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管理》讀書筆記
英國哲學家站莫斯。埃倫有一本著作《原因和結果的法則》,如此述說心靈管理:
人的心靈像庭園。這庭園,既可理智地耕耘,也可以放任它荒蕪,無論耕耘還是荒蕪,庭園院不會空白。如果自己的庭園里沒有播種美麗的花草,那么無數雜草的種子必將飛落,茂盛的雜草將占滿你的庭園。出色的園藝師會翻耕庭園,除去雜草,播種美麗的草花,不斷培育。如果我們想要一個美好的人生,我們就要翻耕自己心靈的庭園,將不純的思想一掃而光,然后栽上清純的,正確的思想,并將它培育下去。我們選擇正確的思想,并讓它在頭腦里扎根,我們就能升華為高尚的人。我們選擇錯誤的思想,并讓它在頭腦里扎根,我們就會墜落為禽獸。播種在心靈中的一切思想的種子,只會生長出同類的東西,或遲或早,它們必將開出行為之花,結出環境之果。好思想結善果,壞思想結惡果。
每次讀完這段話我都會陷入深思,我們來到這個世界,如何度過這段有限的人生才是正確的?看著周邊的同事和朋友,熱心關注于養生節目,養生書籍,或者因為單位的某一次體檢項目不合格,眉頭緊鎖,憂心忡忡,我就在想,難道健康管理才是最重要的嗎?有時候和朋友小聚,談論最多的就是誰誰又有什么項目,又考了什么證書,又賺了多少錢,瞧人家多聰明,多能干,多有出息,那一刻我又會不經意的問自己,難道才智管理最重要嗎?其實細細想想,我們哭著降臨這個世界,來的目的就是忍受人間的凄苦,品嘗人生五味。我們笑著離開這個世界,就是因為我們經歷過這段旅程,然后釋然、頓悟后離開。來時分文沒有,走時無牽無掛。
來到這個世上走了一趟,能留下的也許就剩下靈魂了。而所謂的靈魂其實不就是心靈管理嗎?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兒時的我們單純的像一張白紙,那時的行為就是“人何為正確”,世界要么是黑的,要么是白的,對于人的區分只有好人與壞人。漸漸地我們踏入這個社會,看見的,聽到的,內心想到的逐漸成為“自我”。一切出發點都以“自我”為中心,能否升官發財,能否名利雙收,能否對自己有利。眼中只有“自我”時,我們心靈的那張白紙也逐漸由白色變成五顏六色直到最終的黑色。
當自我無限膨脹時,個人的占有欲望會變得貪得無厭。不信你看多少位青年才俊鋃鐺入獄,只因錢不夠花,權不夠用;不信你瞧,多少人忙忙碌碌只為金銀滿山,哪怕喪盡天良,禍害子孫;不信你瞅,山不再綠水不再清,天不再藍,城市霧霾聚攏不散,只因企業要生產,政府要稅收,環境要污染。無限的欲望,讓企業變得不擇手段,毫無誠信。地溝油,毒饅頭,瘦肉精,紅心鴨蛋……無限的欲望讓政府官員淪為“碩鼠”,住豪宅,開好車,喝好酒,吃盛宴,出入有司機接送,公文有秘書代勞,生活有保姆伺候,花銷有手下孝敬。見了上司搖尾乞憐,阿諛奉承,見了百姓橫眉冷對,呲牙咧嘴。最終豪宅變成四面墻,美酒變成白開水,公文變成悔罪書,秘書變成獄中友,保姆變身教導員,盛宴變成窩窩頭。
人的一生究竟應該如何度過?每次讀稻盛和夫的著作,我都會問自己這個問題。其實稻盛和夫的著作我已經讀過很多本,有《活法》《干法》《六項精進》《經營十二條》《人為什么活著》《敬天愛人》《創造收益1.2.3》《阿米巴經營》《經營為什么需要哲學》《堅守底線》《提高心性,拓展經營》《稻盛和夫》,算上這本《心靈管理》總共有13本了。最初的讀書動機僅僅是因為想要了解經營的實質,特別是稻盛和夫創辦了京瓷和kddi兩個集團企業位居世界500強之內;65歲時,他依然投入佛門,并對佛教的精髓“六波羅蜜”,即布施、持戒、精進、忍辱、禪定、智慧,做出了深入的解釋,進一步完善了經營哲學內涵。XX年2月,已經78歲高齡的稻盛和夫出任瀕臨破產的日航董事,并讓日航在短短一年時間內扭虧為盈。可以說他同時掌管了3家世界500強企業,并且全部盈利。與其說是一個神話,不如說商場上不敗的傳奇。如今他開始在全球各地建立盛和塾,推廣自己的經營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