不僅帶著濃郁的道法自然,延年益壽的道教文化氣息,同時也代表了歷代勞動人民向往自由、幸福、和睦的美好愿望。
老虎口亦稱腳蹬巖,從外往里看是否象張老虎的口哇?從里看還能看出真武修練時一段驚人的故事。那巖上留下的五個深深的指印,是當年真武在此修煉時,忽遇瀑雨山崩,巖壁欲墮,是真武伸出右腳將巖石穩住,雖是這一腳的功夫,卻給后人留下了一處美景。巖的旁邊一片摩巖,是一塊記事石刻。
維石巖文出《詩經》,形容山巖危峭,此時表彰修煉艱辛。
龍虎殿登上九級石階我們來到龍虎殿,殿的大門又叫金雞鳳凰門,相傳真武在此修煉時,有金雞鳳凰為他叫早,亦有聞雞起舞之說法;聽老人說,朝山進香的信士們聽到金雞鳳凰門的聲音(即福音)回去就會得到福氣。
甘露井,甘露,甘者,甜也,“露”者,天降之水。《山海經》記,人之得道飲甘露,認為甘露為上天所降,它吸天地之靈氣,納日月之精華,飲之可成為仙人。相傳真武在此面壁修道時,因避谷而飲此水,后道教吸收了這種思想,認為是修道成仙的捷徑。水質清澈、優良、甘甜,泡茶飲之,甘汁爽口,信士們常攜帶一瓶或一壺給家人,用以治療疾病,常飲可以強身健體。
玄帝殿亦稱元君殿,聳立于二級崇臺之上,公元1926年毀于火災。遺址留存著36個粗大的石作柱礎,石雕須彌座上幸存的一組泥塑金身神像,中間為玄帝像,兩邊為金童、玉女,雖然歷經災難和風雨滄桑,但它依然保存著古代勞動人民的藝術智慧。
沿著大殿后神道,左50米處是一座小山門,山門內巖壁上刻有“壽、福、康、寧”四個大字。高1.5米,寬1米,明嘉靖皇帝倡導治世玄岳時,有個小官吏夏言上書“分祀天地”,得到賞識后官升至禮部尚書,加封為上柱國。夏言親書“天子萬年”和“福康寧”,派親信弟子王禺頁來武當山南巖宮立碑刻字。祭祀完畢后,王禺頁自作主張揮筆寫了一個“壽”字。便留下了南巖宮“福壽康寧”摩巖景觀。雖出自兩人之書,但從字體上難以分辨。簡單的四個字,確說出了人間一切美好地愿望。道教的真諦不僅在于修行,而且在于普度眾生、教化育人,給人間以美好地祝愿。但愿大家都能為你們的家庭和自己接受這個祝福,來年可別記忘了到武當山來還愿嘍!
南巖宮因南朝向金頂而得名。“南巖”兩這塊碑刻大字遒勁有力,明永樂皇帝年間,駙馬都尉沐昕書寫,沐昕乃是平西王沐莫之子,永樂皇帝第五個女兒常守公主的駙馬,沐莫是開國皇帝朱元璋的義子。沐昕文才武略,朱棣皇帝十分欣賞沐昕,作為親近之臣派往武當山督建工程。他在全山題字之處不計其數。
武當山是一個臥虎藏龍之地,歷代都有隱士和名人騷客來此留下墨跡。如唐呂洞賓、宋陳摶、米蒂、揭溪斯及浩然子、明洪翼圣、徐霞客、李時珍等,都為武當山歷史發展默默地做出了自己應有的貢獻。
兩儀殿為父母殿的別稱。兩儀,指天地或陰陽,由太極而生。《易經》中把自然現象的變化,用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數術法來推論。在《易經》的卦辭中有陽為天,為乾、為父;陰為地,為坤,為母之說法。因殿內供奉真武父母,故稱“兩儀殿”。該殿面闊三間10003米,進深三間3.9米,通高7.29米。西次間為娘娘殿,奉云霄、瓊霄、碧霄三位女神,《封神演義》故事中記述:三霄娘娘原是三仙島上的三位仙姑,是大財神趙公明的三個妹妹。因趙公明助商抗周,后被昆侖道人射死;三姐妹手持法力無邊的“金元混斗”為兄長報仇,那“金元混斗”是開天時自然長出的寶物,內藏天、地、人三才,雖然有天大本事,落入混元金斗,就會瞬間變成水。后因太上老君助周滅紂,周法術收走了三霄仙姑的法寶,戰死后化為三道白光飛到“封神臺”,姜子牙封她三姐妹為“感應隨世仙姑”,主管生育保護神。凡信士求子者都要向她們頂禮膜拜。
東次殿供奉的是道教最高尊神“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道教神話中有老子一氣化三清之說法。道教認為:道本虛無,生一氣而有形,所以又稱“有”或“一”,也就是說,有了道才產生了宇宙,宇宙產生了元氣,元氣構成天地、陰陽、四時,由此而化生萬物,《云笈七簽》說:“道起自無先”,“生于妙一”,又化為三氣,再化成三清境中的三尊。即一氣化三清。元始,宇宙起源之意,將元始天尊神化為最高天神。靈寶天尊又稱太上道君,是道教崇奉的第二大神。道德天尊,又稱太上老君,為道教最高尊神“三清”中第三位神。
龍頭香亦稱龍首石。青石作成,通體長2.9米,寬30厘米,橫空挑出,下臨深壑,龍頭朝向金頂,龍頭上放一小香爐,探身俯瞰毛骨悚然。龍身浮雕祥云,造型美觀,線條流暢,是古代石雕藝術中極為珍貴的佳作。古時道教信徒為表達對神的虔誠,冒險步入龍背祈福上香,墮崖喪命,不計其數。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總督湖廣部院蔡毓榮下令“禁燒龍頭香”,并立碑以示。
天乙真慶宮俗稱南巖石殿。始建于1285年,建成于1312年,為石雕仿木結構建筑,面闊三間11米,通高6.8米,進深6.6米,建筑面積74平方米。為單檐歇山式廡殿,屋面、梁架、斗拱,門窗均用巨石雕琢拼砌柳榫而成,刻工精細,技藝高超,是武當山最大的石殿。殿內供奉有真武帝君神像,神龕前四位尊神,道教稱為四御。“御”是對帝王的敬稱,四御就是四位天帝。道教稱四御是輔佐“三清”的四位天帝。他們分別是:昊天金闕玉皇大帝、中極紫微北極太皇大帝、勾陳上宮南極皇大帝、承天效法后土皇帝祗。左右墻壁上鑲嵌著500名眾神,道教稱“五百靈官”。相傳,凈樂國王太子入武當山修煉時,因國王思念太子,遣臣率500精兵到武當山尋訪太子,而太子堅信不移,一心要修道成仙,群臣跪求太子回宮,言罷,眾兵忽覺全身僵硬,身不能動,但只有嘴巴會說話,大家齊聲說:愿從太子學道,再也不回宮了。于是眾兵恢復了正常,太子得道升天成帝,五百眾兵也修成正果,成為侍衛真武大帝的五百靈官。
太子睡龍床亦稱“君子萬年堂”。木雕制成,雕刻精美,堪稱藝術佳作。太子睡式造型,又是道教修煉時的養生三式睡法之一。傳說太子入武當山修煉時,夜間總是忘不了凡間雜事,他的師傅紫元君送給他一根龍頭拐杖,囑咐他睡覺時放置身邊,以安神靜養。后來,太子得道成仙,那拐杖便成了龍床,由此,武當山的龍頭拐杖也成了道教信徒們的信物了。
皇經閣,是道教藏書之地。相傳,宋代隱士陳摶,在此修煉時,博覽群書,終于悟道有門,煉就了五龍睡法;此功法為道門奇功,避谷時或一月或者半載不食,入睡時專氣致柔,呼吸如嬰兒;生平記載,壽至300余年。此處墻壁上還留下了當年習練睡法時所書的“福壽”二字。字道清晰,字體草書,運筆自如,如行云流水,體現了陳摶老總修煉已達到致虛極,守靜篤的境界。
飛升巖沿著南巖西側神道而下,有一座突起的山峰,聳立于青平澗之谷,懸崖萬仞,直刺中天;峰頂清秀,景色絕佳。上建“梳妝臺”、“飛升巖”。臺前伸出一石,名叫“試心石”。相傳太子入武當修道42年終于得道。在升天之前,身不由己來到梳妝臺,這時,突然出現一位美女,見那美女身著蟬衣,百般嬌柔地要為太子梳妝換衣(后此處故名“梳妝臺”),太子拒絕不讓梳妝,以為那美女是妖精變化,便抽出寶劍欲斬,那美女受辱含羞地跳巖自殺了。太子見此情景驚慌失措,后悔莫及,決心賠那美女一條性命。走到美女跳巖處伸出的那塊石頭上,(后人稱為“試心石”),毫不猶豫地跳了下去,此時已感身體猶如飄帶,騰空而起,只見五龍將他捧擁升天,(后人稱此巖叫“飛身巖”),功德圓滿的太子便成了真武大帝。
元代羅霆震《飛身巖》詩描述:“寶山絕頂有天宮,爐影層成小華嵩;四十二載梯級到,唱彎嘯風彩云中”。講完了這個故事,我要說的是,此故事告訴人們的便是“鐵杵磨成針,功到自然成”的道理,有志者事竟成啊,當然,在這個故事發生的地方,我也衷心地祝愿大家步入云崖,事業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