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三十六計讀后感_三十六計心得體會(精選3篇)
關于三十六計讀后感_三十六計心得體會 篇1
《三十六計》這本書寫的是古時候的人們是怎樣用聰明的方法打敵人的,怎樣逃生的。
這本書里面又調虎離山之計、趁火打劫之計、擒賊擒王之計、遠交近攻之計,可這些我都不喜歡,我最喜歡的是開戰計里的樹上開花計,它的意思是我方在弱的時候,采取某些方法制造種.種假象來壯大自動聲勢,用來迷惑敵人,并趁機將其殲滅。比如田單巧布火牛陣寫的是公元前284年,燕國將軍樂毅率軍大舉進犯齊國,齊國被攻下七十多座城池,剩下兩個城池了,這時候田單加強了防務,又假稱自己沒有糧食,不久后便會投降。但是暗地里田單做好了決戰的準備,他挑選了一千頭牛,在牛角上捆了兩把尖刀,尾巴上系了一捆浸透了油的葦束,田單把牛趕到城外,并在牛尾巴點上火,一千多頭牛被燒得兇性大發,把燕國的軍隊殺得潰不成軍。
我讀這本書知道了打仗時候,敵強我弱千萬不能輕易正面強攻,要想辦法側面智取。
關于三十六計讀后感_三十六計心得體會 篇2
從小到大我讀過很多書,開始我是坐在椅子上聽媽媽讀書,然后我開始看圖畫書,上小學之后我讀有字的書,現在我已經能讀所有我喜歡的書了。在我讀過的書里我最喜歡讀《三十六計》,它一計一集,計計相扣,在展現中國古代兵法和東方智慧的同時,濃彩重墨地描繪出一幅兩千年前中國戰國時的歷史畫卷。
三十六計有:空城計、苦肉計、反間計等……其中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空城計。故事是這樣的:司馬懿帶領十五萬大軍向諸葛亮所在的西城發起進攻,當時諸葛亮身邊只有二千五百名士兵,諸葛亮想:火速調兵已經來不及了,硬拼是必敗無疑,堅守不出也難保萬無一失。于是,他作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他讓大競價士兵藏起來,打開所有城門,每個城門只留二三十名老弱病殘的士兵,扮作老百姓在街上灑水掃地。司馬懿越看越懷疑有埋伏,最后下令撤兵。后來他了解到西城內的真實情況后,后悔不已。空城記屬于一種心理戰術,主要是利用敵人多疑的心理弱點,在兵力空虛時,故意做出不加防守的樣子,讓敵人產生疑惑,不敢作進一步進攻,從而化險為夷。
我身邊也有很多人使用了一些小計策,比如說:我爸爸周末經常說要去看奶奶,可他卻是去打牌,這叫“暗度陳倉”。還有一次是同學A打了同學B一拳,同學B卻叫同學C去打同學A一拳,這叫“借刀殺人”。
俗話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我要讀更多的書,明白更多的道理。
關于三十六計讀后感_三十六計心得體會 篇3
今天,我終于讀完了《三十六計》這本書,使我受益很多。書里面不僅有許多我沒有見過的策略,還有許多成功使用計策的小故事,讓人大開眼界。接下來就讓我來帶領大家領略一下它的精彩吧。
《三十六計》是我國古代在戰場上征戰的將士們根據自己用兵的經驗和前人用兵的記載,不斷積累和總結編成的,是精華中的精華。因為這本書將常用的計謀總結為三十六條,故被稱為《三十六計》。這本書在我國流傳久遠,集古人所有的智謀、經驗和實踐為一體,有著兵法之最、謀略奇書等美稱,其中有一些計策和詞匯老少皆知,是我國的珍寶,自從出現后就被人門廣泛傳播,爭相學習。
在這三十六個小故事中,我最佩服的就是第四個故事:以逸待勞。故事的主人公陸遜以區區幾萬的兵力以少勝多,戰勝了帶領70萬大軍的將領劉備,創造了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
開始時,劉備帶領大軍在吳營中橫沖直撞,勢如破竹,如同小船一般順流而下,銳不可擋。陸遜深諳兵法,經過冷靜的分析后,知道劉備的70萬大軍剛剛打來,連連打勝仗,士氣高漲,必須先避其鋒芒,消耗其士氣,然后再伺機取勝。于是他利用熟悉當地環境的優勢,把劉備大軍漸漸引入山地。
由于山地坎坷,不利于大軍作戰,蜀兵只得在一片的林子中扎寨。在叢林作戰中,由于草木叢生,易于躲藏,而且吳兵不直接進攻,消磨了蜀軍士氣,使蜀軍疲于奔命。吳軍再審時度勢,尋找戰機,最后終于—把火燒毀蜀軍連營,蜀軍大亂,傷亡慘重,慌忙撤退。吳軍從而獲得了戰斗的勝利。
《三十六計》不僅僅是一部兵法,還是中華民族悠久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品讀《三十六計》,掌握其中的歷史典故,對于學習中國歷史知識、提高文學欣賞能力,都是十分有益的,希望大家可以去看看。