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父輩讀書筆記
“總是要把父母對我們的疼愛無休止地拉長…去享受父母給我們的心懷和疼愛…”
“因為這種疼愛河流樣源遠流長,我們便以為那疼愛是可以取之不竭的;因為取之不竭,用之不盡,所以我們也并不把那愛放到心上去!
“直到有一天,長輩老了,父母病倒了,我們才明白父母和長輩,都早已為了生活和兒女、日子和碎瑣,精疲力竭,元氣耗盡…”
“對父母和長輩生命的疏忽,如同我們常年在暗暗吮吸著父母和長輩的血液而當作可有可無的水。”
“現在,他們年邁了…只能是賦閑的無奈和一日日的衰老時,甚或從他們迎面走來的日子里,只能是疾病和死亡時,我們該明白…不光要為自己的事業、貪念努力和鉆營,我們還應該把我們欲望中的努力拿出那么一丁點兒給他們,把我們十個指頭中的二十八節指骨分出一節來,讓他們使用和撫摸。應該讓他們清楚地感覺到,他們這一生,是確確實實生過兒女、養過兒女、有著兒女的。”
……
讀到“戰爭”一節,因為作者參軍,在中越戰爭爆發的一個多月里,作者一家和親戚老少三十余口人,“都住在我家,睡在又寒又硬的地上,吃大鍋燒就的粗茶淡飯,一塊兒收聽廣播里有關前線的消息,輪流著每天到郵局查問有沒有我的來信,偷偷地去廟里,在各種神像的前面燒香許愿,為我祈求平安。而我的父親…徹夜不眠,夜夜起床,獨自到后院的空地上,盯著夜寒通宵散步…”。我自己竟然突兀地記起并理解了,因我任性妄為而摔斷腿時,母親每日為我熬制骨頭湯,次次端到我床前給我時憂傷的眼神;因我只因想看沙漠和駱駝而執意報考遠離家鄉的蘭州大學時,母親連續多日食欲不振、眼睛紅腫。如今想來,父母臉上密密麻麻深似刀刻的皺紋,與我有太多的關系。如果重新來過,我這個兒子絕不再頑皮任性,可我的父母還能重新回到他們的青春時代嗎!
父母健在的讀者,為被提前警醒而深感慶幸,將暗自反省、用心珍惜親人;已經失去的,只能沉湎于悔恨共鳴中,或借“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以自慰。
《我與父輩》是時下急需的憶苦飯!敖K于就在某一瞬間里,明白了父輩們在他們的一生里,所有的辛勞和努力,所有的不幸和溫暖,原來都是為了活著和活著中的柴米與油鹽、生老與病死。”
“父親領著我們,破冰過河去山溝里拉做地基的石頭,因為車子裝得太滿,返回時車子陷在伊河當中…從車上卸著一二百斤重的石頭,一塊塊用肩膀扛到岸邊…父親從水中出來的時候,他脖子里青筋勃露,滿頭大汗,手上、肩上、腿上和幾乎所有衣服的每個部位,卻掛著水和冰凌…父親因為哮喘,呼吸困難,臉被憋成了青色…”
……
讀到四叔因僅有的一件“的確良”白襯衫洗晾未干,遲遲不能趕去參加工友家的婚禮、去喝那場他準備了許久的喜宴酒時,我想起我自己的父親為了購買農藥,曾經從村東借到村西、從村頭借到村尾,借不到那關乎莊稼存活的五元錢,我體會到了同樣的無奈與心酸,似乎開
始有一點理解了父輩們,真的為了生存而掙扎。父輩們在惡劣的生存條件下流血流汗,總是為兒女爭取著更好的生存、生活條件,他們共同推動著社會方方面面的發展。
對于時下流行的“有錢不夠花”“幸福不快樂”之怪象,《我與父輩》恰是洗滌心靈、驅逐魔障的妙方。雖然遠離父輩遭遇的艱辛,我們仍可追尋他們的足跡,做好該做的,做好能做的,時以英國首相丘吉爾名言自省:我們通過索取來謀生,我們通過奉獻來充實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