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導游詞講解(精選8篇)
故宮導游詞講解 篇1
家好!我是本次導游趙虹杰,大家必須都明白北京的故宮吧沒錯!北京故宮是享譽世界的歷史遺產,是明、清兩代的皇宮,也是世界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首。它位于北京市中心,舊稱紫禁城。接下來就讓我帶大家去游覽一番吧……
由天安門進入,穿過一片青磚鋪地的廣場,便到達紫禁城的正門——午門。故宮有4個門,正門名午門,東門名東華門,西門名西華門,北門名神武門。午門俗稱五鳳樓,穿過午門,有廣闊的大庭院,在3萬多平方米開闊的庭院中,有五座精巧的漢白玉拱橋通往太和門。到了太和門,就進入了故宮的“外朝”,故宮的建筑依據其布局與功用分為“外朝”與“內廷”兩大部分。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為中心,是皇帝舉行朝會的地方,也稱為“前朝”。過橋經過太和門便是雄偉的太和殿。這座殿堂有著一段曲折的故事,聽說它被天火焚毀過三次,也修好過三次,并且更神奇的是整座宮殿的建造居然沒有一顆釘子!內廷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后三宮為中心,兩翼為養心殿、東、西六宮,繞過內廷,我們最之后到了御花園,御花園里栽滿了奇花異草。一路走來,會聞到一陣陣淡淡的花香。是封建帝王與后妃居住所。
游覽故宮,能夠從天安門進,也能夠由后門——神武門進經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穿過乾清門,便進入內廷,內廷分中路、東路和西路三條路線。如果是半日游,這三條路線只能游一條,一般可走中路。走中路可看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嬪妃所住的地方和御花園。一般來說,用半天時間游故宮,比較吃力,想要知識更廣,大家就再細細去游賞吧!
故宮導游詞講解 篇2
游客朋友們:
大家好!首先請允許我代表沈陽市全體市民對各位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今天我為大家介紹的就是沈陽的風景名勝之一的“沈陽故宮”。
沈陽故宮始建于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是清太祖遷都之際草創,清崇德元年(1636年)由皇太極建成。1644年,大清遷都北京,“沈陽故宮”從此成為“陪都宮殿”。“沈陽故宮”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極修建并使用過的宮殿,距今巳有360余年的歷史。在全國現存宮殿建筑群中,它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僅次于北京故宮居全國第二位。它是中國歷史上最后的一個封建王朝的發祥重地,也是清統一中國后東北地區政治經濟中心。
沈陽故宮占地6萬多平方米,有樓臺殿閣各式建筑70余座,由20多個院落組成,總計房屋300多間。故宮按自然布局分為中路、東路和西路三部分。
中路:是太宗皇太極時期的大內宮闕。南端是大清門,也是故宮的正門。向北依次是崇政殿、鳳凰褸、清寧宮,它們都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兩側還有一些對稱式的附屬建筑。
大清門是日常朝會時文武大臣侯朝的地方,也是清太宗接受群臣謝恩之處。明朝著名將領洪承疇降清后,就從此門進入,受到皇太極的接見。大清門東側這處建筑叫祖廟,祖廟是愛新覺羅家族祭祀祖先的地方,因是天子的祖廟也稱“太廟”。
順著大清門北面的御路拾階而上,臺正中便是氣勢宏偉被稱作“金鑾殿”的政殿。它建于后金天聰六年(1632年),崇德元年定名為崇政殿。崇政殿為五間九檁硬山式建筑,南北辟有隔扇門,前后是石雕欄桿。殿頂蓋為黃琉璃,十分壯觀。殿內掾間繪滿飛云流水,梁架上全部是“和璽” 彩繪,給人以高潔典雅之感。殿內明堂有堂陛,前是金龍蟠柱,柱后有貼金雕龍扇面大屏風和金龍寶座,寶座兩側有鼎式香爐、軒轅鏡和太平有象等
故宮導游詞講解 篇3
各位朋友,在繁華的沈陽古城中心,有一座巍峨莊嚴的清代宮殿建筑群。這里就是我們今天的目的地——沈陽故宮。
依建筑時間和布局,沈陽故宮的建筑可分為三部分,它們分別是東路、中路、西路。今天,我們就按這個順序。首先參觀東路建筑。
沈陽故宮以其獨特的建筑藝術和特殊的歷史而聞名中外,在這片絢麗多彩,雄偉多姿的建筑群中,最古老,特色的就是我們面前的大政殿。
大政殿草創于1625年,是處理國家政務和舉行慶典活動的主要場所之一。大政殿為八角重檐攢尖式建筑,外形近似滿族早期在山林中狩獵時所搭的帳篷。在大政殿的房脊上,還飾有八個蒙古力士,牽引著八條鐵鏈,象征著“八方歸一”。正門前的大柱上,盤旋著兩條翹首揚爪的金龍,是受漢族敬天畏龍思想的影響,以龍代表天子的無上。大政殿建筑特點的多樣性,體現了多民族文化的融合。金龍盤柱,盡顯中原之風;八位力士又流露了濃郁的蒙古色彩;而亭帳式的風貌,則是滿族古老文化的延續。
作為最早使用和最為重要的宮殿之一。許多重大歷史事件都以大政殿為舞臺上演。1643年,六歲的順治皇帝在大政殿繼承帝位,并于次年在此頒布了出兵令,命攝政王多爾哀兵入山海關直搗中原,最終完成了滿清一代的一統大業。
大政殿兩側南向,十王亭呈燕翅排列。錯落有致,如眾星拱月,南寬北狹,似無窮無盡,象征兵多將廣,萬世綿延。十王亭是清朝入關前左右翼王和八旗旗主在皇宮內辦公的地方。它們與大政殿構成了一組亭子式的院落建筑,反映了滿族獨特的軍政體制——八旗制度,這在中國的歷堪稱獨步天下。遠在努爾哈赤立國之初,凡遇軍國大事都由汗王與八旗貝勒大臣共同討論決定。努爾哈赤定都沈陽后,在修建宮殿時便將這種“君臣合署辦公”的制度固定化。以建筑的形式表現了八旗制度和“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的政體及軍事民主的思想。因而形成了大政殿、十五亭這組獨特的建筑,為中國宮殿建筑史寫下了空前的一頁。
各位朋友,現在我們來到了中路。從1626年皇太極繼承汗位,即續建皇宮,形成沈陽故宮的中路建筑。中路建筑前起大清門,后至清寧宮,院落三進,獨成一體。
大清門是沈陽故宮的正門,為皇帝臨朝前,文武百官候朝的地方。它便是演義小說中俗稱的“午朝門”。大清門的屋頂滿鋪黃琉璃瓦并襯以綠色剪邊,既保留了以黃為尊的傳統觀念,又體現了滿族對故鄉山林的深厚眷念。從而形成了區別北京故宮的一個特點——宮殿頂覆以黃琉璃瓦鑲以綠色剪邊。
穿過大清門,北望便是崇政殿。崇政殿俗稱“金鑾殿”,是清太宗皇太極舉行日常朝會的地方。
1635年,皇太極下令將族名‘女真”改為“滿洲”。1636年皇太極在崇政殿登基稱帝,上尊號“寬溫仁圣”,將國號“金”改為“清”年號“天聰”改為“崇德”。
各位朋友,古代宮殿建筑布局講究“前朝后寢”。看過了皇帝上朝的金鑾殿,請大家隨我去參觀帝后的寢宮。
穿過崇政殿兩側的左右翊門,舉目可見位于3.8米高臺之上的鳳凰樓。樓后為帝后寢居的后宮——臺上五宮。與崇政殿對比又形成了沈陽故宮不同于北京故宮的特點——“宮高殿低”。而北京故宮則恰恰相反,是“殿高官低”。
鳳凰樓為宴飲、議事之所,是當年沈陽城的建筑,詩稱“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可謂十分貼切。登上鳳凰樓俯瞰四周,萬般景物盡收眼底,可飽覽盛京全景,也可觀賞日出。“鳳樓曉日”是當年的盛京八景之一。鳳凰樓門洞上方懸有“紫氣東來”匾,為乾隆皇帝御筆。而乾隆皇帝則是借用這個典故寓意大清的國運興起于東方。
各位朋友,穿過鳳凰樓底層的通道后,我們就進入了后妃居住的臺上五官。
臺上五官是清寧宮、關雎宮、麟趾宮、衍慶宮、永福宮。
現在請大家隨我參觀皇太極和皇后的寢宮——清寧宮。
清寧宮東梢門稱“暖閣”,是帝后的臥室。暖閣內分南北二室,二室均設火炕。1643年八月初九,皇太極在暖閣內駕崩,終年52歲,后葬于沈陽昭陵,即北陵。
清寧東次間開門,是典型的滿族民居——口袋房,西四門南西北三面都設火炕,稱“萬字炕”。與漢族有所不同的是,滿族人將煙囪建在屋后,而且從地面向上壘起。這種“口袋房,萬字炕、煙囪豎在地面上”的建筑特點具有濃郁的滿族風格了。
各位朋友,現在請隨我去參觀西路建筑。西路建于1782年至1783年,主要包括:戲臺、嘉蔭堂、文溯閣等。
說起文溯閣,我們不能不提到乾隆皇帝和《四庫全書》。出于加強文化統治的需要,乾隆皇帝于1772年下詔訪求天下藏書,歷經十余年時間編成一部大型叢書。該書分經、史、子、集四部,所以稱為《四庫全書》。書修成后,抄錄七部,在全國建七座藏書閣分別收藏,沈陽故宮的文溯閣便是其中之一。
提起宮殿建筑,我們很容易想起“紅墻綠瓦”、“金壁輝煌’這類詞匯。而文溯閣卻與眾不同,屋頂用黑琉璃瓦鑲綠剪邊,整個建筑以黑綠兩色為主色調,這與它的用途是分不開的。文溯閣藏書忌火,依據五行字說立色配飾,裝修取《易經》“北方壬癸水”其色屬黑,因此屋頂用黑色琉璃瓦,寓意水從天降,消滅火災。
文溯閣外觀為兩層,內部實為三層,書架上的木盒稱函匣,用于收藏書籍。目前文溯閣的《四庫全書》保存在甘肅省圖書館。
看到這里,我們今天的參觀已經接近尾聲。沈陽故宮的三路建筑是分期建造的,布局卻是一氣呵成,完整和諧。特別是三路建筑分別代表了“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皇太極南面獨尊”、“康乾盛世”三個時期社會發展的基本特征。“建筑是凝固的歷史”,從總體來看,沈陽故宮以建筑的方式反映了滿族政權和滿族社會由崛起——興盛一高度發展的歷史進程。
各位朋友,我們的參觀就要結束了,希望故宮之行能給您留下美好的回憶。
故宮導游詞講解 篇4
(東路)沿著后花園主路東行。從后門進入東路。在門前有一處影壁墻,又稱照壁。個位仔細看墻上的圖案。大家會發現上面所雕繪的圖案為仙鶴,而非我們在電視中常見的北京故宮中的龍圖案。這也是沈陽故宮與北京故宮的區別之四。步入沈陽故宮的東路。映入我們眼簾的是一座氣勢恢宏廣場建筑群。其主要建筑有大正殿,十王亭,鑾駕庫,奏樂亭構成。我們先來看看廣場正面的大正殿。遠觀大正殿形如一座亭子。他的建筑學名稱是:八角重檐攢尖頂大木架結構建筑,清代俗稱為“八角殿”。它既是整個宮殿群中最先完成的建筑,也是裝飾藝術和使用制度方面最具特色者之一。殿頂最高處是五彩琉璃寶頂,由寶瓶、相輪、火焰寶珠等幾個主要部分構成,并裝飾著浮雕云龍,色彩斑斕,美麗吉祥,是吸收了佛塔塔剎的藝術特色而精心設計的。同樣精彩的是。緊貼寶頂下部的八條垂脊上,各立有一個彩色琉璃燒制的胡人力士,深目高鼻、緊衣小帽,雖然姿態各異,但都好像是在用力牽引繩索加固寶頂,構思巧妙,儀態生動,十分精彩。大政殿的兩層殿頂都用琉璃瓦覆蓋,裝飾在殿頂垂脊部位的行龍脊獸、檐下的斗拱彩畫,也都以其富麗和別致的風格,烘托出這座大殿的莊嚴神圣。大政殿外觀共有內外兩圈三十二根紅柱,最引人注目的是南側殿門外兩柱上的金龍,昂首探爪仿佛正欲爭攫中間的火焰寶珠,形態栩栩如生,具有極強的裝飾效果。在殿柱頂端的外側,各有相貌威猛、非獅非牛的獸面。據說這是藏傳佛教傳說中的一種神獸,把它裝飾在建筑上,既能帶來吉祥又可體現統治者的威嚴。大政殿內檐柱間的八面,各裝有六扇隔扇門而并無磚墻,門的上半部是“斧頭眼”式的欞格,下部裙板中間則各鑲有木雕的金漆團龍圖案,更增添了殿體周圍的美感。夏天時將門卸下形如涼亭,通風效果極佳。冬天時內生火盆市內溫暖如夏。大政殿建筑在須彌座臺基上。四面都設有石階踏跺,正南殿門前的一組中間是石雕云龍陛路,是皇帝出入大殿的御路。這里的石雕欄板、望柱、抱鼓、石獅等,都帶有明末清初東北地區民間的風格,樸實生動,清新自然,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大正殿共有八面,四處臺基,寓意大金國四平八穩。
我們走上大正殿參觀。大政殿內是不設天棚的“徹上露明造”裝修。八根十余米高的彩繪金龍大柱直插殿頂。穹頂正中是圓形的木雕金漆降龍藻井,周圍的天花彩畫,靠里側的是萬福萬壽萬祿萬喜八個篆書漢字圖案。外側的一圈則分為八組,每組由一個梵文字圖案和四個龍鳳圖案構成。這些精美別致的天花裝飾,既具有富貴祥和的氣氛,又帶有神圣的宗教色彩。與之相呼應的,還有殿內各個方向姿態各異的云龍和獸面、蓮花、如意等木雕裝飾,成為融合多民族藝術風格的壯美景觀。在殿內掛有康熙皇帝手書的對聯“神圣相承恍睹開國宏猷一心一德;子孫是守長懷紹庭永祚卜世卜年。”
大正殿在建成之初叫做“大衙門”。因為早期滿語中并沒有與“殿”相應的詞,而是用從漢文中音譯的“衙門”一詞來形容它,所以把“大殿”稱為“大衙門”。皇帝地就在大正殿內處理政務。在大正殿的兩側分別排列有十座小亭。這就是有名的“大正殿十王亭”。大政殿和十王亭不僅體現了當時滿族國家的政治特色,在建筑布局和風格上還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史書中記載,努爾哈赤、皇太極率領八旗軍隊外出駐扎時搭設的蒙古包式帷幄,有時就是皇帝用大一些的“黃幄”,而八旗貝勒大臣們則分別用排列在其前兩側的八座“青幄”,大政殿和十王亭的排布、瓦色、造型都與之十分接近。因此,人們也把這“一殿十亭”叫做“帳殿式”布局,視為帶有游牧狩獵民族特點的宮殿建筑的典范。
故宮導游詞講解 篇5
大家好,我叫吳文倩,大家叫我吳導吧!此刻我們要游覽舉世無雙的北京故宮。
你們看,我們來到了雄偉的故宮,故宮又稱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的皇宮;故宮是世界上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結構建筑群,為我們國家最大的古建筑群。它使建于明永樂(公元1406年),14年才完工呢,有24位皇帝在此登基。“好了,我們此刻準備去大殿里,請游客朋友們跟上隊伍,千萬別掉隊,否則走丟了,就找不到我們了!”好,此刻跟隨我進入大殿,故宮有三座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大殿建在漢白玉砌成的8米高的臺基上,遠望猶如神話的瓊宮仙闕。太和殿是最富麗堂皇的建筑,俗稱“金鑾殿”,是皇上舉行大典的地方,這座殿高28米,東西63米,西北35米,有直徑達1米的大柱92根,其中6根圍繞御座的瀝粉金漆的潘龍柱。御座設在殿內高2米的臺上,前有造型,美觀的仙鶴,爐,鼎,后面精雕細刻的圍屏。整個大殿裝飾得金碧輝煌,莊嚴絢麗。
中和殿是皇上去太和殿舉行大典前稍事休息和演習禮儀的地方,保和殿是每年除夕皇帝賜宴外潘王公的場所。游客朋友們先休息一下,觀賞下這三個大殿,能夠摸一摸,等下我們去內延,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為中心,東西兩翼有東六宮和西六宮,是皇上平日辦事和妃子居住的地方。“好,今日的活動到此結束!祝大家玩得開心”
故宮導游詞講解 篇6
女士們、先生們:
我叫王?占危?蠹醫形倚⊥蹙托辛恕=裉煊行遺閫?蠹乙壞啦喂郟?腋械膠芨咝恕U飫錁褪俏琶?瀾緄墓使?┪錒藎?虺莆?使褪俏羧盞幕始夜?睢
北京故宮位于北京市中心,是明清兩代的皇宮,又稱為“紫禁城”(歷代宮殿都象“象天立宮”,以表示君權“受命于天”)。由于君為天子,天子的宮殿如同天帝居住的“紫宮”禁地,故名“紫禁城”。故宮始建于明永樂四年(1406年),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歷經有清兩個朝代24個皇帝。故宮規模宏大,西寬750米,南北長960米,占地72萬平方米,建筑面積15萬多平方米,有房屋9999間,是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筑群。為了突出帝王至高無上的權威,故宮有一條貫穿宮城南北的中軸線,在這條中軸線上,按照“前朝后寢”的古制,布置著帝王發施令,象征政權中心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和帝后居住的后三宮(乾清宮、交仄殿、坤寧宮)。在其內廷部分(乾清門以北),左右各形成一條以太上皇居住的宮殿—寧春宮,和以太妃居住的宮殿—慈壽宮為中心的次要軸線。出于防御的需要,這些宮殿建筑的處圍筑有高達10米的宮墻,四周有角樓,外有護城河。
故宮御花園,原名宮后苑,今俗稱御花園,占地一萬二千平方米。以欽安殿為中心,園林建筑采用主次相輔,左右對稱的格局,布局緊湊,古典富麗。殿東北的堆秀山,為太湖石疊砌而成,上筑御景亭,每年重陽節帝后在北登高。
1987年故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為“世界文化遺產”,是建筑藝術的經典之作。
朋友們,因為時間倉促,這次對故宮的介紹就到此結束。下次有機會再帶大家詳細的參觀。謝謝合作!
故宮導游詞講解 篇7
大家好!歡迎來到北京故宮參觀。我是你們的導游,請叫我小曾或曾導。下面就讓我帶大家參觀世界著名的歷史文化遺產——北京故宮。
皇帝的宮殿——故宮,又稱紫禁城。故宮是一個規模很大的建筑群,共有九百九十九間房。你們看,厲害吧!
首先我們參觀的是皇帝上早朝的地方——太和殿。在太和殿正中間是九龍至尊的龍椅。里面的物品全部都是用金子或鑲金工藝做的,奢華極了。在修建太和殿的時候,沒有用到一根釘、一根鉚。全部都是用木頭穿插搭起來的,我們的先輩們很棒吧!
參觀完太和殿后,我們接下來參觀皇帝的寢宮——乾清宮。乾清宮建于1402年,是明、清兩代皇帝的寢宮。據說皇帝與皇后成親的那天,就是在乾清宮內就寢的。在乾清宮的右邊擺著一張喜床,在喜床的周圍貼滿了“喜”字。說不定大家摸摸這個“喜”字還可以沾一沾皇帝的福氣了!
最美的地方要數皇帝的御花園了。為什么?因為皇帝的御花園里種滿了許多美麗的花兒:如霞似火的杜鵑花、嬌媚迷人的紅玫瑰、嬌艷高貴的牡丹花、高潔淡雅的菊花、潔白如雪的玉蘭花、清香四溢的茉莉花。讓人目不暇接。在花兒的襯托下,御花園增添了幾分嫵媚和生機。
然后,我們去游覽皇后的寢宮——坤寧宮。大家在電視里經常會看見坤寧宮,但其實坤寧宮并不大,只有兩進。所以皇后住的地方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樣寬敞。
最后,我們參觀的是養心殿。養心殿原本是皇上休息的地方,可是后來變成了皇上下朝后接見大臣和處理政務的地方。所以這個小房子就變成了故宮的核心建筑之一。
游客們,我先介紹到這里了,稍后請大家自由欣賞。我們將于11:30在故宮廣場西邊的驗票處集合。大家請注意,在游覽時,不要亂丟垃圾,亂涂亂畫,我們要一起愛護世界遺產。
故宮導游詞講解 篇8
我是來自旅游團的導游孟園,你們叫我孟導好了。非常榮幸今天由我來帶領大家參觀世界遺產——北京故宮。
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宮殿,舊稱為紫禁城,它是一座長方形城池,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面圍有高12米的城墻,城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
請大家看前面的五座漢白玉石橋,這就是金水橋。“前面的小朋友們你們知道這五座橋象征什么嗎?”它們象征著“仁”、“義”、“禮”、“智”、“信”,是皇帝集美好的品質于一身。
跨過金水橋,我們就來到了太和門廣場,這里是皇帝御門聽政時百官待駕的地方。
穿過廣場,前面就是故宮里首屈一指的大殿——太和殿。也是我們現存古建筑中最大的宮殿,俗稱金鑾殿。只有在皇帝即位、大婚、冊立皇后、命將出征,以及元旦、冬至、萬壽節的時候,才會在這里舉行隆重的典禮。我們看在大殿的岔脊上,都裝飾著一些小獸,把這些小獸依次排列在高高的檐角處,象征著消災滅禍、逢兇化吉,還含有剪除邪惡、主持公道之義。重脊前為什么用仙人騎鳳呢?傳說:齊國國君齊王,一次作戰中失敗,來到一條大河的岸邊,走投無路,后邊追兵就要到了,危急之中,突然,一只大鳥飛到眼前,齊王急忙騎上大鳥,渡過大河,逢兇化吉。古人把它放在建筑脊端,也表示騎鳳飛行,逢兇化吉。
大家跟緊我,看大殿內金磚鋪地平整的如一面鏡子,光滑細膩,像是灑了一層水。這就是金鑾殿名字的由來。那么金磚真的是金的嗎?其實這是一種用特殊方法燒制的磚。
這樣宏偉的建筑據說光準備的工作就持續了11年,修建歷時14年。勞動人民付出了無數的血汗。故宮里珍貴的楠木多生長在崇山峻嶺里,百姓冒險進山采木,很多人為此丟了性命,后世留下了“入山一千,出山五百”來形容采木所付出的生命代價。
故宮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它標志著中國悠久的文化傳統,顯示著五百多年前匠師們在建筑上的卓越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