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北京百花山的導游詞范文(通用3篇)
介紹北京百花山的導游詞范文 篇1
昨天,記者從有關部門了解到,北京在擁有一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的基礎上,準備再申請將百花山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
據(jù)了解,百花山市級自然保護區(qū)建于1985年,位于門頭溝區(qū)清水鎮(zhèn)境內(nèi),總面積2.17公頃,其中核心區(qū)面積0.68公頃,屬于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類型自然保護區(qū),是本市目前面積最大的高等植物和珍稀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qū)。百花山動、植物資源豐富,素有華北“天然動植物園”之稱,有4個植被類型,10個森林群落,植物種類有130科、485屬、1100種,其中藥用植物400余種。動物種類170種,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金錢豹、褐馬雞、黑鸛、金雕,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斑羚、勺雞,市級保護動物50余種。
介紹北京百花山的導游詞范文 篇2
百花山自然保護區(qū)地處北京市門頭溝區(qū)境內(nèi),距市區(qū)120公里,道路交通便利。森林覆蓋率達90%。主峰百花山海拔1991米,白草畔海拔2050米,為北京市第三高峰。
百花山動、植物資源豐富,素有華北天然動植物園之稱,有四個植被類型,十個森林群落。植物種類有110科、1100種。動物種類有170種,其中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金錢豹、褐馬雞、黑鸛、金雕,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有斑羚、勺雞。市級保護動物有50多種。
百花山環(huán)境獨特,風景優(yōu)美,是一個很好的旅游場所。年均氣溫6~7℃,七月份平均溫度22℃,負氧離子含量為5級,是消夏避暑的勝地。
百花山的風景資源可分為四大景區(qū),35個景點:百花山主峰景區(qū)、百花山草甸景區(qū)、望海樓景區(qū)、白草畔景區(qū)。這里風景獨特、氣候宜人,群山環(huán)抱、奇峰連綿、溪水潺潺云遮霧障、勁松森林,奇花異草,稀禽珍獸。有“百花草甸”、“百草山瀑布”、“萬年冰肌”、“古樹擎天”、“云頂日出”、“古石海”、“云海升騰”、“晚霞映翠”、“螞蟻山”、“送樹長廊”等著名景觀。
百花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地處北京西部,位于北京市門頭溝區(qū)清水鎮(zhèn)境內(nèi),20xx年經(jīng)國務院批準在北京百花山自然保護區(qū)基礎上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
保護區(qū)是以保護暖溫帶華北石質(zhì)山地次生落葉闊葉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為主的自然保護區(qū),總面積為21743.1公頃。
百花山自然保護區(qū)地處亞高山地帶,屬于中緯度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qū),垂直變化明顯,晝夜溫差大,氣溫偏低,降水量較多,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多風且干燥,夏季溫熱多雨,春季干旱,風沙盛行,秋季晴朗少風,寒暖適中,但雨量偏少。
年降水量在450-720毫米,多集中于夏季;6、7、8月三個月份的降水量約占全年降水量的74%,其中,尤以7月份降水量最大,且多為暴雨;冬季降水量最少,只占全年的2%,秋季降水量占全年的14%,春季降水量約占全年的10%。
全年平均氣溫在6-7℃,最熱月是7月份,平均溫度22℃;最冷月是1月份,平均溫度-5.7℃。3-4月氣溫急劇上升,10-11月氣溫突然下降。年積溫≥3800℃,全年無霜期110天左右。
百花山的風景資源分為百花山主峰景區(qū)、百花草甸景區(qū)、望海樓景區(qū)、百草畔景區(qū)四大景區(qū)。有"百花草畔"、"百花山瀑布"、"萬年冰肌"、"古樹擎天"、"云頂日出"、"冰壁巖柱"、"冰緣城堡"、"云海升騰"、"晚霞映翠"、"七色玉帶"、"金蟾拜月"、"螞蟻山"、"白莽長嘯"、"松樹長廊"等十八處獨特景觀、35個景點。
保護區(qū)內(nèi)有"古石海"、"冰緣城堡"、"冰壁巖柱"等,是地質(zhì)變遷的歷史遺跡,為晚更新世和全新世早期寒冷條件下形成的。有"天然長城"、"母子石"、"震山石-錦簇攢天"東梁的"駝峰"及"文殊像"等典型的地質(zhì)結構景觀、地質(zhì)剖面景觀、火山熔巖景觀。
歷史人文景觀有五代時期后唐李克用作戰(zhàn)時曾在此建過的亭子;明代建有龍王廟、瑞云寺等廟宇,廟宇遺址尚存。
介紹北京百花山的導游詞范文 篇3
各位游客:
天安門前的漢白玉橋,一般稱為金水橋。
金水橋分為內(nèi)外金水橋,建于明永樂年間。內(nèi)金水橋位于故宮內(nèi)太和門前廣場內(nèi)金水河上,系五座并列單孔拱券式漢白玉石橋;橫亙在天安門前外金水河上的三孔拱券式漢白玉石橋為外金水橋,重建于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橋面略拱,橋身如虹,構成綺麗的曲線美,中間最突出的一座雕著蟠龍柱頭的橋面,只許皇帝一人通過,叫“御路橋”;左右兩座雕有荷花柱頭的橋面,只許親王通過,叫“王公橋”;再兩邊的,只許三品及以上的文武大臣通過,叫“品級橋”;最靠邊的普通浮雕石橋,才是四品及以下官吏和兵丁走的,叫“公生橋”。5座內(nèi)金水橋除有類似嚴格的等級規(guī)定外,還表示“萬方來朝”之意。
華表
明永樂年間建造承天門時建立的兩對華表,巧妙點綴了整個精美的故宮建筑群,增強了古老建筑藝術的整體感。華表是天安門的一個重要標志,與雄偉壯麗的天安門城樓、雍容典雅的金水橋、威武雄健的石獅子渾然一體,已成為天安門前一道特有的美麗景觀。天安門前華表頂上的那只蹲獸叫“犼”,望著皇宮外頭,人們稱它“望天犼”、“望君歸”。在天安門城樓后邊也有兩座同樣的華表,頂端也蹲著一只石犼。華表上的石犼面向北,朝著皇宮的方向,人們稱它“望君出”。“望君出”就勸誡皇帝不要老是待在宮殿里,該到民間看看百姓的疾苦。
天安門前金水橋畔兩座對稱的華表,原來并不在現(xiàn)在的位置。新中國成立后,天安門廣場在每年的五月一日和十月一日,都要舉行盛大的游行集會等群眾活動。為方便游行隊伍和交通的便利,1950年8月把華表分別向東、向西并向北挪移數(shù)米至金水河岸邊并列擺放。
天安門前石獅子
天安門前金水橋南北各安置一對身軀龐大的石獅。這四個白玉石大獅子,雕刻精致。據(jù)《中國獅子藝術》一書記載:“這兩對石獅雕刻于明代永樂十五年(1417年),高2.5米,加上底座總高近3米,頭頂13個疙瘩,按當時規(guī)制,是最高等級的石獅。”這兩對石獅雕刻比例協(xié)調(diào),瞪著大眼睛,微微側歪頭,半咧著嘴,鬣毛工整地纏卷成渦旋狀,前腿上有一個不大的“圓錢”紋,身披纓絡盤結錦帶,胸綬帶上有環(huán)鈴和纓絡穗墜。石獅的用材是一種灰白中夾帶著均勻淺灰綠色斑的石頭,抗自然風化能力強。石獅用整塊料石雕鑿而成,造型、尺寸和刻工都一樣,體現(xiàn)了明朝的雕刻工藝,是北方石獅的代表。
天安門廣場
天安門廣場位于北京市中心,南北長880米,東西寬500米,面積達44萬平方米,可容納100萬人舉行盛大集會。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城中廣場。天安門城樓坐落在廣場的北端,五星紅旗在廣場上空高高飄揚;人民英雄紀念碑屹立在廣場的中央;人民大會堂和中國國家博物館在廣場的東西兩側遙遙相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