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滁州瑯琊山導游詞范文(精選3篇)
安徽滁州瑯琊山導游詞范文 篇1
親愛的游客朋友們:大家好,歡迎你們來到國家重點風景區—瑯琊山。我是這里的地接導游某某,當然大家也可以叫我。。,首先我代表瑯琊山景區的全體工作人員歡迎你們的到來,接下來我將帶領大家欣賞瑯琊的美、瑯琊的秀大家知道瑯琊山因什么而出名嗎嗯,是的,其實瑯琊山因為北宋時期大文學家歐陽修寫的著作《醉翁亭記》而聞名天下的,在《醉翁亭記》中開篇就贊美瑯琊山“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在20__年瑯琊山被評為國家旅游局批準為首批4A級旅游景區其主峰有大豐山、小豐山、花山、鳳凰山等其最高峰為花山海拔為331米,其他多為200至300米之間景區內有50多處泉眼,泉水清冽甘甜,還有瑯琊溪、深秀湖、鳳凰湖等溪流湖泊湖光山色相映生輝此次游客朋友們的到來真是一種視覺的享受現在映入我們眼簾的就是瑯琊山南大門了,我們就從這里進去吧現在我們便來到了瑯琊山的第一個景點了—瑯琊墨苑,它是種庭園建筑,展現在大家眼前的白墻黑瓦、飛檐翹角、亭臺軒廊、小橋假山等交錯體現的是蘇州園林的風格,自唐宋以來先后有歐陽修、王安石、蘇軾、辛棄疾等眾多文人墨客都在此留下了大量的珍貴詩文,為了更好地展示這些瑯琊墨寶,所以景區的工作人員收集與整理了有關瑯琊山的試詩、名人書畫200多篇篆刻于此,所以此地取名為“瑯琊墨苑”大家看這些書法字畫如行云流水氣勢磅礴體現了作者對瑯琊山的深情厚愛現在我們大家沿這條山道向前走便來到了瑯琊山最著名的景點—醉翁亭,其實醉翁亭始建于北宋慶歷四年在當時它只不過是一個普通給游人歇腳的小亭子,但因歐陽修在此寫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記》從此便名揚天下,現在的醉翁亭占地約五千平方米,1956年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家看這個院門上“醉翁亭”三個字是清朝同治年間全椒人士書寫的,大家經過天井向東走便來到亭邊就到了醉翁亭,這是種歇山式建筑風格,飛檐翹角十六根立柱分立四方。
安徽滁州瑯琊山導游詞范文 篇2
大家看周圍設置了木欄,這里便是當年歐陽修常與賓客飲酒賦詩的地方,游客朋友們可以站在這里來體會一下當時大文學家的意境呢!現在我們便來到了“二賢堂”故名思議是紀念賢人而建的,二賢堂始建于北宋是當地的百姓為了紀念2位滁州知府王禹某和歐陽修而修建地,現在我們在這里能看見宋明刻本的《醉翁亭記》的影印本及歐陽修手跡的影印件,現在我們向西走便來到了“寶宋齋”,在這里我們可以看見歐陽修的得意弟子蘇軾親筆所寫的《醉翁亭記》所雕刻的石碑,由于歐陽修散文和蘇軾書法都是北宋時期最高水平的代表所以啊,后人便稱此碑為“兩絕碑”。現在再往前走,大家看到泉水了吧,這就是聞名以久的讓泉,現在的讓泉周圍是用石塊砌成的方池,看-上方有康熙23年滁州知府王賜魁先生重題的“讓泉”碑刻,方池長三尺左右深一尺左右,泉水先涌入方池在由方池流向北匯入玻璃沼。方池水溫常年變化不大一直保持在17至18攝氏度泉水中含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甘甜清冽游客朋友們我們來到了歐陽修紀念館,進入內堂,大家看到歐陽修先生的塑像了嗎?這里還有30多幅全面介紹歐陽修生平的壁畫,長廊上鑲刻的都是宋代以來蘇軾、趙孟頫等大書法家寫的《醉翁亭記》都是令人嘆為觀止的手筆。現在我們沿瑯琊古道向前大約走400米就來到了瑯琊寺了,瑯琊寺原名寶應寺。據說,在修這座寺廟之前,主持修建這座此寺的滁州刺史李猶卿曾繪圖給唐代宗看,恰巧唐代宗頭天夜里夢見一片山林深處有一座寺院其外形與規模與圖上所畫地甚為相似,十分高興,所以特賜名“寶應寺”。“寶應寺“歷經滄桑幾經興廢,現在游客朋友們看見的所有建筑大多數是清代30年重新修建地。
一九八四年正式以“瑯琊寺”命名的瑯琊寺景點有80多處現在可供觀賞的有大雄寶殿、藏經閣、明月觀、念經閣等游客朋友們現在映入我們眼簾的就是大雄寶殿了,它是瑯琊寺的主體建筑,位于寺廟中央。殿高14米,進深15.3米外形古樸典雅,氣勢雄偉,殿內有造型生動釋迦牟尼和十八羅漢像,像身通體涂金,金光燦燦,神態畢現栩栩如生。現在我們向右走便來到了藏經樓,它原名叫“藏經閣”現今看見的藏經樓是一九一九年重建的,門額上刻有“三藏玄樞”四個大字。據說此樓曾藏有珍貴的貝葉經一部,樓下為千尊玉佛堂,堂內陳列著緬甸國贈送的一千多尊玉佛。聽著真想進去看看不過現在已經沒有了。
各位游客朋友們,今天的游覽將要結束了,我很高興大家非常支持配合我的工作,這短短的時光里希望成為你們游覽中永恒的記憶,希望下次還有機會為大家服務,祝愿大家在以后生活中天天開心,順順利利,再見!
安徽滁州瑯琊山導游詞范文 篇3
深秀湖位于回北門通往瑯琊山寺院的轉彎處,古為一水潭,是游人臨溪垂鉤之所。1983年,瑯琊山管理處因地制宜,將那里辟為一新的風景區。因其三面環山,景色秀麗,取歐陽修《醉翁亭記》中“蔚然深秀”之句,定名深秀湖。深秀湖水面約540平方米。湖水上源瑯琊溪,下遁余家洼水庫,四季潺潺,清澈透底。湖面建有湖心橋,因橋有九曲,通稱九曲橋。橋墩用青石砌成,橋面為水泥預制件,具有明顯的現代建筑特色。橋上筑有湖心亭,亭頂盎金黃玻璃瓦,六角置有琉璃禽籬,又有古建筑特點,湖面側建有三間六架梁木的水榭,為旅游服務場所。水榭下為人工青石基礎,湖水貫通其下。春夏季節,游人憑水而樂,清涼爽快,堪稱妙境。
會峰閣是瑯琊山風景名勝中的最高建筑物。它于1988年開工興建,建筑在南天門的明朝建筑會峰亭的殘基上(原會峰亭被日軍侵略中國時燒毀)。新建筑的會峰閣依山而建,美觀大方,氣勢雄偉。從四面觀看,高低形狀各不相同。從東面觀看,它有三層,從南面觀看,它有四層:從西面觀看,它有五層。高度24米。會峰閣每層是六面八角,都采用古典建筑的飛檐翹角式樣,閣頂用黃色琉璃瓦覆蓋,雕梁畫柱,古樸大方。閣上24個鈴角,都裝有銅鈴,山風拂處,金聲四起,悅目賞心,聞聲如入仙境。晴朗天氣,登上會峰閣,極目遠望,天高地闊,心曠神情。那里陽光和煦,山色蒼茫,群山巍峨,匍匐腳下,給人以“一覽眾山小”之感。大概是因為眾山列隊,一收眼底,那里象一座檢閱臺,檢閱千山爭秀,萬峰蒼郁,所以此閣才命名為會峰閣吧!由于會峰閣立在瑯琊山的最高峰,人們都愛來此了望祖國的壯麗山河。站在會峰閣向南面的山外平原去,地面寥廊,煙霧蒼茫,村莊星羅棋布,河塘閃亮如鏡,在晴朗無云天氣還能夠隱約看到幾十公里外的長江如帶,浩渺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