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教師自學筆記
2、教師利用團體療法,讓奕曉在團體活動中,體驗成功樹立信心。3歲以后的兒童,其人格形成與發展的過程,正是邁進喜歡與同伴游戲的階段。這些團體環境也正好是對一些在家庭中“過保護”的兒童施以“隔離教育”的一種治療方法。幼兒園是學前教育環境,具有普通教育與治療教育的雙重意義,對兒童的人格的形成影響很大。教師在教育的過程中注重給奕曉提供創造表現的機會,讓奕曉為全班的小朋友服務如放杯子、分碗、分勺子等等,讓她在這些活動中體驗成功和被同伴認可的快樂,幫她樹立自信心培養對班集體的情感。
3、加強家園聯系,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幼兒園和家庭都應把自己當作促進兒童發展的主體,雙方積極主動的相互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通過幼兒園與家庭的雙方互動共同促進兒童的身心發展。教師根據奕曉的情況和家長在教育上達成共識,為了使奕曉盡快適應幼兒園生活,教師及時找到了奕曉的父母,跟他們進行了多次的交談,并推薦給他們一些育兒的書籍,提高他們家庭教育的水平與質量。如建議他們經常帶領奕曉走出家門,創造各種機會鼓勵奕曉與他人交往,讓她感到與人交往是很有趣的,特別要與同齡的兒童交往。另一方面對奕曉的行動權,家長不要過于約束。當孩子與小朋友玩得正高興時,不去管束,讓孩子學會自己管理自己的交往等等。以此做到家園共育,促進孩子人格等各方面良好、健康的發展。
四、啟示
1、滿足合理的身心需求,讓幼兒對教師產生依戀感
幼兒園是幼兒從家庭生活走向社會生活的第一步。到幼兒園后,一切都是陌生的,在陌生的環境里,幼兒最容易失去安全感。再說這個時期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比較差,他們稍不合意就會發脾氣、大聲喊叫、哇哇哭鬧。因此,如何讓新入園幼兒盡快適應幼兒園生活,是幼兒園教育中所不可忽視的。而讓孩子對教師產生依戀感是很主要的一個方面。
首先,老師要始終在幼兒身旁細心照料,讓幼兒感到時時刻刻有老師關照,這樣他們會感到安全一些,幼兒早期觸覺較為敏感,多與幼兒肌膚相親,如拍拍幼兒的小腦袋、拉拉幼兒的小手、抱抱他、和他說幾句悄悄話等,都讓幼兒對教師產生深深的親切感和依戀感。其次要用最溫柔、最親切的語言勸導幼兒。孩子有哭鬧行為,應和顏悅色地加以勸導,決不能用尖利的甚至惡狠狠的語言去恐嚇孩子。另外,教師應盡量滿足孩子的一切合理要求,如孩子喜歡什么樣的游戲,喜歡玩什么玩具,喜歡和誰做朋友,能讓他們做的事情,盡量讓他們去做,并在其行動中盡量能給予表揚和鼓勵,孩子一旦受到表揚,就會很高興,很得意,孩子也會順從老師的教育,服從老師提出的要求,逐漸對老師產生依戀感。
2、開展豐富有趣的活動,使幼兒盡快融入集體生活中
新入園的幼兒不習慣幼兒園的集體生活,喝水、吃飯、洗手、大小便、玩玩具,都不能像家里一樣隨心所欲,一切都要遵守規矩。這對于任性、一切都以自我為中心的三歲左右孩子來說,是比較困難的。但老師不能遷就孩子不正當的要求,要適當地進行教育,教給他們一些生活技能,可以通過各種各樣的活動和游戲,讓幼兒在愉快的情緒下學到本領。此外,教師要根據幼兒的興趣愛好,多開展豐富有趣的學習活動,“玩”是幼兒的天性,滑滑梯、蕩蕩椅、唱歌,跳舞、畫畫是幼兒最喜歡的,因此教師可多帶幼兒去玩滑滑梯、蕩蕩椅,教一些孩子喜歡的且容易接受的歌曲、詩歌、故事、舞蹈,這樣既可以激發幼兒的求知欲,又可以利用這些游戲活動轉移幼兒想家想父母的情緒,讓幼兒在寬松、自由的氛圍中愉快地生活、學習。
在日益開放的現代社會中,封閉型性格成為個人發展及創造力發揮的桎梏,培養幼兒健全的性格和良好的適應能力對他的一生將產生重大的影響,因此幼兒教師不能只重智力培養而忽視情感疏導。從奕曉的個案看,教師體現了個別化教育。個別化教育不是個別教育,它是在集體教育的大環境中顧及到每個幼兒,并使每個幼兒在集體中都得到最適合其自身特點的發,讓每個幼兒在幼兒園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得到最優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