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學習興趣調查報告
調查目的: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也在不斷發生變化,越來越多的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越來越差,學生越來越厭煩學習,即便是成績優異的的學生也或多或少的存在厭學情緒。為了加強教育教學的針對性,提高教育教學的實效性,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探究教育教學的新思路,特進行此項調查。
調查對象:
天獅民族中學七――九年級學生
調查方法:
問卷調查、個別交流
調查步驟:
1、設計調查問卷
2、學生問卷調查
3、個別交流,收集相關數據
4、統計調查資料
5、分析調查結果
調查過程:
問卷調查
資料統計:(總人數417人)
1、喜歡學習的有235人占57.3%
2、不喜歡學習認為學習沒意思的63人占15.1%,因為不懂而不學習的112人,占27%
3、希望學校多開展活動的占85%
4、認為教師對學生影響大的占46.3%
5、因對某位老師不喜歡而該科成績差的占35.2%
6、學習目標不明確的占36.7%,
7、認為自己努力的占673.%;想學好的占98.3%
8、認為學習無所謂的占21%。
調查結果分析
從調查的資料分析,學生中有42%左右的學生存在厭學傾向。學生的厭學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 學生理想缺失,沒有目標。
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學習的目的是什么?如今這個社會,如果還有人說自己學習是為了某某主義,大家都會笑話他。即使再退一步,說學習是為了中華之崛起,這樣的人大概也很少了。我們現在很多人學習的目的僅僅是為了使自己的生活更加舒服。我不好去評論這些想法哪個對哪個錯。畢竟從根本上來說,我們追求的最終目標是人的自由。為某某主義也好,為中華之崛起也好,為了自己的利益也好,都是為了使自己過得舒服。不過,如果僅僅是為了讓自己過得舒服的話,這種學習觀是值得懷疑的,它完全是自私的了,不是人性自由所追求的——自由的人應該是既利人又利己的。而完全自私的學習,也使得學習這個本來應該具有正外部性的事業失去了本來的意義。更有甚者,有些學生根本沒有目標,也就談不上學習了。
2、 新學習無用論左右學生思想。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經濟意識沖擊著人們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普遍家長認為孩子讀中學外出是打工,大學畢業后外出也是打工,家長也就并不重視學生讀書。學生在家長和社會意識的潛移默化下也就認可了這種價值觀。另外,有越來越多的學生認識到讀書并不是唯一的出路,片面的認為就是不讀書,也一樣有所成就。
3、學校生活單一,學生無法表現自我。
通過調查,學生整天都重復著教室、寢室、食堂三點一線的生活。除了學習還是學習,學習生活太枯燥乏味,而且提供給學生的展示平臺太少,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得以在學習上展示自己的長處。而成績并不理想的,甚至較差的則難以實現自身的價值,他們渴望表現自己,不能滿足學生的表現欲望。學生普遍渴望學校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拓展學生更多的活動空間,希望在學習之外的空間表現自我。
4、 教師的教育影響學生的學習。
62%的學生認為對他影響最大的是教師的教育教學方式。學生不僅是以學習為主要任務的教育對象,同時最重要的是學生同時又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當學生的思想感情得不到教師的尊重時,他在內心深處會產生對學習的抵觸情緒,學生希望得到老師對他的肯定。如果課堂教學形式活潑有趣,教師所教知識通俗易懂,學生的興趣會增加,這就需要教師更多的耐心和用心。
5、學生學習壓力大影響了學生正常的學習生活。
與部分學生厭學相反,有41%的學生有學習壓力,這種壓力大多來源于家長。現在社會競爭相當激烈,家長在競爭攀比的環境中生存,他自然而然也就給孩子造成緊張的,大壓力的競爭,攀比的氛圍。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往往超出了自己能力所及。給孩子造成了沉重的心里負擔,他們強迫孩子學習、學習、再學習,學習失去了活動的時間和空間,天真、好奇、好玩的天性被扼殺。嚴重的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6、心理承受能力普遍弱化影響了學生的正常學習和生活。
青少年階段是人生心路歷程中最為躁動不安的階段。在這個階段里,青少年無論在生理上或心理發展、社會適應等方面都要經歷巨大的變化,擺在他們面前需要面對的,不僅是學習、交往、發育、升學、就業等自身成長過程中遇到的一系列問題,同時,還有現代化進程中社會轉型給他們造成的巨大心理壓力與考驗。一方面,強烈的自尊心與過高的期望值常常使他們幻想一切順利、事事成功;另一方面,在越來越實際的現實面前,他們又面臨著各種壓力,要承受各種困惑、煩惱、挫折、憂傷乃至不幸。處在這種現實中的青少年,面對挫折和失敗,心理承受能力往往不堪一擊,部分接受調查的大學生承認自己經常伴有焦慮不安、精神抑郁、冷漠、恐懼、易怒、自卑、多疑、逆反心理等癥狀。這種心理狀態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學習和生活。
調查反思:
在問卷調查與學生交流的中,在整理與分析統計數據的同時,我們覺得,我們學生的厭學傾向比較嚴重,當然,厭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有必要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反思,徹底解決學生的厭學問題。我們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