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陽導游詞(精選3篇)
襄陽導游詞 篇1
文化遺產
截至20xx年底,襄陽市共有6個項目被國務院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8個項目被省人民政府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中,有1人被文化部確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10人被省文化廳確定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保康縣的民間文學《黑暗傳》,保康、南漳縣的民間音樂《沮水巫音》,南漳縣的民間音樂《薅草鑼鼓》,老河口市的民間音樂《老河口絲弦》,宜城市的民間舞蹈《趕象》,南漳縣的民間舞蹈《端公舞》,宜城市的傳統戲劇《襄陽花鼓戲》,宜城市的曲藝《宜城蘭花筒》,老河口市的民間美術《老河口木版年畫》。南漳縣傳統舞蹈(民間舞蹈)高蹺花鼓、傳統音樂(民間音樂)南漳陰鑼鼓,谷城縣傳統音樂(民間音樂)南河套曲、石花奎面制作技藝、襄陽區醬菜制作技藝(襄陽大頭菜腌制技藝)。
荊楚文化
襄陽是荊楚文化的發祥地,孕育了楚賦開山鼻祖宋玉,“下里巴人”、“陽春白雪”、“曲高和寡”等典故流傳至今。留下了穿天節、端公舞、牽鉤戲、鎖吶巫音、苞茅縮酒等楚風遺俗,留下了西周鄧城、宜城楚皇城、南漳楚寨群、棗陽九連墩等楚文化遺址。
三國文化
上承漢末,下啟魏晉,在近百年群雄爭戰、風云際會的三國時期。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謀劃《隆中對》,襄陽成為三國鼎立格局形成的源頭;以羊祜鎮守襄陽、杜預上表滅吳方略為標志,襄陽成為晉滅吳、完成統一大業的策源地。東漢末年,北方戰亂,劉表領荊州牧(公元190—209年),“愛民養士,從容自保”,把襄陽治理得經濟繁榮、社會安定,成為亂世中一片安寧的“綠洲”,數以千計的士人紛紛來到襄陽,諸葛亮、司馬徽、龐德公、龐統、徐庶、崔州平等一批謀略精英,經學家宋忠、文學家王粲、書法家梁鵠、音樂家杜夔等一批杰出人物匯聚襄陽。東晉史學家習鑿齒著《漢晉春秋》、《襄陽耆舊記》等,對中國史學發展影響深遠。
東晉高僧釋道安在襄陽長達15年之久,研究佛學,講經弘法,統一佛教姓釋,確立僧律戒規,首創中國僧制,編撰中國第一部佛經目錄,奠定了印傳佛教中國化的基礎,對中國文化儒釋道格局的形成乃至整個漢傳佛教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使襄陽一度成為全國的佛教傳播中心。襄陽是“中國三國文化之鄉”,三國文化遺產豐富,《三國志》86卷中有18卷寫到襄陽,《三國演義》120回中有32回故事發生在襄陽,現存有50余處三國歷史文化遺址遺跡,司馬薦賢、三顧茅廬、馬躍檀溪、水淹七軍、刮骨療毒等發生在襄陽的三國故事。諸葛亮“靜以修身,儉以養德”、“淡泊明志,寧靜致遠”、“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和品格。
漢水文化
古有“江河淮漢”之說,漢水流域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襄陽踞漢水中游,東西交匯、南北貫通,“漢晉以來,代為重鎮”,是漢水流域最重要的城市。特殊的地理位置,使襄陽成為歷史上的區域性經濟、政治、文化中心,成為漢水文化中具有重要影響和代表性的區域。主要體現在商業文明歷史悠久。漢水是中國古代內河最便捷、最暢達、最繁忙的“黃金水道”。襄陽素有“南船北馬、七省通衢”之稱,是漢水流域最重要的水陸碼頭,商業文明延綿20xx多年。漢代襄陽“南援三州,北集京都,上控隴坻,下接江湖,導財運貨,懋遷有無”;唐代襄陽“往來行舟,夾岸停泊,千帆所聚,萬商云集”;明清時期的襄陽“商賈連檣,列肆殷盛,客至如林”,建有20多個商業會館、30多個碼頭,商業輻射到黃河上下、長江南北。
詩賦文化
中國文學的兩大源頭《詩經》、《楚辭》均發源和交匯于漢水流域,《詩經·漢廣》描寫的漢水女神是中國文學史上最早、影響最深遠的江河女神形象。歷經千百年流傳,漢水女神形象成了千萬漢水女兒美麗、善良、聰慧、高貴的象征,寄托了漢水流域人民在不同時期、不同文化背景下對美的追求、善的推崇和情的向往。襄陽人宋玉和王逸是《楚辭》的主要作者,宋玉推動了楚辭向楚賦的轉變,王逸編撰了《楚辭章句》。
書畫文化
襄陽是“中國書法名城”,歷史上代表性人物有三國時期的梁鵠、邯鄲淳,隋唐時期的丁道護、杜審言,北宋時期的米芾、米友仁、張友正等。米芾世稱“米襄陽”,與蘇軾、黃庭堅、蔡襄合稱“宋四家”,他的畫以“米點山水”著稱于世,他的《研山銘》成為千百年來人們習書臨摹的法帖。
古城文化
襄陽城的前身是楚北津戍,是一個大型軍事渡口,自建城就打上了軍事文化的烙印。據史料記載,歷史上曾有172次有名的戰爭發生在襄陽。其中,元宋大戰曠日持久,長達六年,使“鐵打襄陽”之稱名噪海內外。“以天下言之,則重在襄陽”;“兵家必爭之地,天下之腰膂”,描述了襄陽軍事戰略地位的重要。
紅色文化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襄陽誕生了鄂西北第一個黨組織、第一支正規紅軍武裝,中國早期革命家蕭楚女兩次到襄陽傳播革命火種,賀龍帶領紅三軍轉戰鄂西北、中原突圍鏖戰襄陽、“五路大捷”之一的襄樊戰役等,在中國革命史和軍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襄陽大地涌現了程克繩、謝遠定、黃火青、吳德峰、胡繩等一批老一輩革命家、理論家,涌現了張光年、陳荒煤、梁斌、藍光等一批文學藝術家。抗日戰爭時期,襄陽成立了第五戰區文化工作委員會,李公樸、老舍、姚雪垠、臧克家、李可染等一批愛國文人志士來到襄陽工作,給襄陽的文化藝術帶來新的繁榮。
方言節慶
襄陽方言準確來說是指其所屬各縣市方言的總和,語言學分類屬于官話中的西南官話鄂北片,除入派陽平之外,音調與成渝片差別較大,又類于中原官話。西南邊受秦巴方言的影響,語言“清輕略帶秦”,東北邊語言濁得近豫音。從語音、詞匯、語法諸方面來看,襄陽話與普通話均有差異,而以語音差異較大。
由于1960至1970年代三線建設時期,襄陽主城區及下屬縣市遷入大量使用吳語與東北官話的人口,今日市區仍然存在吳語與東北官話的方言島,同時也造成了北部城區,以及原三線建設單位附近地區大部分居民普通話語音十分標準但不能使用本地方言進行交流的情況。
襄陽本地流行的節日和習俗:火把文化節、拔河節、穿天節、諸葛亮文化節等。
影視作品
電影《襄陽》取材青年諸葛亮隱居襄陽10年的史實,由諸葛亮與黃月英的愛情起始,轉而描述臥龍鳳雛“雙雄會”友情,再整體再現才俊云集的襄陽文化圈,展示風云際會的建安亂世,揭示千錘百煉方成才的東方價值觀。
電影創意當時定名《諸葛亮與黃月英》。劇本創作完成后,電影更名為《襄陽·臥龍出山》。
諸葛亮文化節
“襄陽諸葛亮文化旅游節”又稱“諸葛亮文化節”,是襄陽為紀念古代杰出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而舉辦的一項節日文化活動,是“文化襄陽”中重要組成部分,形式靈活多樣。
大學生電影節
中國襄陽大學生電影節創立于20xx年,是由中共襄陽市委、襄陽市人民政府、湖北文理學院主辦,天一兄弟傳媒、中共湖北文理學院黨委宣傳部、襄陽廣播電視臺聯合承辦一項大型文化活動。
襄陽導游詞 篇2
襄陽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居漢水中游,地跨東經110°45′—113°06′、北緯31°13′—32°37′,北鄰河南省南陽市,南與荊門市相鄰,東接隨州市,西連十堰市。行政區域總面積1.97萬平方千米,呈不規則的平行四邊形,邊界線全長1332.8千米。
襄陽市地形為東低西高,由西北向東南傾斜。東部、中部、西部分別為丘陵、崗地、山地,約占襄陽總面積分別為20%、40%、40%。東部為低山丘陵,海拔多在90~250米之間,主要分布在棗陽東部的新市鎮、鹿頭鎮、劉升鎮、吳店鎮、平林鎮、王城鎮等,最高點是與河南省交界處的玉皇頂,海拔778.5米。中部為崗地丘陵,兼有平原,主要分布在棗陽西部各鄉鎮和襄陽、宜城、老河口全部以及南漳東部鄉鎮,宜城孔灣鎮八角廟村,海拔44米,是全市最低點。西部為山區,包括保康全部、谷城大部和南漳中西部,海拔多在400米以上,保康官山海拔20xx米,是全市最高點。
襄陽市橫跨揚子準地臺與秦嶺地槽兩個性質不同的大地構造單元。以房縣-襄陽-廣濟深斷裂為界,斷裂以南的保康、南漳、宜城三縣全境和谷城、襄州、棗陽等縣(市)的南部邊緣位于揚于準地臺區,約占全市總面積的42%;斷裂以北的老河口市和谷城、襄州、棗陽等縣(市)的大部分地區位于秦嶺地槽區,約占全市總面積的58%。
襄陽地區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這里既有滔滔漢水流經,又有干冷、暖濕空氣交綏,冬寒夏暑,冬干夏雨,雨熱同期,四季分明。加之復雜多樣的地貌類型對氣候要素產生明顯的再分配作用,使得市內氣候形成了各種類型。境內繁多的植物、動物種類,即受惠于氣候的復雜多樣性。全市年平均氣溫除高山以外,一般均在15-16℃之間,1月2-3℃,2月15-16℃,7月27-28℃,10月16--17℃。無霜期在228-249天之間。全市熱量資源不僅豐富,而且具有較明顯的過渡性,可以說兼備了南北氣候特點。全市年降水量820-1100毫米,其中夏季占400-450毫米。全年降水量為107-135天。太陽輻射較為豐富,年平均總日照時效為1800-2100小時。又由于境內大部分地區處于溫度最高、降水最集中、光照最強的季節,正是主要農作物的旺盛生長季節,故全市氣候資源上的優勢,極有利于農業生產潛力的發揮。
襄陽導游詞 篇3
襄陽菜是楚菜系的北味菜,以襄陽和鄖陽(今十堰)地區的風味為基礎,吸收鄂豫陜渝四省的風味。特點是以豬、牛、羊肉為主要原料,加以該地區特產山珍,制作方法以紅扒、熱燒、生炸、回鍋、涼拌居多。巴蜀荊楚地區的人們生性嗜辣,幾乎所有的菜都要用辣椒,與麻辣的川菜、猛辣的湘菜不同,楚菜講究的是鮮辣。
襄陽菜既有著楚菜鮮辣的特點,又保持著自己的風味,烹制手法以蒸、煨、炸為主,尤喜菜上淋油。襄陽名菜有三鑲盤、夾沙肉、襄陽纏蹄、紅燒蹄膀、糖醋白菜、清蒸槎頭鳊、泡菜牛肚絲、醬豬大骨、醬爆肉、宜城盤鱔、宜城大蝦等。
襄陽的小吃品種如油茶、清湯、米窩、油饃筋、牛油面、紅油豆腐面、襄陽酸辣面、酸漿面、炸醬面、胡辣湯、麻汁面、包面、炒糊波、襄陽薄刀、襄陽黃酒、金剛酥、玉帶糕等。
孔明菜
含有豐富的氨基酸、維生素、纖維素、鐵、鋅、鈣、磷等多種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入口脆嫩味美,生津開胃,醬香濃郁,并具有下氣消食、利尿除濕、解毒消腫之功效。
牛油面
主要出現在早點攤位,以及小飯館。由于面條已經提前煮至8~9成熟,上桌速度很快,顧客無需等待再加上其口味特點一辣二麻三鮮;經常配襄陽黃酒(一種乳白色的低發酵米酒)同食。
金剛酥
主要原料是面粉、食糖、麻油及少量食堿。發酵后,摻揉制成馬蹄形餅,然后放入特制的大烘爐內燜烤4個小時。其色焦黃、香脆、不沾牙齒、落口后“酥口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