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天后宮導游詞(通用6篇)
青島天后宮導游詞 篇1
各位游客,你們好。
你看,現(xiàn)在我們來到了天后宮。先請大家轉(zhuǎn)過身去,海神廟正殿背后有一副楹聯(lián),上寫著:“五湖四海都是我,九江八河一家人”。這副楹聯(lián)也是一則謎語的謎面,哪位朋友能夠猜出它的謎底呢?它的謎底就在對面。天后宮宮門的上方,有四個大字:“盛德在水”,謎底就是――“水”。在太陽系的九大行星之中,地球是一個蔚藍色的星球,是一個擁有大量水體的星球。水,孕育了生命,養(yǎng)育了生命。在地球表面,海洋占了總面積的71%,在海洋從事捕撈航運的人們,盼望風平浪靜,盼望有一位海上保護神。這樣,媽祖就應運而生了。
據(jù)傳這位女神曾生活在人間,生于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逝世于宋太宗雍熙四年(公元987年)九月初九。民間說她有特異功能,能知人禍福,通曉天文氣象,擅長海上救護,精通醫(yī)學,治病救人,深受漁民的愛戴。她死后,當?shù)厝嗽阡刂輱u上建了一座小廟來紀念她,并尊稱她為媽祖。據(jù)說,媽祖十分靈驗,影響越來越大,后來,就逐漸成為沿海居民供奉的海上保護神。宋元以來,媽祖屢受朝廷賜封,從“泉州神女”到“護國天妃”,清代時封為“天后”。可是,民間百姓更愿意直呼“媽祖婆”。漁民們傳說:在大海遇到了驚濤駭浪,萬分危急的時候,如果喊一聲“天后娘娘”,救援的速度就比較慢,因為天后娘娘要鳳冠霞披,車水馬龍,好長時間才能出現(xiàn);如果喊一聲“媽祖婆”,“則立即現(xiàn)身,常服不妝飾”。看來,還是平易近人的媽祖婆對老百姓更為關切,與老百姓更為貼近。
后來,隨著移民東渡,媽祖也到了中國臺灣。現(xiàn)在,媽祖已經(jīng)成了聯(lián)系海峽兩岸中國人的和平使者。大陸的媽祖神像多次到中國臺灣,受到極其熱烈的`歡迎,各界人士頂禮膜拜;中國臺灣的漁民也經(jīng)常到大陸來參拜媽祖。媽祖是華夏兒女尊崇的海峽女神。
此外,天后宮有一幅八仙圖。二樓上還有八仙的塑像。八仙的傳說,始于唐代。唐代時,道教受到統(tǒng)治者的大力支持。唐高宗以老子李聃為李氏祖先,并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道教得到了很大的發(fā)展。八仙是道教里的八位神仙。八仙的故事傳說千百年來不斷演變,到了明代,八位神仙的姓名才最終確定下來。這八位神仙是:張果老、漢鐘離、曹國舅、藍采和、李鐵拐、韓湘子、何仙姑、呂洞賓。
在天后宮的后面,有一座深入海中的華亭,亭亭玉立,八面來風,海風習習,波濤陣陣,去那里休息片刻,領略一下海上的風光。
青島天后宮導游詞 篇2
青島天后宮在青島市區(qū)太平路,首先看到的是青山天后宮的大戲樓。大戲樓為兩層樓閣,金碧輝煌,門前一把大旗桿和兩只大石獅和五彩繽紛的立面裝,體現(xiàn)了青島天后宮的氣派,二樓中間懸掛的“天后宮”巨匾下面為波浪式的房檐,意為“進得門來,應無戲檐(戲言)”,也就是說拜媽祖不能當兒戲。這座戲樓內(nèi)裝飾有文房四寶、希世古懂、各種用具。
過戲樓,左右兩邊為傳統(tǒng)的寺廟建筑鐘樓和鼓樓。過鐘鼓樓為東西廂房,中間大場院有顆大桂花樹,因其花為朱紅色,亦稱“朱砂桂”,每年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滿樹桂花香溢四處,吸引了很多的游人。過兩廂房就是山門,進山門為二進院落,場院內(nèi)雌雄二銀杏已有500多年歷史,據(jù)說與天后宮同年齡。
山門內(nèi)還立兩塊石碑,記載了清同治四年(1865年)和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重修天后宮的情景,是了解青島歷史的重要資料。
與山門對應的是青島天后宮正殿,正殿內(nèi)供奉天后————媽祖,這尊媽祖像是由整條樟木雕刻而成的,并且在媽祖故里莆田開光分靈的,高2.8米,是目前世上最大的木雕神像之一。兩邊還雕塑有媽祖的護將“千里眼”和“順風耳”。整個正殿內(nèi)顯得莊嚴肅穆。正殿兩邊分別為財神殿和龍王殿,正殿兩邊廡房為民俗博物館,展出民俗文物100多件,是一集民間工藝的大全,是一中國民間文化的縮影,也是我國民俗藝術的寫照。
青島天后宮導游詞 篇3
各位游客,大家好!
青島天后宮現(xiàn)占地面積近4000平方米,建筑面積1500平方米,為二進庭院。其有正殿、配殿、前后兩廂、戲樓、鐘鼓樓及附屬建筑共計殿宇16棟80余間,是一處典型的具有民族風格的古建筑群。除戲樓為琉璃瓦蓋頂,其它建筑物均為清水墻、小灰瓦,且經(jīng)蘇州式彩繪點染,雕梁畫棟,金碧輝煌。在整個青島地區(qū)的古代建筑中,青島天后宮的建筑藝術和彩繪藝術都是首屈一指的。門內(nèi)還立兩塊石碑,記載了清同治四年(1865年)和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重修天后宮的情景,是了解青島歷史的重要資料。
與山門對應的是青島天后宮正殿,正殿內(nèi)供奉天后——媽祖。這尊媽祖像是由整條樟木雕刻而成的,并且在媽祖故里莆田開光分靈,高2、8米,是目前世上最大的木雕神像之一。兩邊還雕塑有媽祖的護將“千里眼”和“順風耳”。整個正殿內(nèi)顯得莊嚴肅穆。正殿兩邊分別為財神殿和龍王殿,正殿兩邊廡房為民俗博物館,展出民俗文物100多件,是一集民間工藝的大全,是一中國民間文化的縮影,也是我國民俗藝術的寫照。
進入宮內(nèi),有一個大鼎,當你進入天后宮后,每個人都會有一個粘貼。如果你把這個粘貼貼在左腿(大鼎)上,就會發(fā)財,你把粘貼貼在右腿(大鼎)上,就會平安。
青島天后宮導游詞 篇4
青島天后宮位于太平路19號,是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先有天后宮,后有青島市-始建于明代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的天后宮是一處集天后文化、海洋民俗文化于一體的著名人文景觀,也是青島前海風景線上一處極具民族風格的古建筑群。歷五百余年風雨淘洗而幸存至今,彌足珍貴,堪稱青島歷史變遷的一個生動縮影。
1996年,遵照文物“修舊如初”的原則,青島市政府撥巨款將其重新修復,并開辟為青島市民俗博物館。現(xiàn)有建筑面積1500m2,前后兩進院落,殿宇十六棟,分別為天后圣母殿、龍王殿、督財府、供奉天后、龍王、文武財神等諸神像。其余殿房由民俗博物館舉辦天后文化、民間工藝品和民風民俗各項展覽,常年對外開放,接待中外賓客。 每逢農(nóng)歷三月二十三為天后誕辰,屆時各地天后宮皆舉行廟會慶祝,并有豐富的民俗活動。
這里是青島市區(qū)一處著名的文化旅游景觀,也是研究青島民風民俗的重要基地。
青島天后宮導游詞 篇5
先有天后宮,后有青島市。青島天后宮,位于青島市前海棧橋風景區(qū)內(nèi)的太平路19號。始建于明成化三年(1467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是青島市區(qū)現(xiàn)存最古老的明清磚木結(jié)構(gòu)建筑群,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00多年前初建成時,天后宮由三間圣母殿和龍王財神兩配殿構(gòu)成。后歷經(jīng)明、清、民國等七次維修擴建。1996年,青島市政府對其進行全面修復,并將其辟為"青島市民俗博物館",于1998年12月26日正式對外開放。
天后宮戲樓大梁的包袱畫繪有金陵十二釵等紅樓人物,以及春秋故事"吹簫引鳳圖"、"敦煌飛天圖"等。
青島天后宮現(xiàn)占地面積近4000平方米,建筑面積1500平方米,為二進庭院。其有正殿、配殿、前后兩廂、戲樓、鐘鼓樓及附屬建筑共計殿宇16棟80余間,是一處典型的具有民族風格的古建筑群。除戲樓為琉璃瓦蓋頂,其它建筑物均為清水墻、小灰瓦,且經(jīng)蘇州式彩繪點染,雕梁畫棟,金碧輝煌。門內(nèi)還立兩塊石碑,記載了清同治四年(1865年)和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重修天后宮的情景,是了解青島歷史的重要資料。
進入宮內(nèi),有一個大鼎,當你進入天后宮后,每個人都會有一個粘貼,如果你把這個粘貼貼在左腿(大鼎)上,就會發(fā)財,你把粘貼貼在右腿(大鼎)上,就會平安。
青島天后宮導游詞 篇6
各位旅客朋友們:
大家好!
先有天后宮,后有青島市。青島天后宮,位于青島市前海棧橋風景區(qū)內(nèi)的太平路19號。始建于明成化三年(1467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是青島市區(qū)現(xiàn)存最古老的明清磚木結(jié)構(gòu)建筑群,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00多年前初建成時,天后宮由三間圣母殿和龍王財神兩配殿構(gòu)成。后歷經(jīng)明、清、民國等七次維修擴建。1996年,青島市政府對其進行全面修復,并將其辟為"青島市民俗博物館",于1998年12月26日正式對外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